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门洪华
释义

个人简介

1969年10月生于山东省东营市,现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2005年)、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2008年),兼任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员中心兼职研究员,日本大阪产业大学亚洲共同体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内蒙古大学客座教授,青海省行政学院顾问、特邀教授,北京大学出版社“大战略研究丛书”主编,人民出版社“大国战略丛书”主编、人民出版社“中国战略传统丛书”主编、人民出版社《中国战略报告》(年度)主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第二批重点教材《国际政治学》首席专家、《当代中国外交》专家组主要成员。

主要研究领域:战略理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战略思想史、大国国际战略比较等。

主持课题: 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商务部、财政部等课题20余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亚地区秩序与中国战略”、中共中央党校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软实力建设研究”等项目多项。

学术经历

山东大学文学学士(1991年)、北京大学传播学硕士(1998年)、法学博士(2001年)、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后(2004年)。 曾获北京大学“学术十杰”称号。

曾在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2003年)、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2005年)、日本经济研究中心(2006-2007年)做访问学者。

主要著作

专著

(1)《和平的纬度: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 远景基金会繁体字版2006年版)

(3)《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开放与国家战略体系》(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中国国际战略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合著

(1)《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海航软实力》(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主编

(1)《解读美国大战略》(联合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国:大国崛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中国:东亚一体化新战略》(联合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中国:软实力方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中国改变世界》(联合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重要著作章节

(1)“A SustainableChinese Economy?”, in Kokubun Ryosei and Wang Jisi, eds., The Rise of China and a Changing East Asian Order, Tokyo: Japan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2004, pp.103-118.

(2)“中国崛起与东亚安全秩序”,载[韩]全圣兴,李锺华主编:《中国崛起——对东亚和中韩关系的含义》(The Rise of China: Its Implications for East Asia and Korean-ChineseRelations, 중국의부상–동아시아및한중관계에의함의),首尔:Oreum 出版社2008年,第113-162页

主要译著

独 译

(1)《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大战胜利之后: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

主 译

(1)《探究世界秩序》(Tommy Coh, The Quest for World Order, The Instituteof Policy Studies, Singapore, 1998)(第一译者),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2)《国富国穷》(David S. Landes, 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New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98)(第一译者),新华出版社2001年(本译著被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评为2001年度、2004年度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

(3)《从财富到权力——美国世界地位的独特起源》(Fareed Zakaria, From Wealth toPower: The Unusual Origins of America’s World Role, 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 1998)(第一译者),新华出版社2001年

(4)《国家实力评估:资源、绩效、军事能力》(Ashley J.Tellis et al, Measuring National Power inthe Postindustrial Age, RAND, 2001)(第一译者),新华出版社2002年(本译著被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评为“2002年度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

合 译

(1)《中国西部四十年》(A. Doak Barnett, China’s Far West: Four Decades of Change,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3)(合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

(2)《全球化世界的治理》(Joseph Nye, ed.,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ColumbiaUniversity Press, 2001)(合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3)《2001年四年防务评估——安全驱动的战略选择》(Michele A. Flournoy, ed., QDR2001 Strategy – Driven Choices for America’s Security, Washington: National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1)(合译),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年

(4)《世界政治中的探索与争鸣》(Peter Katzenstein,Robert Keohane, and Stephen Krasner, eds., Explorationand Contestation in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MIT Press, 1999)(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校 译

(1)《国际化与国内政治》(Robert Keohane et al,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Domestic Polit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关贸总协定法律及其实务指南》(Guide to GATT Law and Practice, WTO,1995)(总译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主要论文

国际关系理论与学科建设

(1) “国际机制理论的批判与前瞻”,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11期,第17-22页

(2) “国际机制理论与国际社会理论的比较”,载《欧洲》2000年第2期,第12-18页

(3) “对国际机制理论主要流派的批评”,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3期,第23-29页(《新华文摘》2000年第7期全文转载)

(4) “博弈论与国际机制理论:方法论上的启示”,载《国际观察》2000年第3期,第40-44页

(5) “集体安全辨析”,载《欧洲》2001年第5期,第10-17页

(6) “国际机制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载《美国研究》2001年第4期,第7-22页

(7) “论国际机制的合法性”,载《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第131-138页

(8) “全球化与国际机制:理论上的启示”,载《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第45-50页

(9) “关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现状的评估报告”,载《欧洲》2002年第3期,第90-105页

(10) “建构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研究纲领——关于《权力与相互依赖》的一种解读”,载《美国研究》2002年第4期,第111-122页

(11) “合法性、有效性与局限性——评估国际机制作用的理论框架”,载《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冬季卷,第137-176页

(12) “论国际关系理论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之道”,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第42-43页

(13) “关于世界秩序蓝图的思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第7期,第35-36页

(14) “罗伯特·基欧汉学术思想述评”,载《美国研究》2004年第4期,第103-118页

(15) “关于中国大陆国际关系研究的简要评估”,载《国立政治大学中国大陆研究中心通讯》2005年第2期,第22-24页

(16) “权力转移、问题转移与范式转移——关于霸权解释模式的探索”,载《美国研究》2005年第3期,第7-31页

(17) “回归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重心,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第28-31页

(18) “探索国际秩序建构的逻辑——《大战胜利之后》述评”,载《美国研究》2008年第3期,第139-146页

(19) “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合写),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6期,第70-78页

中国战略研究

(20) “国际机制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178-187页

(21) “中美印日俄有形战略资源比较——兼论旨在富国强民的中国大战略”(合写),载《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2期,第26-41页

(22) “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载《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第83-89页

(23) “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第63-68页

(24) “中国崛起与国际秩序”,载《太平洋学报》2004年第2期,第4-13页

(25) “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框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6期,第14-19页

(26) “中国崛起的战略应对之道”,载《国际观察》2004年第3期,第9-16页

(27) “中国国际战略理念的变革”,载《理论前沿》2004年第12期,第11-13页

(28) “新安全观·利害共同体·战略通道——关于中国安全利益的一种解读”,载《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8期,第54-58页(新华文摘)2004年第21期全文转载)

(29) “如何进行大战略研究——兼论中国大战略研究的意义”,载《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4期,第33-45页

(30) “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1期,第33-44页

(31) “2005,中国军费离战略需求多远?”,载《空军指挥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14-16页

(32) “中国外交哲学的演变”,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第47-53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

(33) “压力、认知与国际形象——关于中国参与国际制度战略的历史解释”,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第17-22页

(34) “中国对外开放与融入世界”(合写),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4期,第15-25页

(35) “国家主义、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兼论中国大战略的谋划”,载《开放导报》2005年第3期,第23-30页

(36) “研究中国东亚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意义”(合写),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3期,第26-35页

(37) “中国战略文化的重构:一项研究议程”,载《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第57-63页

(38) “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创新”,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1期,第16-21页

(39) “入世五年:中国应进一步对外开放”(合写),载《开放导报》2007年第1期,第68-73页

(40) “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上)”,载《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第15-26页

(41) “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下)”,载《国际观察》2007年第3期,第37-46页

(42) “中国观念变革的战略路径”,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第13-20页

(43) “中国:与国际体系互动中的战略调整”,载《开放导报》2007年第5期,第61-65页

(44) “国家利益与战略视野——关于中日关系的调研与思考”,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0期,第4-11页

(45) “构筑中日共同利益的战略框架”,载《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0期,第39-46页

(46) “中国国家战略体系的建构”,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第13-20页

(47) “对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若干思考”,载《开放导报》2008年第3期,第17-23页

(48) “从对外开放到全面开放”,载《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4期,第30-32页

(49) “软实力与国际战略”,载《当代世界》2008年第9期,第6-8页

(50)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议程与方法”,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第51-58页

(51) “多极化与中国战略”,载《理论前沿》2009年第10期,第16-17页

(52) “中国国际战略的演变与联合国外交(1949-2008)”,载《中国研究》(韩国)2009年第2期,第238-264页

(53) “中国东亚战略的展开”,载《当代亚太》2009年第1期,第53-67页

(54) “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历程、现状与前瞻”(合写),载《外交评论》2009年第5期,第56-71页

(55) “中国国际战略演进及其经验总结”,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8-32页

(56) “世界转型与中国的战略取向”,载《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11期,第35-36页

(57) “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变迁研究(1949-2009)”(合写),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1期,第44-54页

(58) “中国大国关系的历史演进(1949-2009)”,载《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11-17页

(59) “关于建立青海战略研究体系的思考”(日文),载《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会报》2010年第8期,第31-32页

(60) “中国青海藏区稳定的涉外因素分析与对策”,载《国际观察》2010年第6期,第64-71页

大国战略研究

(61) “弛张有度,斗和相兼——试析冷战后的美日关系”,载《国际政治研究》1998年第2期,第96-104页

(62) “美国输出民主战略浅析”,载《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1期,第22-32页

(63) “美国跨世纪战略与联合国”,载《国际论坛》1999年第6期,第26-33页

(64) “国际机制与美国霸权”,载《美国研究》2001年第1期,第74-88页

(65) “美国外交中的文化价值观因素”,载《国际问题研究》2001年第5期,第51-55页

(66) “冷战后美国大战略的争鸣及其启示意义”,载《太平洋学报》2003年第2期,第18-26页

(67) “应对国家失败的补救措施——兼论中美安全合作的战略性”,载《美国研究》2004年第1期,第7-32页

(68) “大国崛起与国际秩序”,载《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2期,第133-142页

(69) “关于美国大战略的框架性分析”,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1期,第22-29页

(70) “霸权之翼——兼论国际制度的战略价值”,载《开放导报》2005年第5期,第47-52页

(71) “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美日战略关系”,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第53-61页

(72) “美国霸权与国际秩序”,载《国际观察》2006年第1期,第17-24页

(73) “西方三大霸权的战略比较——兼论美国制度霸权的基本特征”,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第60-66页

(74) “美国霸权与国际秩序:一项历史分析”,载《远景基金会季刊》(台湾)2006年第3期,第37-73页

(75) “美国霸权与美欧关系”,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0-18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

(76) “扩大共同利益,进一步稳定中美关系——评《中美关系:积极的议程、可行的路径》”,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6期,第24-30页

(77) “金融危机与美元霸权的变迁”,载《理论视野》2009年第2期,第44-47页

(78) “东亚秩序视角下的中日关系”,载《攀登》2010年第3期,第2-9页

东亚战略研究

(79) “参与、创设与主导——以国际制度建设为中心推进东亚一体化”,载《国际问题论坛》2004年第3期,第1-16页

(80) “聚焦东亚:中美的冲突与合作”,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6期,第84-89页

(81) “美国霸权与东亚:一种制度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9期,第36-47页

(82) “中日关系改善及其对东亚的贡献”(日文),载《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会报》2007年第11期,第77-78页

(83) “中国崛起与东亚安全秩序的变革”,载《国际观察》2008年第2期,第16-26页

(84) “东北亚安全困境及其战略应对”,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8期,第16-22页

(85) “东亚秩序建构:一项研究议程”,载《当代亚太》2008年第5期,第70-86页

(86) “East Asian Order Formation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diana Journal of Global Legal Studies, Vol.17, No.1, Winter 2010, pp.47-82.

联合国研究

(87) “联合国机制浅析”,载《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第3期,第44-50页

(88) “联合国人权机制:一种框架性分析”,载《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第3期,第75-82页

(89) “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困境”,载《国际观察》2002年第3期,第1-8页

(90) “联合国维和机制的创新”,载《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6期,第17-21页

(91) “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现状与展望”,载《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6期,第22-24页

(92) “否决权机制及其未来”(合写),载《欧洲研究》2005年第3期,第14-27页(《新华文摘》2005年第16期全文转载)

其 他

(93) “世界贸易组织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载《理论前沿》2002年第6期,第15-17页

(94) “阿根廷危机管理:教训、经验与启示”,载《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5期,第78-85页

(95) “社会结构、政党危机与2009年大选前景——关于德国政党体制变迁的调研与思考”,载《国际观察》2009年第5期,第37-44页

(96) “关于青海藏区县级党校建设的调研与思考”,载《攀登》2010年第5期,第13-24页

主要学术译文

(97) 罗伯特·基欧汉:“国际制度:相互依赖有效吗”,载《国际论坛》2000年第2期,第77-80页

(98) 罗伯特·斯卡拉皮诺:“迈向一种可行的世界秩序”,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7期,第53-55页

(99)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多边合作的俱乐部模式与WTO”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2期,第58-63页

(100)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相互依赖与全球主义”载《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4期,第63-76页

(101) 迈克·斯温:“中美关系的好转与台湾问题”,载《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第46-50页

(102) 裴敏欣:“美国民族主义的悖论”,载《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第51-55页

(103) 罗伯特·基欧汉:“非正式暴力的全球化、世界政治理论与‘恐惧的自由主义’”,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7期,第51-57页

(104) 约翰·伊肯伯里:“美国:一个自由主义的利维坦”,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第103-108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9 13: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