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蒙古汗国银币 |
释义 | 简介1977年,建筑工人在昌吉古城内施工时,曾掘出银币1370 枚。银币原被装在一陶罐内,出土时陶罐已被打破。与陶罐一起出土的还有陶器8件。 这批银币数量很大,种类繁多,其中绝大部分是我国以前未曾见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学者陈戈曾对其进行研究,并著专文公布研究成果。 这些银币上面均压印有库法体或普通体阿拉伯文厂同时还有各种不同的图框和花纹。根据对银币上铭文和数字的识别,可知这些银币除1枚外,其余均造于公元13世纪40年代至14世纪初期间,制造地点为当时中亚的一些主要城市。并根据当时的历史史实,判断出它们分属于当时由成吉思汗建立的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和伊儿汗国。其中察合台汗国银币占绝大多数,有1364枚。 研究价值通过对这些银币的研究,陈戈的文章得出四点结论: 其一,察合台银币保持了原阿拉伯国家的钱币制造传统,在钱币铭文中印有伊斯兰教义和《古兰经》中的词句。这些银币由多处城市制造。各个城市制造的钱币主要流通于本城及附近地区,但在。本汗国范围内也可流通使用。另外,这批银币中由阿里马里城和 “最大的斡尔朵”制造的最多,这反映了当时作为察合台汗国首都的阿里马里城和伊犁地区不但是政治中心,而且也是金融中心,其商业活动比较发达。昌吉西距伊犁地区不远,所以出现较多那里的银币就不足为怪了。 其二,在这些银币中有4枚钦察汗国和1枚伊尔汗国的,尽管数量少,但却反映了这几个汗国间的商业贸易联系以及钱币的互相流通使用。还通过银币上花纹的对比,看出了汗国之间在银币制造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其三,在察合台汗国和钦察汗国的一些银币上出现的人名,可能与当时具体政治斗争形势有关。 其四,这批银币为研究新疆北部宗教情况提供了一些实物资料,并印证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的在公元13世纪后半期,昌吉城是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分界线。 这批银币现大部存于新疆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