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蒙巴顿 |
释义 | 1900年6月25日,蒙巴顿生于英国温莎的王室家庭。曾祖母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父亲巴登堡亲王路易斯,原系德国王室成员,后放弃德国国籍,参加英国皇家海军,曾任海军参谋长兼第一海务大臣。母亲为赫茜·维多利亚公主。路易斯·蒙巴顿勋爵是英国皇室的一位重要人物,在英国现代历史上拥有重要地位。他一生最为世人所知的政绩就是提出了印巴分治方案。 相关事件路易斯·蒙巴顿(1900-1979):原名路易斯·弗朗西斯·阿尔伯特·维克托·尼古拉斯·巴滕贝格。英国海军元帅、缅甸伯爵、嘉德骑士(KG) 、枢密院议员(PC)、巴斯大勋位(GCB)、功臣勋位(OM)、印度之星勋位(GCSI)、印度帝国大骑士勋位(GCIE)、维多利亚大十字勋位(GCVO)、优异服务勋位(DSO)。蒙巴顿勋爵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对英国皇家海军特别是海军航空兵部队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在二战期间曾指挥英印部队取得了英帕尔战役、缅甸战役(1945)的胜利,并代表盟军在新加坡接受日军投降。 个人生平幼年时期1900年6月25日出生在温莎城堡,其母维多利亚郡主时年37岁,出生时蒙巴顿体重为7磅,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也是第二个儿子,维多利亚女王是其曾外祖母,英王爱德华七世是其舅公,德皇威廉二世是其表舅,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是其姨夫,并且由于萨克森—科堡—哥达家族的联姻关系,使其在丹麦、希腊、葡萄牙、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宫廷内也有很多亲戚。同时由于他身为维多利亚女王的直系后代,他在法理上还是英国王位的假定继承人之一,虽然他的继承顺序在毛德公主(爱德华七世的幼女,后成为挪威王后)和威廉二世之后,但排在维多利亚女王的三个幼女及其后代之前。 少年时期1913年9月 13岁的蒙巴顿入奥斯本皇家海军学校学习。次年10月,其父因原籍为德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英德宣战后,被迫辞去在英国海军中的职务。 1914年末 因达特茅斯皇家海军学院的高年级学员提前毕业参战,蒙巴顿和他的海校同学转入该院学习。 1916年初 蒙巴顿以优异成绩从达特茅斯海军学院毕业,先赴“雄狮”号战列巡洋舰上见习,后至“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任职。 1919年 蒙巴顿奉命进入剑桥大学切斯特学院补习大学课程。他是学生会辩论委员会委员,曾在辩论比赛中领导剑桥大学队力克牛津大学队,以能言善辩蜚声全校。 1920年3月晋升为海军上尉,随即陪同威尔士王子出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并利用出访机会组织拍摄出英国第一部军事教育片。 青年时期1922年7月 与富家小姐埃德维娜·阿什莱结婚。 1923年1月 赴“复仇”号战列舰任职。1924年 奉命前往朴茨茅斯皇家海军通讯学校学习。 1925年 进入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深造。 1927年1月 调任地中海舰队,担任舰队司令的助理无线电通讯官,晋升海军少校,负责教授海军军官候补生无线电基本知识。 1932年 晋升为海军中校,并于两年后担任“勇敢”号驱逐舰舰长。 1936年 调往海军部工作。次年,晋升为海军上校。 1938年 被送往奥尔肖特高级指挥官学习班深造,结识了后来在战争时期与之合作的许多将领。 1939年8月 担任“凯利”号驱逐舰舰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蒙巴顿率该舰多次参加战斗;1941年5月,该舰被德军飞机击沉。 二战时期1941年10月 被任命为联合作战总部负责人,筹划两栖登陆作战。 1942年3月 被授予海军中将的战时军衔,并获得陆军和空军的荣誉中将军衔。同年8月,指挥对法国西北部迪耶普港的登陆作战,但遭失败。 1943年8月 美英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举行会议,决定组建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由蒙巴顿出任最高司令。10月,蒙巴顿前往印度德里上任。 1943年10月16日 访问重庆,与蒋介石、何应钦等中国军政要员会晤,协调与中国军队关系。 1944年3月至7月 指挥英印军队取得英帕尔战役的胜利。 二战之后1945年初 指挥盟军开始反攻缅甸,经过曼德勒、敏铁拉等激战,于5月初收复仰光。9月,在新加坡接受东南亚日军投降,下令日方高级将领需当场缴械,其佩刀和手枪作为战利品分给在场的盟军官兵,拒绝与日方代表板垣征四郎大将握手,并下令禁止下属与日本人握手。 1946年6月 返回英国,获英王授予的“缅甸伯爵”称号,同时获得罗姆塞男爵称号。 1947年3月至 出任印度总督。任内提出关于次大陆独立1948年6月 的“蒙巴顿方案”,主张建立一个完整的印度,但由于印度领导人派别纷争严重,最终导致了印巴分裂的局面。 1948年10月 出任英国地中海舰队第1巡洋舰队司令。 1950年6月 调任海军部第四海务大臣,负责海军的补给后勤工作。 1952年5月 出任地中海舰队总司令。 1953年2月 晋升为正式的海军上将。 1955年3月 出任皇军海军参谋长兼第一海务大臣。 1956年 晋升为海军元帅。 1959年5月 麦克米伦首相任命蒙巴顿为国防参谋长。 1960年2月 夫人埃德维娜病逝。1965年6月 退出现役,返回汉普郡布罗德兰兹庄园居住。 退休生涯1966年1月 代表英国女王参加印度总理夏斯特里的葬礼。 1970年10月 在美国《时代》杂志上发表文章,反对制造和部署战术核武器。 1973年9月 代表英国女王参加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的葬礼。 1974年 访问中国。对中国的富强表示了良好的祝愿,坚决支持中国收回对香港和澳门的领土主权。 1975年 访问苏联。 与英国王室的关系路易斯·蒙巴顿从很小的时候起,直到耄耋之年,一直对自己家族的显赫背景和高贵头衔十分着迷,但是蒙巴顿聪明地只让人看到了这件事的积极影响,即通过更加努力的工作和奋斗,使自己的贵族身份比其他人更显赫。 1919年10月,蒙巴顿接到从海军中暂时退役(temp release)的命令,于是他决定前往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学习国际政治,在那里有他熟悉的两个表兄弟,年轻的约克公爵阿尔伯特(未来的乔治六世)和格洛斯特公爵亨利。 1920年3月,蒙巴顿奉令重返海军,前往“声望”号战列巡洋舰报到,然后随同威尔士亲王(未来的爱德华八世)访问澳大利亚,同舰随行的还有约克公爵和格洛斯特公爵。这是战后英国王室对英帝国各自治领及战时盟国的一系列敦睦活动中的一部分,在7个月的时间里,这几位王子先后访问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美国,以及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1921年蒙巴顿被提升为海军上尉后,又随威尔士亲王乘“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出海8个月,访问了印度、马来亚、香港和日本。在空间狭小的军舰上,人们之间的交往远比陆地上更密切,蒙巴顿曾多次不得不同威尔士亲王挤在同一个帆布澡盆里用海水洗澡,两人之间毫无隐私可言。威尔士亲王还在回忆录中写道:“19岁的迪基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他鼓动我与他一块做了不少官方计划以外的事情”。那些所谓“官方计划以外的事情”究竟是什么不得而知,但是这些访问活动确实巩固了迪基与英国王位继承人之间的密切关系,他同未来的英王爱德华八世和乔治六世的私交,要远远超过他父亲同乔治五世之间的交情。在1922年7月蒙巴顿同埃德温娜的婚礼上,威尔士亲王还担任了其男傧相。 由于爱德华八世有一个美国情人,沃利斯·辛普森夫人,而且还固执地想和她结婚,但英国王族和内阁坚决反对国王娶一个离过婚的美国太太做王后,而爱德华八世也宣称如果与辛普森夫人结婚的代价是不做国王的话,那么他就准备逊位。1936年12月7日夜晚,蒙巴顿和新王乔治六世一起站在伦敦贝尔维迪尔堡的门口,亲眼看着退位的前国王收拾行装,准备去欧洲大陆。乔治六世转向蒙巴顿,几乎是声泪俱下地对他说:“迪基,这真可怕,我从来没有接受过继承王位的训练。我只是一个海军军官,我只知道这一点。”“这真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巧合,”蒙巴顿回答说,“因为有一次我父亲曾告诉我,当年克拉伦斯公爵死后,你父亲去他那儿说的话,几乎与你现在跟我说的完全一样。当时我父亲回答说:‘乔治,你错了。对于一位即将成为英国国王的人来说,没有什么训练比曾经在皇家海军中服役是更合适的准备了。’” 1939年9月,作为“凯利”号驱逐舰舰长,蒙巴顿奉命前往法国,将温莎公爵和公爵夫人接回英国,临行前丘吉尔发去好几封电报,指示蒙巴顿务必要完成这次使命,劝说公爵回国。英国内阁与其说担心前国王在法国战役中的安全,不如说更担心他被德国人拉过去,成为英国的千古罪人。在返回英国的航程中,退位的前国王同他的表弟在舰长室里多次密谈,有人认为正是蒙巴顿使温莎公爵做出了在战争中不做出损害英国的事的保证。 长期以来蒙巴顿勋爵一直是伊丽莎白女王王夫菲利普亲王的导师,蒙巴顿是菲利普亲王之母爱丽丝公主的弟弟,被菲利普昵称是“迪基舅舅”,由于菲利普亲王的父亲,希腊的安德鲁亲王长期和妻子分居,扔下他们在法国花天酒地,因此蒙巴顿在精神上扮演着菲利普父亲的角色。1965年11月,查尔斯王子的17岁生日晚宴上,蒙巴顿元帅被告知,查尔斯对于进大学读书一事表示了浓厚的兴趣,由于他已经在苏格兰的学校读了5年书,因此大家的意见一致倾向于让他进入一所历史悠久的英格兰大学。爱德华八世念的是牛津,而乔治六世在剑桥读过一个时期,不过两人都没拿到学位。最后,“查尔斯最最喜爱的迪基舅爷”提出了理想的方案:“像他外祖父那样先进三一学院(剑桥),然后像他父亲和祖父那样去达特茅斯海军学院当学员,最后进皇家海军,最后担任指挥。” 。查尔斯王子把“迪基舅爷”当成最值得敬佩的长辈。由于乔治六世去世很早,退位的爱德华八世又在法国过着一种类似于放逐的生活,身为王室中年龄最大的政治家,蒙巴顿在查尔斯王子的生活中起了帮他定型的作用,两人亲切地互称“我的名誉祖父”和“我的名誉孙子”,查尔斯总是热切地希望得到睿智而经验丰富的“名誉祖父”给他的指引与建议。蒙巴顿批评过查尔斯在男女关系问题上那些越来越像其伯祖父爱德华八世的缺点,但是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代那些自由放纵的劣迹后,蒙巴顿也鼓励查尔斯在遇到合适的伴侣之前保持一种自由的单身汉生活。 蒙巴顿还一直担任其外甥女伊丽莎白二世的私人副官(该身份一直保持到其遇刺身亡为止)。1965年6月30日,蒙巴顿退休,在前往白金汉宫向表侄女兼外甥媳妇的伊丽莎白二世道别时,女王说有件礼物要送给他,接着颁发给他一枚功臣勋章(Order of Merit),该勋章自1902年爱德华七世创立以来,一直颁发给为大英帝国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蒙巴顿为第107个获得者。在1970年7月的英国国会开幕式上,蒙巴顿被授予手持国剑站在女王旁边的殊荣,但是那一天十分炎热,身穿传统的貂皮大氅、纹丝不动地在碘灯下站立几个小时后,蒙巴顿几乎昏倒,上院议长诺福克公爵连忙令人冲上去扶住他,直至典礼结束。 蒙巴顿的长女帕特里夏与伊丽莎白二世是表姐妹,两人的友谊可追溯到白金汉宫的女童子军“啄木鸟巡逻队”时期,帕特里夏比女王年长两岁,当时任巡逻队的队长,女王甚至到登基后都一直保持着童年对帕特里夏所产生的那一点敬畏感。 由于种种的关系,几十年里蒙巴顿家族被视为对英国王室最有影响力的人。 刺杀身亡蒙巴顿多次在公众场合声明了他坚决拥护一个英国的主张,而反对一爱一英的爱尔兰分裂主义思想。他表示一国两制的思想才是符合全英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这无疑遭到了爱尔兰分裂分子的痛恨。爱尔兰共和军发出毒誓:不杀死蒙巴顿决不罢休。蒙巴顿以伟大政治家的气概表示了对爱尔兰共和军暗杀威胁的藐视。这更增加了爱尔兰共和军等极端恐怖组织与分裂组织的仇恨。1979年8月27日,蒙巴顿在爱尔兰南部斯利戈郡的马勒磨码头登上其私人游艇“阴影V号“,同船的还有其女儿帕特里夏和女婿布拉伯恩男爵,及帕特里夏的一对双胞胎儿子,同时还有男爵的老母亲以及一位15岁的爱尔兰少年保罗·麦克斯韦尔,11时30分,游艇离开码头;11时45分,当游艇靠近几天前投放的一个捕虾笼时,布拉伯恩老妇人刚说了句“多好的天气啊”,话音刚落,游船上被爱尔兰共和军放置的50磅硝化甘油炸药发生了爆炸,帕特里夏和布拉伯恩男爵重伤但最后幸存,其双胞胎儿子一死一重伤,布拉伯恩男爵的母亲虽受伤较轻但因年纪太大第二日还是死于医院中,爱尔兰男孩保罗·麦克斯韦尔在爆炸中当场死亡,蒙巴顿在爆炸中面部被炸烂,双腿炸断,虽然被附近赶来营救的渔船捞起时还有呼吸,但没未赶到医院便死亡了,终年79岁。 葬礼这场针对老人和15岁孩子的袭击非但没有为北爱尔兰共和军赢得威望反而在爱尔兰引发声讨浪潮,蒙巴顿遇袭身亡后各大国领导人和当时尚健在的盟军将领纷纷发来唁电以示哀悼。在印度,全国哀悼一周,娱乐场所停止营业。蒙巴顿的灵柩自爱尔兰运回英国,在布罗兰德兹庄园举行守灵仪式后由海军部专列运往伦敦在白金汉宫旁的皇后礼拜堂供公众瞻仰。9月5日,蒙巴顿勋爵的国葬仪式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这是1965年丘吉尔去世后英国最大的一次国葬,出席葬礼的除了英国王室外,还有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瑞典、挪威、西班牙的国王和女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意大利、希腊的前国王,以及美国、法国、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斯里兰卡、缅甸、南斯拉夫等国元首、总统特使和代表。 史籍记载1979年9月5日 蒙巴顿勋爵的葬礼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出席葬礼的除了整个英国王室外,还有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瑞典、挪威、西班牙的国王或女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意大利和希腊的前国王,以及美国、法国、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斯里兰卡、缅甸、南斯拉夫等元首、总统特使或政府代表(按蒙巴顿生前愿望,没有一个日本人被邀请出席葬礼)。 10时40分,在19响礼炮的轰鸣下,一辆曾为三位英国国王服务过的海军炮架车将蒙巴顿的灵柩从皇后礼拜堂送往威斯敏斯特教堂,送葬队伍前面是由英国皇家海军、皇家空军、皇家海军陆战队、皇家近卫骑兵团的士兵,以及缅甸使馆武官苏栾上校、印度海军准将杜巴希组成的先导队,再后面是身穿海军制服的菲利普亲王、查尔斯王子、格洛斯特公爵和肯特公爵以及国防参谋长特伦斯·卢因海军元帅。蒙巴顿勋爵最终被安葬于罗姆塞礼拜堂的墓室中。其葬礼是继1965年温斯顿·丘吉尔之后的英国最大一次国葬。 蒙巴顿方案蒙巴顿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1947年6月由英国驻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提出而得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 根据居民宗教信仰,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1947年8月15日,英国把在印度的政权分别移交给印度国大党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英国在印度的经济利益基本未受影响,而印度独立法规定的内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形成了一些争端,其中最严重的是克什米尔问题,为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