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梅之珩 |
释义 | 梅之珩(1649年-1734年),字左白,号月川。江西南城人。生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科江西解元,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科进士,选庶吉士,历官中允、侍讲学士。康熙四十五年出任顺天学政,四十九年出任《渊鉴汇涵》之校录官,康熙五十三年出任江南乡试正考官。卒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 梅之珩(1649—1733),字左白,号月川,南城“东湖梅氏”。康熙之初,苗蕃为南城县令,听闻十三岁的童子梅之珩聪敏好学,能诗能文,特地把他请到县衙亲自进行了一番“面试”,看出该童子今后必成大业,对他倍加鼓励,要他刻意上进。 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之乱,福建耿精忠兵变,频频侵扰建昌府城,战事紧迫,府城内一般人家都外出躲兵,梅之珩家也逃往深山,这时梅之珩虽陷困劳之中,每日拾柴以炊,挖厥而食,仍手不释卷。冬天手患冻疮,十指淋漓血渍,而书卷毫无沾染。功夫不负苦心人,康熙二十年(1681)参加乡试,获第一名,是谓“解元”。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及第,授庶吉士, 授检讨。后升右中允、左中允,再升侍讲、侍读,提督、顺天学政、东宫讲官,升詹事府少詹事(《辞海》:主管东宫内外庶务、皇后太子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加一级。父母及本身妻室授敕封。康熙五十二年又诰封二代及本身妻室,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康熙已丑年(1709)奉钦命祭告曲阜阙里。康熙六十年(1721)任文武殿试读卷官,六十一年再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 他在顺天(北京)视学期间,负责检查顺天乡试,对诸生进行教导,诫谆切切,颁布教育条例十条,要诸考生一一遵守。 康熙五十二年(1713),梅之珩任詹事府少詹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又任河南、江南(今江苏、浙江)乡试正考官,任命一颁布,两地士民皆额手称庆,认为梅之珩是个清正的考官,值得信赖。他任顺天学政,试士三载,家门静寂,从不接收考生拜访,更无只字通报弊漏,每当考后揭晓,所中举者均皆文士名宿,考生无不认服。 康熙五十八年奉钦命祭告南岳衡山。梅之珩自任詹事府少詹,经常参与国家大事的议会,他还担任殿试读卷官,可谓是康熙身边的一个重要人物。每当遇到问题,部院九卿群论纷纭时,他都能从中洞察窃要,悟出一言,令人信服。在京城居住曾与同年科考的张清恪(曾有“天下第一清官”之称)邸舍相邻,二人过往之间皆是商议学业,从不喜欢私下议论人,说三道四。更不喜欢分门户,抨击他人,一心读书。当时的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人称李相国)每与之珩论学,总是昼夜不分。李相国曾叹曰:“江南名贤,学术子其传薪者矣!” 梅之珩通今博古,康熙令其纂修《三朝国史》、《康熙字典》、《毛诗衍义》、《朱子全书》、《周易折衷》、《渊鉴类涵》、《广群芳谱》等书。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梅之珩在朝任职已四十年,他向朝廷呈请退休,“古人七十悬车,今愈其三矣”。康熙把他召入内宫,还要挽留他“勉力供职”。可见康熙对他的器重不同一般。是年冬,康熙驾崩。“雍正元年(1723)三月二十七日,恭送梓宫至山陵,返至京邸,陈情告归,得以原官致仕。” 梅之珩回到了南城,虽然年已七十有三,但身强体健,他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头捐资组织梅氏子孙创建宗祠,与族人共祭先灵。 梅之珩关心家乡民情,早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当他得知江西盐价飞涨,建昌府尤甚。他在京都即“力请大中丞宋公具道地主情状”。究其原因,盖因地方盐规不力,奸商起哄,在他的干预下,建昌府盐价得以平稳。雍正二年(1724)万年桥遭水患,中墩被毁,两孔倒塌,改用舟渡过河,经常发生翻船人死事故。郡守李朝柱欲修复万年桥,梅之珩知此事后,亲自到郡府同李商议如何修桥一事,梅之珩虽然是退休官员,但他仍“引为己任,捐资首倡”。在他的身体力行下,建昌府五县绅士共24人,商议筹款修桥,经过八个月的工程建设:万年桥终于修复竣工,满城百姓都前往观看大桥重新通行。 雍正六年六月,是梅之珩寿辰,这一年恰逢建昌府遭遇大旱,许多亲朋都来拜寿庆贺,府、县官吏也来贺寿,但他一一拒绝,他与县民官衙一道“祈雨禁屠,戒子弟勿用荤,随郡当事,身暴烈日中天,大雨是盖。” 梅之珩退休在家十余年,“晚年优游林下,汲引后学,书史自娱”,每当与族人在一起时都要他们教育子弟,为梅氏家族做出榜样,子孙后代人才辈出,家族祠堂曾先后有两幅令人称羡的对联,“父子翰林,五子登科”,“一门四代四进士,两榜五子五登科”。梅之珩还著有《西清珥笔》一卷,《古今近体诗》十卷、《制艺稿》、《一亩居古文钞》八卷。雍正十二年(1733)梅之珩在南城逝世,享年八十五岁。由于他为官为人清正自律,乾隆十年(1745)建昌府奉旨在乡贤祠开始崇祀梅之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