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蒙古文字
释义

蒙古文字从蒙古人开始纪录自己的文字以来,就有很大的变化。在过去蒙古语还未有文字的年代,要记录蒙古语就要采用汉字来标音或其他友好邻国的语言文字。

四种文字

历史上蒙古语曾采用以下四种文字:

利用汉字标音,

回鹘文字母,

改良自回鹘文字母的传统的蒙古文字(俗称旧蒙文),以及它的两种后期变体:

托忒文字 (Тод үсэг)

阿里嘎里字体 (Али-гали үсэг)

大元朝忽必烈时代,由当时的吐蕃国师八思巴所创立的八思巴字,

索永布文字,

拉丁化蒙古字母 (Латин үсэг),及

蒙古国独立后采用的新西里尔字母文字(Кирилл үсэг,俗称新蒙文)。

文字的历史

蒙古部发迹于斡难之时,本来是没有文字的。[1]。1204年,成吉思汗征讨乃蛮之时,乃蛮掌印官回鹘人塔塔统阿虽然遭逮捕,依然守着国家的印信。成吉思汗非常嘉许他忠于自己国家的行为,遂命令他掌管蒙古国的文书印信,并命令他教授太子、诸王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2],蒙古人至此时便采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学界称为回鹘式蒙古文。

自元世祖委托国师八思巴另制八思巴字,每以“畏兀字”呼之,以示区别。但虽然禁令屡下,当时的蒙古人仍然喜欢使用蒙古文字,八思巴字遂转以转写他族语音。直到明朝建立,元顺帝北返,新字遍罕见有人使用。岭北等处诸蒙人仍以畏兀儿字体为正宗。

十六世纪蒙古信奉佛教,广译遍传佛经, 蒙古文字因而普及、定型。因此十六、十七世纪之交,为蒙古之文艺复兴。在这之前书写蒙古语的之部分缺失,皆改进之。此时引入许多藏语、梵语之内典用语,取代以往蒙古人使用的词汇。并且为了便于转译藏、梵语音,另造变体字母。字母之改良以阿里嘎里为大宗。1587年,喀喇沁翻译者阿尤希固什修改旧有的字体,自创了阿里嘎里字体,这个字体可以表达所有的藏、梵语语音,且可以表达诸蒙古语所无之辅音群。此时部分古语遂弃而不用。学界谓此时之书面蒙文为古典蒙文。

清朝时,亦取鉴蒙古字体,创满文以书满语。二者字型相似,故能触类旁通。此后自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古典蒙文得以充分发展。北京、内蒙古之木版印刷业俱盛,谙蒙语之帝王或者是藏族法师都参与编纂辞典、语法书等。

又1648年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僧侣札雅班第达亦改良传统,分析蒙古文字的标音,造新体字“托忒文字”(todo mongγol),但此新字体只通行于天山南北路、伏尔迦河口诸处[3],东蒙古未有采用。

1686年,喀尔喀僧侣扎那巴扎尔仿造藏文梵字,创造索永布字体,共有字母九十个,左起横书,一样能精确表达藏、梵语,以及蒙古语的语音。索永布字体非常的漂亮,寺院经常以此加以装饰,只可惜此字体写起来比八思巴字还不方便,因此罕用于社会上。同年扎那巴扎尔另造横书方块字,通行于喀尔喀各处之佛寺间。

二十世纪初,曾有蒙古字拉丁化之议,当时却未付诸实行。1946年以降,蒙古国改以西里尔字母拼写喀尔喀口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蒙古自治区则仍采传统蒙古字。

汉字标音

最古老的蒙古文是13世纪成文的《蒙古秘史》(mongɣol-un niɣuca tobciyan),当时蒙古拼音文字尚未被发明,因此是用汉字写出来的。这里是该文献的开头和蒙古文转写、中文注解对照:

成吉思 中合罕讷 忽扎兀尔

cinggis qaɣan-u ijaɣur

成吉思 可汗-属格 来源

成吉思汗的根源

迭额舌列 腾格舌里额扯 扎牙阿秃 脱舌列克先 孛儿帖赤那 阿主兀

deger-e tngri-ece jayaɣa-tu törü-gsen börte cinua a-juɣu

来源-与格 天-离格 指定-名物化 出生-过去 孛儿帖赤那 是-过去

奉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苍白狼),

格尔该 亦讷 中豁埃 马舌兰勒 阿只埃

gergei inu quɣa maral a-jiɣai

妻子 他的 豁埃马兰 是-过去

他的妻子是豁埃马兰。

由此可见,创制这种文字的人使用官话,在他的方言中,中古汉语的入声已经消失了,因此必须用特殊的符号(如上标“克、勒”等等)来代表闭音节的韵尾。 为了区分蒙古语的颤音r和边音l,在带有颤音的音节前面附加一个上标“舌”字(“舌列”读作ri)。

回鹘文字母

回鹘文也称回纥文。回鹘(古代维吾尔)人使用的拼音文字。自唐代至明代(8~15世纪)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这种文字的文献,近代发现于哈密、吐鲁番和甘肃地区。11世纪的《突厥语词典》、13世纪的《蒙鞑备录》都曾记述过这种文字。根据《九姓回鹘可汗碑》等文物推断,回鹘文是在窣利文字母 (粟特文字母) 的基础上形成的。回鹘文从什么年代开始使用,目前尚无定论。10世纪后,今新疆南部回鹘人虽已改用阿拉伯字母,但回鹘文并未完全停止使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抄的《金光明经》回鹘文译本,证明这种文字一直到17世纪仍在使用。字母数目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最少为18个,最多达23个。23个字母中有5个字母表示8个元音,18个字母表示22个辅音。在早期文献中有的字母表示两个以上的语音,在后期文献中才在相应字母左方或右方加一个点或两个点予以区别。字母分词首、词中、词末等形式。有句读符号。在摩尼教文献中还在句读符号上加红色圆圈。段落用对称方形的四个点隔开。有印刷体和书写体。书写体又分楷书、草书两种。楷书用于经典,草书用于一般文书。行款起初由右往左横写,后改为从左往右竖写。

回鹘文字母在元代为蒙古族所采用,形成后来的蒙古文。16世纪以后,满族又仿照蒙古文等创制了满文。

现存回鹘文文献甚多,包括宗教(佛教、摩尼教、景教)经典、医学著作、文学作品、 公文、契约(回鹘文卖身契、尤素夫·哈斯·哈吉布用回鹘文写的《福乐智慧》)、碑铭等。明代《高昌馆杂字》传到欧洲后,德国人J.克拉普罗特(1783~1835)进行研究,于1820年出版《回鹘语言文字考》。1870年,匈牙利人H.万伯里(1832~1913)发表《回鹘语文献与福乐智慧》。19世纪末,俄国人 B.B.拉德洛夫(1837~1918)翻译并出版了《福乐智慧》全文。随着20世纪中国西北考古工作的兴起,已出土大量文献,多存于欧洲。中国学者袁复礼(1893~1987)1930年在新疆发现的《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残本),经历史学家冯家升(1904~1970)整理,于1951年影印出版。近年在新疆陆续发现新的文献新疆哈密县出土的回鹘文《弥勒会见记》。

八思巴文(1269年)

八思巴字是忽必烈时的国师八思巴所创,是元朝国字。有元一世,八思巴字用遍全国。元亡后,便很少用了,所以有称“元国字”。

西里尔式蒙古文(1937年)

蒙古国独立后采用的新西里尔字母文字。现蒙古国使用的文字在1940年代用西里尔字母拼写,除了原来的字母以外,还加入了Ө ө和Ү ү两个符号来表示俄语中所没有的元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2: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