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玫瑰圣母院 |
释义 | 1 台湾高雄市玫瑰圣母院玫瑰圣母院引位于五福三路高雄大桥旁的前金玫瑰圣母堂,肇建于清咸丰年间,是台湾第一座天主堂;混合哥德式与罗马式风格的尖塔建筑,已被列为三级古迹。 ◎ 简介1863年神父以红砖、老古石混合三合土砌成,宽30公尺、长90公尺的圣堂,命名为圣道明堂。半世纪以后,天主教友大增,圣堂已不敷使用,于是在民国17年动工改建,新教堂混合哥德式与罗马式风格,落成后奉献给玫瑰圣母,故名玫瑰母堂。教堂正面为高耸的尖塔,两旁另有小型卫塔,门眉上仍悬着咸丰敕令的“奉旨”石碑,圆形拱门上有长翅膀的小天使浮雕,黑、灰、蓝为主的建筑中,排列着彩色玻璃圆拱窗,鲜明耀眼的色调,为圣堂增添瑰丽庄严。内部交叉拱筋及神龛映着彩色玻璃,极为庄重,雕工精细的木质中央祭台则是19世纪西班牙所做,在台湾老式教堂中属于罕见的艺术珍品,二楼则有成列管风琴,其艺术性相当引人流连。台湾最富装饰艺术的教堂。 ◎ 历史清咸丰9年(1859年),西班牙籍传教士郭德刚神父及洪保禄神父由打狗港(高雄港)抵台传教,在当时民间极度排外的风潮里,传教工作屡遭阻碍;隔年他们在今圣堂原址肇建克难式的土角厝,作为传教基地,1863年郭神父以红砖、老古石混合三合土砌出宽30公尺、长90公尺的圣堂,命名为圣道明堂,为台湾第一座教堂。于是前金教会成为天主教在台湾的中心,由此往南北扩展。 半世纪以后,天主教友大增,圣堂已不敷使用,于是在民国17年动工改建,新教堂混合哥德式与罗马式风格,落成后奉献给玫瑰圣母,故名玫瑰圣母堂。 ◎ 交通自驾:下高雄(中正路)交流道,沿中正一路西行,经凯旋公园后,左取五福一路行至爱河边,即抵高雄大桥旁的前金天主堂,全程约5公里。 公交:于高雄火车站前搭2路巿公交车于高雄女中站下车,沿五福三路续行即抵。 2 安徽省青阳县玫瑰圣母院◎ 简介玫瑰圣母院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蓉城镇九华东路。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光绪十九年扩建,始定名“玫瑰圣母院”。民国25年再次扩建后,总面积978.95平方米,包括大教堂、钟楼、修女院、大同小学、圣心诊所、神甫住宅等建筑群。教堂坐西面东,大厅面积244.24平方米。大门两侧建有两座圆锥形钟楼,南北相对,高耸入云,顶竖十字架。“文革”中十字架被毁。大厅正中塑有天主那稣遇难真像,偏殿奉圣母像。厅中摆列长椅凳供教友祈祷之用。北首钟楼门上侧镂有“至尊天主,万惠之源,我特感恩,敬修斯殿。信友朱明安敬献。天主降生一九三六年立”。神甫住宅二层楼房,北墙外建有楼梯间,均属钢筋水泥结构。教堂北首原大同小学教室亦为二层小楼。修女院系小平房4间位于东首,与教堂隔巷相连。50年代末,因屋坏房危被撤除,改建为蓉城第一小学校舍.县已恢复为宗教用房。 ◎ 背景民国19年,天主教青阳锋区成立,下辖铜陵,石台,太平3个本堂,总司锋为陶以荣神甫。他在本县天主教传教活动的同时,并在蓉城镇总教堂内创办大同小学校1所,招收学生140余名,在群众中进一步扩大了天主教的影响。民国25年,本县教友朱明安在上海获中彩票头等奖50万银元,捐献15万元,扩建青阳总教堂,该堂由西班牙的工程师林修设计、绘图并监督施工建造的,是年秋落成。 1927年3月中旬,林伯渠随北伐军第六军由贵池开往青阳。政治部住在青阳县城东门天主教堂内。第二天,即派出20多名宣传队员上街搞宣传,刷标语,张贴布告,散发传单。还在县城福音堂召开了有500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