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美马斯 |
释义 | 基本信息希腊神话中被海格力斯杀戮的力士之一,英文Mimas是土卫一的英文名。 土卫一 轨道特性 半长轴 185,520 千米 离心率 0.0202 轨道周期 22 小时 37 分钟 5 秒 倾度 1.53 ° 是哪个天体的卫星 土星 物理特征 平均直径 397.2 千米 表面区域 km2 质量 3.84×1019 kg 平均密度 1.17 g/cm3 赤道上方重力 0.077 m/s2 自转周期 (同步) 轴倾斜 0.005 ° 反照率 0.77 发现与命名1789年9月17日,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了土卫一。他如此记录这次发现:“1789年9月17日,我的四十英尺望远镜状态出色,我发现了第七颗卫星,当时它位于轨道最西侧。 土卫一以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泰坦巨人的名字命名。当时威廉·赫歇尔的儿子约翰·赫歇尔在其1847年的著作《在好望角天文观测的结果》中以泰坦族巨人的名字命名了已知的七颗土星卫星,包括土卫一,其理由是萨图尔努斯(罗马神话中的农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克洛诺斯)是泰坦族的领袖。 依据里德尔和斯科特的希腊-英语词典,土卫一的形容词格为Mimantean(其所有格在拉丁文中为Mimantis,在希腊文中为Μῑμάντος)。在实践中,英国式的形容词格如Mimansian或Mimian则十分常见,而更经常使用的则是短语“of Mimas”。 物理特性土卫一密度较低(为1.17),这表明其可能是由大量的冰体和少量的岩石构成。由于潮汐效应的作用,土卫一并不呈完美的球形;其长轴大约比其短轴长10%。从近期卡西尼号发回的图片上看土卫一更接近于卵形。 土卫一最显著的特征是一个直径达130公里的庞大撞击坑。为纪念土卫一的发现者,它被命名为赫歇尔撞击坑。赫歇尔陨石坑的直径接近于该卫星直径的三分之一,其坑缘高达5公里,部分坑底则深达10公里,而其中心山峰则高出坑底6公里。如果地球上出现同等比例的撞击坑,则其直径将会达到4000公里,超过了加拿大的宽度。形成这个撞击坑的撞击事件几乎将土卫一撞得粉碎:在撞击坑的相对侧仍能清楚地看到断裂地形,这可能是撞击之后横贯星体的冲击波造成的。由于星体表面存在着这个大撞击坑,土卫一竟然与《星球大战》中的死星惊人的相似。 此外,土卫一的表面还遍布着众多较小的撞击坑,但是其中没有一个可以与赫歇尔陨石坑相匹敌。虽然土卫一遭受过猛烈的轰击,但是成坑过程并不同一。其大部分表面都覆盖着直径超过40公里的撞击坑,而在南极地区,却很少有直径超过20公里的撞击坑。这表明某种地质活动将这些地区的较大撞击坑移除了,或者某些事物或机制阻止了较大星体对南极地区的轰击。 科学家在土卫一标明已发现的主要地质构造有两种:撞击坑和峡谷。 与土星环的关系从实际效果上看,土卫一起到了清理土星最宽的两个环——A环和B环之间的卡西尼环缝中的物质的作用。卡西尼环缝内缘的颗粒轨道和土卫一的轨道成2:1的共振,即这些颗粒公转完两周,土卫一正好公转完一周。其间土卫一不断从同一方向对卡西尼环缝的颗粒施加拉力,迫使这些颗粒进入环缝外层的新轨道。土卫一还和其他构造保持着轨道的共振关系,如它和C环与B环的边界保持着3:1的轨道共振关系,和土卫十七保持着3:2的轨道共振关系。最近发现,土卫一还和G环保持着7:6的共转离心共振关系,后者位于土卫一轨道内侧1万5000公里处。 探测卡西尼号曾多次从中距离对土卫一进行拍摄,最近的一次是在2005年8月1日,距离为6万3000公里。卡西尼号的后续任务包括几次对土卫一的非定向接近。其中观测条件较好的两次分别在2008年10月24日和2009年10月14日。而最接近的一次观测将会发生在2010年2月13日,距离仅为9500公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