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茂强 |
释义 | 茂腔,是五莲境内流传最广、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剧种。据推算,茂腔戏已在五莲流行200年以上。 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茂强 所属地区: 山东 · 日照· 五莲县 遗产编号:Ⅳ-40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五莲县文化馆 遗产级别: 市 戏剧概述五莲茂腔先是由敲着狗皮(或牛皮)鼓演唱的 “姑娘腔”与花鼓秧歌相结合演变为“肘鼓子戏”,因尚未作为舞台戏出现,只是表现为随时随地的坐唱形式,故群众也称“盘凳子戏”。当“肘鼓子”加二胡、柳琴或月琴伴奏后,唱腔末局的尾音吸收了柳琴戏的为尾音“呀呼咿”的韵味,溜成了“嗯嘿”,用高八度行腔,习称“打冒”,演变成“冒肘鼓”。“冒肘鼓”时期,京剧、梆子(笛梆)开始传入,当地习惯在演出京剧或梆子之前,加演一折“冒肘鼓”,所以就出了“大戏前边先演段小戏”之说。就在此时,“肘鼓子”戏搬上了舞台,伴奏加上了京胡、京二胡、三弦等。打击乐陆续加入了板鼓演变为正式在舞台上的演出的剧种——茂腔。 五莲茂腔与临县流行的茂腔相比,有其明显的特征。它受 “南路肘鼓”的影响颇大,兼有“北路肘鼓”的行腔。在南部的街头、潮河、叩官、户部地域的唱腔中,可见鲁南柳琴戏的痕迹。而北部的管帅、汪湖、高泽、洪凝、许孟地域的唱腔,则夹带秦腔、柳腔、吕剧的韵味。自“冒肘鼓”演变为茂腔后,唱腔男、女区分开来,并逐渐形成了固定板式,如“四平”“二板”“散板”“反调”“梆子”“娃娃腔”“南锣”“流水”“扑灯蛾”“数板”“四不象”等。 随着茂腔唱腔的成套发展,乐队的伴奏也不断改进。 “肘鼓子”只用肘鼓、手锣伴奏,后加入二胡、柳琴,直到加京胡、京二胡、三弦等,但也不能满足唱腔的需要。在演出大型古装戏,特别是大型现代戏时,为了哄托气氛,茂腔乐队不但又加入了笙、笛、扬琴、琵琶、唢呐等民族乐器,还加进了小号、长号、圆号、单簧管、长笛、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打击乐团受京剧影响较深,大都使用京剧锣鼓,但茂腔仍保留了像《单抱鞭》、《七锤子》、《楔橛子》、《四锤子》和《梆子穗》等有独特色彩的茂腔锣鼓点,以别于其他剧种。 “肘鼓子”传统戏多系反映男女爱情、伦理道德等生活片段的小戏,颇受农村妇女的喜爱。有童谣云:“肘鼓子戏,娘们儿的事,姑娘喜欢听,老婆摸上蜜”。经几代艺人的脑记口传和加工整理,茂腔也逐渐形成了传统保留剧目(看家戏),如“四大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记”(《罗衫记》、《绣鞋记》、《火龙记》、《金刀记》、《丝兰记》、《玉杯记》、《风筝记》)。 1956年,五莲县茂腔剧团建立后,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整理,改革的同时又移植了吕剧等姊妹剧中的优秀的剧目50余曲。随着时代的发展,茂腔舞台上除传统古装戏外,也出现了现在戏的演出及创作剧目,表演艺术也在传统程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的改革,吸收了京剧“把子”(武打)、话剧表演等,更加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