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蒙古族祭祀
释义

蒙古族的祭祀活动包涵祭敖包,祭天等那达慕,为蒙语的音译,意为“娱乐”,是蒙古族从部落联盟时起每年或隔年都要举行的盛大集会。那达慕最初只有摔跤、射箭和赛马三种活动,如今又增加了喜庆丰收、物质交流和科技传播等内容。

蒙古族的祭祀活动带有北方民族的特点,对大自然的崇拜,渗透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祭敖包 这是信奉喇嘛教的蒙古族会祭礼风俗,最为隆重,在民间也最被重视。

敖包,蒙古语音译,意思为堆子。也叫做"鄂博"、"脑包"、"封堆"。这是一种祭祀的场所,开始于清代。蒙古族地区的敖包,多以石块或者砂土堆积而成,也有的用柳条围起来,中间填上砂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包形基座,大小规格不一,多为单一个,也有7个或13个并列排成的。中间的敖包要比两侧的大。包上坚起若干木幡杆,挂缀五彩绸、布条和经幡。敖包原为道路和境界的标志,以后逐渐演成祭祀山神、路神等活动的场所。旧时,蒙古族各盟、旗、区和寺庙等都有公用的敖包。并没有掌管敖包的机构,在一些殷富的家庭里,设有自家的敖包。敖包一般都设在各路口的交叉点,一些缓坡上,山岗上。除了路过的行人进行日常祭祀外,每年都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

蒙古族祭敖包是很真诚的,按照习惯,平时,每次经过敖包,都要口念:"俺、嘛、呢、叭、咪、哄"六字真言,向敖包上投石3枚,以敬三宝。有的还献上钱财,供以酒肉,有的剪下马鬓、马尾系在敖包顶的幡杆上。住在敖包附近的牧民,挤完奶或早晨喝第一杯茶之前,要朝敖包的方向洒几点奶或茶,以表示敬意。大型的祭祀敖包活动,每年举行二次,春天和秋天。男男女女,扶老携幼,还上哈达、整羊内、奶酒、奶食等祭品,来到敖包前,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大喇嘛涌经祈祷,小喇嘛列座于两旁,或吹喇叭,或打大鼓。众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石块,或对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五色绸和经幡。并与祭神树结合起来。祭敖包在《新蒙古族自治县概况》中记载:"凡各旗鄂博(敖包),岁于五月或七月,由各旗至祀。合祭鄂博(敖包)在海拉尔河北山上,每三年大祭一次,以五月为祭期。祭时喇嘛诵经,鼓钹竞作,先绕鄂博(敖包)三周,且绕且诵,官民随之,三周既毕,举火烧柴堆,以香火投之。礼事告终后,一般人民赴场竞艺,作驰马角力种种比赛"。

蒙古族祭敖包,其缘由可能和古时蒙古人对山岳的崇拜有关。在传说《化铁出山》中,说他们的祖先居于额尔古纳山中,后来迁到草原上。他们离开自己的发祥地,但不忘祖宗,用石块垒起敖包,呈现同状,象征祖籍的山岳以此为祭祀的对象。有的蒙古人把敖包解释为"灵魂之山"。后来祭敖包演绎为祭祀诸神的场所。敖包会,成为喇嘛宗教的节日,当地民族欢聚的节日,成为传统的民俗节日。同时进行赛马、射箭、摔跤等游艺活动。

祭天 蒙古语叫"腾格里"。藏族最早信奉萨满教,认为天是世界万物的最高主宰,它不仅操纵着自然界的一切,也操纵着人类的命运。它赋于人们各种权力,也能给人们各种灾难。古时,蒙古人对天是非常崇敬,把天称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凡事都要向天祈求,保佑平安。在《蒙鞑备录》里记载:"其俗最敬天地,第事必称天,闻雷声则恐惧,不孜行师,曰:天叫也。"《元史》说:"无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每年都要举行祭天的仪式。

古代,蒙古族祭天,先要树起神竿,蒙语叫"玛尼杆"高约束4-5米,粗0。2米,多用桦木、松木。杆顶上安有铁制的长 (神 )。祭祀时,在蒙古包前,先要树起二根神竿,二根之间扯起一条绳,挂红、黄、监、白、绿五面彩旗,有的挂上经幡,绣上六字真言的梵文。有的还把干净的肉挂在竿上,然后洒马奶、谷物等,对天祝颂,祈祷所求之事。后来萨满教不起,祭天活动由萨满主持。他们祭天的供品有乳制品和肉制品,摆在供桌上,直接上供祭天。这项活动,由男萨满(波)率领,呼叫天的祷词,众人相合。

蒙古族平时也要对天神表示敬意。逢年过节,每次宴请,举杯祝酒、食肉都要先敬天,然后才能吃喝。蒙古人认为天有天神,赋于生命的;地有地神,它是保佑人畜平安的。天神、地神,都被格外地受到尊崇。

那达慕 为蒙语的音译,意为“娱乐”,是蒙古族从部落联盟时起每年或隔年都要举行的盛大集会。那达慕最初只有摔跤、射箭和赛马三种活动,如今又增加了喜庆丰收、物质交流和科技传播等内容。

勒勒车 是蒙古族传统的交通工具。全车的部件大多用桦木制作,车轮相当于成年的牛高,车体轻便,易于在草地、雪地和沙漠中运行。牧民们在野外游牧时,往往把勒勒车连在一起,形成一串,行走起来十分壮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