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美学与摄影 |
释义 | 《美学与摄影》是第一本从哲学上综合探究摄影美学意义的书。该书论述了摄影艺术独特的美学特征,分析研究了它们的性质和价值。不仅如此,该书还运用了其他摄影艺术的解释和评论补充了摄影艺术的诠释。因此,该书不仅对摄影独特的哲学美学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而且所阐述的都是摄影艺术的原创性美学理论;不仅为那些有志于对电影、摄影艺术、美学和艺术理论感兴趣的人士作了总体的介绍,而且还对此领域作了深层次的研究。 目录(总序 前言 第一章 艺术和美学体验 第二章 摄影媒介的最初评价 第三章 摄影表现与视觉感知 第四章 摄影表现的美学意义 第五章 表现意义、隐喻和评论评价 第六章 面对世界:摄影与视觉表现透视图 第七章 美学理论、规范性和评论理论) 简介作 者: (英)弗里德基,王升才 等译 出 版 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2页 数: 215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534425110 所属分类: 图书 >> 艺术 >> 摄影 >> 摄影理论 定价:¥29.00 编辑推荐照片无处不在,它已遍布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世界上每年大约拍摄几十亿张照片,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为此做出了贡献。然而,在这些照片中,仅有少量的照片能引起并保持人们的美学兴趣。那么,这些照片的摄影艺术和其他种种照片的区别是什么呢?摄影艺术的特殊价值又是什么呢?这些都是《美学与摄影》开篇要研究的问题。 目录总序前言概述摄影、绘画与相关图画种类 第一章 艺术和美学体验第二章 摄影媒介的最初评价第三章 摄影表现与视觉感知第四章 摄影表现的美学意义第五章 表现意义、隐喻和评论评价第六章 面对世界:摄影与视觉表现透视图第七章 美学理论、规范性和评论理论书摘第一章 艺术和美学体验 在概述中我提到我将在后续章节中从美学角度探讨和研究摄影艺术的性质和价值。为了重点分析某些媒介艺术的美学意义,我们暂且先不谈摄影。虽说为某种美学理论辩护超出了本章要研究的范围,但对本书所运用的美学理论进行总体描述将有助于后续章节的分析与研究。许多在本章谈及的问题将在最后一章予以详细论述,因为当我们知道了美学理论用摄影艺术能成就什么以后,我们就能更好地思考和分析这种解释方法的价值了。然而,就目前而言,我们只需概述即将运用的那种美学理论和一些围绕使用这些理论去阐述某一特殊媒介艺术的问题就行了。 任何理论的目的是要解释某种现象或某种相关的现象,所以说艺术理论的目的是要解释艺术的相关现象。片刻的思考反映了与“艺术”概念相关联的许许多多的现象,它至少涵盖了阿瑟·丹托(Arthur Danto)称之为“艺术世界”的那些活动,或者所有那些与艺术相关的人,比如说艺术家、观众、博物馆和美术馆馆长、评论家和收藏家。艺术的这种广义现象又根据其社会、文化、经济、历史和美学范畴被分成了不同的种类。我们甚至可以说无论哪一方面都有一系列现象需要有一种堪称为“艺术理论”的解释理论。然而,把艺术当作社会、文化、经济或历史现象来研究和把艺术当作一种美学现象来研究之间确有很大的差别。把艺术当作一种美学现象来研究就是要重点研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所创作品的性质和观众对它的体验。如果某人所阐述的系统艺术理论局限在这些美学现象的话,那就等于给艺术领域作了一个其他理论方法不可能有的特殊贡献。例如,如果艺术被认为只是一种社会现象的话,那艺术也仅是许多社会现象中的一种。按照这种观点,解释艺术也只是简简单单地把一种更为普通的社会理论用于社会经验这一特殊领域的事情罢了。对于把艺术当作一种文化、经济或历史现象的理论,情形也将如此。相比较而言,艺术哲学就不一样了,它倾向于把艺术当作一系列独特的现象来分析研究,重点放在创作活动、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和观众对艺术作品的体验上。这种方法比其他方法优越的一个特点是它从理论上阐述了艺术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独特而不可或缺的方面,而不仅仅只是某些其他东西的一个例子。这种观点曾经一度被解释为艺术理论必须支撑艺术是独立自由的直觉真理。对于此种直觉真理我不想多费口舌进行辩解,因为如此做会离题万里,偏离本章的主题。 然而,我们必须更加详尽地审视我认为是艺术哲学理念之恰当主题的三类现象。一是艺术家的创新活动。这在18世纪被特指为“天才的问题”。公平地说,这在艺术哲学中并不是一个广为关注的话题。但是,不管怎么说,它确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而又问题成堆的研究主题,值得我们花更多的精力去分析研究。在本书的几个地方,我将对与哲学家的创新活动有关联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作些相关的评论,但是,我不会系统地或详细地论述此问题。我的重点是研究和提供一种美学理论的主要思想为后续章节的摄影美学研究打下基础,定下基调。正因为如此,我们只需关注美学理论所解决的其余两类艺术现象。 二是艺术本身的分类。这一范畴里有艺术家创作活动所创作的作品和观众欣赏的物品或对象。此范畴中理论解释的主题包括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特征的理论依据和某一媒介的特殊属性如何才能使它成为艺术的一种合适方法。与艺术家创作活动问题不同的是,艺术作品的独特性质问题一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阐述。至于创作活动问题,之所以眼下很难对此作出大量的评说,至少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对此还没有给予相应的关注。而对于艺术的性质和特征的论述呢,目前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不同方法太多了,要对它们一一作出评判也是难于上青天。因此,根据本章的研究目的,我只着重分析美学理论家解释此问题的方法。 三是艺术现象可以再分为与艺术价值有关的那些问题。既然只有艺术对人类和其组织机构有价值,那么,此范畴的研究必然把艺术同人类联系起来,只有如此,我们为何担心艺术的解释才能立足、发展。很显然,这样的解释能采取多种形式,而且有许多与其相关的内容;其中许多又可纳入到美学体验的范畴,即它可以用那些从事艺术作品创作的人的认知和非认知经历来解释。其实,有人认为把一件物品当作一件艺术作品看待就是一种特殊的能够提供艺术价值之解释的经历。此观点是现代艺术哲学中最持久的主张之一。尽管人们尝试在总结概述美学体验时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这一依据是一个得到了充分考证的思想观点,因为如果艺术价值在某些方面不与那个研究这些物品的人的经验联系起来,要想理解那个人为何创作或研究作品的原因看来是不可能的。在系统阐述艺术价值的历史中的一条众所周知的主线是重点强调艺术的非认知因素对观众的影响。显而易见,快乐与情感是美学体验抑或是把物品当作艺术作品的经验的显著特征,而且对理解、评判和想象也是如此。艺术并不仅仅是通过感染观众来获取它的价值,它还有深层次的认知意义。在以后再分析这种深层次意义时,我们会发现它还影响理解的充实与提高。现在我们只能说假如我们有一个合适的“美学体验”的宽泛概念,解释艺术价值可以变为解释美学体验。 迄今为止,我已经介绍了艺术的哲学理论的主题,它似乎可以分成许多可分的独立部分,但是,严格地说,这是不对的。要是说现象有内部相互联系的概念内容,每种现象都会影响决定其他两种现象,这样会更准确些。观众的经验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反过来又影响创作活动所创作的作品,而作品本身又会影响观众经验的特征和内容。在本章中,我的重点主要放在艺术和其价值之间的关系,而所采用的方法则强调美学体验乃艺术特征和价值的根源。在分析为何采用此种方法以及它又是如何得来的之前,我们必须注意到任何这样的方法似乎马上都会有问题,因为如果艺术是参照美学体验来甄别而美学体验又被当作艺术经验来识别的话,那会有恶性循环之虞,影响这两种概念的解释。然而,这种循环之虞还不够清晰,因为我们现在只通过它是什么的经验来区分了美学体验。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不参考艺术的美学体验的标准,使我们能区分美学体验和菲美学体验的话,那么,艺术标准就能形成,我们也不必担心循环和一定要参考美学体验。因此,我们所需要的是艺术和美学体验的解释,一种是两者建立亲密关系的解释,但是,这种关系还不能太密切,因为最后得出的理论要让人感到有一种以尚在争论的问题为依据的循环。既然美学体验的连贯性和解释的说服力主要依赖其对这种经验的特殊性的阐述,那我就先来分析研究美学体验吧。 既然美学体验的论述都是在人们以前旨在形成艺术的美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先把我提供的美学体验解释与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富有影响的解释分离开来也许十分有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用“不偏不倚的兴趣”来识别美学体验的悠久传统,我希望借此区分我的方法。对于我而言,这种概念是否连贯值得怀疑,因为过去的美学理论家对此有过论述,但是,我敢肯定这是对美学体验的一种误导性总结。既然不偏不倚的兴趣的概念是一个技术术语,那我们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界定其含义,旨在把它同其他技术用途区分开来。我将摒弃这种选择,将不参考不偏不倚的兴趣的概念来阐述美学体验。为何呢?部分原因是绝大多数强烈反对美学理论的思想观点都集中在不偏不倚的兴趣的概念上。因此,不参照这一恼人概念而形成的美学体验之解释就能绕开常常被认为是任何美学理论中的内在缺陷。然而,先从不偏不倚的兴趣的概念入手还是有用的,因为搞清楚这一概念到底错在哪将有益于我们更好地解释美学体验。 不偏不倚的兴趣被描述为一种对所看到的作品缺乏某种实际或内在兴趣的兴趣,一种与任何能够对艺术作品引起反感或偏见的实际兴趣不相干的关系。请注意,这里被描述的是一种兴趣,但是,当我们对此作进一步的研究时,它与兴趣的一点关系也没有,风马牛不相及。比如说,艾丽克斯和弗朗西斯在听同一首乐曲。弗朗西斯是一个学音乐的学生,他听音乐是为了准备音乐理论考试,因为乐理考试可能涉及这首乐曲。因此,弗朗西斯有了听音乐的目的,即对某事产生了兴趣(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要想考好,对音乐感兴趣是必然的条件。按照传统的解释,弗朗西斯对音乐的兴趣或注意并不是不偏不倚的,因而他对音乐的体验也不是美学的体验。相比较而言,艾丽克斯没有考试,她听音乐是为了娱乐和享受,因为她被音乐所感动,或者因为她想看看“这些疯狂的主题到底是如何被和谐地放在一起的”。既然没有实际的兴趣左右或主导艾丽克斯对音乐的兴趣,那么,我们可以说她倾听音乐时是不偏不倚的,因而也可以说她把音乐当作艺术作品在欣赏,或者说她从美学的角度在欣赏音乐。 如果这个例子能反映两种兴趣之间的真正差别的话,那么问题就很清楚了。这个例子所阐述的是两名听众听音乐的动机的差别。对弗朗西斯而言,听音乐的动机是为了准备考试,所以他听音乐是建立在音乐以外的动机之上的。而对艾丽克斯而言,听音乐的动机完全来自音乐本身和欣赏音乐的经验。此例并没有谈到两名听众的兴趣之不同是由其不同动机所造成的原因。他们两人都跟着音乐的节奏在走,他们听的是同样的音符和同样的乐句,理解的是同样的表现特征,两人都是在倾听而不是在听,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音乐,但不仅仅在音乐。既然如此,如果艾丽克斯和弗朗西斯所认识的音乐之间没有质的差别,那我们为什么认为两种兴趣之间有差别呢?部分原因是“兴趣”本身就很有限制性,它只是一种认知能力,是对艺术的认知和非认知接触的一种描绘,它与观众经验的前理论概念是连在一起的。“兴趣”的含义可能也就是指对艺术作品的有目的的感知认识、倾听或观察某些独立于其他声音和物体的东西。然而,美学体验涉及的不仅仅是感知认识,而且还涉及种种不同的评价、想象、思想、兴趣、快乐与不悦。当然,认知与非认知模式的接触和反应的相同情结也许还具有非美学体验的特点,但是,它却无益于我们区分美学与非美学体验之间的差异,以解释前者是某种高雅的感知意识。虽说强调问题的实质并不在“兴趣”,这个词很关键,但是,其所有的含义却因许多想从不偏不倚的兴趣角度来解释美学体验的尝试而堆积在其周围。因此,如果语境更适合于用美学兴趣而不适合于用美学体验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用美学兴趣。这么做的时候,人们可能会认为美学兴趣等同于具有观众欣赏艺术作品经验特征的认知与非认知互动的总成。 如果不偏不倚的兴趣概念还不足以区分美学体验的话,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了解美学模式的经验的意义呢?第一步让我们先回顾我们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可能有的两种动机之间的差别。如果我们听一首音乐的唯一理由是音乐和听音乐的经验,那么,我们的唯一动机就是音乐。与此相反,我们也许还有许许多多听音乐的外部理由,比如说考试。然而,在我们分析种种动机之间的真正差别是否能兑换成一种真正的经验差别之前,我们必须先更加详尽地研究种种动机之间的差异。这样做,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不同的动机预示着我们对艺术作品有不同的兴趣。如果我们听一首乐曲的唯一动机是音乐和欣赏音乐的经验,那么,我们的兴趣则在于音乐本身。相比较而言,如果我们的动机主要是音乐外的一个目的,那么,我们对音乐的兴趣是实用的,是服务于那个外部目的的一种手段。因此,现在再谈“不偏不倚”或“有偏见”的兴趣毫无意义,但是,要能区分两种兴趣或动机之间的差异却意义非凡。通过分辨美学与非美学兴趣之间的差异,这一点我们是能够做到的。美学兴趣是一种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兴趣。它为何具有美学体验之特点还有待研究。二是既然两种动机和兴趣之间有本质的差别,那么,兴趣的两种原因之间应该也有一种相应的差别。如果观众对艺术作品的纯动机或主要兴趣完全没有越作品和他们对作品的经验,那他们感兴趣的理由既可描绘作品又可描绘他们对作品的经验。与此相反,倘若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动机或兴趣在作品的外面,那他们感兴趣的原因就表示目的或目标。为了达此目标,他们对作品的兴趣就是手段。例如,假若我们问某人他为何要观赏美国摄影家埃尔弗雷德·施蒂格列兹(Alfred Stieglietz)拍摄的一幅家喻户晓的纽约照片《从斯坦顿往西看》(From the Stanton,Looking West)(1935年)的动机和感兴趣的原因时,他们也许会用下列的理由予以作答: ①我以前住在那附近,它使我忆起了那些旧时光。 ②我在找一幅能挂在我墙上的照片,我想这幅照片能帮我营造那种我在寻找的“城市感觉”。 ③我是一名·图画编辑,我在为一部背景是纽约的小说封面寻找一幅好的照片。 ④我喜欢把纽约变成一座“鬼城”(一个既吸引我又离异我的静寂而几近阴森的地方)的那种鲜明的色调对比。前三种回答描绘了观众的兴趣。正因为如此,它们皆描绘了照片以外或独立于照片的一些东西。相比之下,最后一种回答则描述了观众感兴趣的对象,它通过描写照片的那些吸引观众兴趣和注意力的特征来描绘图片。这两种说明原因的形式之间的差异为我们提供了美学兴趣的外部标准。通过问他们为什么对那些东西感兴趣的原因,我们常常能够研究某人为何对诸如艺术品之类的特殊物品尤为专注的原因。当他们感兴趣的唯一或主要原因是描述了他们感兴趣的对象时,我们就可得出结论:他们的兴趣具有美学意义或在于把物品当作艺术品。虽说还有一种可能是我们往往被误导或没有正确识别起着兴趣的动机作用的主要兴趣,但是,那并不影响标准的可靠性。然而,两种兴趣之间的这种差异到底如何才能用于说明两种经验之间的差异却还有待研究。 我们再来分析艾丽克斯和弗朗西斯这个例子。众所周知,不同的动机并不能产生两种兴趣之间的差异。从狭隘的角度而言,兴趣只是一种感知意识而已。不过,听音乐的不同动机或不同理由是否很大,程度上影响构成美学体验的认知与非认知模式的接触和反应的总体概念,目前还尚未可知。如果观众对艺术作品青睐的唯一动机是由作品的特征决定的话,那么,那些特征就可构成和主导他们对作品的思考和分析。可事实恰恰相反,考试的特殊要求能构成和主导听众对那些艺术作品的思考和分析。弗朗西斯完全可以像艾丽克斯一样去欣赏或体验音乐,之所以如此并不只是因为迫在眉睫的考试为他专心倾听音乐提供了最初的动机。这种说法也很正确,因为只有把考试放在一边或暂时忘却考试,让美学兴趣和美学欣赏来主宰听音乐的过程,音乐考试也许才能准备好。不过,在意识中牢牢记住备考的特殊任务也许也能把音乐考试准备好。因为这样的观众可能会发现他们可以跳过他们认为那些在考试中不会出现的音乐章节,他们可能不去欣赏那些艰涩难懂或复杂曲折的音乐部分,因为他们手头的任务使他们认为这些音乐令人烦躁或令人懊恼,对音乐的这些思考会使他们去算计如何把那些考试中有用的东西从音乐中提取出来。 如果我们假设考试的必要性在弗朗西斯听音乐的前台和后台中都不存在的话,那么,他对音乐的体验在质的方面与艾丽克斯是一样的。在此,音乐本身吸引了他们的兴趣,因为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与他们所听到的相互呼应,相互共鸣。倘若这种美学兴趣丧失了或被转移了,那么,他们要么不再是在听音乐,要么是音乐外的一个目的显示了它的威力,重新调整了听的内容。假如我们认为考试的必要性是弗朗西斯听音乐的前提的话,那么,构成其听音乐的经验的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互动就形成了,而且它还受促使其听音乐的目的引导。他为听音乐的理由设立了相关的标准,把他的兴趣只引导到达其目标的那些特征上。这里的含义可能是弗朗西斯有时听音乐心不在焉是有选择性的,不过,它的含义可能还有他的思想、评价和想象力不够宽广,不够丰富。他也许讨厌音乐,但在音乐结束时却也大快朵颐;也许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的注意力时不时地被分散,因为他老在考虑他要做什么或担心他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换种说法,假如说艾丽克斯突然想起她应该听音乐,目的是想看看不相干的噪音(比如说流行音乐)到底在唱片中出现了多少次。因为她已被音乐所陶醉,所以,她必须倒回去再重新以一种更加超脱的方式听一遍。如果她屈从于或考虑任务的必须性,那她所体验的音乐的特征也必将发生变化。这些仅是左右音乐分析的强烈外部动机在体验音乐时如何构建和引导认知与非认知的感官功能接触的一些最初表现迹象而已。但是,如果我们有理由认定分析艺术作品的不同动机能导致不同种类的经验的话,那这种观点在偶然邂逅艺术作品的现象学中就可进一步地辨认了。 在观众欣赏艺术作品的经验特征中,我们最熟悉的是它们能捕捉和吸引兴趣、不受外界影响而激发想象和理解的方法。比如说,爱不释卷或不忍辍读其小说的读者、被音乐所陶醉或迷惑的听众抑或惊叹绘画之神奇的人,皆是其兴趣和注意力被捕捉和吸引的观众。当兴趣和注意力被完全吸引以后,强迫接受作品以外的东西则成了打扰、骚扰和分心。陶醉于或沉迷于艺术作品并不是在美学上欣赏它、体验它的唯一方法,但是,它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不考虑其他研究艺术作品的种种熟悉方法而重点研究它,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与其他非美学体验形成鲜明对比的美学体验。如果我们再分析观众因作品本身的原因而被吸引、陶醉如何形成一种特殊形式或模式的快乐的话,那这一点就更加清楚了。人类之所以能探索捕捉这种专心致志的兴趣的物品是因为我们感官的这种接触是我仔既怀疑又高度赞扬的其中—种快乐形式。然而,甩须强调的是:我们的观点并不是说某种特殊的快乐来源于美学体验。①快乐并非全部皆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只要拥有一件具有艺术作品属性的物品,它就不同于其他非常类似的快乐。②源于美学体验的快乐与源于发现某人拥有一张中奖彩票的快乐是不一样的。相反,认知和非认知感官与诸如专为这种专心致志的兴趣而创作的艺术品之类的物品的全神贯注的互动就是一种快乐。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