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美学 |
释义 | 1 学科名称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 美学的概念由于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 既可以采取哲学思辩的方法,也可以借鉴当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经验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语言学和文化学的方法等),因此 美学不隶属(包括以上的)任何其它学科;而“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等词汇,是人们对“事物”给予的“美学”概念;事物的美先于人的思维而存在,人对事物产生美的感觉不需要进行哲学分析等等思维活动,而人要表达这个感觉的时候,才启动思维程序用于选择表达方式、词汇等等,这才出现(语言)概念问题,因此可知“美”不是人“想”出来的,表达美的方法才涉及人的思维,而“美学”是对“美”作学术解释、研究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 独立的学科。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传统美学的任务,是研究艺术作品作为“美”的永恒的不变的标准。德国理想主义的形而上学美学被认为是当时唯一标准的美学。在此条件下, 发展出两个分支:心理美学和美学。美学(感性)的认知在很长的时间被认为是理性认知的对立面。这个观点被现代的新观点所取代, 即这个对立面是不存在的, 理性的认知是必然通过感性的认识过程而被认识的。即使尖锐的逻辑学也能同时成为很高的审美价值。 ◎ 词语来源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或者“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 发展历史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1750年鲍姆加登出版的《美学》一书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因此,我们要了解美学就必须回到它的源头去,开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石珠、兽牙、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佩带在身上。不仅原始人的装饰品能见出人类这种早期的审美活动,尤其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人类早期审美活动。据文字记载和留下的图案推测,原始艺术有诗歌、舞蹈、音乐等,但现已荡然无存。惟洞穴壁画与陶器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两项原始艺术记录。前者主要以各种动物为题材,生动细致,色彩绚丽。后者不仅造型优美、图案丰富,而且色彩对比鲜明。 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生活、某种现象,尔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科。对人类早期审美现象的思考、探讨始于古希腊。那时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都参与了美的探讨和争论。但他们关于美的观点、见解常常和他们关于真、善的认识混在一起,成为他们哲学思想、道德思想、神学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的附庸。另外,当时也没有一部美学专著。思想家们的美学观点夹杂在政治、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甚至史传、书札、批注等论著中。人们还没有从那些混杂交织的思想体系中为美学寻找出一个独立、特殊的研究对象。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以前。 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哲学,自近代以来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为美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鲍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在严格规定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抽象思维的同时,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并写出了美学专著,初步形成了美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讨了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故此,美学学科诞生,而鲍姆嘉登也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国普鲁士哈利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鲍姆加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则应有“Aesthetic”。“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1750年鲍姆加登正式用“Aesthetic”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他的这部著作就被当作历史上的第一部美学专著。二是鲍姆嘉登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美学何以与感性认识相关?鲍姆加登的老师的老师、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对此有一段生动的解释,他说:画家和其他艺术家们对于什么好和什么不好,尽管很清楚地意识到,却往往不能替他们的这种审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有人问到他们,他们就会回答说,他们不欢喜的那种作品缺乏一点“我说不出来的什么”。 知道作品美或不美,却说不出个中缘由,在莱布尼兹和鲍姆加登看来就属于一种模糊的、混乱的感性认识。 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近现代美学三个重要阶段。 在德国古典美学阶段,康德和黑格尔对美学卓有贡献,形成了美学学科产生以来第一个,也是西方美学史上的第三个高峰。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称于世,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美学根本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康德之后,黑格尔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到了顶峰,成为德国古典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前的西方各美学思潮的集大成者。 马克思虽不曾写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但他在其他许多著作中论及了大量的美学问题,尤其是他把实验的观点引入美学研究,从而把关于美的探讨建立在主客体辨证统一的基础上,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19世纪中叶以后,美学发展流派纷呈,但总的来说有一重要倾向,即逐渐脱离了“美是什么”的纯哲学讨论,而侧重于“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如何”这种审美心理的描述,把美学逐渐变成一种经验描述科学。这便是美学史上所说的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历史转型。20世纪的美学更是形成一股强烈的反传统潮流。它一方面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和对经验实证方法的张扬,另一方面是对理性主义的反叛和对人的非理性的张扬,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主义美学与人本主义美学两大思潮。近现代西方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美学思潮有德国费希纳的“实验美学”、英国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美国杜威的“经验美学”、意大利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说”、英国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德国李普斯的“移情说”、弗洛伊德的“里比多”理论以及后来的分析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接受美学等等。 ◎ 研究对象尽管鲍姆嘉登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美学的研究对象,但他的意见并没有在学术界获得一致响应。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究竟研究什么”一直是一个引起热烈争议的问题。但迄今为止基本形成了三种倾向性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总之,以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各种意见虽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难以取得学术界的公认。我们基本倾向于第一种意见,因为以美本身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一来比较符合美学学科的性质;二来无论是艺术还是审美经验的解释,都有赖于美本身的解释。但传统思辨美学把对美本身的研究置于主客对峙的思维模式中,套用技术理性的方法,这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其最终结果只会象现代西方美学那样导致美学学科本身的危机和消解。 当代的国际美学研究更倾向于艺术研究,甚至将美学称作艺术哲学,因为对当代的艺术不能进行研究或阐释,是验证当代的美学的有效性的标志之一,特别是当代艺术的形形色色已经完全不是传统的美学含义所能定义。“美”已不是当代美学的核心概念,这是美学需要注意的,否则将会使有生机的美学研究引向文字游戏的陷阱。 研究对象如果按分类则如下: (1)、美,如美的产生、发展;美的本质、特征、功能;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美的形态;内容美、形式美等美的组成因素及其规律;(2)、审美,如审美心理,审美意识,美感的发生、发展、性质、特征及其规律;(3)、美的创造,如现实美、艺术美的创造规律、发展规律、鉴赏规律等;(4)、美学范畴,如丑、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范畴的审美特性、发展规律及其同美的关系等;(5)、美育;(6)、美学自身。 ◎ 与其他学科关系◎ 美学与哲学在与美学相关的学科中,美学与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美学本身就是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这是因为: 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一个哲学思辨性质的问题。任何理论的形成及其性质取决于它的提问以及提问方式。美学产生于柏拉图之问:“美是什么?”这里所问的美,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这种把人的注意力从杂然纷陈的感性现象引向统摄一切的抽象的本质,从变动不居的美的事物引向恒久不变的美本身,显然是遵循了古希腊形而上的哲学传统。同时,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也深受当时哲学的影响,其学科框架、理论范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带有同时代的哲学印记。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历史上的大美学家几乎都是大哲学家,而较少是文学家或艺术家。最后,西方现代美学与哲学的复杂关系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美学与哲学难以分割的关系。表面看西方现代美学拒斥哲学,但它所拒斥的其实只是西方传统哲学,它所依附的仍是西方现代哲学。 ◎ 美学与伦理学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由美与善的关系所决定的。真善美是人生所向往的理想境界,其中缺一不可。 从历史上看,凡是美的对象在伦理学意义上亦是善的,这尤其表现在社会美领域里。社会美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以美的形式来表现善。 美与善尽管联系密切,但并非可以等同,美并不就是善。譬如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美的事物更侧重于人精神的愉悦,因而具有超功利性,而善的对象与人的功利目的往往直接相联。 ◎ 美学与心理学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英国诗人济慈说:“美是一种永恒的愉快”; 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说:“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活动——情感、愉悦、想象等。李白的诗:“寒山一带伤心碧”,其中“寒”、“伤心”,就不是纯客观的摹写,而是心情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美的发生离不开人心理因素的参与。因而美学与心理学密切相关。 19世纪以来西方美学对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的强调,各心理学流派对美学研究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美学研究对心理学的依赖。 ◎ 美学与文艺学美学与文艺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文学艺术。因此,它们研究的问题常常会有某些交错,譬如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一般规律等既是美学又是文艺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但美学相对与文艺学而言,更带有一般性,它探讨文学艺术的本源,为后者提供理论范式和思维方式。而文艺学则更多的关注具体的文学艺术经验和现象,它可以为美学研究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 ◎ 研究任务美学的研究任务除了它作为一门学科,应揭示和阐明审美现象,帮助人们了解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美学学科本身,并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外,针对当今社会,它尤其还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审美化,亦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美学是一门超世俗功利的学问,它反映了人的终极关怀和追求。但它又与哲学不同,它把这种终极关怀和追求溶入诗意之中,用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打动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当今技术文明和商业文明,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使人精神日益切近形而下而疏离形而上,这无论于社会还是于人本身都是令人担忧的。美学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使人超脱世俗的平庸和鄙陋,从而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关于美学研究的任务问题,自鲍姆加登建立美学以来,就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主要有四种意见: 一 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美,指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的任务。”这就是说,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它的任务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就是美。虽然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他却并不排斥艺术,而且以艺术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二 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的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他所说的美并非一般的现实美,而是艺术美。他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更确切的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根据美学是“美的艺术的哲学”这种名称,就把自然美排除在美学研究的领域之外。但黑格尔也研究自然美,他之所以研究自然美,是因为自然美是心灵美即艺术美的反映形态。 三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尔派美学的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但他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美,而是艺术。他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写道:“美学到底是什么呢?可不就是一般艺术、特别是诗底原则的体系吗?”在对艺术的研究时,应包括美学意义的美,但艺术不局限于美,因为美学的内容应该研究艺术反映生活中一切使人感兴趣的事物。他认为美学如果只研究美,那么像崇高、伟大、滑稽等等,都包括不进去。美学对象大于美,而应该包括整个艺术理论。 四 认为美学史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属于这一学派的美学有:“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这派美学所侧重的研究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至于“什么样的事物才算美”也就是美得本质问题在他们看来还在其次。什么是美感经验呢?美感经验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例如在研究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引起我们的美感时,重要的不是研究花、鸟的生活和本身的特点,而是研究花、鸟引起人的心理活动(惊心、溅泪)的特点。花、鸟所以成为审美对象,是由于美感经验中心理活动的结果。因此,这派认为美学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分析种种美感的经验。这是近代心理学的美学的最主要研究对象。 ------------------摘自《美学原理》 杨辛甘霖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研究方法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采取哲学思辩的方法,也可以借鉴当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经验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语言学和文化学的方法等。 ◎ 美的特性◎ 形象性1.诗歌中形象的朔造: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更阑静,夜色衰,月明如水浸楼台,透出了凄风一派。 2.雕塑作品:《拉奥孔》等 3.绘画作品:《蒙娜丽莎》等 4.音乐作品:《田园》、《如歌的行板》等 5.小说:《红楼梦》、《西游记》、《家》、《春》、《秋》等 6.戏剧:《哈姆雷特》、《茶花女》、《屈原》、《日出》等 7.自然科学理论的美: 公式,概念、理论等的美在何处?(李政道等对美的讨论) 它们必须它们所描绘的世界图景,并且为人所感知,方可成为美的对象。(赵鑫珊有关论说) ◎ 感染性美直接诉诸人的情感,或喜爱、或激动、或崇敬,使人在精神上获得一种极大的愉悦和满足: 配乐诗朗诵:[匈牙利]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 [俄国]西蒙诺夫:《等着我吧…》 音乐片段:贝多芬《英雄》交响曲,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 美的东西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就在于他体现了人的东西,尤其是体现了人的情感生活。 ◎ 客观性一切美的事物都具有客观物性因素,这些物性因素在引起人的审美愉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个事物,而不是那个事物作为美的对象。 ◎ 美的特征美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真与善的内容同和谐的形式相统一的,丰富独特的,能引起人的愉悦心情的生活形象。一般说来,美具有下列几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征: (一)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二)形象性与理智性的统一; (三)真实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四)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现代美学概述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美就开始萌芽,继而产生、发展,历经几十万年。 从原古人的刀伤剑痕、泥土文身、兽皮裹身,到颈部挂满了贝壳、兽齿,头上插满了野鸡翎,都表明人们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美。为原始部落的装束。 古希腊被认为是西方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美学家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年)在《大希庇阿斯》文章中讲述了一个关于美的故事,这是人类最早开始用文字记载关于对美的思考。 故事大约发生在2400多年前。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向诡辩家希庇阿斯发难说:“只要老天允许,你朗诵大作时我一定洗耳恭听。不过我要向你请教,什么是美?什么又是丑?”希庇阿斯显得有些傲慢,自鸣得意地说:“这个问题太小了,简直是微不足道,比这个难得多的问题我都可以教你,我可以教你把一切反驳者都不放在眼里。”苏格拉底装作很高兴:“那么还是先向你请教美到底是什么?”希庇阿斯有些忘乎所以,似乎在教训人:“我来告诉你什么是美,请你记住了,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苏格拉底有些哭笑不得,但却装出赞同的样子说:“太美妙了。可是我的论敌如果问,凡是美的东西之所以美,是否有一个美本身的存在,才称那些东西为美呢?如果我回答说,一个年轻漂亮小姐的美,就是使一切东西都为其美的。这样可以吗?”希庇阿斯答道:“他敢否认漂亮小姐的美吗?”苏格拉底进一步假问道:“那么,一匹漂亮的母马,一把漂亮的竖琴,一个美的汤罐不也是美的吗?”希庇阿斯显得有些招架不住了:“太不像话了,怎么能在谈正经话题时,提出这些粗鲁的问题!”还嘟囔着说:“漂亮的母马还是不如年轻的小姐美。”苏格拉底抓住话头,穷追不舍:“最美丽的年轻小姐与女神相比不也是丑的吗?”希庇阿斯像泄了气的皮球。 ◎ 美学思想和美学学科的发展四个阶段(1)胚胎阶段。在原始时代,原始初民开始在劳动中创造出原始的艺术,表现出对自然、社会、艺术的原始审美意识,初具美学思想的萌芽。 (2)形成阶段。进入文明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生产方式、思维能力以及科学、艺术的发展,美学思想逐步明晰化、自觉化、理论化,并以文字记载于哲学、文艺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文献之中。中国的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王充、刘勰、苏轼、李渔、王夫之等都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美学思想。在外国,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文艺复兴后的博克、休谟、笛卡尔等哲学家,布瓦洛、莱辛等文艺理论家,狄德罗等启蒙主义者,都为美学学科的诞生作了理论的和实践的准备。1750年鲍姆加登正式提出了建立美学学科。 (3)系统发展阶段。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德国康德建立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体系。黑格尔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辩证的美学体系。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使旧唯物主义美学发展到最高阶段。马克思主义美学论证了劳动实践创造美,人化的自然,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审美意识和艺术是对现实的能动反映等美学的根本问题,使美学逐步建立起真正科学的体系,并日趋成熟。 (4)现代发展阶段。从19世纪中下叶开始。进一步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综合研究与分门研究、理论探讨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衍生出哲学美学、艺术美学、心理学美学、技术美学、生活美学等多种分支学科,出现了现代人本主义、现代科学主义、美学思潮和实验美学、完形心理学美学、精神分析学美学、实用主义美学、自然主义美学、表现论美学、语义学美学、分析美学、现象学美学、直觉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结构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接受美学、符号论美学等多种流派,而马克思主义美学也有了新的开拓和长足的发展。 ◎ 美学存在的意义美学是人类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创造美实践的产物,是对人类、个体的历时性、共时性审美、创造美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对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对于文学艺术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开展美育,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改造社会,美化生活,完善人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论著黑格尔的《美学》是西方美学史上具有别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 《美学》,原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期间所作的“美学讲演录”,后整理成书,在黑格尔去世后四年,于1835年出版。 黑格尔的美学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黑格尔认为,他研究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刺激艺术创作,而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艺术”。《美学》的中心线索是黑格尔为美下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观”并以此认识为基础前提上所进行的论证。当然,这仅仅是他的一家之言,后期的哲学家很多人不赞同黑格尔的观点,但黑格尔美学的历史和里程碑意义却无法抹杀。 《美学》第一卷是整部著作的总论,也可以说是核心前提,后面的几部都是对第一卷的一种艺术史的验证。它大体上谈了几个部分的内容。首先指出“理念就是概念与客观存在的统一”,黑格尔把艺术确定为绝对精神的体现,它是绝对精神的第一个阶段。。紧接着论述“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但他否定自然美崇尚艺术美。后面谈“理想“的特点以及论艺术家创作的一般规律。 从方法论的角度,黑格尔把他的辩证法运用于美学。他认为最高的实在也是一个运动的、动态的过程,充满着矛盾和对立,不能用抽象的概念来理解和论证实在,常人的抽象思维只能孤立静止地理解存在的事物,只能单独地思考它们的特殊的阶段和对立,而不能思考对立面的统一。既然一切存在物的真理只存在于理念之中,理念是唯一真正的实在,那么正确的方法必须论述实在的所有矛盾,并表明它们如何调和、保存于一种协调一致的整体中。所以思维就必须从最简单、抽象和空洞的概念开始,前进到比较复杂、具体和丰富的概念,前进到总念,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认识。 他对美有一个宏观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所说的理念就是最高精神和最高的实在。他认为美就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等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通过艺术的感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黑格尔说:“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关的本质”。理念是唯一绝对的实在,整个世界都是理念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过程,美和艺术也是理念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一个环节、一种表现。所以黑格尔美的定义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理念的发展有几个阶段,在逻辑阶段,理念仅仅作为抽象的、纯逻辑的概念而存在,不具备任何物质的或经验的内容,通过纯粹抽象的概念、范畴之间的转化和过渡,它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在此阶段,理念采取了自然的物质形式,在背后决定着自然从机械性经物理性到有机性的发展,有机体的最高阶段是人,随着人的出现,绝对理念又要进入自我否定,从自然进入精神,从而进入精神阶段。在精神阶段,理念战胜物质,回复到与它本身相适应的精神的形式,返回自己的家园。由于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自我否定,也即否定之否定,所以它既不是逻辑阶段的纯粹抽象的思维和概念,也不是自然阶段那种受物质束缚的受动的东西,而是概念与自然的统一,具有丰富的内容。如果说逻辑阶段是抽象的存在,自然阶段是自在,它们都没有认识到它的本质,没有达到自我意识和自由的最高水平,在其中思维和存在、主体与客体都没有同一,或者不能说一切对立都充分调和了,那么只有在理念演化的精神阶段,它才把自己的本性向自己显示出来,作为自在自为的存在,认识自己、实现自己、回复到自己。主观精神(从本能到理性的个人意识)、客观精神(包括法、道德、法律的社会意识)、绝对精神(艺术、宗教和哲学)是精神阶段又经历了三个小阶段。黑格尔把艺术确定为绝对精神的体现,它是绝对精神的第一个阶段。作为理念,它是绝对自由的,但它受到感性形象的限制,只是感性形式中的理念,所以是一种较低级的显现。正因为如此,艺术将会扬弃自己,转化为更高的宗教和哲学阶段,这体现了绝对精神发展的必然性:在它之后的宗教与哲学更深刻地把握了真实的理念。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范围是艺术,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艺术美消除了自然美的局限,因而它高于自然美。“艺术美的职责就在于它须把生命的特别是把心灵的生气灌注现象按照它们的自由性,表现于外在的事物,同时使这外在事物符合概念。”黑格尔指出,艺术创作就是使思想感情外化为作品,成为可以从中认识自己的…’心灵既是“作为自然物而存在”,又是“为自己而存在”,它“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只有受到生气灌注的东西,即心灵的生命,才有自由的无限性”。因此,只有涉及这较高的境界而产生出来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这就是艺术美。黑格尔认为诗是艺术的最高阶段,戏剧又诗的最高阶段,在诗中,精神的方面已完全从感性物质中解放出来,精神和物质的分离使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艺术自我取消了,诗既是一切艺术的解体也是向另一个更高的领域即宗教的过渡。 黑格尔的《美学》在美学研究中运用了辩证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它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为中心,强调了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关系,并且深入地讨论了艺术的理性内容和艺术的发展史,史无前例地拓宽了美学研究的范围。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的美学的最高成就,对现代美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昆仑出版社出版图书◎ 基本资料书名:美学 图书编号:1246806 出版社:昆仑出版社 定价:32.0 ISBN:780040749 作者:邢建昌、姜文振/国别:中国大陆 出版日期:2004-10-01 版次:1 开本:16开 ◎ 内容简介除却这种对“美”的实用性的分析,审美本身对于人类而言也有着一种不能抵挡的诱惑力。在每个原始民族中,我们都发现他们有许多东西的精细制造是有外在的目的可以解释的。例如爱斯基摩人用石硷石所做的灯,如果单单为了适合发光和发热,就没必要做得那么整齐光滑。翡及安人的篮子如果编织得不那么整齐,也不见得就会减低它的用途。澳大利亚人常把巫棒削得很对称,当然即使不那么整齐,巫棒也不至于不适用。因此,这种将审美意识自觉不自觉地灌注到生产生活中的行为既验证了审美意识源于审美冲动的本能,同时也标明“美”本身的巨大魅力已足以强化人类的审美感知力,唤起强烈的审美意识。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审美价值的确立最终还得循着社会进步的轨迹方能得以实现。原始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提高的确为实用价值向审美价值的转化创造了条件。狩猎工具的进步,使狩猎活动得以成功进行。在此基础上,狩猎工具在实现其实用价值之后,原始人开始以审美意识关注这些工具,在上面雕刻美丽的纹理,或在手柄等处加以装饰。在不违反实用价值的前提下,赋予其审美的价值。在原始生活的水平已能使原始人获得躯体劳作后的自由空间的情况下,原始人得以从事一些带有审美意味的活动。比如布须曼人会在模拟特殊的人和动物不甚正确的动作中得到最大的快感。更能表明审美价值内涵的丰富性的,当属澳大利亚人的带有三百条白兔尾巴的腰饰。这动人的腰饰意味着澳大利亚人不仅实现了腰饰的实用价值,同时更赋予它新的审美价值。而且这腰饰代表着佩带者具有猎人的强大技能,这便是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更深化了一层关乎审美的强大精神意蕴。 ◎ 图书目录绪论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 第二节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第三节美学学科的人文品格 第一章审美发生 第一节审美发生理论辨析 第二节审美发生的条件和契机 第三节审美发生的原初形态 第二章美是什么 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第二节对美的本质研究历史的理论反思 第三节美是什么 第三章审美领域 第一节自然美 第二节社会美的核心——人的美 第三节形式美 第四章审美形态 第一节审美形态概说 第二节中西文化语境下的审美形态 第三节审美形态的哲学分析 第五章审美心理 第一节审美心理要素 第二节审美心理过程 第三节审美愉快 第四节审美超越 第六章艺术中的美学问题 第一节艺术中的审美创造 第二节艺术作品的本体构成 第三节审美意象与意境 第四节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五节艺术的审美接受 第七章审美教育 第一节审美教育的历史及其当代意义 第二节审美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节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第四节审美教育的功能 第五节审美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后记 4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图书书名:美学 图书编号:1259106 出版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定价:24.0 ISBN:781085017 作者:杜寒风等编/国别: 出版日期:2002-01-01 版次:1 开本:32开 简介: 鉴于以往的经验教训,我认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要着重处理和解决以下三种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一般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疗法论,既吸收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合理内核,义综合了当时许多学科的新成果、新方法,因而它与许多方法都是相通的:如哲学的思辨方法、心理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乃至科学实证方法、科学分析方法等等,都融合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之中,也是我们建设马克思主义美学要不断地借鉴、吸收的东西。然而在极“左”政治时代,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等都变成是“唯心主义的”、“资产阶级的”“反动东西”,其方法当然也被抛弃了。后来虽然逐步得到某种弥补,但离建设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路程还很长。 方法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任何一种方法,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它不仅要与其他方法相互借鉴。更要从历史那里汲取营养。新方法的运用、尝试,并不是要把原有的方法都扔进垃圾堆里。80年代,人们纷纷运用“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研究文艺理论和美学,热闹了好一阵子,大有取代一切旧方法(包括马克思主义方法)之势头,曾几何时又变得销声匿迹了!回头看看,还是原有的方法值得信赖。因为方法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如果新方法所能解决的问题和旧方法一个样,一个水平,这样的新方法除了供猎奇之外,是毫无意义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美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一样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思想来源分别来自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足大家比较公认的事实。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同样不是杜撰的。而是对历史的批判继承,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的思想,关于悲剧、崇高、优美、喜剧等思想,都是在继承古希腊以来,尤其近代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美学崽想的基础之上而发挥的独到之见。把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传统、与历史对立起来。是无知,也是十分有害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的传统美学,也有相通一致之处,虽然它们有根本区别。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的社会性能和教育作用的思想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就有不谋而合之处,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艺术与实践、美与劳动的关系以及“美的规律”的论述,等等,又完全可以弥补中国传统美学之不足。这,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依据与可能。 第三,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从一系列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成果中汲取营养,这也是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不可忽视的经验和资源。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意义,要采取客观、公允的态度,不能“唯我独马”,而把不合自己口味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说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修正”与“反动”。为此要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系统地而不是零星地、深入地而不是肤浅地研究。真正研究了,才有发言权。 4.美育的命运 在百年美学发展的过程中,美育实践比它的理论经历了更大的波折,遭受更多的冷落。历史已经证明.美育的有无,直接影响人材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必须经过认真的总结、深刻的反省,才能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 百年美学的早期建设者们,都非常重视美育。认为美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充实人的精神生活、激发人生情趣的重要途径。百年美学的开拓者王国维,针对封建教育的弊端,接受西方近代教育的经验,首先提出智德美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主张用文学艺术救治上层社会空虚无聊、萎靡不振的精神“疾病”。虽然清政府没有理睬他的好意见,但却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播撒了优良的思想种子。百年美学的另一位开拓者蔡元培,借助于民主共和之力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之一、虽遭到袁世凯封建复辟势力的挫折,但毕竟历史潮流不可逆转。蔡元培既吸收近代资本主义的教育经验,加强科学教育,又继承中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重视艺术教育。择善相从。中西融合,终于建立了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新式教育体系。在蔡元培的有力倡导下,当时的文化教育界、文艺界、学术界的著名人物,如梁启超、鲁迅、吕激、李石曾、张君劢、朱光潜、宗白华等等,都为美育的实施献计献策,推波助澜,把自己的美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着美育事业的大发展。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使中国的教育焕然一新。从蔡元培任北大校长(1917年)算起至40年代末,这是一个政治斗争激烈、战争频仍的艰难痛苦的时代。先贤们远见卓识,献身于“教育救国”的事业,经过三十余年的惨淡经营,为祖国培养、网罗丁一批又一批既有才干又有献身精神的人材,许多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企业家、政治家、学者都是闻名于世的一流才干。历史证明,以蔡元培为代表的先贤们所建立的新式教育是成功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是正确的。 遗憾的是,进入50年代之后,教育环境大大改善,然而新中国的教育并没有在这个良好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前进,而是回过头来,把自己与历史根本对立起来。 首先,变全面发展的方针为片面发展的方针。教育方针的制定,既不征求教育家的意见,也不经过论证,而是任由最高掌权者一意孤行,不知何故砍掉美育,只保留德智体三者,而德育又被政治说教所取代。道德、情感被排除于教育之外而放任自流,社会人伦关系都变成政治关系,正义、良心、同情、仁爱不准讲了,精神生活、审美情趣被枯燥的政治生活所吞没,人格独立,个陆自由已不知为何物。“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和“政治第一”、“政治决定一切”的导向,把人们诱入愚昧,变成畸形。时至今日,国民素质下降,道德堕落,情感粗野,不知廉耻,不懂礼节,不讲公德,甚至残忍凶恶,兽性大发,这难道不是几十年推行片面教育所造成的苦果吗?这些丑陋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因素,而教育失误则是根本的。当然,不道德,不文明。欺诈、腐败、盗窃、抢劫、奸淫等等丑陋现象,任何社会都无法避免,然而像我们这个本来是“礼仪之邦”的国度却如此普遍,如此层出不穷,令人不寒而栗。 其次,颠覆已有的教育体制,代之以更落后的新体制。从50年代开始,不仅把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方针弄得残缺不全,同时发动一次又一次所谓“教育革命”,其目的是破坏“教授治校”、”民主治校”的原有体制,代之以“外行领导内行”的官僚体制,实际上是使已被蔡元培整顿北大整掉的“衙门式”的体制又死灰复燃。并且为巩固学校的官僚体制,发动思想批判运动是常有的事。仍然主张“教授治校”的人.被残酷地批判并定为右派分子。尊师重教本是我国优良的教育传统,却遭到蛮横地批判。更有甚者,颠倒师生关系,制造师生间的矛盾,竟然提出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讲义、教材要由学生编写,先生只有老老实实接受学生的批判。一切都是颠倒的,这在教育史上是空前的,最好也是绝后的。 第三,取消了学校中由师生自动组织起来的各种文化(包括艺术及审美文化在内)社团活动,没有学术上的自由讨论和相互批评,只有对学术权威的思想批判、政治批判运动,并剥夺了被批判者的反驳权利,把过去几十年所形成的民主自由,生动活泼的优良学风校风一扫而光。 …… 目录: 序 20世纪中国美学 中国文论和美学的百年轨迹 杜书瀛 百年美学的回顾与反思 聂振斌 20世纪中国美学图景及其学术史研究问题 王德胜 20世纪中国美学的逻辑起点与美学现代性 杜寒风 近五十年中国文学语言状况 王一川 美学原理 我的美学观 阎国忠 “美在关系”说的再探讨 童庆炳 日常行为与当代审美 苗棣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美学的学科反思 陶东风 论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感受的特性 张政 中西美学史 合天人通道艺的文艺本体观——中国艺术批评模式初探之一 蒲震元 心学与美学论纲 周月亮 大篆之美 葛路 日本美学前沿掠影 李心峰 卢卡奇的美学思想 李醒尘 本雅明的美学思想三题 张法 试论基督教教堂与佛教寺庙的审美差异 吴辉 文化批评与未来美学 人类新跃迁的美学意义和特征 孙津 “全球化”:文化的视角 赵士林 中国后现代文化美学之批评 王岳川 大众化与美学的转型 丁俊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