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美国M14型步枪 |
释义 | 1957年5月1日,美国陆军宣布正式采用T44步枪。美国军方定型命名为M14步枪,1958年在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投产。M14步枪成为美国军队制式装备,用来代替M1式加兰德步枪、M1卡宾枪、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枪。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使用的是M1式7.62mm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由于该枪质量较大,弹仓容弹量(8发)太少,故美国军方在1944年提出以新枪替换它。1945年美国实施“轻型步枪研究计划”。其主要要求是:口径7.62mm,总质量不大于4.1kg,弹匣容量20发,配两脚架,枪托能折叠。 在整个研制过程中,美国数家兵工厂拿出了几十种样枪,还有一些外国枪也参与了选型。最后剩下4种枪进行严格的选型试验:美国斯普林菲尔德武器公司研制的发射T65式枪弹的T44样枪,英国恩菲尔德兵工厂研制的EM2样枪,比利时的FN FAL自动步枪(命名为T48)。试验结果是,T48步枪名列第一,斯普林菲尔德武器公司的T44步枪位居第二。T44步枪是著名枪械设计师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在M1式加兰德步枪基础上开始设计自动步枪。 研制过程约翰·伽兰德(John C. Garand )从1919年10月开始在美国陆军的春田兵工厂(U.S. Army Springfield Armory,“春田”在国内也音译为“斯普林菲尔德”)从事武器研究和设计工作,至1953年退职止的34年内,先后设计了54种步枪及生产这些步枪的加工设备,其中最著名的产品就是1935年10月定型的7.62mm口径M1半自动步枪,也称为伽兰德步枪。1936年1月9日,美军开始装备M1伽兰德,历经二战和朝鲜战争,至1957年全世界共生产了M1伽兰德近1000万支。 M1伽兰德发射.30-06(7.62×63mm)步枪弹,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回转闭锁方式,具有可靠性好,射击精度高的优点,但根据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的经验表明M1伽兰德步枪仍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首先是8发固定式弹仓容弹量太少,而且在不打光子弹的情况下必须把剩余枪弹全部退出才能给步枪重新装满弹;其次是步枪的长度和重量都太大;另外M1伽兰德所用的枪弹也太长和太重,使一名士兵携带的弹药量太少。 最先尝试改进M1伽兰德是在二战期间开始的,1944年伽兰德制造了一种名为T20的试验枪(“T”指“试验”),T20基本上是配用M1918 BAR的20发弹匣并装有快慢机的M1伽兰德步枪。在当时美国也有一些改进.30-06步枪弹的试验,最后研制出T65步枪弹(最后定型为7.62mm北约标准弹),T65的弹壳只是比.30-06弹缩短了1/2英寸(12mm),但保留原来的弹头。T65比较轻,生产成本也比.30-06稍低,而有效射程远,精度也很好,此两项正是美国陆军所需要的,在当时美国军方还不接受中间威力型弹的想法。伽兰德在对T20原型枪经过几次改进后,最后又改进出发射T65弹的T37步枪。 在1950年代初期,T37发展成为T44实验步枪,其特点是重新设计了外形,并改进了导气系统,在T44上再进一步的研究就是稍作改进的T44E4和T44E5(重型枪管班用自动武器),经过进一步的试验和改进后,在1957年5月1日,美国陆军军械部长宣布正式采用T44E4,并命名为“美国7.62mm M14步枪”,同时采用重型枪管的T44E5也被命名为M15。从1945年美国实施“轻型步枪研究计划”开始,M14步枪经历12年的研制,用于步枪设计、研制、试验和改进的总投资达635.2万美元。 与T44E4一同试验的还有另外3种步枪。一种是发射T65弹的T25,一种是T48步枪(由美国H&R公司特许生产的FN FAL),还有一种是英国恩菲尔德轻武器厂研制的EM2(参见SA80一文)。最后通过试验的是T44E4和T48,而且T48名列第一。但美国最终选定了T44,因为T44较轻,生产加工及操作又与M1伽兰德接近,而更重要的原因是:M14是“美国本地货”。M14步枪正式定型后又发展出M14E1和M14E2两种改型,M14E2于1968年被正式采用,命名为M14A1,并放弃M15的方案,以M14A1取而代之。 美国早年的制式轻武器是用年份定型的,如M1903、M1918等。从1930年代开始,美军就不再用年份来给轻武器定型,而改用数字编号。如M1伽兰德是第1型步枪的意思,M1卡宾枪是第1型卡宾枪,还有M1汤姆森是第1型冲锋枪等等。在M1步枪之后,从M2到M13还有12型轻武器,多数是一些训练步枪或生存步枪,还有无后座力炮。例如M2步枪是春田兵工厂生产的一种.22 LR口径、弹匣供弹的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M4步枪(T38)是H&R公司生产的.22 Hornet口径旋转后拉式枪机的生存步枪;M5和M6都是两种口径的双管型生存步枪;最后的M13也是.22LR口径的训练步枪,原型是雷明顿513T。所以当美军定型T44时,便轮到14这个编号了。 生产及使用情况M14步枪的生产合同是由美国政府与一些美国厂商签订的,在1958年4月,先春田兵工厂开始小批量生产M14步枪,到1959年开始美国政府与4个厂商签订采购合同,开始大量生产M14步枪,直到1963年1月23日美国国防部命令终止采购M14步枪为止,生产期间共花费1.3亿美元。从1958-1965年期间,4个生产厂商共为美国政府生产了1,380,358支M14步枪。其中: 美国陆军春田兵工厂:173,093支(另一说法是167,000支) 奥林·马西森公司的温彻斯特-韦斯顿武器分公司(Winchester-Western Arms Division of Olin Mathieson,简称温彻斯特):350,501支 哈林顿-理查森武器公司(Harrington & Richardson Arms Co.,简称H&R):537,582支 汤普森-拉莫-伍尔德里奇有限公司(Thompson-Ramo-Wooldridge,简称TRW):319,182支 M14停产的原因是在东南亚战斗经验的结果,特别是在越南。M14太长太重,在又热又湿的气候中使用很困难,7.62mm NATO弹也太重,使巡逻部队的单兵弹药量有限。另外M14的快慢机通常都不使用,因为M14太轻而弹药威力太大,在点射时枪的跳动严重,使散布面太大。事实上,大部份配发到部队的M14的快慢机都被部队锁定在半自动模式上,避免在全自动射击时无意义地浪费弹药。另外M14的班用自动武器型M14E2也不太成功。美国军方在M14暴露出这些问题时就开始寻找新的替代品,最后选择了柯尔特/阿玛莱特的AR-15 5.56mm突击步枪,后来定型为M16。 M16系列取代M14是在1967年5月开始,1960年代后期M14全面退出现役的一线部队,但仍有少量M14在使用。例如在1968年海军陆战队的直升机空中骑兵营仍在使用M14,直到1969年12月为止,美国陆军仍在向新征入伍的士兵配发M14,而美国海军陆战队是到1971年12月为止,其后M14仍用于训练和军营守卫。在1972年6月,海军陆战队的军官预备学校仍在用M14作为训练,直到1978年年底圣地牙哥的海军基地的海军陆战队员仍在使用M14步枪。另外,美国人也以M14为平台先后开发出M21和M25狙击步枪等型号,并在其积能上表现良好。 M14国家比赛级步枪(National Match,一般简称为M14NM)在1959年开始生产,M14NM只能半自动射击,配有专门的瞄准具,而且枪管特别准确。春田兵工厂和TRW制造的M14NM用于射击比赛,在1990年代初期,M14NM仍然在射击比赛中很流行。虽然AR-15正在慢慢蚕食M14在射击比赛中的位置,但是美国DCM(Director of Civilian Marksmanship)射击俱乐部仍然把M14NM列入比赛项目。 按照军事援助计划,从1970年代初开始直到1990年代,至少有450,000支M14型步枪移交给外国军队,例如在1995-1998年间按照Excess Defense Articles计划又输出了124,815支M14步枪。装备过M14的国家包括南韩、土耳其、菲律宾、伯利兹、智利、哥伦比亚、多米尼加共和国、希腊、以色列、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等,例如美国政府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给了以色列35,000支M14步枪,以色列人用这批M14改装了10,000支狙击步枪,并一直使用到1997年。有一些M14是授权外国公司转售的,例如有一批M14是通过以色列出口到新西兰和加拿大再售卖给私人的,也有一些M14步枪售卖到荷兰。当然,还有少部分M14步枪仍然呆在越南民主共和国。不过也有许多M14的命运悲惨,其中有750,000支M14在总统的行政命令下销毁。 今天,美国军方仍封存有至少170,000支M14作为战略储备。M14仍在美国海军的舰艇上使用,而美国海军的海豹突击队和美国空军的空降救援队等特种部队也有使用M14作为精确射击武器,美国陆军游骑兵学校在训练中也使用M14。在西点军校、安纳波利斯的海军学院、弗吉尼亚州的军事学院和全国各地的JROTC(国家少年后备役军官训练营)都使用M14训练,在美国的一些州或地方执法机构也有使用美国陆军援助的库存M14。M14也经常用作仪仗队和护旗队的礼仪步枪,例如阿灵顿国家公墓的礼仪枪。另外,M14也经常用于轻武器研制计划中的对比试验。在美国有M14的FANS在2001年时还查到陆军的财产资料数据库中至少能列出120,021支M14型步枪,不过没有说明具体的型号。 评价随着时代变化,各种新式步兵武器的出现使步枪的作战职能缩小、作战距离缩短。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作战研究所的《战场伤亡调查研究报告》对一战、二战和朝战中的作战记录、值班日记、伤亡报告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和统计,得出步枪累计使用频率曲线图,认为在采用步枪的战斗中,100m内开火的情况约占30%,200m内开火的情况约占72%,300m内开火的情况约占88%,400m内开火的情况约占92%,从而说明步枪的最大有效射程拟定为300~400m已经足够。M14是属于过时的设计,它强调过去军用步枪的设计思想——精度高和射程远,但却显得太长太重,导致M14步枪在东南亚丛林的徒步作战中极不方便,而机械化步兵也反映携带M14步枪不利于乘坐装甲车,影响战场机动性。另外,7.62mm NATO弹的冲量大,射击时后坐猛烈,士兵在连发时难以控制住枪,因而连发射击精度很差。美国陆军设计的M14A1是打算克服这个问题,但是它是太轻而无法成功地代替M1918 BAR系列。而同时期前苏联研制的AK47突击步枪则具有火力猛、体积小和可靠性高的优点。国内在评论M16可靠性时经常会提到在越南战场上美国士兵仍掉手中的M16而捡起AK47使用,但据我国著名轻武器专家刘学昌先生分析和论证,美国士兵经常仍掉的其实是笨重的M14而不是M16,尽管早期的M16步枪也暴露过可靠性差的缺陷,但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然而,M14仍然是一件可靠性好和威力强大的武器,它只是一把生不逢时的好枪,偏爱使用M14的人正是看中它的致命性、远射程和好的侵彻能力。因此M14作为突击步枪的补充,在一些部队里作为精确支援火力的角色应用在战场之上。例如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一直有使用M14,尤其是在一些山地、沙漠、海上或雪地任务中,在这些环境下的作战距离比从林和城市地形的较远,需要有远射程的精确火力来填补突击步枪的缺点。与同时代的另外两种同口径步枪(FN FAL和HK G3)相比,M14无论在射击精度、可靠性、后坐力控制及使用的舒适性等方面都是最好的,我国技术人员对这三种武器进行实弹射击对比,结果也是M14表现最好。 跨入21世纪,随着美军作战思想的改变和战场环境的转变。许多库存的M14又得以重见天日,再披战袍。重新起用M14与美国在阿富汗发动的“持久自由”行动有关。阿富汗的环境不同于越南丛林,是个山区,视野开阔,因此步兵交战的距离比较远。美军在阿富汗的行动主要是由特种部队协助当地反塔利班的北方联盟武装在美军空中力量的支援下进攻,并在关键战场上让空降部队参加战斗。因此在阿富汗的美军都是轻装步兵,缺乏重武器。小口径步枪的有效射程太近,在阿富汗的环境下往往无法有效地打击中距离上的敌人,而专业狙击步枪M24的射速太慢,数量也不多,为班组提供战术支援时力不从心。根据这些经验,美国陆军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重新起用了一批M14,配上两脚架和4倍的ACOG瞄准镜,射速快射程远的M14弥补了小口径突击步枪与专业狙击步枪之间的火力空白。这两个空降师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场上使用了更多的M14,基本上是每个班配有1支。许多轻步兵都抱怨M16无法有效攻击600米开阔地外的目标,而M14就可以胜任这个任务。受到这样的启发,在2003年11月,美国陆军正式为轻装快速反应部队斯崔克旅(Stryker brigade)配备了安装有刘波尔德Mk IV瞄准镜的M14步枪,每个班配1支,提供远程火力支援。而现在,在伊拉克的每一支美国陆军部队都装备了配有各式各样瞄准镜的M14步枪(也包括了特种部队的M25狙击步枪)用于提供远程支援火力,有一些配高倍率瞄准镜,而有一些则配低倍率甚至无放大倍率的反射式瞄准镜,并没有统一标准。看到M14重披战袍的前景,KAC公司也赶紧推出专为M14型步枪设计的RAS上护木,有三段M1913标准皮卡汀尼导轨,在军用市场和民用市场上都争取了一些订单。 结构M14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伽兰德在M14上首创了气体关闭和膨胀式导气装置并获专利,这种导气系统的特点是可以自动关闭导气孔,限制进入导气筒内的火药燃气。导气装置位于在枪管下方,由导气箍、导气箍顶塞、活塞筒、活塞、枪机框和复进簧等组成。活塞行程短(约37mm),活塞后半部为长方体,抵在枪机框上;前半部呈圆柱形,表面有环槽。机框中空,内装复进簧。导气箍右后方有闭气阀,可将导气孔关闭,以发射枪榴弹。 枪机呈扁圆柱形,右前端有一导轮,导轮卡入枪机框上的导槽之中,机框通过导轮带动枪机在机匣中前后运动。枪机前端有拉壳钩和抛壳挺。击针位于枪机内。拉机柄在机匣右前方,通过一个连杆与枪机联接。当最后一发弹发射后,枪机会被机匣左侧的空仓挂机扣住。 M14的击发机构是从M1伽兰德步枪演变来的,大部分零件都相似,包括双钩击锤,扳机和扳机连杆(第一阻铁)以及位于第一阻铁后面的带阻铁簧的第二阻铁等。整个发射机构一起装在机匣后部,由保险机固定栓固定。保险开关与M1伽兰德类似,位于扳机护圈前方。 机匣两侧壁上有导引枪机运动的导轨。机匣内还有一横梁,中间开有缺口。这样,当枪机复进尚未到达旋转闭锁位置时,即使击锤意外解脱而打击击针,也不会出现走火的危险。因为击针后端曲拐突出部被机匣横梁挡住,虽然受到撞击,却不能向前。只有当枪机确实闭锁后,击针后曲拐部才恰好位于机匣横梁中央的缺口处,此时击针才能打击底火。 机匣右侧有拉机柄导槽,前下方是弹匣槽,后下方是扳机座固定槽,上方还有一个桥夹导槽,可以通过抛壳口上方用桥夹直接向弹匣压弹。USGI机匣在右侧下方有一个安装快慢机操作柄的开孔,M14的快慢机在不需要时可以拆出,用一个快慢机锁代替。M14的快慢机锁(selector lock)是一个用于代替快慢机柄的小零件,当M14装上了这个快慢机锁后,快慢机就被固定在半自动位置上,不能转换自动射击。不过,只要卸下快慢机锁重新装上快慢机操作柄,M14仍然可以选择射击方式。商业的半自动型M14机匣上没有快慢机,因此也取消了快慢机柄的安装孔,这是区别USGI机匣与商业机匣的一个方法。 工作原理导气系统和枪机工作过程: 当弹头通过导气孔后,部分火药燃气经由枪管下方的导气孔,并经过与导气孔对正的闭气阀和活塞侧壁上的孔进入活塞头中。由于导气箍前端为顶塞所封闭,气体只得在活塞头内膨胀从而推动活塞向后运动。活塞向后运动4mm时,原本与导气孔对正的孔就会错开,阻止了火药燃气继续进入活塞头中,所以这种闭塞膨胀式的导气装置不需要用气体调节器。 活塞和机框相连。活塞后座时带动机框向后运动。机框的自由行程约为9.5mm,使膛压下降至安全值,然后机框导槽上的开锁斜面迫使枪机导轮向上旋转,枪机前端的闭锁凸笋便从机匣内的闭锁槽中解脱出来。枪机旋转开锁的过程还起到预备抽壳的作用,使弹膛中的弹壳得以松动并略向后退。随后,枪机后座,抽出弹壳,弹壳被限定于弹底窝上。枪机继续后座,当弹壳口部脱离弹膛后,位于枪机内的抛壳挺簧伸张,推抛壳挺向前,使弹壳绕拉壳钩转动,然后从枪的右侧抛出。弹壳在抛出的过程中还会撞及机框突起的前端面,这将起到加速抛壳的作用。 当活塞的后座行程将要结束时,导气箍下方的排气孔开启,火药燃气由这些孔中泄出。气体泄出后,驱使活塞头向后的压力就消失。此时被压缩的复进簧伸张,推机框向前,带动枪机复进,枪机推弹入膛。由于枪机导轮和闭锁凸笋分别与机框导槽上的闭锁斜面及机匣中的闭锁槽相互作用,枪机遂向右旋转实现闭锁。枪再次成待发状态。 击发机构的工作过程: 扣压扳机后,第一阻铁向前,与击锤钩解脱,击锤簧推击锤向前。击锤打击击针而击发枪弹。击发后,枪机后座,压倒击锤。第一阻铁仍然在前方,但挂不住击锤的钩,此时击锤钩由第二阻铁挂住。 半自动射击时,只有松开扳机,才能再次发射。因为只有松开扳机,第二阻铁才能向后。于是,击锤便与第二阻铁解脱,并开始向前回转,但随即又被第一阻铁挂住,使枪成待发状态。 全自动射击时,击锤挂在第二阻铁上,枪机闭锁后击锤即被解脱。全自动射击的关键在于,机框快复进到位时,其上的凸起挂住连发杆的钩,并带动连发杆向前,从而使快慢机轴上的阻铁卡板转动。卡板下端的凸起推动第二阻铁向后,解脱击锤。击锤打击击针,击发枪弹。 性能参数使用子弹型号型号 弹头特点 特征 M59普通弹 150.5格令 - M60高压试验弹 171.5格令 银壳 M61穿甲弹 150.5格令 黑色弹尖 M62曳光弹 142格令 橙色弹尖 M62曳光弹(头顶射击用) 146格令 红色弹尖 M63教练弹 - 弹壳有凹槽 M64枪榴弹空包弹 - 弹壳收口 M80普通弹 146格令 - M80普通弹(头顶射击用) 149格令 - M82空包弹 - 双锥形收口 M118特种普通弹 172格令 - M118 LR特种普通弹 175格令HPBT弹头 - M160训练弹 108.5格令脆性弹头 绿色和白色弹尖 M172教练弹 - 黑色弹壳和弹头 M198双头弹 两个84格令弹头 - M276暗光曳光弹(夜视仪用) 140到150格令 粉红和绿色弹尖 M852比赛弹 168格令HPBT弹头 有凸边的弹壳 M948次口径脱壳穿甲弹 - M973训练弹 - M974训练曳光弹 - M993穿甲弹 126.6格令弹头 黑色斑纹弹尖 M14、M14A1与M1的性能比较
口径 7.62×51mm 7.62×63mm 初速 853 m/s(2,800FPS) 865 m/s 有效射程 1,509.26 feet (460 meters) 730 m 枪口动能 3567J 3595 J 理论射速 700~750发/min 发射方式 单发、连发 半自动 容弹量 20发 8发漏夹 全枪长 1120mm 1107 mm 枪管长 559mm 605 mm 膛线 4条,右旋,缠距305mm 254 mm 空枪重 8.7 pounds (3.95 kilograms) 全枪重(实弹匣和背带) 11.0 pounds (5.0 kilograms) 6.6kg 带刺刀4.75 kg 瞄准基线长 678 mm 后坐能 17.3 J 16.2 J 最大膛压 346.5 MPa 337.4 MPa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