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梅村 |
释义 | 在太湖之滨、泰伯故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名字叫梅村。素有"勾吴古都·梅里新城"之称的梅村,位于无锡市东南方,距无锡市中心12公里,南临无锡机场,北枕规划中的京沪高速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锡太路穿境而过,江南第一人工运河——伯渎河贯穿全镇。全镇总人口7.5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2.9万。全镇下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5个社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 简介文化古镇梅村古名梅里,早在三千二百多年前,西周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达成父王想立三子季历的愿望,偕二弟仲雍托辞采药,夜奔江南,拴马于枯树桩。到清早,见枯枝上梅花朵朵,喜出望外,顿悟此地当为宝地。于是为其取“梅里”之名,断发纹身,从俗而化,将中原文化传播到荆蛮之地。勾吴之国,由此发端;代代相传,终成一邦。大江南北、太湖之滨都受到泰伯谦让和开拓精神的导化,渐成为衣冠礼乐之邦。因此,孔子称其为“至德”,司马迁的《史记》有三十世家,泰伯位列“第一世家”,东汉桓帝敕令建墓立庙。如今,泰伯庙列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是无锡市旅游十八景之一,泰伯旅游风景区规划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每年正月初九,散居在世界名地的吴氏宗亲、至德后裔,纷纷来到“江南第一古镇”以各种形式归宗祭祖,形成了闻名于世的泰伯庙会。 经济强镇梅村有着开拓创新的光荣传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以对外交流而在全省闻名。自划入新区以来,梅村镇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开发开放为契机,以招商选资为抓手,以培育骨干为重点,创新举办泰伯经贸文化节,实现了经济跨越式、裂变式增长。2006年取得了技工贸总收入168亿元,财政总收入超5亿元的重大突破。 目前,全镇企业400多家,其中拥有上市公司10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5个,申报专利突破100个,省驰名商标3个,省科技项目5个,初步形成了精密日化、精密机械、精密塑胶、精密电子四大支柱产业。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镇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每年确定十件实事工程。深入开展扶贫帮困结对子活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失地农民保养全覆盖,逐步完善小病到合作门诊、大病靠医疗保险、重病得慈善救助的“三位一体”医疗体系。每两年举办一次体育运动会,每季两场广场文艺。 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已达1.2万元。今后,每年将从财政收入中列专项补贴群众,巩固和壮大镇慈善基金,确保每年有200万元的资金到位,多做实事,多办好事,切实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教育重镇梅村教育底蕴丰厚,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质量上乘。钱穆、钱伟长、钱令照、钱令希等均曾在梅村求学。目前,拥有在校师生7000余人,全国不少知名人士、企业家子女均在梅村求学。梅村中心幼儿园:省级示范幼儿园。无锡新区实验小学:1955年即为无锡县实验小学,1964年为省首批示范小学,现为省级示范学校。目前以开展分校,建造了全新的教学楼和篮球场、足球场。梅里中学:省级示范初中,教育质量全市前列,周边地区有大量学生就读该校。梅村中学:1960年即为省重点中学。现为省首批四星级高中、国家级示范高中,全国课程与改革教学研究所实验学校,被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誉为“共和国优秀人才的摇篮”。 现代新镇梅村一直是锡东重镇和无锡市的卫星城镇,1998年,被列为江苏省重点中心城镇进行规划建设。2007年1月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卫生镇”。近年来,随着新区大开发、大建设的辐射和推动,梅村镇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发展战略,根据“一河两区三街四带”的规划格局,中心镇区5.5平方公里以伯渎河为界分成南区(老镇区)和北区(新镇区),北区以锡义路、新华路、泰伯旅游街为框架打造沿路商业街。在完成建设130万平方米农居房的同时,按照“集约、集聚、高档”的要求,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全面盘活土地资源,加大房产开发力度,推进商住楼宇开发,力争“十一五”期末形成100幢小高层,逐步形成市级知名商住区。 补遗梅村古称“蛮村”,因泰伯性喜梅花,曾带领群众广植梅树,陶怡心情,为了纪念泰伯开发“蛮村”的功绩,于是改为梅村。并将镇上伯渎河向南的一条支流称为“梅花港”,港上的桥叫作“梅花桥”,梅花港边的一条街道也叫“梅花街”。 梅村作为勾吴国的国都长达6个世纪,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可以领略勾吴国的风采以及可歌可泣奋斗史,现撷取民间传说一束,以飨读者。 皇渡河传说商末,泰伯、仲雍奔荆蛮,周太王派兵追赶,泰伯一行逃至梅里,遇一河,慌忙渡河,马夫被溺,派人寻尸,见于坝端,将其尸葬于一河旁。后人把泰伯渡河的河起名皇渡河,发现马夫尸骨的地方叫尸骨坝,马夫冢边的小河称马夫浜。 皇渡河位于梅村镇西南陶更村前,河尚在,河名未变。尸骨坝已变音为施家坝,现为村名,距梅村镇南半里许。马夫浜位于南陶更村后,在20世纪70年代整田平地时填没。 荒三千泰伯一行来到荆蛮,见平地高三丈,一片草原。询土人,名叫“荒三千”。太伯十分惊讶,想自己的父亲古公,原住豳地(今陕西邠县)因 狄人侵略,古公不愿作战,率部迁岐山之阳(今陕西岐山县一带)亦名“荒三千”。泰伯以为此非巧合,实为“天命”,决定住下来,经营这块土地。因此“荒三千”便是勾吴的发祥地。 荒三千位于香一村与荆同村、齐心村交界,旁有蛮巷。解放前此地水源不足,庄稼不熟。解放后,兴修水利,现已改观,然“荒三千”地名未变。 古文台泰伯定居梅里后,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耕作技术与当地百姓交流,“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拥为君长,自号‘勾(古写为“句”)吴’”。太伯建国因“荒三千”是他的发祥地,于是在“荒三千”中央筑一高台,取名文台。泰伯在举行庆典时都要登台朝拜天地,检阅臣民。据传台成之日,有凤凰来仪。于是把凤凰栖足之地名叫凤凰渚。阖闾迁都姑苏后,亦筑一台,仍名文台,“荒三千”的文台改称“故文台”。 故文台仍在“荒三千”,高约10余丈,占地约2亩,孤立土丘,拔地而起。解放后曾种植竹木,然无大收获。 三叹荡越灭吴,范蠡逃国归隐。勾践杀大臣文种后,忌范蠡逃国,到处探范蠡行踪,遥闻范蠡隐居吴地,勾践亲自带兵包围泰伯城,沿途滥杀无辜,毁太伯城,吴民奋起抵抗,战死者不少,吴民将忠骨都埋葬在故文台。范蠡闻之,深感吴民之德,特偕西施凭吊故文台。吴民闻西施到来,群情激愤,痛责西施倾国之罪,西施愧对江东父老,悲痛欲绝,才生轻生之念。祭毕,范蠡和西施再去姑苏凭吊,乘船行十余里,遇一荡,西施投身自沉,死于荡中。范蠡将尸体捞起,抚尸三叹,后人称此荡为三叹荡。 此荡位于无锡市后宅镇与苏州东桥镇之间,现仍名三叹荡。 九泾一渎泰伯为弃的后代,弃为夏代农官,因此周国世代为农。泰伯到达梅里以后,为了发展农业,曾发动民众兴修水利。传说泰伯在勾吴境内共挖九泾一渎,其中在梅村镇境内有四泾一渎。泰伯渎,长56里,宽20丈,西起清明桥,东至曹家角流入漕湖,为锡东地区的东西干流;香泾,现为香泾浜,从联心村入口,南连硕放镇沈渎浜,流入北桥古运河;洋泾,现有东洋泾浜和西洋泾浜,从齐心村伯渎段入口,向南直抵“荒三千”。西洋泾向南开挖抵荆同村,取名凤凰河;龙泾,在镇西南,河道已填没,然河边地名仍叫龙泾沿;梅泾,现改名梅花浜,由至德桥东堍分水向南,原可通硕放,现成断浜。这些河道,为江南地区最早的运河。 鸭城和猪羊巷在梅村西北十里许,那里有一片低洼地,河道纵横,铒食甚多,是养鸭的好场所,于是泰伯发动民众在那里建了养鸭场,据说养的鸭特别肥壮,后来称之为鸭城。在鸭城建的桥亦称鸭城桥。在鸭城附近,也养了猪和羊,规模较大,以后在那里自然成了村落,称作“猪羊巷”。养猪者和养羊者分别以猪羊为姓,后来改成姓朱和姓杨,村巷也改名为“朱杨巷”。现在朱杨巷仍以朱、杨两姓人家为最多。 泰伯城“中国侯王数用兵,恐及于荆蛮,故泰伯起城。”泰伯城传说在东蠡桥与西蠡桥之间,东蠡为城之东门,西蠡为城之西门。东蠡桥与西蠡桥和泰伯宅呈等边三角形。越灭吴,范蠡带兵到梅里,分一旅驻东门,分一旅驻西门。范蠡用兵,秋毫无犯,深得民心,后人称东门为东蠡,西门为西蠡。后来建桥,才又以地名为桥名。越王勾践对范蠡逃国深感不安。遥闻范蠡避梅里,勾践带兵包围泰伯城,吴民奋起反抗,被杀者很多,勾践命士兵毁平泰伯城,成了一片废墟,后称梅里平墟。 崇安场传说泰伯古城南门外有一片广场,取名崇安场,是当时吴城的贸易中心,东周列国志载:“伍子胥吹箫乞吴市”,已见“朝市粗立,舟车嚷嚷”,据说就在于此。崇安场在伯渎河北岸,今梅东桥北岸东侧,今人称“崇安场”。崇安场至伯渎河南岸,有一渡口,名叫金鸡渡,后人在伯渎河上架了桥,渡口才废,然而金鸡渡成了北岸的地名。解放前,北岸有金鸡桥即此由来。 岸船弄崇安场西接岸船弄,传说是吴国驻兵所在。南方多水,兵士都要驾船习水,岸船弄有石制旱船一只,是训练水师的指挥所。吴王僚、庆忌父子经常到这里习武。传说王僚、庆忌力大无穷,立于旱船上撑篙,石船能移动前进。 冶坊浜春秋时期,吴王剑为全国闻名,可见当时吴国的冶炼术已相当发达。相传冶坊浜两岸为吴国的工业区,主要工业为制陶冶炼。古代冶炼用陶罐,所以制陶和冶炼相配套。 吴国原为文治,至寿梦时,楚臣巫臣来到吴国,教以战御,强化军队,制造武器,冶炼从此发达起来。吴王派欧冶子炼剑,相传太和,属镂、鱼肠等名剑都在这里制成。阖闾迁都姑苏,冶坊才迁到苏州相门外,现有欧冶子庙和干将墩等遗迹。 冶坊浜在梅村镇区西侧张更上,近年来已填没为镇区。 制陶地址有田名陶家田,在陈更上西侧。1958年大跃进搞深翻时,曾在土层中挖出少量陶器,可能为古代制陶遗址。梅村行政村西有自然村陶更上,居民大多姓陶,相传为当时制陶工人的后代。 楝树弄金鸡渡南渡为楝树弄,相传为吴国文人聚居地。据说古代文人,一为士大夫,门前植桑梓。民间文人,很多会星卜。星卜者门口以楝树为篱,后人称楝树卜。传说星卜中最有名的叫被离,是吴王僚时的太卜官,就居住在楝树弄。公子光(阖闾)想谋夺王位,为避免王僚的注意,借向被离学卜为名,亦迁居楝树弄。传说专诸刺王僚即在楝树弄公子光家。 楝树弄现在梅东桥南岸,梅村老街的后街,面貌已变,地名犹存。 皇渎浜吴国始祖泰伯九十一岁三月初三殁后,决定将灵柩安葬“梅里”(今梅村)东北六里许的“铁山”(今鸿山)。出殡那天,声势浩大,哭声震天,几十号丧船从都城出发、沿着伯渎河顺流向东而进,过了“三让桥”(今茅塘桥)不远,北首有条泊渎分支,领丧人站在浜口,看见铁山就在正北,即命丧船进浜,行不多久,已抵浜底,却是尽头。灵柩按规定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无奈之下,只得禀告仲雍,仲雍亲自上岸察看地形,见距河浜顶头几十丈就有条“双径”可通铁山,于是计议停下丧船,集结力量开河。 “双径”南北有两个村子,村民们见很多送丧人饿着肚子在开河,就办了酒菜,做了糕点,烧了茶水给开河人送去。开河人虽已饥饿,又不能随便吃百姓的东西,仲雍见到这种情况,便对开河人讲:“你们饥饿了,就吃吧!由我们统一付钱给村民。因为花钱买下了两村的酒菜、后来就把南村叫成“南酒店”、北村叫成“北酒店”,至今尚未改名。河还未开通,可吉日良辰将临,无奈灵柩只能改从陆地行走,灵柩到“西荒墩”,当地百姓早已摆设祭台,办了祭品,点燃香烛,纷纷跪拜祭奠。祭毕,灵柩往“大泾沿”进发。当时送丧人很多,还加上沿路争先恐后跪在道旁迎送泰伯灵柩的百姓,因此一路上踏损了许多麦田,仲雍见此情景,立即命人开路先行,丢甩银锭在踏损的庄稼田中,以作赔损之费。这一举动,后来也成了民间习俗,凡出丧都要丢甩纸锭买路。灵柩经过“黄石弄”直抵铁山,三声炮响,泰伯落葬在铁山南麓,堆垒坟莹,俗称“皇墩”或“皇陵”。至宋哲宗赵煦元佑七年(1092年),在墓门口建造了一座花岗石牌坊,上刻“至德墓道”,并把铁山更名为“古皇山”。泰伯逝世后,朝政由仲雍执掌,为了纪念这条不平凡的出丧路径,就把那条无名死浜命名为“皇渎浜”、“双径”改名为“丧径”,“西荒墩”,改名为“祭皇墩”,“大泾沿”改名为“路泾沿”、“黄石弄”改名为“王宅弄”,并在皇渎浜浜稍上立了块约50公分宽,115公分长的青石碑,正面刻着“皇渎浜”三字,背面刻有出丧的“丧泾图”。这块古老的石碑当地老人都见过。据一位老人讲:“这块石碑先在村头河滩上,后埋到河边电灌站去了”。 相关音乐《梅里古都》是无锡城市推广歌曲,由中国著名导演山奇老师所制作,此歌反映了无锡古都梅里的历史风光,是颇具“中国风”的流行歌曲,表达了对“至德名邦”的赞美和怀念。袁成杰在拿到这首歌后也表示,这首歌是自己从未尝试过的曲风,也很有挑战性,山奇老师也表示,由无锡人来演绎无锡的歌曲,具有非常的意义。 歌曲歌词 撑上了一叶小船载着对你的思念 西周月光洒下这片梅里缘 鱼米伯渎九泾间 三千两百年之前 梅花朵朵枯木下相见 走在梅野地之间 梅里桑麻五谷田 箫声雨声剑起秋风的落叶 水患荆同荆心间 后序两浜桑蚕园 诗里画里烟雨梅里的江南 梅村梅里梅花美人的容颜 古城古韵飘来前世的情缘 以石为笔碳做铅 勾吴国里的誓言 中华德城古都梅里写史篇 古庙古河古色古香的古都 远古勾吴诗画江南的留恋 断发文身伯渎畔 终成一邦的心愿 至德名邦三让天下永流传…… 走在梅野地之间 梅里桑麻五谷田 箫声雨声剑起秋风的落叶 水患荆同荆心间 后序两浜桑蚕园 诗里画里烟雨梅里的江南 梅村梅里梅花美人的容颜 古城古韵飘来前世的情缘 以石为笔碳做铅 勾吴国里的誓言 中华德城古都梅里写史篇 古庙古河古色古香的古都 远古勾吴诗画江南的留恋 断发文身伯渎畔 终成一邦的心愿 至德名邦三让天下永流传…… 至德名邦三让天下永流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