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梅村镇
释义
1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梅村镇

梅村镇,乡镇名称。中国乡镇名称中叫梅村镇的有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安徽省池州市梅村镇、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等。

乡镇简介

在太湖之滨、泰伯故城,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名字叫梅村。梅村,位于无锡市东南方,距无锡市中心12公里,全镇总人口5万,本地、外来人口各占一半;土地总面积25.45平方公里,有15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规划建设中的金城东路、太湖大道延伸段、金桥路均经过镇区;伯渎河贯穿全境,锡甘路、沪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南临无锡机场,北侧紧靠规划中的京沪高速铁路无锡站,各距8分钟车程。

文化古镇

梅村古名梅里,早在三千二百多年前,西周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达成父王想立三子季历的愿望,偕二弟仲雍托辞采药,夜奔江南,拴马于枯树桩。到清早,见枯枝上梅花朵朵,喜出望外,顿悟此地当为宝地。于是为其取“梅里”之名,断发纹身,从俗而化,将中原文化传播到荆蛮之地。勾吴之国,由此发端;代代相传,终成一邦。大江南北、太湖之滨都受到泰伯谦让和开拓精神的导化,渐成为衣冠礼乐之邦。因此,孔子称其为“至德”,司马迁的《史记》有三十世家,泰伯位列“第一世家”,东汉桓帝敕令建墓立庙。目前,泰伯庙列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AA级旅游景点,是无锡市旅游十八景之一,泰伯旅游风景区规划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每年正月初九,散居在世界名地的吴氏宗亲、黄帝后裔,纷纷来到“江南第一古镇”以各种形式归宗祭祖,形成了闻名于世的泰伯庙会。

经济强镇

梅村有着开拓创新的光荣传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以对外交流而在全省闻名。自划入新区以来,梅村镇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开发开放为契机,以招商选资为抓手,以培育骨干为重点,创新举办泰伯经贸文化节,实现了经济跨越式、裂变式增长。2006年取得了技工贸总收入168亿元,财政总收入超5亿元的重大突破。

目前,全镇企业400多家,其中拥有上市公司10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5个,申报专利突破100个,省驰名商标3个,省科技项目5个,初步形成了精密日化、精密机械、精密塑胶、精密电子四大支柱产业。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镇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每年确定十件实事工程。深入开展扶贫帮困结对子活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失地农民保养全覆盖,逐步完善小病到合作门诊、大病靠医疗保险、重病得慈善救助的“三位一体”医疗体系。每两年举办一次体育运动会,每季两场广场文艺。

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已达1.2万元。今后,每年将从财政收入中列专项补贴群众,巩固和壮大镇慈善基金,确保每年有200万元的资金到位,多做实事,多办好事,切实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教育重镇

梅村教育底蕴丰厚,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质量上乘。钱穆、钱伟长、钱令照、钱令希等均曾在梅村求学。目前,拥有在校师生7000余人,全国不少知名人士、企业家子女均在梅村求学。梅村中心幼儿园:省级示范幼儿园。无锡新区实验小学:1955年即为无锡县实验小学,1964年为省首批示范小学,现为省级示范学校。2003年成功拓展公有民营办学机制。梅里中学:省级示范初中,教育质量全市前列,周边地区有大量学生就读该校。梅村中学:1960年即为省重点中学。现为省首批四星级高中、国家级示范高中,全国课程与改革教学研究所实验学校,被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誉为“共和国优秀人才的摇篮”。

现代新镇

梅村一直是锡东重镇和无锡市的卫星城镇,1998年,被列为江苏省重点中心城镇进行规划建设。2007年1月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卫生镇”。近年来,随着新区大开发、大建设的辐射和推动,梅村镇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发展战略,根据“一河两区三街四带”的规划格局,中心镇区5.5平方公里以伯渎河为界分成南区(老镇区)和北区(新镇区),北区以锡义路、新华路、泰伯旅游街为框架打造沿路商业街。在完成建设130万平方米农居房的同时,按照“集约、集聚、高档”的要求,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全面盘活土地资源,加大房产开发力度,推进商住楼宇开发,力争“十一五”期末形成100幢小高层,逐步形成市级知名商住区。

现梅村镇已经被改为街道办事处,详情请查阅无锡市行政区划。

2 安徽省池州市梅村镇

乡镇简介

梅村镇地处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市贵池区西南部,属贵池区辖镇。镇政府驻高坦,东经117°26′,北纬30°21′;位于市区南45公里处。行政区域面积261平方公里,总人口281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77人。设立必胜、中新、霄坑、栗坑、黄田、梅山、长山、檀林、十字、珍溪、杨棚11个村民委员会和高坦、新村2个居民委员会。西北靠殷汇,东邻棠溪,南与石台县仁里、矶滩接壤,西接牌楼。梅村镇森林覆盖率67%。梅村镇政府坐落于省道S221线与旅游专用线杜(青阳杜村)十(梅村十字)线交汇处,矗立在风光旖旎的秋浦河畔,为(国)省道沿线重点集镇。221省道在西南部弯曲穿境;殷(汇)石(台)公路斜穿境内中部;北边与318国道相接;县乡公路从境内西北进入,环形连接北部各村从东北部出境,分别与贵(池)石(门)公路连接;南部有霄坑以远公路相连各村与环形公路相接,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梅村镇村村有小学,镇有中学2所。镇有中心卫生院和梅街分院,各村均建有医疗室。有文化、广播电视站,影剧院。供水站1个。信用社1家。敬老院里可供养20位老人。

梅村镇距长江水道45公里、安庆机场30公里,距318国道、沿江高速和铜九铁路仅10公里,省道S221线穿境而过。梅村镇内以中低山为主,地势由南向北倾斜,高程在海拔50米~1086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4℃,无霜期227天,年平均日照196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550毫升。土质多为泡土、泥沙土。水力资源丰富,龙须河、秋浦河自南向北穿越全境。原始森林保存完好,有林面积212072亩,林木总蓄量80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500万根,森林覆盖率74%。

历史沿革

安徽省池州市梅村镇霄坑景区梅村镇原名崇义乡,乡民以王、梅、桂、谷四姓为主,后因明清年间梅姓中出了一位清廉耿直的文官梅侍郎,朝野称颂,乡人崇敬,遂以其故居村命名地名而沿用至今。解放初期设立梅村乡,1958年成立梅村人民公社,1983年体制改革时恢复梅村乡,2001年灌口梅山村划入并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准撤乡建镇。2007年高坦乡(高坦乡以驻地高坦得名。解放初期设立高坦乡,1958年成立高坦人民公社,1969年珍溪并入,1984年体制改革时恢复高坦乡)并入,镇政府驻高坦。

自然资源

梅村资源丰富,物产富绕。山地植被以松、杉、青枫栎、乌枫栎等为主,盛产茶叶、竹木、板栗、杜仲等林产品,以及桃、李、杏等鲜果,还有竹笋、蕨菜、珍珠菜等山野菜。其中霄坑、杨棚等村以高山幽谷所产的地方群体性状大叶马兰枝亚种绿茶而著称,其特点鲜嫩香溢、茶芽肥状、内质醇厚,“中国茶圣”、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曾亲临采品,挥毫写下“花香花味”评语,霄坑绿茶、高坦翠微等已获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有机(天然)食品生产、加工、OFDC销售许可证,因品质独特,多次获得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必胜村的“北冲王板栗”历史悠久,曾在宋朝仁宗年间作为池州地方土特产品进贡朝廷而名播天下。野生动植物资源也异常丰富,大部分属国家级野生珍稀保护动植物。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炭储量达300万吨、石英石储量有600余万吨、石煤矿石储量7200万吨;另外金、银、铜、硫铁、铅锌、锰、石灰石等矿产储量颇丰,品位较高。

地理环境

安徽省池州市梅村镇野生茶园梅村镇属山区,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局部形似盆地,地貌特征以中低山为主,兼有桂村和黄田两个广阔、坦荡的田畈,地势由南向北倾斜,高程在海拔60—1200米之间。秋浦河从南到北穿境流过;龙舒河从东向西北流经全境,肖坑河流经西南部向北汇入龙舒河;小(一)型西山水库集雨面积为110公顷,总库容量为138万方;小(二)型斗溪水库、里八亩水库、螺丝塘水库、双丰水库、槐林水库、红岭水库集雨面积分别为500、180、150、280、65、37公顷,总库容量依次为44.4、17.9、30、39、18、10.3万方。境内长山圩堤长5000米,起讫堤顶高程25—27.5米,可保水位23米,保护范围:面积300公顷;耕地200公顷(3000亩);人口4000人。小(二)型楼华水库、黄田水库、肖坑水库集雨面积分别为150、800、2700公顷,总库容量依此为18、44.8、84万方;栗坑、深渡口电站装机容量分别为3/6000、3/480(台/KW)。

人文历史

梅村不仅物产丰富,而且风景秀美,人杰地灵。历史上这里曾是长江下游居民沿秋浦河朝拜九华山的必经之路,鼎盛时期呈现过“商贾如云,货物如雨,朝圣如龙,香火如风”的景象。现今错落的山村,幽寂的田野,叠翠的山峦,清澈的溪水,淳朴的民风,仍饱含着牧歌似的情调。尤其是被誉为“流淌着诗的河”的秋浦河,犹如一条金色玉带,串起两岸如:霄坑大峡谷、草鞋塥、乌龟洞、大佛堂、龙池、百丈崖、仰天堂、梁昭明太子钓鱼台等众多的名胜古迹。历代名人骚客纷纷踏踪而来,寻幽访胜,流连忘返,留下数以万计的诗文佳作。诗仙李白于唐天宝八载至上元二年(749-761年)间曾“五到秋浦”,传下45首瑰丽的诗篇和许多动人的传说,为梅村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名胜古迹

安徽省池州市梅村镇生态美景梅村镇境内有苦岭、草鞋塥、神塘、剪刀岭、美女峰、五指山、乌龟洞、大佛堂、三圣庙、龙须坑、大楼山、石门等古迹名胜。唐朝诗人李白五游秋浦,曾三上大楼山,留下“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等千古佳句。清道光年间的桂迓衡,官至刑部主事,晚年辞官还乡,75岁时受贵池县令陆延龄聘请,历经4年艰辛,主纂了《贵池县志》四十五卷,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资料。1932年底,中共贵池县委书记檀炳光曾以肖坑为根据地,从事革命斗争。47年,中共黄西工委书记杨明曾率黄西总队主力部队进驻肖坑,成立了皖赣工委,向南挺进,为大军渡江解放皖南作出了贡献。

经济状况

梅村镇农业以水稻、茶叶为主,麦、油料、中药材、蚕桑、山芋、玉米等次之;林业竹木资源丰富;境内主要矿产资源有黄金、硫铁、铅锌、石英石、锰、煤、矾矿等;双村、肖坑绿茶,“花香花味”享誉很高;肖坑、双村以其高山幽谷所产的独特的大叶马兰枝茶叶品种而远近闻名;必胜板栗历史悠久,脆嫩香甜,曾经作为贡品而名播天下;中心村中心村大佛堂山顶生产的山茱萸、白术、百合等药材品质优良;龙池及神塘两处山泉水富含矿物质,被省水利部门评为天然矿泉水,有良好开发价值。

3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

乡镇简介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地处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市贵池区西南部,距城区45公里,辖19个行政村、199个村民组、2.8万余人,总面积264.7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7%。新的梅村镇政府坐落于省道S221线与旅游专用线杜(青阳杜村)十(梅村十字)线交汇处,矗立在风光旖旎的秋浦河畔,为(国)省道沿线重点集镇。

人文历史

梅村镇原名崇义乡,因明清年间乡民梅姓中出了一位清廉耿直而为朝野称颂乡民崇敬的文官梅侍郎而以其故居命名地理沿用至今。梅村镇东与佛山九华相望,南与蓬莱仙洞、牯牛降森林公园相接,西临“皖南第一洞”——大王洞,北与梁昭明太子钓鱼台相连。秋浦河、龙须河、霄坑河蜿蜒贯穿境内南北,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随着旅游开发的兴起,鬼斧神工的霄坑大峡谷,诗仙李白五游秋浦赋歌17首的秋浦河“小三峡”漂流和道观胜地仰天堂正吸引着八方来客。

自然资源

梅村镇生物多样,物产丰饶,风景秀美,人杰地灵,所辖霄坑村、斗溪村为全国绿化千佳村,其中霄坑村还是安徽省百佳生态村,境内所产霄坑牌生态绿茶,杨棚牌、仰天堂牌九华佛茶、“洁野”牌山野菜驰名全国,必胜板栗、梅村腐乳、豆干等享誉周边,中新村大佛堂中药材基地为全国之最,此外境内还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金银、硫铁、铅锌、石英石矾锰等矿藏资源和水电资源。

生态环境

优化生态环境,着力建设“村容整洁”型新农村。近年来,霄坑村坚持从整治村容村貌入手,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一是率先实施封山育林。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该村就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封山育林,禁止砍伐天然林,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茶。进入90年代,霄坑村彻底关闭了木材加工厂、地板条厂,严禁伐林烧炭。二是率先推行化肥农药禁令。2001年初,该村就在全市带头作了一个大胆创新的决定:在全村范围内禁止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等人工合成物,并要求用沼渣代替化肥,用沼渣当茶叶肥料,用沼渣作为经果林肥料,并将此项规定列入《村规民约》,提交村民大会讨论后在村口树立了告示牌,要求村民相互监督,自觉遵守。三是率先推广户用沼气池建设。该村在全市率先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由村集体给予农民一定的建池补贴,大力推广使用沼气。目前,全村沼气池入户率达95%以上,并走出了一条“猪—沼—茶”、“猪—沼—果”立体种养模式。四是率先开展清洁家园活动。每年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村“两委”都要组织发动村民开展清洁家园和清洁户评比等活动,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为确保示范点干净整洁,该村依山就势建设了垃圾池,并按每户每月30条垃圾袋的标准配发到各家各户,聘请了清运 人员,每天定时对农户垃圾进行清运。如今的霄坑,村庄整洁干净,自然植被良好,空气自然清新,被外地人称之为“天然氧吧”。

经济建设

发展生态经济,着力建设“生活宽裕”型新农村。近年来,霄坑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紧抓不放。一是大力发展茶叶经济。茶叶是霄坑村最重要的天然资源,也是霄坑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基础。该村紧紧依托茶叶资源,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和扶持茶叶生产。目前,全村已发展茶园4000余亩,茶叶加工厂17家,年产茶叶10万余斤,茶叶年销售收入达1800多万元。通过与区农技推广中心、区科技局联系,研究成立了安徽省霄坑茶叶研究所,为霄坑茶叶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不断提升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该村将选派干部4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建设“霄坑村茶叶展示中心”,推介霄坑茶叶,增加村集体经济;同时,还争取到省直选派干部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4万元,用于投资组建“霄坑村生绿茶叶合作社”,扶持合作社做大做强。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霄坑村生态资源独特,不仅有巧夺天工的深山峡谷,更有保护良好的生态植被。过去,霄坑人守着金山做穷人,如今,霄坑人民变“废”为宝,以地生财,纷纷走上了发展“休闲生态旅游”的新路子。家家户户都办起了“农家乐”,一个“吃农家饭、品有机茶、玩生态游”的一体化旅游服务模式,已在霄坑村悄然兴起。三是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近年来,该村以壳斗植物种子为原料,组织村民外出学习加工栎子粉、栎子豆腐、栎子面等系列农副产品,推广种植珍珠菜、紫藤花等山区特色菜,发展山区特色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新农村建设

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党组织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上,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动力,以发展茶叶和旅游经济为重点,使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村民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人均收入稳步提高,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村”、“全国绿色小康村、” “全国生态旅游实验基地”、“全国绿化千佳村”、“安徽省十强村”、“安徽省农家乐示范点”、“池州市十佳基础设施建设村”等荣誉称号。现今勤劳质朴的霄坑人正在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稳步迈进。

改善公共设施,着力建设“生产发展”型新农村。霄坑村被确定为全区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村“两委”结合实际,按照“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原则,选择确定将二组、三组作为全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研究制定了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方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该村重点抓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抓交通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村“两委”一班人通过多方争取,梅霄公路最终被列为省交通厅重点扶持项目,22公里的通村主干道全部按高标准建设完成。同时,通过积极联系,从交通部门争取到“村村通”工程计划,分别完成了通往第四村民组长达1.8公里的道路、通往第五村民组长达700米的道路水泥路面工程建设,解决了霄坑村居住最偏远的村民组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二是抓水利设施建设。采取“向上争一点、集体出一点”的办法,修复了大官塥、董塥等水利工程;投资170余万元完成了所有村民组的拦河坝、护坡等重要水利设施的修复工作,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三是抓通讯设施建设。通过多次与池州移动公司联系,在六组新建了一座移动通信机站,并对二、五村民组原有机站进行了扩容,实现了移动通信全村通。率先建立了村级网站,积极对外宣传推广霄坑。

四是抓教育、卫生设施建设。村“两委”争取到D类危房改造和卫生室建设项目,新建了霄坑小学、村卫生室。

五是抓活动设施建设。多方筹资,投资百万余元,于去年新建了一栋面积达900平方米村部新办公楼,并对办公楼进行了合理布置,将办公楼建成集“基层组织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文化交流、村民议事、活动中心”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办公楼。

培育新型农民,着力建设“乡风文明”型新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霄坑村注重提升村民素质,着力培育新型农民。一是在“带”中提升素质。要求村“两委”一班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加强学习,提升为民服务本领,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树立起良好形象,成为提升全村村民素质的带头人。二是在“管”中提升素质。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和《文明公约》,发放到各家各户,要求各家各户认真学习,遵照执行,不断规范村民的言行举止,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三是在“学”中提升素质。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契机,不断加大投入,建起了村级农民书屋、阅览室,让群众不出村就能学习和了解方方面面的知识;还免费为村民提供上网服务,村民到村部可以上网查阅相关信息和学习技术。四是在“乐”中提升素质。通过开展“送黄梅戏进村”、“送电影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把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村民整体素质。五是在“比”中提升素质。村党总支、村委会每年都组织开展“双学双比”、“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比活动,并将评比表彰的优秀家庭和个人名单在全村张贴。通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学习活动,村民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2009年,霄坑村被授予池州市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村”。

创造和谐环境,着力建设“管理民主”型新农村。霄坑村注重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从建立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等方面入手,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提升管理民主的水平。

一是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建立完善了以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基本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规定凡全村重大事项必须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集体讨论,实行“一事一议”,实现村集体事情由村民自己决定。二是充分发挥党员议事会作用。议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议题先由村党组织或议事会代表提出,形成决议后及时交由村党组织审定后办理。最后对议案的落实情况,由村党组织负责向党员议事会反馈,并通过村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等方式向党员和群众通报,接受监督。如2009年议事会提出的旅游发展和环境卫生整治问题,均被村党支部、村委会列为2009年的重点工作加以办理,深受党员群众好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