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美学四讲
释义

版权信息

书 名: 美学四讲

作 者:李泽厚

出版社: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

ISBN: 9787805639352

开本: 32

定价: 36.00 元

内容简介

《美学四讲》(修订插图本)全书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个问题: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本次出版的修订插图本,是作者李泽厚先生在《美学三书》的基础上,对全书文字作了最新订正。全书插图的选配侧重现当代作品,以凸显其指向二十一世纪的前瞻性特征,与《美的历程》《华夏美学》修订插图本共同构筑了一片完整统一而丰富多彩的美学园地。

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实践和积淀,统一社会与自然,探讨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艺术产品与艺术作品、“后现代”等等问题,提出美与与人类命运相关连的前景。

全书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个问题: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

本次出版的修订彩图版,是作者李泽厚先生在《美学三书》的基础上,对全书文字作了最新订正。全书插图的选配侧重现当代作品,以凸显其指向二十一世纪的前瞻性特征,与《美的历程》《华夏美学》修订彩图版共同构筑了一片完整统一而又丰富多彩的美学园地。

作者简介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五四年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一九八八年当选国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一九九八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著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我的哲学提纲》、《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世纪新梦》、《论语今读》、《已卯五说》等书。

《美学四讲》是李泽厚全面系统地论述自己美学思想的专著。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立足于“人类学本体论”(主体性实践哲学),建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实践和积淀,统一社会与自然,探讨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等问题提出美学与人类命运相关联的前景。全书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个问题: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

其中第二讲和第三讲的阐述对我们从美学范围认识和学习美和美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平常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容易把美与美感两个概念混淆起来,往往我们我们所认为的美都属于美感范畴。但李泽厚对它们的性质、形式、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单独的论述。

关于美

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朱光潜说:“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①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即情感思想上的同意,才能产生美。例如椅子只有被人坐,才成为椅子。然而,对象还必须有客观性质,也就审美性质问题。作者在此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同构说”解释客观刚面的条件、因素等是如何成为审美性质的。“一定的形式结构,因为同构感应,引发人们特定的知觉情感,从而具有审美素质。” ②但它与动物的同构反映不同,因为人打的同构反映是在长期生活实践,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形成的。这里又涉及了美的本质问题。以上三方面是美的三层含义。但是作者认为只有从美的根源,而不是从审美对象或审美性质来规定或探索美的本质,才是“美是什么”作为哲学问题的真正提出。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美的本质(即自由的形式)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③它属于一种现代意义的新的客观论,亦即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美的客观论。也可以说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不是个人的本质力量,而是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同时,李泽厚认为:“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④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社会美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示。它经历了从动态过程到静态成果,也就是“由于主体实践力量强大并征服自然对象之后的成果。”如大桥、高楼等有气势,就是具有善的形式力量,它们也是为人服务的,这又成了真的内容,两者是统一的。社会美具有历史尺度,历史的沉埋使社会美更深沉的力量。此外,它还与技术工艺、生活韵律有关。在当今的工艺社会里更需要“天人合一”,它既是自然的人化也是人的自然化。李泽厚从中又延伸出形式美及其一般规律或特征,如对称、节奏等是人来实践力量所历史地造成的抽离。他用沃林格对“抽象”的研究即使形式美的根源,即“‘抽象’表现的是对生命和现实世界的隔离、否定,是为了消灭具体时空以求超越有限,是对永恒的追求,是人与世界关系的紧张、收缩和内化。” ⑤所以物质实践的抽离根源自然在缘故的人类劳动操作的生产实践活动之中。

然而“现代科技工艺和工具理性的泛滥化所带来的人性丧失……人做了由自己所发现、掌握、扩大的形式力量和理性结构的奴隶”,这种异化真是自然美要解决的课题。自然美的本质也来自客观的社会生活、实践而不是主观情感意识。李泽厚又用了“自然的人化”解释自然对象为何引起审美愉快。在这里,是一种广阔历史视野上的“自然的人化”,具有历史性。自然美也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人的自然化,个体的感性与大自然是相互交往的。在这个交融过程中,更多的是规律性服从与目的性。

关于美感

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所专门研究的课题。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美感所创造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有一个中介,就是主观的审美心理。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研究。李泽厚比较倾向于用格式塔心理学和心理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事物形体结构和运动本身就包含着情感的表现,艺术作为表现,并不在于题材”⑥。因此,物质对象的形式结构与主题心理情感结构的对应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容的“无意识集体原型”论认为:“人的大脑在历史中不断进化,长远的社会(主要是种族)经验在人脑结构中留下生理的痕迹,形成了各种无意识的原型,它们不断遗传下来,成为生而具有的‘集体无意识’,它是超个人的”⑦。而艺术家则是把这种原型唤醒,使人不需个人经验就会本能地获得这些原型的深刻感受。然而这两种方法都未完全地描述审美经验。而李从哲学角度讲述了审美心理即美感的某些特点。

审美心理会“建立新感性”。这也是从人类学本体论来说的。人具有人性心理,它是在原始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巫术礼仪活动基础上,通过世代的文化传袭而不断丰富、巩固、变异、发展,并随人际关系扩展而获有越来越突出的人类普遍性和共同性。个体的作用、地位和独创性会逐渐突出和重要,久而久之,会构成群体心理的事实和革新,这就是人类自己历史地建构起心理本体,即“新感性”。它属于内在自然的人化,也正是李泽厚关于美感的总观点。其中包括感官的人化和情欲的人化。感官的人化就是感官逐渐失去“非常狭窄的维持生理生存的功利性质”,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东西,即感性的社会性,这也是美感的特点,审美既是个体、感性、没有社会功利的,但它又是社会、理性、具有欲望功利的。情欲的人化就是指“人们的情感虽然是感性的,个体的,有生物根源和审理基础的,但其中积淀了理性的东西,有着丰富的社会历史的内容”。“性欲成为爱情,自然的关系成为人的关系,自然感官成为审美的感官,人的情欲成为美的情感”。⑧因此,美感具有矛盾的二重性。

从审美过程和结构看,审美具有准备阶段,就是从审美态度进入审美经验。而审美注意是其中的过度,它把审美态度具体化并能发展其他心理功能如情感、想象的深入结构。审美的实现阶段,就是产生美感的阶段,也就是康德所说的“审美判断”阶段。这是一个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包括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因素的交错融合。它是一种主动的活动,是人心理功能因素自由活动的结果。这个过程中的审美感知很重要,它既有动物性生理快适的机制,同时又是多种心理功能相综合协同运动的结果。它包含理解这个复杂综合的过程。审美经验的积累形成审美趣味,就到了成果阶段,达到了审美愉快的目的。

从审美形态看,美感可以有优美、崇高美、悲剧美和戏剧美,但李泽厚主要是从美感产生的阶段和层次来分析。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其次是悦心悦意,它包含无意识的本能满足,包括性本能、情欲、行为、心境、理念的被压抑,通过审美获得解放和宣泄,还有此范围之外的心意的满足和愉悦。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尔认为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而在中国则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讲的美学是哲学美学,是美的哲学。美属于哲学范畴,研究的是美的本质问题,而美感则属于心理学范畴,研究的是审美心理的问题。但是它们都可以从哲学的高度,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用“自然的人化”观念来探讨,于是,归根到底关于美与美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来解释。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与美感的出发点,又是美与美感的归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2: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