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梅县围屋 |
释义 | 梅县“围屋”,位于广东省,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建筑和设计艺术独特,由一座弧形或方形的辅助建筑群,象城堡一样将主体住宅包围着的建筑。屋内布局“三堂四廊,十厅九井”:进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风墙隔开;横向是四排住房和过厅,错落有致;后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圆形的房屋围成天井,叫花头。屋内房间数十间,可以住上几代数十口人家。整个“围屋”靠山坡而建,前低后高,自成阶梯形,最外围墙筑得很高,窗子开得很小,显得壁垒森严。 房屋构造从低处往上看,“围屋”层层叠叠,有盘龙之状,兴宁人又称“围龙屋”。如果连大厅前的晒禾坪和一口半圆形鱼塘拼起来看,一个单元的“围屋”,就呈现一个椭圆形。它把生活起居,辅助劳作和饲养加工等统一在住宅内部,同时各部分又互不干扰,显得协调而又和谐。 人们说的“客味”,精髓就在于此。梅县“围屋”的筑墙全部是三合土锻打而成,其抗压强度和抗拉抗剪度,均超过一百号混凝土。它的建筑尺度精确,地墙、地面、楼面、屋面的平度和标高,误差不超过几毫米。每座房子的造型,檐梁雕塑,内外装饰和绘画,均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坐落在梅县白宫富良美村有一座华侨建的联芳楼,又称华侨“围屋”。它长近百米,宽四五十米,四周以建筑物环成“围屋”大院。屋的正面是三个凸起的钟楼式大门,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户顶端,都装置着匀称的各种动物、花草浮雕,大大小小不下一二百幅,钟楼上端有狮子滚球,双龙夺宝,雄鹰展翅,天使临门等塑像,正楼大门的阳台下,还雕有郭子仪拜寿群像,工艺精巧。正观整座楼面,富丽堂皇。 “围屋”内,分建房室一百多间,“十厅九井,三堂四廊”。最后是一间长长的枕头屋。堂、厅、房间、走廊、天井、楼上楼下,设计十分巧妙。 悠久历史梅县“围屋”历史悠久,它与古代中原人南迁后,不时发生的“土“、“客”之争有关。客人为适应当时的环境,便建筑了能集群聚居的房子,以抵御来犯者。他们为了便于生活,把防盗、防火、饲养、加工、贮存、凉晒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一体,以图达到安居乐业的要求。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围屋”的建筑也日趋完善精美。然而,在历史的发展长河和变革中,古老的“围屋”,将成为一种住宅形式而载入史册。 围屋的建筑材料:在土中掺入石灰,用糯米饭和鸡蛋清做粘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修建时,所有砖块均由手工打磨而成。 围屋会集梅县承德楼承德楼位于市中心区,是梅县市内保存最完好的典型客家传统民居围龙屋。建屋人梁氏炯昌公,号星楼,是广东嘉应州三角安定壹折桂窝人氏。二十世时任暹罗(即现泰国)华人华侨侨领,同时亦经商做生意。 松口承德楼松口大力村的承德楼,它就是与中国辛亥革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承德楼。房屋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它于1908年动工建造,经过10年的建筑时间,于1918年建成。承德楼是一座三堂四横一杂屋连成一体的两层楼屋,内有48厅、18个天井、108个房间,雕梁画栋,宏伟壮观。是一座具有鲜明特色的典型的客家建筑。 世德堂 “世德堂”是明末翰林李二何的胞兄李匪何的儿子李椅建造的,它位于梅江与松源河交汇处附近,离松口镇1.5千米的铜琶村下店。该屋建于1645年,总面积约7000 平方米,共有72天井,36厅,12个门楼,299间房,2口水井,相传是李士淳携太子返乡避难而建的“明朝最后一座皇帝行宫”。 温公祠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丙村镇群丰村。巨型的客家围龙屋“仁厚温公祠”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她是唯一收入中国建筑学会编撰的巨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客家围龙屋。 四角楼四角楼位于广东东源县蓝口镇,依山傍水、建筑规模宏大的大宅威严耸立着。青山、绿水、小桥与老宅炊烟,构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画卷。四角楼建筑设计独特,布局合理,结构完整,有普通客家民居的共同点,又与普通的客家民居迥然不同,可谓是客家民居建筑上的一大杰作。 德馨堂 位于梅县南口村,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潘立斋在高田村东端与与寺前排村邻接处建了一座两层的围龙屋,名为"德馨堂"。相传其匾额为清末状元所书。 南华又庐建于1904年,是梅州地区最大的客家民居之一,也是客家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2002年被列入了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