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美军心理战经典故事 |
释义 | 《美军心理战经典故事》一书,第一次全景式地描述了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实施心理战最精彩的部分,试图通过一个个心理战故事给读者以启示,人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不朽思想法则和制胜之道。 作 者: 鲁杰 I S B N: 7801307496 页 数: 359 开 本: 大32开 重 量: 350克 封面形式: 简装本 出 版 社: 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1-1 内容简介 只有研究透了对手的心理战招数,才能寻找出治敌的对策,同时丰富我们的心理战理论,指导我们的心理战实践。研究美国军事心理战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可以说它对经济商战、竞技比赛、个人生活等等都有很重要的启迪意义。《美军心理战经典故事》一书,第一次全景式地描述了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实施心理战最精彩的部分,试图通过一个个心理战故事给读者以启示,人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不朽思想法则和制胜之道。 本书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军心理战 1、结政治联盟,施战略威慑 2、威力无比的“小”投降证 3、火力侦察,心理赌注 4、袭扰不断的“复仇”行动 5、战略蒙骗,掩护诺曼底登陆 6、真假伞后,搅乱德军心志 7、领导人的公开谎言 8、预有准备,大胆出击 9、安妮广播,乱敌心魄 10、虚留生路,计歼“困兽” 第二部分 冷战时期的美军心理战 11、核讹诈心里威慑的破产 12、分割德国时的神经战 13、隐真示假,麦克阿瑟仁川出奇后 14、编造谣方,朝鲜半岛宣传战 15、和谈中的实战威慑 16、战俘安排,施心理压力 17、实力威慑,肯尼迪与赫鲁晓夫较量柏林 …… 第3部分 海湾战争中的美军心理战 第四部分 科索沃战争中的美军心理战 第五部分 阿富汗战争中的美军心理战 第六部分 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心理战 故事大节:防务分析家称这是一场心理及意志的战争,紧张且强烈,较之以前,这次伊拉克战争更加关注战争中非传统的要素。传统意义上,战争就是将弹药倾泻在敌方阵地上,但这次战争所包括的心理战、共同建设以及人道主义活动都是非军事行为。 美军在伊拉克的心理战主要由美国陆军第4心理战小组实施,并得到美国白宫全球通信办公室的协助。 虽然美军的心理战值得炫耀,但是其功效确很难下定论。1991年海湾战争,好几万伊军向多国部队投降,但这次伊拉克战争中,投降伊军只有数千名。 前不久发生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很值得研究的现代化战争,交战双方军事对抗激烈,心理战的较量更是引人注目。可以说,这场战争为现代心理战提供了活生生的蓝本。这场心理战规模空前,形式多样,呈现出全方位,全时域,多层次,多手段,大纵深的态势,概括起来讲有八个特点。 伊拉克战争,已经成为历史。当人们回顾这场为时不长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时,不仅会为战争的速战速决而惊叹,更会为这场战争中的美军心理战的登峰造极和淋漓尽致而叫绝。认真研究伊拉克战争美军心理战的特点及其启示,对我们做好现实军事斗争准备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海湾战争中美军集装箱运输出现的问题 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军依靠强大的战略投送能力,为海湾战区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其中集装箱运输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在海湾战争结束之后,我们回顾总结其经验教训时,却发现由于当时的信息技术落后,物资供需情报不明,美军的集装箱运输虽然数量惊人,规模庞大,然而整体运输流程却是这场成功之作中的一着败笔。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不顾国际社会反对,抛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伊拉克自由行动”的战争。美英联军在“先发制人”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了“斩首”、“震慑”、“快速决定性作战”等一系列军事打击行动,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伊军采取“分区设防”、“分散指挥”、“游击袭扰”等战法进行了有限抵抗,但因实力对比悬殊,最终全面溃败,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国家政治、经济、外交自主权被剥夺。研究这场具有高技术特点的局部战争,对加强我军部队卫生建设,保障打赢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伊拉克战争对我军卫勤保障的影响主要是“超限战”战争理论对卫勤建设的影响、“全维战”战争手段对战场救护理论的影响和“一高两强”战争保障对卫勤力量建设投入的影响等。提出我军卫勤保障应采取以下发展战略:研究新战场救护理论,提高救护信息化程度;完善卫勤保障机制,规范卫勤保障工作秩序;增加科研投入,提高军事医学发展水平等。 伊拉克战争的新特点、新规律,认为对我卫勤保障提供的启示是:及时、准确、高效的火线救治,是降低阵亡率和伤残率的基础;建立机动卫勤保障实体,是提高战场整体救治能力的重要手段;建立远程医疗救治系统,充分发挥后方医院的基地作用,是圆满完成战时卫勤保障任务的有力保证。例: 1. 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中叙述了诸葛亮冒死作出假像,最后成功的故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虚者虚之”,使敌方产生怀疑,犹豫不前。所谓“疑中生疑”其最基本的要素和内核,那就是公开示弱示虚,让对方不知深浅不知虚实,进而生疑,不敢进攻甚至撤退。但要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更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酷刑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题目中“发愤”一词较难理解,而理解这个词又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教学中,我采用“欲擒故纵”的办法,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难点,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大意: 一日纵敌,百日为患,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在特歹采情况下,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取得更大的胜利,暂时示敌以生路,使其放弃抵抗不战而逃,不但无害,反而是有益和非常必要的。这就是孙子不将穷寇逼入绝境,而是“将欲取之,必姑与之”的欲擒故纵之计。例:1.个性化是《三国志演义》心理战术的重要特征,作家通过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展示心理战术的奥妙,从而揭示了战争中将帅的性格往往决定战争的进程甚至影响历史的发展这一重大的、发人深省的社会命题。2. 清代处于封建王朝的终端,清代的公文无论在撰制技巧还是文风、结构上都集前代之大成,吸取历代有益的经验并加以提炼发展,使清代公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范和成熟。本文试通过对心理战术在清代公文写作中运用的分析,探讨其对公文的实用效果所产生的影响。这一手法的运用,也影响了一些当代公文。例: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空中较量 朝鲜内战是于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则是从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19日赴朝参战开始的,至1953年7月27日结束,历时两年零九个月。这场战争从规模和复杂性等方面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正规的一场现代化的战争。由于它是在处于冷战状态的美苏两大阵营的影响下进行的,双方军事力量的使用因政治上的原因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具有其固有的特殊性。 抗美援朝战争战争中空中力量的使用表现出特殊的样式,它对整个战局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我们从世纪之交爆发的两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仍可以看到朝鲜战争中空中力量运用的影子。可以这样说,抗美援朝战争是二战后爆发的所有大规模局部战争的雏型。下面,我们从技战术的角度入手,对这场50年前爆发的局部战争中双方空中力量的较量做一下分析。 战争初期:美空军占尽空中优势 在战争初期,由于朝鲜人民军空军与美空军力量相比差距太悬殊,无力与美空军展开较量,所以在这个时期,美空军几乎动用各型新旧飞机对朝鲜人民军的军事目标实施肆无忌惮的疯狂攻击。双方空中力量对比如下: 朝鲜人民军空军:作战飞机在战争开始前约为150架,装备的多为二战时使用的活塞式飞机,如伊尔-10强击机、雅克-11、拉-9、拉-11等,新式的苏制米格-15、米格-15比斯为数不多。除米格-15为喷气式战斗机外,其它多为旧式螺旋浆飞机,推力小,时速慢,机动灵活性差。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空军:各式作战飞机共1000余架,其中喷气式战斗机有:空军的F-80奔星式、F-84雷电式、F-86佩刀式、海军与陆战队的F9F黑豹式、F2H女妖式;活塞式战斗机有:F-51野马式、F4U海盗式和AD空中袭击者式。轰炸机有:B-26轻型战术轰炸机、B-29重型战略轰炸机。 由上不难看出,双方空中力量无论在质和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朝鲜人民军除米格-15可与美空军在质上一决高低外,其它各式老旧的飞机已根本无法对美军构成威胁。米格-15与美制的各式战斗机相比,尽管都属二战后新研制的喷气式作战飞机,但米格-15属轻型歼击机,空战能力较强,可担负空中护航和空中拦截任务,但无法对地面目标实施轰炸,美制的各式喷气式作战飞机属混合型的战斗机,可同时兼负空战和轰炸任务。在美军的所有喷气式战斗机中,F-86A佩刀式战斗机基本上与米格-15不相上下,这两种飞机的飞行性能差不多,但米格-15的重量比F-86A更轻,因而更具有较好的爬高和机动飞行性能。米格-15靠飞行员的目视发现目标,而F-86A还专门装有APG-30型瞄准具。米格-15装有两门或三门大口径航炮,威力较大,只要在空战中命中敌机一发,就可将其击毁。但这种航炮的发射速率则不如F-86的六挺机枪发弹速率快。 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远东空军就把第5航空队的主力即B-26轻型轰炸机、F-80和F-51战斗机从日本迅速调到南朝鲜,用于歼灭朝鲜人民军有限的一点空军力量,并很快夺取了绝对的空中优势。1950年底,又有一个联队的F-86A被调入南朝鲜,专门用于对付米格-15飞机。 尽管美空军在战场上可以动用的空中力量较多,但在朝鲜战场上也遇到了一些与战场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美制的各式性能较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都是为了从航空母舰上或从至少长6000英尺的混凝土跑道上起飞而设计制造的。朝鲜东海岸的海床较浅,大型舰只驶近海岸的距离至多不能超过70英里左右,这对于舰载机来说已经够远的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舰载机的使用。在地面上,除了被朝鲜人民军占领的汉城机场外,朝鲜半岛上的其他机场设备都较简陋,根本不适合美制的喷气式战斗机起降。从日本起飞的轰炸机也存在在朝鲜战场留空时间短的问题。在无空忧的情况下,美空军转而放弃使用性能较好的喷气式战斗机,而改用二战时所大量使用的活塞式战斗机实施近距离空中支援作战,其中使用数量最多的是F-51野马式飞机。这种飞机装备有六挺0.5英寸口径的机翼机枪,可混合携带各种炸弹和火箭弹,具有极大的杀伤破坏力。最可怕的是,它还可携带凝固汽油弹对人员和无装甲的车辆实施大面积的杀伤。它所携带的5英寸火箭弹,可用于攻击坦克、桥梁、防御工事和其他坚硬目标。AD空中袭击者式还可以携带一种威力更大的12英寸小牛草式火箭弹,用于攻击特别坚硬的目标。 对于B-29的使用问题,美空军也存在争议。B-29属重型战略轰炸机,是专门对远程战略目标实施攻击而设计制造的,可用来直接达成战略性目的。但在朝鲜战场上,在特殊的战场环境下,美军要在短时间内改变釜山防御战中的被动局面,就急需得到空军对地面部队的强有力的近距离空中支援。在这种情况下,B-29也就被当成战术轰炸机来使用了,其效果如何,虽至今还存在争议,但在当时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实战证明,美军的这种做法是成功的。在美空军实施的低空和超低空地毯式轰炸下,朝鲜人民军的地面部队和后勤支援设施遭受了重大损失,在釜山外围地区作战中,朝鲜人民军缺乏有力的空中支援,久攻不下,而联合国军在空军的支援下实施了仁川登陆作战,接着在釜山又发起了反击战,在这种情况下,朝鲜人民军被迫全线撤退,直至退到鸭绿江边。 战争中期:中美之间真正的空中较量 1950年10月19日,伴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地面部队入朝作战,新组建的空军部队也开始在中朝边境地区进行初战锻炼,为后续部队作战积累经验,从而也拉开了世界航空史上首次喷气式战斗机空战的一幕。 由于志愿军空军刚刚组建,飞行员训练时间短,还缺乏实战经验,而美空军的飞行员多是二战时的老牌飞行员,其中还有被称为空中英雄的戴维斯和双料王牌的费席尔等一批二战空战场上的王牌飞行员,所以,空战一开始,中朝军队空军处于明显的劣势。1950年11月7日,一架米格-15战斗机被一架F-80战斗机击落;12月17日,又有一架米格-15战斗机被一架F-86战斗机击落。这些空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情况极为相似,但对抗的速度更快,飞机的时速超过700英里,空战的高度达5万英尺。空战中没有地面控制,没有雷达导航,领航的方法是地标定位和推算航法,控制燃油的方法是油料表,并以此来判断作战距离和作战时间。空中截击的方法是目视发现目标后实施追击,飞机所固有的机动性和飞行员的素质决定了哪一方将在空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在这方面,米格-15的重量比F-80和F-86都要轻,因而其时速快,更利于在空战中占有主动。 随着志愿军五次反击战的胜利,美空军的作战任务由对其地面部队实施近距离空中支援转为对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进行破坏性攻击,实施空中绞杀战。双方空中较量的重点是志愿军空军粉碎美轰炸机在其战斗机掩护下对我后方运输线所实施的狂轰滥炸。 1951年1月29日,志愿军空军首创击落敌机战绩,增强了我志愿军飞行员战胜敌人的信心。该年年末,志愿军空军兵力逐渐增强,开始以大队为单位轮番投入作战。对此,美国空军不仅增加了作战飞机的数量,也改善了装备,用性能更优越的F-86E飞机换下了F-86A。这样,中美双方的空中较量变得更为激烈。志愿军空军日渐成熟,并接连取得了骄人的战绩,甚至一些美空军的王牌飞行员也被击落。志愿军空军还在朝鲜西北部中朝边境附近上空建立了美空军飞机不敢进入的空中安全地带--米格走廊。 尽管敌优我劣的空中态势还无法改变,但美空军为 绞杀战而实施的轰炸已受到严重挑战,轰炸时间不得不由以白天为主转为在夜间进行,而且战损日益增大,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始终畅通,保障了一线作战部队的后勤需要。在实施防御作战的同时,1952年5月,志愿军空军还组织实施了一次积极主动的多机种协同进攻作战,轰炸了大和岛上的敌军事目标,并在此次空战中创造了以活塞式飞机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先例。 战争后期:志愿军空军扩大战果,美空军另寻目标 自1952年6月,交战双方的地面作战部队于三八线附近转为战役相持后,双方对空中力量的使用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美军为发挥自己所谓的空中优势,从1952年夏季起,修订了空军的使用方针,将空中突击的重点从铁路交通线转向朝鲜的水利发电、灌溉和重要军事设施等战略性目标,发起了旨在破坏水利设施的专门的空中战役,以助于从谈判桌上捞取更多的好处。 敌变我变,从10月起,志愿军空军转入保卫重要目标,开始进了独立作战阶段。此时,一部分部队改用米格-15比斯战斗机,主要用来对付美空军的F-86E飞机,掩护地面部队,进行迂回作战。 1952年6月23日,在美空军第5航空队的84架F-86战斗机的掩护下,70架舰载机从3艘航空母舰上起飞,向永丰水坝投弹145吨,水坝遭受严重破坏;6月26日至27日,美空军又轰炸了长津和赴战的发电设施;1953年5月13日,美第58飞行联队的59架F-84战斗机以1000磅炸弹对德山水坝进行了四波攻击,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美军对空军如此使用,不惜遭受国际社会的谴责,说明其在对空中力量的使用上已是黔驴技穷。在这个阶段,尽管敌空中力量仍占据优势,但志愿军飞行员愈战愈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极其不错的战绩。到1953年初,志愿军空军共击落敌机206架,其中F-86飞机159架,占整个战争中击落该机种总数211架的75%。这表明,在此时期,志愿军空军的作战能力已逐渐提高,在局部地区内对美空军构成了一定威胁。 总之,从技术上讲,朝鲜战争中的空中作战是在混合使用活塞式和喷气式飞机的情况下继续下去的,而且这两种飞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许多飞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产品,至于使用的炸弹和炮弹,则几乎全都是二战的产品。但从战术上讲,朝鲜战争却为后来军事家们研究空军的运用方法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素材,如陆海空三军的指挥与协同、空军实施的阻击战、近距离空中支援等,在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场上仍被广泛使用。 战争结束后,世界各国的军事家们给予了这场战争以足够的重视,尤其对航空兵的发展更是不遗余力,众多技战术性能更为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舰载机、轰炸机、运输机应运而生,为现代航空兵在战场上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抗美援朝战争的空战的确是一部现代战争空中力量的使用典范,具有极其宝贵的军事研究价值。例2. 砥平里战役:朝鲜战争记实和研究主要讲述朝鲜战争砥平里战役的主要经过和一些相关背景资料,此片文章主要叙述了砥平里战役敌我双方战斗的详细经过。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战争中敌我力量彼此消长,除了静态的组织结构、武器装备、战斗素养的因素外,瞬时的、偶然的、意外的变化可能改变整个战争的结局。历史是不能从来的,但是总结历史变化的复杂因素以及导致人的心理走向对我们未来的时代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是非常非常地重要! 砥平里战斗集合3个军的4个主力师(而不是什么8个团)5万余人,力图包围全歼砥平里的美军一个加强营(不是一个团) 加一个法国营,加上一个炮兵中队,一个坦克中队,共4千人。5万对4千,若在国内,冲锋号一吹,2小时就解决战斗了。可这次志愿军碰上了硬钉子。 美军这个营和法军均是职业军人,是二战的老兵,被围后并不慌乱。在美军中校营长指挥下,全部火力搭成一个环形圈,榴弹跑,坦克炮对付志愿军外层后续兵力,重机枪,掷弹筒,冲锋枪构成内层火网,火力远近搭配,密不透风,结果让志愿军摔了大跟头。 看看志愿军是如何进攻的吧,用一个当年参战美军士兵的描述“当夜幕降临,四周响起了凄厉的军号声,他们(指志愿军) 从地平线满山满谷地涌出,不畏生死地往前冲。。。他们一排排地象麦捆子似的被机枪火力搁倒,后面又一排排地往上冲,又被搁倒。。。我们的机枪狂吐着火焰,枪管打红,臂膀打酸,看着满坑满谷的尸体,我对自己说,这不是战斗,这简直就是屠杀” 。 战斗结果,志愿军4个主力师强攻2昼夜,全被打残,伤亡超过1万5千人,而美军伤亡才几百人。战斗到后期,美军竟敢突出包围圈,反击伤亡惨重,兵无斗志,匆忙后撤的志愿军。据美军统计,志愿军没来得及带走或掩埋的战场遗尸就有4千多具。 共军美军朝鲜交手的转折点--砥平里 1951年2月13日晨,面容疲惫的美军第二师二十三团团长保罗.L.弗里曼上校站在砥平里环形阵地的一个土坡上,正等待着美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将军的到来。天空依旧是雾蒙蒙的,广袤的雪野十分寂静,看来司令官的直升机还要等一阵子才能飞来。 连续两天两夜的枪炮声响彻砥平里的四周,令这位美军上校一直处在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听说中国军队大规模地向横城方向进攻后,美第二师和南朝鲜第八师都在迅速溃退。现在,在砥平里的这个小小的环形阵地上,所有的人都在连续不断的炮声中来回跑动,指挥所里充满大祸临头的气氛。在弗里曼的“高度戒备,准备迎击中国人的进攻”的命令下,士兵们彻夜紧握着自动步枪,紧张地等待阵地四周响起中国士兵的胶鞋底磨擦冻土的声音,以及那直刺心脏般尖厉的小喇叭声。 两天过去了,中国人没来。 这天早上,听不见炮声了,也许中国人推进到南边去了?然而,弗里曼向四个方向派出的侦察队几乎同时回来报告说,发现中国军队在东、西、北三个方向正在集结部队。在这一带上空例行公事的侦察机飞行员也报告说,发现一支庞大的中国部队正从北面和东面向低平里接近。另外,早上师部派出的企图北上与砥平里取得联系的一支侦察队,走到抵平里以南大约六公里的地方遭到来历不明的中国军队的袭击。一切情况再清楚不过了:砥平里阵地孤零零地嵌在中国人的攻击线上,二十三团被包围了。中国人肯定在策划着一次对这里的攻击,只有白痴才会在这里等着中国人潮水般的攻击。二十三团必须立即撤退。 弗里曼决心今天就带部队一走了之。整个战线都向后移动了,二十三团单独顶在这里没有任何道理,但愿那个脖子上总是挂着两颗手雷的家伙不会把二十三团的这些弟兄们忘了。 弗里曼忘不了自己向砥平里北进时遇到的麻烦。在一个叫做双连隧道的地方,二十三团由60人组成的侦察队受到中国军队的伏击,米切尔中尉带着士兵们丢弃了所有的重装备跑到山上,这个过程中就有九个新兵因为害怕而落后,他们全部被中国士兵打死了。中国人一次又一次地向山上攻击,弗里曼派出f连前去营救,结果f连也陷入中国军队的攻击之中,处于投降的边缘。直到熬到天亮,在飞机轰炸的掩护下,幸存者才被救出来,直升机从那个阵地拉出的尸体比活着的人多了一倍。 中国人一旦开始攻击,就决不会轻易停止,他们的顽强和凶猛是著名的。最好还是不要跟中国人交手。 接近中午的时候,阿尔蒙德的直升机来了。 美第二师属于美第十军的管辖。在中国军队向横城的反击作战开始以后,越来趋恶化的战局令阿尔蒙德大发脾气。他在给李奇微的电话中埋怨,是软弱无能的南朝鲜军队把第十军给害了。他说:“我的第二师在中国人的攻势面前首当其冲,遭受重大损失,尤其是火炮的损失,这全是由于南朝鲜第八师仓皇撤退所造成的。该师在敌人的夜间进攻面前彻底崩溃,致使第二师的侧翼暴露无疑。南朝鲜军队对中共士兵怀有非常畏惧的心理,几乎把他们看成了天兵天将,当中国军队出现在南朝鲜军队阵地上时,许多南朝鲜士兵头也不回地飞快地逃命!” 阿尔蒙德一下飞机,立即就砥平里的问题和弗里曼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他听取了弗里曼关于立即撤退的建议及其理由,阿尔蒙德同意了弗里曼的要求,至少他觉得没有必要把这个团放在中国军队的虎口上,况且团长都没有能在这里坚持下去的信心。 阿尔蒙德表示了“同意撤退”之后就飞走了。弗里曼立即命令参谋人员制定撤退计划。 当弗里曼开始收拾自己的行装的时候,却收到了一条他万万没有想到的命令:不准撤退,坚守砥平里! 命令是季奇微亲自下达的。李奇微对阿尔蒙德说:“你要是撤出砥平里,我就先撤了你!” 坚守砥平里的决定出于李奇微对整个战局的独特判断,他因此成为真正令彭德怀感到棘手的战场对手。 首先,李奇微认为“霹雳作战‘并没有因为中国军队在横城地区的反击而受到严重的挫折,美第二师和南朝鲜第八师的损失仅仅是中国军队在无关要局的阻击战中的一种孤注一掷。中国军队局部的进展并不意味着他们全面的困境得到缓解,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勉强发动的攻势反而令现在的中国军队更加困难。联合国军在中国军队的横城反击之后,战线的形状并没有大的质量上的改变,因此,放弃砥平里这个位于前沿的交通要道,势必令美第九军的右翼空虚,如果中国军队再趁势攻击的话,很可能招致整个战线的龟裂,“霹雳作战”便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了。李奇微相信他曾经在汉城的撤退中向其“致意”的彭德怀也会看到这一点。于是,他的结论是:“敌军认为攻占砥平里是绝对必要的,因此我军无论如何要确保砥手里,不管付出多大的牺牲。” 李奇微给第十军下达的作战命令是:一、砥平里的美第二师第二十三团,死守砥平里阵地;二、第十军以位于文幕里的美第二师第三十八团即刻增援砥平里的第二十三团;三、美第九军、英第二十七旅和南朝鲜第六师,向抵平里与文幕里之间移动,封闭美第十军前面的空隙。 砥平里,这个小小的朝鲜村庄注定要成为一个空前惨烈的血战之地。 砥平里,坐落在一个小小的盆地中,小盆地的直径大约5公里,四周都是小山包:南面是最高的望美山,标高297米,西南是248高地,西北是345高地,北面是207高地,东北是212高地。 接到死守阵地命令的弗里曼开始重新制定防御部署。形成环形阵地当然是最好的,但其周长至少有18公里,弗里曼的兵力不够,二十三团的兵力虽然包括法国营在内有四个步兵营,以及一个炮兵营和一个坦克中队,总人数约6000人,但是要在这么长的环形范围上部署没有缝隙的阻击线还是不够。弗里曼在清川江边吃过由于防御阵地有缝隙而让中国军队钻到身后的苦头。最后,弗里曼划定了直径为1.6公里的环形范围,并开始修筑阵地。 美军第二师二十三团在砥平里最后完成的防御体系是:一营在北面的207高地的南端,二营在南面的望美山,三营在东面的202高地,法国营的阵地地形最不妙,处于砥平里西侧一片平展的稻田和铁路线的周围。各营之间没有缝隙。即使这样,弗里曼还是觉得兵力太少,不得不把预备队减少到危险的程度:团只留一个连,各连只留一个排。为了使这个远离师的主力团背后达16公里的纵深地带安全,只能在阵地中间加强钢铁的防御了:弗里曼在环形阵地内配备了6门155毫米榴弹炮、18门105毫米榴弹炮、一个连的高射武器、20辆坦克和51门迫击炮。环形阵地的前沿,全部环绕着坦克挖了壕沟,密集地布置了防步兵地雷和照明汽油弹。各阵地之间的接合部,全部用m-16高射机枪和坦克作为游动火力严密封锁,甚至在中国士兵可能接近的地方,二十三团泼水制造出陡峭的冰区。 2月13日日落前,二十三团完成了火炮的试射,并测试了步兵、坦克和炮兵之间的通讯联络系统,并且准备好了充足的弹药和十日份的食品。 天黑了,四周寂静得可怕。美军和法军士兵各自守在阵地的战壕里,等待着他们无法预知的命运。 中国军队确实要打砥平里。 对中国军队来讲,横城反击作战取得了可喜的战果,特别是美第二师位于横城的部队已经开始撤退,南朝鲜第八师的战斗力也遭受了重创,于是,按照常规,砥平里的美军为了不至于孤立无援定会向南撤退,而如果趁其撤退之时在运动中给予打击,确实是个扩大战果的好战机。另外,当时中国军队对砥平里敌情的了解是:不到四个营的敌兵力已经逃得差不多了,敌所依托的是一般的野战工事——这绝对是一块送到中国军队嘴边的肥肉。 不准确的敌情判断和盲目的乐观情绪带来的是轻敌思想,由此,中国军队对砥平里的攻击看上去就像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大杂烩:攻击战先后投入了八个团,八个团来自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三个军,而负责战场统一指挥的是第四十军的—一九师。 一一九师师长徐国夫领受任务时就想不通。别说还没有看过地形和深入了解敌情,这样打乱建制地组成攻击部队,并且让—一九师成立“前指”,而徐国夫对其他部队的情况一概不了解,由于部队严重缺乏通讯手段,一旦打起来很难协同。徐国夫要求把战斗发起时间往后拖一下,以便了解敌情和战场地形,与参战的各个部队为通协商一下,特别是,他想等—一九师的主力团三五五团回来,这样打起来心里才能有点底。但东线指挥部坚决不同意:“敌情不过是一两个营,可能已经逃跑了一部分,必须迅速抓住敌人,不能拖延!” 砥平里反击战预定的攻击时间是门日上午。但此时在砥平里的中国军队无法实施攻击。 徐国夫师长仓促召集参加攻击部队的指挥员会议。令徐国夫恼火的是,第四十军三五九团团长没来,派来的是政委。而第四十二军的三七五团只派来个副团长。但这位副团长却带来了砥平里的真实情况:那里不只有一两个营的敌人,而且敌人根本没有要逃跑的迹象,摆出的是坚守的架势。徐国夫立即把情况向上级报告,但没有得到回应。 会刚开完,又传来让徐国夫吃惊的消息:配合攻击砥平里的炮兵第四十二团,因为马匹受惊暴露了目标,现已遭到空袭,不能按时参加战斗。这意味着火力本来就弱的中国部队没有了炮火支援,只能靠手中的轻武器作战了。 这时,第四十二军一二五师三七五团在向砥平里接近的路上遭遇敌人而受阻,第四十军—一九师三五六团也因行动迟缓,没按时赶到攻击地点,结果,在徐国夫指挥的方向上只有三五七团和三五九团两个团。 砥平里交战双方兵力和火力对比严重失衡的攻击在13日晚开始了。 徐国夫当时不知道,其实还有几支中国部队也参加了对砥平里的攻击,只是由于通讯手段落后他们没能互相联系上。 在指挥混乱的攻击中,只有中国士兵的无所畏惧的献身精神在砥平里被火光映红的夜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三五七团三营七连在连长殷开文和指导员王玉峋的带领下,向着敌人炽热的火力扑上去。突击排在通过冰坡的时候,在敌人射来的猛烈枪击当中损失严重,但是他们无畏生死地顽强突击,占领了敌人的前沿阵地,但立刻,阵地受到美军极其猛烈的炮火袭击。连长殷开文牺牲。阵地开始在中美士兵手中来回易手,指导员也牺牲了。七连以其巨大的伤亡,在美军的阵地前沿与之争夺,他们没能接近美军的主阵地。三五九团九连指导员关德贵是个有名的“爆破英雄”,在第一次战役中他带领土兵顽强地坚守阵地,手和脚都被凝固汽油弹严重烧伤。在这次攻击中,他带领突击队冲在最前面。在攻击第一个山头的时候,他的胳膊负伤,在打第二个小山包的时候,他的腿又中弹,棉裤和棉鞋都被鲜血浸透。 徐国夫指挥着两个团一直打到天亮,没能占领一块敌人的主阵地,部队伤亡比预想的要大得多。 第三十九军—一五师奉命参加打砥平里的战斗时,全师上下都很高兴。因为听说砥平里敌人兵力不多,觉得这下能立大功了。所以,13日在研究作战计划时,师长王良太主张以三四四团为一梯队,三四三团为二梯队,三四五团为预备队进行攻击。三四三团团长王扶之对这个主张有意见,王团长个敢打硬仗的好手,他觉得把他列在二梯队心有不甘,而且他多少有点“私心”:砥平里就那么点敌人,跟在三四四团后面进去,不是什么功也没有了嘛。于是,王扶之提出三四三团和三四四团并肩打进去。 师长和政委交换了意见,同意了王扶之的建议。 黄昏,三四三团开始攻击。在攻下第一个山头的时候,他们向师指挥部报告:“我们打到砥平里了!” 师指挥部的回答是:攻击并且占领! 当王扶之再次打开地图核对的时候才发现,他们打下的根本不是抵平里,而是抵平里外围一个叫马山的山头。更让王扶之意外的是,通过对俘虏的审问才知道,砥平里根本不是“没多少敌人”,坦克大炮不说,光兵力就有6000多! 王扶之赶快向师指挥部报告,并且立即命令部队,在天亮之前,无论如何要做好敌人向马山外围反击的准备。 参加对砥平里攻击的第四十二军一二六师三七六团也犯了和三四三团一样的错误。这个团被配属第三十九军,接到攻击批平里的命令后,团长张志超立即带领部队开始行动。他们迅速拿下挡在他们攻击路线上的一座小山,并且按照地图上所指示的路线,向砥平里扑过去。当按照判断的方位和计算的行进时间应该到达批平里的时候,他们发现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子。 夜色中,有开阔地,有房舍,有公路,有铁路,一切都和地图上的抵平里标志一致,于是三七六团毫不迟疑地开始了强攻。二营打头阵,团属炮兵压制敌人的火力,三营从侧翼配合,尖刀班的士兵每人带着十几颗手榴弹,冲进村庄一齐投掷,霎时间这个村庄被打成一片火海。守在这里的美军顶不住了,向暗夜中溃退而去。张志赵兴奋地向师指挥部报告:“我们已经占领砥平里!” 指挥部一听很高兴,没想到砥平里这么好打,还有几个团还没用上呢!于是命令同时向前运动准备攻击砥平里的三七七团停止前进,因为砥平里的战斗结束了。 一二六师师长黄经耀究竟是有经验的指挥员,越想越觉得事情恐怕没有这么容易,于是又打电话给张志超,问:“你给我仔细看看,公路是不是拐向西南?铁路是不是拐向东南?” 张志超说:“这里的公路和铁路是平行向南的!” 黄经耀头嗡的一声大了:“张志超!你给我误了大事!你打下的那个地方叫田谷,砥平里还在田谷的东南!给我立即向砥平里攻击!” 三七六团赶快集中部队,以一营为主攻,向真正的砥平里攻击。一营在7门山炮和23门迫击炮的支持下,连续向砥平里攻击了三次,炮弹很快就打光了,兵力损失无法补充,天亮的时候没有任何成果。 14日,白天到了。 美军的飞机铺天盖地而来,轮番在中国军队的所有阵地上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射击和轰炸。中国军队的官兵们自从入朝作战以来还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飞机集中在这么一块巴掌大的天空中。美军飞机整整轰炸了一个上午,然后,砥平里的美军和法军开始出动坦克和步兵,向中国军队的阵地进行极其凶狠的反击。在三四三团二营的马山阵地,从砥平里出击的美军和法军多达五路,火力之强令阵地上的中国士兵抬不起头来。二营伤亡严重,班和排的建制已经被打乱,但从不同方向冲击而来的 美军一次又一次发起冲锋,二营营长王少伯在给王扶之团长的电话中声音都变了调:“团长!快下命令撤退!不然,二营就打光了!” 王扶之的回答是:“要是把阵地丢了;我杀你的头!” 说完,王扶之就后悔了,后悔不该在这样的时刻对自己部下说这种话。但是,不是要坚决打砥平里嘛,马山这个地形优越的冲击出发点要是丢了,还怎么打下去? 王少伯硬是指挥士兵们在马山阵地上坚持了一个白天,虽伤亡巨大,但阵地没丢。 在另一个方向上的三五九团的阵地上没有可蔽身的工事。 美军飞机来回地俯冲轰炸扫射,这些飞机有的来自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有的来自南朝鲜釜山的机场,重型轰炸机则来自日本板付机场。它们在很低的高度上掠过,发出的啸音震耳欲聋。 与三五九团阵地相邻的高地依旧在美军的控制之下,美军在高地上使用坦克的直射火炮和m一历高射机枪,居高临下地近距离向中国阵地上进行射击,中国士兵的射击完全被压制了,处在束手无策被动挨打的境地。团长李林一刚在电话机中向各营传达了“坚守阵地”的命令之后,线路就被炸断了。想和最前面的三营取得联系,但在连续不断的轰炸中三营根本听不见。李林一给通信连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接通电话线!结果连续冲上去七个电话员,全部倒在半路上,无一生还。 天终于黑下来了,熬过白天的中国士兵向砥平里主阵地冲击的时刻又到了。 14日夜晚,中国军队参加批平里攻坚战的各团都已到齐了,他们从四面八方一齐开始向这个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小小环形阵地开始了前赴后继的攻击。 在炮弹和手榴弹连续不断爆炸的闪光中,美二十三团各营的前沿阵地同时出现了激战状态。中国士兵冒着美军布置下的一层又一层的拦截火力毫无畏惧地冲锋,前面的士兵倒下,后面的士兵踏着尸体前进。环形阵地内到处是跃动的中国士兵的影子,这些身影因为棉衣的缘故。看上去十分臃肿,但他们滚动前进时瞬间即逝。美军所有的坦克和火炮用最密集的发射速度向四周喷出火焰,在中国士兵冲击而来的每一条路上形成一面面弹雨之墙。接近午夜的时候,激战到达最高潮,与地面上流淌的鲜血相呼应的,是战场上空大约每过五分钟就升起的~群密集的照明弹,而由几十条曳光弹组成的光带,接连不断地平行或者交叉地穿过照明弹的白光之下。美军支援而来的夜航飞机投下了由降落伞悬挂着的更为刺眼的照明弹,长时间地如巨大的灯笼一般在砥平里双方士兵的头顶摇荡。 望美山方向的美军阵地在午夜时分失守了,二营G连的一个排只剩下施密特中士还活着,三排也只剩下了六名士兵。在营长爱德华的严厉命令下,连长希斯得到了弗里曼团长从团预备队抽出的一个特种排和几辆坦克的补充,开始对中国军队进行反冲击。但是,美军负责掩护的迫击炮受到中国军队炮火的压制,反冲击的士兵还没冲出多远就出现了六人伤亡。在继续向前冲击的时候,中国人的子弹从侧面射击而来,原来旁边的阵地也被中国军队占领了。突击排很快全部伤亡,希斯亲自带领士兵冲击,结果在一个上坎上被子弹打倒。一个士兵拉着他往回拖,上来的拉姆斯巴格上尉在照明弹的光芒下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这个士兵的胳膊被打烂,一块皮肤挂在断裂的伤口上。他用一只手拉着一个人,这是胸部中弹已经昏迷了的希斯。这时,中国士兵开始了又一轮冲击,G连残存的土兵活着逃回环形阵地的,仅仅是很少的几个人。 在砥平里环形阵地中与中国士兵彻夜血战的,还有一个法国营。法国营由拉尔夫.蒙克拉中校指挥。拉尔夫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法国军人,军服上挂满了各种军功勋章,他在他所经历的战斗中曾经16次负伤,现在一条腿还痛得厉害。朝鲜战争开始的时候,他是法国外籍军团的监察长,军衔是中将,他认为能带领法国军队参加朝鲜战争是一种殊荣,自愿把自己的军衔降为中校。当中国军队开始冲击的时候,这个老中校命令拉响手摇警报器,警报器尖锐而凄厉的声音响彻夜空。法国士兵一律不带钢盔,头上扎着红色头巾,叫喊着“卡莫洛尼”的口号。“卡莫洛尼”是一个墨西哥村庄的名字,90年前在这个村庄有65名法国外籍军团的士兵在与墨西哥士兵的战斗中全部战死,无一投降。这个法国营中的大部分士兵,都是法国原外籍军团的老兵。他们在和中国士兵拼刺刀的同时,还跟那些从前沿跑下来的美国士兵的屁股:“该死的,回到那边山头上去!反正你得死,不如死在山头上!”但是,法国人的反冲击也连续失败,弗里曼团长不得不使用预备队来堵住中国士兵的蜂拥而上,但是由于G连阵地失守,环形阵地已被中国军队突开一个很大的缺口,环形变成了凹形。 就在砥平里环形阵地出现危机的时候,二十三团团长弗里曼上校的手臂中弹。 也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中国军队最不愿意看见的情景出现了:天又一次亮了。 与砥平里血战同时进行并且同样残酷的,还有在美军向砥平里增援的方向,中国军队所进行的阻援战。在那里,中国士兵血肉之躯所要面对的是滚滚而来的美军坦克群。 13日,当砥平里开始受到中国军队攻击的时候,李奇微命令美第二师三十八团立即北上增援。三十八团没有走出多远,便受到中国军队的阻击,双方战斗激烈并形成胶着状态。14日,砥平里的弗里曼上校一次又一次要求立即增援的电话弄得李奇微心烦意乱,他只有再派出增援部队去解救被围攻中的二十三团。但是,美第十军正面已经没有可以调动的部队了,如果再增派部队,只有动用预备队。战争中防御一方如果到了动用预备队的地步,至少说明整个防线的兵力布局已到捉襟见肘之时了。 阿尔蒙德后来说,那时第十军正面的防线,由于砥平里的突出,原州与阳平里之间出现很大的空隙,如果中国军队不那么专注地攻击砥平里,而是在围攻砥平里的同时,向原州方向实施如同像横城反击规模的猛烈攻击,那么联合国军队的东线肯定会全线崩溃。 阿尔蒙德的话是有道理的;但是,他还没有他的上司李奇微那样更深刻地洞察到中国军队“礼拜攻势”的规律。正是横城一役使美第二师和南朝鲜第八师受到打击并且后退,才造成了原州防线上危险的空隙,但是从中国军队发动横城反击战至今,已经有十多天了,中国军队持续大规模进攻的时间只能是八天,而在大规模攻势结束后到发动新的战役,至少需要一至两个月的准备时间,因此,持续的攻击对当时的中国军队来讲已经没有可能了。如果中国军队具备持续进行大规模攻势的能力,根本不会等到现在,所有的联合国军队包括阿尔蒙德本人早已经乘船进离朝鲜了。 李奇微命令美骑兵第一师五团立即北上增援砥平里,他要求五团无论受到何种规模的阻击也要突过砥平里,哪怕只突进去一辆坦克。 李奇微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坚守砥平里。 美骑兵第一师五团团长是柯罗姆贝茨上校。14日下午,五团在距离砥平里以南六公里的地方集结了部队。这是一个庞大的而混杂的部队;五团的全部兵力加上两个野战炮兵营,一个装备m一物重型坦克的坦克连,两个装备ma-76G型坦克的坦克排,一个工兵连,一个装载着支援抵平里各种物资的大型车队,还有一个专门准备到砥平里处置伤亡美军的卫生连。 鉴于砥平里的危机,增援部队不顾美军夜间不战斗的惯例,于14日下午间时出发了。 坦克在前后掩护,中间是步兵、炮兵、工兵和车队,增援的队伍在狭窄的土路上足足延伸了三公里长。 部队前进了大约一公里,土路上的一座桥梁被中国军队炸毁。整个行进停止,等待工兵修桥。这时,正是中国军队在五公里外的砥平里进攻最猛烈的时候,已经负伤的弗里曼上校在电话中问柯罗姆贝茨上校大喊:“迅速向我接近!” 桥整整修了一个晚上才修好。 15日早晨,五团继续出发。刚过了桥,立即受到中国军队的阻击。阻击的火力来自两侧的高地,行进又停下来。由于是白天,五团在美军飞机的支援下向公路两侧的高地展开,一、二营以及两个炮兵营的36门火炮掩护三营和车队沿着公路向前推进。 阻击美骑兵一师五团的是中国第三十九军的—一六师和第四十二军的第一二六师。 这恐怕是美骑兵一师五团人朝作战以来所遇到的最顽强的阻击了。中国军队占领了公路边所有的有利地形,他们居高临下射击,虽然火力的猛烈程度比不上美军,但是中国军队迫击炮的落点十分准确,停止在公路上的车队和坦克目标十分明显,于是伤亡很大。五团的一营和二营分别向两侧的高地进行冲击,在空中火力的支援下,他们开始拿下一个个高地,但高地常常是刚刚占领立即又被反击下来。“伤亡巨大的中国军队好像越打越多,中国士兵的忍耐力和对死亡的承受力是惊人的。”战后柯罗姆贝获上校这样说。 美军战史对中国军队的曲水里阻击的评价是:“非常坚决,异常顽强” 五团与中国阻击部队的交战一直打到中午,原地没动。 砥平里的美军二十三团依旧承受着中国军队的攻击,这一次,中国军队在白天依然不停止攻击,看来砥平里的局势真的不妙了。增援的五团因被中国军队阻击而进展缓慢,令柯罗姆贝茨上校夹在李奇徽和弗里曼两边的责骂之中。中午时分,他明白了自己要不就受军法处置,要不就创造个奇迹,已经没有第三种选择了。 距离砥平里只有五公里,如此近的距离竟然是如此遥远。 最后,柯罗姆贝茨上校终于下了决心:不管那些载满物资的卡车,也不管那些与中国士兵扭打在一起的士兵,甚至不管那些炮兵了,他要自己亲自率领一支坦克分队,凭借着厚厚的装甲,硬冲到砥平里去。 柯罗姆贝获抱定了一死的念头。 下午15时,坦克分队组成完毕:一并23辆坦克,四名专门负责排雷的工兵搭乘在第二辆坦克上,坦克连连长乘坐第四辆负责指挥坦克的前进,上校本人乘坐第五辆坦克指挥全局,三营管长和L连连长乘坐第六辆上指挥步兵,三营L连的160名士兵分别蹲在后面的坦克上跟随冲击。同时,一营和二营受命在公路两侧边前进边掩护,炮兵要不惜把炮弹打光也要把中国军队的阻击火力压制住,上校还要求空军的轰炸机向面向公路的两个斜面进行最大可能的炮和轰炸。 在坦克分队的最后,有一辆收容伤员的卡车,至于这辆卡车能不能冲进到砥平里,就只有看它的运气了。 柯罗姆贝茨给弗里曼打电话:“恐怕运输连和步兵进不去了,我想用装甲分队突进去,怎么样?” 弗里曼说:“我他妈的不管别人来不来,反正你要来!” 45分钟之后,这支孤注一掷的坦克分队开始前进了。 美军的轰炸机沿着坦克分队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高地开始了猛烈的轰炸,公路两侧两个营的美军则全力向中国阻击阵地发动钳制火力的进攻,联络飞机在头顶来回盘旋,担任引导炮兵射击和报告前方敌情的任务。坦克分队每辆坦克的间隔是50米,整个突击分队的长度为1.5公里。 在接近砥平里的地方,有一个叫曲水里的村庄,坦克分队刚刚看见村庄里的房舍,就遭到了中国军队迫击炮的猛烈拦截,长长的坦克队伍被迫停下来。无论天上的飞机和地面的坦克的火力如何压制,中国士兵的子弹依旧雨点般地倾泻而来。坦克上步兵的任务是掩护坦克的前进,但是这些步兵很快就跳下坦克,跑进公路边的雪坑里藏了起来。柯罗姆贝茨在对讲机中大喊:“我们打死了几百名中国人!”但是他阻止不了坦克上的步兵的逃跑。当坦克继续前进的时候,几十名步兵包括两名军官被扔下了。 曲水里是个小村庄,公路从村庄的中央通过。中国士兵从村庄两侧的高地上向进入村庄的坦克分队进行射击,手榴弹在坦克上爆炸,虽然不能把厚装甲的坦克炸毁,但是坦克上的步兵无处躲藏。有的中国士兵直接从公路两侧的房顶上跳到坦克上与美军士兵格斗,并且把炸药包安放在坦克上引爆。坦克连连长因为有的坦克已经燃烧,要求停下来还击,被柯罗姆贝获上校拒绝了,他叫道:“往前冲!停下来就全完了!” 通过曲水里村庄之后,坦克分队的数辆坦克被击毁,搭乘坦克的L连160名士兵只剩下了60人。 在距离砥平里约两公里的地方,公路穿过了一段险要的隘中:这是一段位于望美山右侧,于山腰凿开的极其狭窄的豁口,全长140米,两侧的悬崖断壁高达15米,路宽仅能勉强通过一辆坦克。 当柯罗姆贝茨的第一辆坦克进入隘口的时候,中国军队的一发反坦克火箭弹击中了坦克的炮塔。四名工兵乘坐的第二辆坦克进入隘口以后,火箭弹和爆破简同时在坦克两侧爆炸,坦克上的工兵全被震了例3:朝鲜战争是一场北朝鲜与南朝鲜之间的意识形态之战,而美国、苏联与中国三个大国也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军队突袭南朝鲜开始,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领导的朝鲜人民军在得到斯大林的首肯后越过三八线,突然入侵了南朝鲜。南朝鲜的军队根本没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后首都汉城就沦陷了。 反观北朝鲜则是精心准备建立起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军队。在苏联的帮助下,北朝鲜很快就建立起了有效的步兵、机械化师和边防警察,而苏联还向朝鲜人民军提供了大量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从1946年起苏联就培训了几千名朝鲜军官,每个师还配约有十五名苏军顾问,再加上大批曾在中国东北参加过中国抗日战争与内战、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官兵,朝鲜军队的实力确实是南朝鲜所无法匹敌的。 在战争初期,北朝鲜军队节节胜利,6月28日夺取首都汉城,7月20日占领大田,7月24日占领木浦,7月31日则占领了晋州,南朝鲜军队被一直逼退到釜山。此时美军第25师收到死守南方防线的命令,不得再后退。8月6日麦克阿瑟将军在东京与其他高级军官会面,并说服他人实施风险很大的仁川登陆计划。 9月15日,在美英两国三百多艘军舰和五百多架飞机掩护下,美军成功登陆仁川,从北朝鲜军队后方突袭,迅速夺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岛屿。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环形防御圈的联合国军乘势反击,9月27日仁川登陆部队与釜山部队水原附近会合,一日之后重夺汉城。 中国政府几乎每天都通过广播警告美国,如果跨过三八线,中国就会出兵。9月30日,总理周恩来在政协国庆大会上发表强硬讲话,10月3日凌晨美国部队大规模进入北朝鲜前,周恩来召集印度大使潘尼迦,要他转告美国政府:“我们不会坐视不顾,我们要管。”10月4日,中国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奉命抵北京商讨朝鲜问题,中国共产党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最终决定中国必须介入朝鲜战争。 中国政府作出这个决定主要是因为北朝鲜如被占领,将会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政府十分顾虑麦克阿瑟是否有可能在取得朝鲜后继续向北进军,威胁到共产党在中国大陆的政权。即使美军不袭击中国,一个与中国有长达1000多公里边界线的国家落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也是很大的威胁。而如果北朝鲜亡国,中国势必要让金日成在中国的东北设立流亡政府,但这对中国十分不利,因为将为美军侵犯中国东北提供了强有力的借口。同时,由于美军进入台湾海峡,迫使中共中止解放台湾的渡海战役,让中共直接感受到美国的威胁。基于这些理由,中国政府最终决定出兵朝鲜,抗击美国。 但是显然美国误解了中国的意图。10月7日,美军大举越过三八线,朝平壤进发。与此同时中国军队也开始大规模调往东北边界,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并定于10月19日渡江入朝鲜作战。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美军大举进攻前,与麦克阿瑟在威克岛会面。麦克阿瑟保证不会侵略中国,并且自信地表示中国“无意参加这场战争。当今是我们强大而中国软弱的时代,若中国部队渡过鸭绿江,我就要使他们遭受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屠杀。”他同时还认为战事将在感恩节前结束,称要让美国的子弟兵回家过这个美国的传统节日。 当然此时麦克阿瑟是有理由对战事感到乐观的。10月11日南朝鲜军队占领元山,10月19日(同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跨过鸭绿江,不过当时美军还不知道具体情况)美军就已经占领了平壤,北朝鲜政府迁往江界。一些美军和南朝鲜部队已经到达鸭绿江边,美国空军飞机多次进入中国领空实行轰炸,胜利似乎就在眼前。 但是,中国志愿军在朝鲜的第一次战役在1950年10月25日打响。当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在北镇突然对敌军发起攻击,用了一个多小时便占领了温井,歼灭所有敌军。该次战役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说的“抗美援朝战争”的正式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这场战争定义为“为援助危难的友好邻邦和保家卫国而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