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梅珍生 |
释义 | 梅珍生(1965--),男,哲学博士。中共党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副所长。 基本信息姓名 : 梅珍生 任教专业 : 哲学-哲学类 在职情况 : 是 性别 : 男 所在院系 : 政治与行政学院 所教课程 : 研究方向 : 中国哲学,包括先秦礼学、易学、道家政治哲学、科技文化、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史 人物简介梅珍生(1965--),男,湖北蕲春人,哲学博士。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所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生导师组长,湖北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周易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北省炎黄孔子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老子研究会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会员。 主要经历1983年9月至1987年7月,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导师:黄宗忠。1999年9月至2003年7月,博士研究生就读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导师:萧汉明。2004年8月至2008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导师:胡孚琛。 1988年8月,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评聘为助理馆员;1993 年10月,被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系列中评委评聘为助理研究员;1997年5月,晋升为副研究员;2003年12月,晋升为研究员。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科研处从事职称改革、专家管理、研究生管理工作,兼湖北省社会科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历任任科研处副处长、哲学所副所长,2004年8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8月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1、中国哲学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科技文化 科研简况在《光明日报》、《中国哲学史》、《文化中国》(加拿大)、《武汉大学学报》、《江汉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摘编或全文转载。著作3部,《晚周礼的文质论》(独著)、《道家政治哲学研究》(独著)、《爱因斯坦》(合著)、《社会分配向何处去》(合著),另参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等16部著作。 近年主要论文 1、先秦礼学与中国哲学的发生,《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4月24 日,《新华文摘》2006年第14期论点摘编。 2、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及其启示,《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5年1月11日,《咸阳日报》2005年1月17日转载,《构建和谐社会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5年3月收录。 3、荆楚文化的哲学底蕴,《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4年7月27日,与人合作。 4、思想者何谓,《光明日报》理论周刊,1999年12月3日。 5、论礼乐制度的实践本性,《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6、论庄子的礼学思想,《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6年第4期。 7、论道家公正观的内在要素,《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 8、礼数与礼意的统一,《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9、论礼乐制度的社会性与客观性,《江汉论坛》2005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5年第12期转载。 10、论礼器的文化意义与哲学意义,《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1、论老子的礼学观,《文化中国》季刊(加拿大),2004年第1期。 12、王夫之“因《易》以生礼”的源流论,《船山学刊》,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4年第8期转载。 13、孟子论礼的本质,《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14、论荀子礼学的深度结构,《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课题1、2005年至2008年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道家和谐思想资源及其现代价值》。 2、2005年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科技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3、2009年主持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总体态势研究》。 4、2010年主持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道家政治哲学研究》。 获奖1、2004年,博士论文《晚周礼的文质论》获“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2004年,博士论文《晚周礼的文质论》获第五届“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3、2007年,著作《晚周礼的文质论》获第五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武汉市优秀成果奖。 4、2009年,论文《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及其启示》获第六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5、2010年,参著《科技文化与和谐社会建构》获第七届湖北省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6、2010年,论文《周易外传》中的政治哲学问题,获第十一届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主要学术成果代表性著作《晚周礼的文质论》(独著)、《道家政治哲学研究》(独著)、《爱因斯坦》(合著)、《社会分配向何处去》(合著)、《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 代表性论文1、荆楚文化的哲学底蕴,0.3万字,《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年7月27日,与张武合作;2、论荀子礼学的深度结构,0.966万字,《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3、论老子的礼学观,1.2096万字,《文化中国》(加拿大),2004年第1期;4、王夫之“因《易》以生礼”的源流论,0.92万字,《船山学刊》,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4年第8期。5、孟子论礼的本质,0.9万字,《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6、论礼的有意味的形式,0.924万字,《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7、论礼的文化本性及其先验本性,0.9万字,《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4年第6期;8、对完善党内监督体制的思考,0.42万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9、如何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0.8万字,载《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1月版。10、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及其启示,《光明日报》2005年1月11日第7版,0.45万字。11、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及其启示,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5年3月版,0.45万字。12、什么是中国的现代性思想,《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2月25日,学术书评版,0.22万字。13、论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中国城市化》2005年第3期,0.6888万字。14、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中国纪检监察报》理论专题版2005年6月23日0.3万字。15、郑琦精神及其时代意义,《湖北日报》理论版2005年6月16日,0.5万字。16、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中国城市化》2005年第5期,0.5万字。17、礼数与礼意的统一,《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0.9万字。18、社会发展合理性的三个问题,《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0.3万字。19、科技伦理学的新视野,《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0.3万字。20、论礼乐制度的社会性与客观性,《江汉论坛》2005年第9期,1.0万字。21、人道主义是残疾人事业的旗帜,《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1.2万字。22、“天行健”新解,论文,0.3864万字,《江汉论坛》(武汉),2000.12;23、读《阴阳大化与人生》,论文,0.3888万字,《上海道教》(上海),2000.1;24、展现中国“哲学的突破”性特征,论文,0.2964万字,《中国图书评论》(沈阳),2001.9;25、 论杨万里的类辨思想, 论文, 1.3230万字,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 2002.2;26、试论杨万里释易的类辨方法, 论文, 1.12万字, 载《大易情性》, 2002.8, 湖北教育出版社;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27、 论《周易》的损益模式及其价值意蕴, 论文, 0.7728万字, 《江汉论坛》, 2002.10 28、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和发展, 论文, 0.2176万字, 《长江日报》(武汉), 2002.1.3129、 评二十一世纪的道德主义, 论文, 0.4715万字, 《科研导报》(武汉), 2002.230、消解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论文, 0.2704万字,《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2 31、 一面反映现时代知识分子精神状况的镜子, 论文, 0.25万字,《江汉论坛》(武汉), 2002.3, 署名:孙贞梅 32、理性与激情的交汇,论文,0.3458万字,《中国图书评论》(沈阳),2003.12;33、论孟子的礼学思想,论文,0.9108万字,《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34、论老子的礼学思想,论文,0.9660万字,《江汉论坛》,2003.9;35、论损益之道,论文,1.8942万字,载《大易集说》,巴蜀书社,2003.6;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36、论先进文化的特性,论文,0.45万字,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哲学论坛》,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11月,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