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蒙大拿角龙
释义

蒙大拿角龙(属名:Montanoceratops)是种小型角龙下目恐龙。蒙大拿角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早马斯特里赫特阶。如同名称所显示,它们的化石发现于蒙大拿州。

中文学名:蒙大拿角龙

拉丁学名:Montanoceratop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蜥形纲

目:鸟臀目

亚目:角足亚目

科:纤角龙科

属:蒙大拿角龙属

种:蒙大拿角龙

分布区域:生存于白垩纪的北美洲与亚洲

发现与种

蒙大拿角龙的第一个化石是由巴纳姆·布郎(Barnum Brown)发现于蒙大拿州水牛湖附近的圣玛莉河组,他与助手Erich Maren Schlaikjer在1935年公布这些化石为纤角龙的一个种(L. cerorhynchos)。然而,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 Mortram Sternberg)后来发现了更多纤角龙化石,显示出(L. cerorhynchos)是个独立的属,因此建立了蒙大拿角龙。 布郎最初所发现的化石很不完整,只包含头颅骨、一些脊椎骨、骨盆、以及后肢。在1998年,布兰达·金纳利(Brenda Chinnery)与大卫·威显穆沛(David Weishampel)发现了更多化石材料。

分类

蒙大拿角龙属于角龙下目,角龙下目恐龙是群草食性恐龙,拥有类似鹦鹉的喙状嘴,生存于白垩纪的北美洲与亚洲。所有的角龙类恐龙在白垩纪末期灭绝。

古生物学

蒙大拿角龙身长3米。蒙大拿角龙具有许多原始角龙类恐龙的特征,例如:四肢具有利爪,而非蹄状爪、上颌仍保有牙齿,而非无齿喙嘴。但蒙大拿角龙也有原始角龙类没有的特征,例如小型鼻角。蒙大拿角龙同时具有原始、演化的特征,显示它们是种过渡物种。蒙大拿角龙的尾椎具有长棘,使得尾部在生前的横剖面呈高而窄的形状。曾有科学家推论,特殊的尾巴形状,可当作物种间的视觉辨认功能。

如同所有角龙类恐龙,蒙大拿角龙是草食性。在白垩纪期间,开花植物的地理范围有限,所以蒙大拿角龙可能以当时的优势植物为食,例如:蕨类、苏铁、松科。它们可能使用锐利的喙状嘴咬下树叶或针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0: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