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矛尾鱼
释义

矛尾鱼是腔棘鱼目矛尾鱼科的唯一种,是唯一现生的总鳍鱼类。原以为总鳍鱼已经全面灭绝,但于1938年渔民捕鱼时竟发现了活体,后又多次在同一海域成功捕获,故被称为“活化石”。

中文学名:矛尾鱼

拉丁学名:Latimeria chalumnae

别称:拉蒂迈鱼(Latimari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亚纲:总鳍亚纲(Crossopterygii)

目:腔棘鱼目(Coelacanthiformes)

科:矛尾鱼科

分布区域:南部非洲东南沿海

简介

1938年12月,在非洲东南海岸的东伦敦岛附近的深海中捕到第一条,直至1952年才在非洲科摩罗群岛附近捕到第二条。此后在本地区陆续捕到百条之多。

总鳍鱼类的其他类群已全部在地球上绝灭,矛尾鱼是经历了漫长地质年代而残留的活化石,过去只能从化石了解它们。通过对矛尾鱼的比较解剖研究,有助于探索最初两栖动物是由哪种鱼演化来的。

体型

矛尾鱼是腔棘鱼目矛尾鱼科的唯一种,是唯一现生的总鳍鱼类。体呈长梭形,躯体粗状,体长达1.5米左右。头大,口宽,牙齿锐利。颅骨具特殊的颅间关节。在头下下颌间有1对很大的喉板。躯体覆盖大而薄的椭圆形圆鳞,鳞片露出部分具很多小嵴或疣突,因而体表粗糙,体后部和鳍基部鳞较小。侧线完全。背鳍2个:第一背鳍鳍条强度骨化,具嵴,呈棘状;第二背鳍与胸鳍、腹鳍、臀鳍外形相似,呈柄状,鳍条着生在很厚的肉质鳍柄上。偶鳍内骨骼排列分节为非对称式。尾鳍外形近似矛状,3叶,由一个中心小叶将整个尾鳍平分上下两部。脊索终生存在,其上、下方有小块硬骨。肠内具螺旋瓣。鳔很小,无呼吸功能,只起调节鱼体在水中比重的作用。卵胎生。为肉食性鱼类。

体粗大,延长,长约1.5~2米,最重1尾有95公斤,体长1.8米,蓝色。下颌下部具有两大骨板,有颈板。体被大圆鳞。背鳍2个,偶鳍长,并具有肉叶,外有鳞片,内骨骼的排列近似陆生脊椎动物的肢骨。有八个肉质的鳍,胸鳍和下侧的第二对鳍特别发达,而且能做出各种姿势,有时还出现陆生四足动物的动作。矛尾鱼的这种奇特行为,为陆生动物的四肢由鳍演变而来的理论提供了较有力的证据。尾鳍中间叶状突出呈矛状,故称矛尾鱼。卵胎生。曾解剖了一条全长1.6m,捕捞时出水重量为65kg的雌性矛尾鱼,发现在它的右侧输卵管内有5条平均30cm长的带卵黄囊的幼鱼,证明了它是卵胎生的。口内有齿,肉食性。栖息在200~400米的深海中。能用鳔呼吸。

生存环境

腔棘鱼目矛尾鱼科的唯一种,是唯一现生的总鳍鱼类。矛尾鱼一般生活在200-400米深的海水中。一旦离开这黑暗、低温的环境,它就不能生活很久。在200米以下的深海区域,一片漆黑,眼睛自然就失去了作用。它平常吃小鱼,靠感受器捕食。肉食性,以冲刺方式捕食,专吃乌贼和鱼类。

在矛尾鱼分布地区的海水中有一个淡水区域,它们正是生活在这片海水中的淡水区域内的150~500米的深海区,仅每年11月到次年1月短短的两个月中才会浮到海面上来。

动物特征

矛尾鱼还有一点不同于其他鱼的特征。普通鱼的脑重占身体的0.1%~1%,而矛尾鱼不到0.01%,但脑中高分子蛋白却多于其他鱼,而且矛尾鱼有内鼻孔的雏形,这也是鱼类上陆进化的证明。

最奇怪的是它的鳍,普通的鱼鳍里都没有肌肉,更没有骨骼,而在矛尾鱼的鳍里却有很厚的肌肉,特别奇怪的是在它的一对强大的胸鳍和一对腹鳍里还有一段管状的骨骼。有肌肉就可以运动,这就说明了矛尾鱼的鳍已经在向可以运动的“手”和“脚”转化了,而鳍中的管状骨骼正是它们登陆所必须的“支撑架”。我们可以幻想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因种种原因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水体在逐渐减少、干涸,鱼类的生命受到了空前的威胁,一些勇敢者们尝试着离水登岸,虽然无数的鱼类前赴后继地倒下了,但一部分总鳍鱼还是挥动着还不太协调的鳍,顽强地向气候温暖潮湿、树木葱郁茂盛的地方走去。它们生存了下来,成为了两栖类的祖先。而另一部分则选择了更深处的海洋,繁衍生息了下来,即我们发现的矛尾鱼。矛尾鱼的身上所具有的从鱼鳍产生肌肉、骨骼并向四肢转变的特点,为陆地上的生物是从水里进化的理论提供了活的佐证。

动物意义

近两年,矛尾鱼的数量有所减少,主要是由于当地渔民在沿岸附近海域捕鱼时误将矛尾鱼钩住。其实,矛尾鱼根本无法食用,它散发浓重的鱼油气味不仅令人倒胃,吃了还会引起胃病。渔民们讲,矛尾鱼惟一有用的东西就是坚硬的鳞片,可以取代日常生活中的砂纸。

其同族早已灭绝,惟有它幸存至今,是世界上仍存活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对研究生物的演化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有 “活化石”之称。

生活习性

矛尾鱼全长1.5米以上,体重50公斤以上。体粗大,延长;偶鳍肉叶长;出生时鼻孔在口腔内,随着成长向外移。上颌与头骨连合。肠内有螺旋瓣构造,无泄殖腔,动脉圆锥发达。

迄今为止,全世界也只发现了200条以内,而且其分布区几乎仅限于非洲南部马达加斯加岛附近海域。通常生活在200~400米海洋礁石中。肉食性,吃乌贼和鱼类。

游泳迅速,有时在海底爬行。

矛尾鱼的食量少得惊人,每昼夜仅吃10~20克鱼肉就足够了。像矛尾鱼这样身体的新陈代谢如此缓慢的生物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夜行性。白天,它们像冻死的僵鱼一样成群躺在约200米深的海底洞穴里,据说是为了逃避鲨鱼的侵袭;一旦日落,它们便纷纷爬出海洞,寻找食物。矛尾鱼沿着磁场可以灵敏地感受到磁场的微小变化。当小鱼等猎物途径鱼体附近时,周围磁场便发生变化,它便冲向猎物,饱食一顿。平时,它们就出没于鱼儿经常活动的水域,停悬在海中的有利地势,守株待兔,有时也向上层海水中游动,活动一下身体。

卵胎生,卵径达9厘米,幼仔在输卵管中长可达33厘米。令人不解的是,迄今尚未见到一条矛尾鱼的幼鱼。怀孕的雌鱼潜入海底后无声无息。它究竟如何分娩,尚不清楚。

矛尾鱼无法食用,它散发浓重的鱼油气味不仅令人倒胃,吃了还会引起胃病。

延伸阅读

命名

1938年12月22日,在印度洋南非沿岸东伦敦西部约70米深的海区,捕鱼船长亨德里克·古森偶然捕到一条从未见过的鱼。这条鱼形状像古代的总鳍鱼,长1~5米,重58公斤,身体浑圆,在尾鳍末端有分离的小叶,整个尾鳍形成非常奇特的矛状三叶形,所以定名为矛尾鱼。

在这以前,人们曾认为这种鱼类在六千万年前就绝灭了,矛尾鱼因此身价倍增。南非罗兹大学鱼类学家詹姆斯研究这条矛尾鱼,并立即登广告悬赏:谁能再送给他一条矛尾鱼,将得到100镑的奖金。遗憾的是,詹姆斯足足等了14年,到1952年才得到第二件矛尾鱼标本。

首次捕捉

真正捉到的第一条矛尾鱼是在东非沿海。1938年圣诞节前的一天,“涅尼雷”号渔船的渔民们像往常一样在马达加斯加附近的科莫罗斯群岛鲁麻河入海口处捕捞,渔民们不仅收获颇丰,还捕捉到一条奇鱼让大家兴奋不已。这条闻所未闻的怪鱼全身上的鱼鳞似铁甲,尾鳍似短矛,不知什么来头,就有人戏称它为“大海蜥蝎”。4个小时过去了,躺在甲板上的怪鱼毫无异样,用手一动,它竟愤怒地把牙咬得喀嚓作响,以示抗议,样子有些吓人。“涅尼雷”号抵达南非东伦敦港,年轻的博物馆研究人员娜汀梅·拉蒂迈女士闻讯赶来,将这条1.5米长,57千克重的怪鱼运回博物馆,给它拍照、绘图,将其制成了标本。

1939年1月正在英国度假的生物学家史密斯教授收到了一封寄自南非的信,寄信人正是拉蒂迈女士。拿着信中夹带的速写图,史密斯教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惊叫了一声:“这不是生活在4亿年前的矛尾鱼吗?”他急急忙忙地找出了古生物化石图鉴对照,结果一点没错,这正是矛尾鱼。可是,人们只在古老的岩层里发现过它在4亿年前生活时的化石。“难道还会有活着的矛尾鱼?”教授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以他自己的话说,有点像疾风震撼的感受,使人颤栗不安,并且眩晕,兴奋之情不可言表。根据化石测定,矛尾鱼4亿年前生活在淡水域里,于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灭绝。捕获矛尾鱼的消息一经传出,引起了全球各界的注目,引发了生物学家关于传统生物进化理论的大辩论。同时,史密斯教授亲自在报纸上刊登启事:重金悬赏捕捉第二条活的矛尾鱼。

从捕捞上第一条矛尾鱼以来,迄今为止已在靠近非洲的印度洋中捕捞上至少80多条矛尾鱼。一般说来,这种鱼是靠钓上来的。今天,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都保存有矛尾鱼的标本。

二度发现

1954年11月12日,在安朱安岛附近莫桑比给海峡深255米的海水中,船员们意外地钓到了一条奇怪的鱼。它的外表既像鲑鱼,又像鲤鱼和鲫鱼,可它的个头很大,有1.3米长,52千克重;全身呈暗绿色,尾部很像古代兵器——矛;形体粗壮,肌肉肥厚,下颌方形,长有牙齿,身披一层铁甲般的圆鳞,有8个肉质的鳍,胸鳍和下侧的第二对鳍特别发达,而且能做出各种姿势,有时还出现陆生四足动物的动作。船员们惊讶不已,把这条怪鱼带回陆地,虽然鱼在离水十几个小时后死亡,但科学工作者还是马上辨认出了这罕见而珍贵的动物——矛尾鱼。

别名命名

1982年,科摩罗政府还赠给我国一条浸制的拉蒂迈鱼标本,这件珍贵的标本现今保存在中国古动物馆一层脊椎动物陈列厅里,供游人参观。

脊椎动物,鱼纲,矛尾鱼科。过去一直认为早在50万年前已灭绝的硬骨鱼类。1938年12月22日首次发现于非洲东南海岸,1952年后,又陆续在非洲东南部海洋中捕获到80多尾。为总鳍鱼类中至今尚生存的唯一鱼类,现认为是“活化石”(化石首先出现在泥盆纪)。

体粗大,延长,长约1.5~2米,最重1尾有95公斤,体长1.8米,蓝色。下颌下部具有两大骨板,有颈板。体被大圆鳞。背鳍2个,偶鳍长,并具有肉叶,外有鳞片,内骨骼的排列近似陆生脊椎动物的肢骨。尾鳍中间叶状突出呈矛状,故称矛尾鱼。卵胎生。口内有齿,肉食性。栖息在200~400米的深海中。能用鳔呼吸。于1972年,第1次在印度洋科摩罗群岛发现了象柑桔大小的矛尾鱼卵,呈红色。矛尾鱼是研究鱼类进化史的极其珍贵标本。英国鱼类学家史密斯鉴定矛尾鱼是3.5亿年前总鳍鱼类的唯一代表动物,为了纪念首次发现者拉蒂迈女士,当时史密斯即将它命名为“拉蒂迈鱼”。

相关记载

1938年,南非的捕鱼船长亨德里克·古森偶然捕到一条从未见过的鱼。这条鱼形状像古代的总鳍鱼,长1.5米,重58千克,身体浑圆,在尾鳍末端有分离的小叶,整个尾鳍形成非常奇特的矛状三叶形,所以定名为矛尾鱼。在这以前,人们曾认为这种鱼类在六千万年前就绝灭了,所以这条“大难不死”的矛尾鱼,很快赢得了“活化石”的称号,矛尾鱼也因此身价倍增。南非罗兹大学鱼类学家詹姆斯研究了古森的猎获物,并立即登广告悬赏:谁能再送给他一条矛尾鱼,将得到100镑的奖金。遗憾的是,詹姆斯足足等了14年,到1952年才得到第二件矛尾鱼标本。

矛尾鱼形体粗壮,肌肉肥厚,下颌方形,长有牙齿,身披一层铁甲般的圆鳞,有八个肉质的鳍,胸鳍和下侧的第二对鳍特别发达,有人猜测可能用于在海底爬行。它有胸鳍极其灵活,可以向各种方向活动,而且能做出各种姿势,有时还出现陆生四足动物的动作。矛尾鱼的这种奇特行为,为陆生动物的四肢由鳍演变而来的理论提供了较有力的证据。矛尾鱼一般生活在200—400米深的海水中。一旦离开这黑暗、低温的环境,它就不能生活很久。在200米以下的深海区域,一片漆黑,眼睛自然就失去了作用。它平常吃小鱼,靠感受器捕食。

1982年,科摩罗政府将一条珍贵的矛尾鱼浸制标本赠送给中国。这是国内第一条矛尾鱼标本,现保存并陈列在中国古动物馆的一层展览大厅内。

另: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附近的海域捕获到一条矛尾鱼。不久后又在此地抓获一条,据说存活了17个小时。由于此鱼在105米水深捕获,有关专家正在研究它是不是进入较浅水域的新种。此鱼的脑只占它的颅腔的1%,其余的部分全是脂肪。

标本收藏

展品图片

展品描述 现生浸泡完整鱼标本

展品关键词 空棘鱼目,矛尾鱼科

化石发现地/产地 非洲东部科摩罗海域(印度洋)

化石形成时代 1976年捕获

化石级别 其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