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
释义

基本信息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12月1日) 丛书名: 毛泽东瞩目的风云人物丛书 平装: 628页 开本: 32开 ISBN: 7535424066

品描述

内容简介

毛泽东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他善于从中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中汲取古代军事艺术营养,并特别注重借鉴我国古代军事家的军事指挥艺术。他的“人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和以少击众、以多胜少、打歼灭战的军事观点,以及在战争和建设中注意起用新人、培养年轻干部的观点,既有历史的印痕,又体现出作为伟大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的鲜明个性风格。

19世纪末,中国韶山诞生了一代伟人毛泽东。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与世长辞,告别了热爱他的人民和他热爱的革命事业。今天,长江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毛泽东瞩目的风云人物》丛书,其目的在于缅怀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曾从事过的革命业绩,鼓励人民学习、继承毛泽东思想,将他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变成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优良传统和聪明才智,使新中国的航船迎着新世纪的曙光,顺利到达四个现代化的辉煌彼岸。这既是本书作者的意愿,也是本书主编的意愿。

编辑推荐

毛泽东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他善于从中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中汲取古代军事艺术营养,并特别注重借鉴我国古代军事家的军事指挥艺术。他的“人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和以少击众、以多胜少、打歼灭战的军事观点,以及在战争和建设中注意起用新人、培养年轻干部的观点,既有历史的印痕,又体现出作为伟大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的鲜明个性风格。

媒体推荐

序言

抒发领袖情怀 展现伟人风采

王 翰

继去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瞩目的帝王宰相》、《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之后,今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又推出了《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毛泽东瞩目的世界政要》、《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这五部著作同属“毛泽东瞩目的风云人物”丛书的姊妹篇,共计约两百余万字,可谓洋洋大观。值得一提的是,出版这套丛书的主旨,在于研究、探索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轨迹,研究、探索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历史观、革命观、世界观,透过青年毛泽东、中年毛泽东、老年毛泽东对中国乃至世界若干著名风云人物的评价,力图抒发领袖胸怀,展现巨人风采,并从中窥视毛泽东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历程,以供广大读者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江文艺出版社确定这个重大选题,出版这套丛书是有魄力和远见的,显而易见,这套书颇具可读性,也是极富收藏和研究价值的。

当前,国内外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人为数不少,许多国家和地区陆续成立了毛泽东研究会,从不同角度研究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经济政策、文学乃至书法方面的成就,许多人对毛泽东佩服得五体投地,连曾经反对过毛泽东、共产党的敌对营垒的一些高级人士现时也不得不回过头来研究毛泽东,毛泽东的名字可谓传遍五洲四海,铭刻亿万人心。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毛泽东瞩目的风云人物》丛书应运而出,是颇合时宜的。

毛泽东是一位天才的政治家,自青年时代起他就博览群书,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曾反复阅读过《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左传》、《吕氏春秋》等历史典籍,注意以古为镜和以人为镜,明辨历代王朝帝王、宰相、文臣、武将的治国方略及得失,注意研究各个朝代兴替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政治营养,扩展自己的政治胸怀和才能。可以这样得出结论:正是这些丰富的历史知识,成为孕育毛泽东思想的土壤。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他是极为信仰马列主义的,但同时他也是—位在中国土地上诞生、竭力主张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独树一帜的伟大政治家。不论是在北伐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都能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适时地制定共产党战胜国民党、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方略,并努力实践,最后战而胜之。如我国北伐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时期的建立民族抗日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逐鹿中原、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方略等,这些政治方略无不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并都可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联合制敌的鲜明佐证。

毛泽东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他的“知己知彼”的军事思想源于《孙子兵法》。他善于从中国古代著名的战例(如牧野之战、楚汉战争、昆阳之战、三国割据战争、淝水之战等战例)中汲取古代军事艺术营养,并特别注重借鉴我国古代军事家的军事指挥艺术。从毛泽东阅读《二十四史》的许多眉批来看,毛泽东对廉颇、王翦、关羽、周瑜、陆逊、裴邃、左宗棠、石达开等古代名将都有评价,他的“人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和以少击众、以多胜少、打歼灭战的军事观点,以及在战争和建设中注意起用新人、培养年轻干部的观点,既有历史的印痕,又体现出作为伟大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的鲜明个性风格。毛泽东是一位将高超的政治艺术与出类拔萃的军事艺术高度结合的伟人,他的政治思想往往体现在军事活动之中,他的军事思想又往往带着高屋建瓴的政治色彩,愈发凸现其军事指挥艺术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数十年革命战争胜利的事实便是他将高超的政治艺术与杰出的军事指挥艺术相结合的最好例证。

……

目录

导言:以古为镜与以人为镜 陈锋

序言:抒发领袖情怀 展现伟人风采 王翰

倒海蛟龙 威播华夏

——贺龙元帅

文韬武略 誉满华东

——陈毅元帅

川中名将 虎啸龙吟

——刘伯承元帅

运筹帷幄 一代元戎

——罗荣桓元帅

鼎定华北 决战平津

——聂荣臻元帅

越是硬仗越向前

——徐向前元帅

元戎勋业 光耀千秋

——叶挺

名震中外的“战神”

——粟裕大将

人格富魁力 韬略谋胜局

——陈赓大将

中国的夏伯阳

——徐海东大将

正气浩然 一柱擎天

——罗瑞卿大将

驰骋西北 指挥若定

——许光达大将

陆上猛虎 海中蛟龙

——肖劲光大将

慧眼识大局 铁骨铸忠诚

——黄克诚大将

襄赞统帅 文治安军

——谭政大将

英勇善战 建功中原

——王树声大将

百色起义 功盖华中

——张云逸大将

热血洒井冈 挥戈震华东

——谭震林

少林雄风 虎将传奇

——许世友上将

太行战将 逐鹿中原

——杨勇上将

……

文摘

书摘

陈毅,1901年8月26日出生于四川乐至县。1916年,15岁的陈毅就读于成都甲种工业学校。他从小不满黑暗腐败的旧社会,追求真理,向往革命。1919年,在“五四”运动影响之下,

陈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他因参加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被中法政府联合派人押送回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2年,他在重庆编辑《新蜀报》,同年秋,他进北京中法大学学习,加人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北京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1926年,他在四川协助北伐军做兵运工作。1927年,被调到武汉中央军校担任该校中共委员会书记。

那时,中国革命正面临一个紧要关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的“四·一二”事变,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了挽救中国革命,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战胜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条件下,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于1927年8月1日发动了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拿起武器,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陈毅从武汉到江西,赶上了撤离南昌南下的起义部队,担任一个团的党代表。起义部队南下广东,主力在潮汕地区遭到失败。留在三河坝的部分部队,由朱德和陈毅率领,向粤、赣、湘边界转进。这时,既有敌军尾追,又有土匪和豪绅民团袭扰,部队经过长期转战,减员日多,思想混乱,处境异常困难。在这关系到能否保存起义部队的严重时刻,朱德振臂高呼:“愿革命的跟我来!”陈毅立即奋起响应,协助朱德对部队进行了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向起义军干部、战士耐心说明革命的前途,鼓舞土气,坚持斗争。在朱德和陈毅的组织领导下,保存了南昌起义部队的骨干。不久,传来了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消息。毛泽东开辟的革命道路,像灯塔一样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28年1月,朱德、陈毅与湘南地方党组织密切配合,发动和领导了湘南暴动,打起红旗,建立了工农革命军和工农革命政府,沉重打击了地主豪绅。后来部队受到挫折,在敌人重兵“围击”的紧急关头,色泽东亲自率领井冈山部队前来接应。陈毅协助朱德率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前进,和毛泽东在砻市胜利会师,会师后两支部队介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从此,南昌起义保存的部队就和秋收起义的部队会合在一起,逐步发展壮大。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陈毅先后任师长、红4军军委书记、前委书记等职。他认真执行边区党组织的正确的政策、策略,协助毛泽东和朱德领导建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中央苏区,陈毅反对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受到了排挤、打击。但他在主持江西军区工作时,依然坚决贯彻执行扩大地方赤卫队、地方红军和扩大主力红军的路线,先后组建了红6军、红12军,并率领两支红军部队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几次反革命“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作战略转移。陈毅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留在江西苏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当时,敌人采取搜山、烧山、移民、封坑、包围、“兜剿”等等手段,进行最残酷的“围剿”。陈毅和战友们风餐露宿,昼伏夜行,坚决依靠群众的支援和掩护,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争。1936年冬天,陈毅在梅山被围二十余日,生命安危,系于一发。他写下“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他在险恶环境中革命到底的坚定决心。陈毅等人领导的赣粤边区游击斗争,保存了革命火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气焰,牵制和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配合了其他游击根据地的斗争,支援了红军北上抗日。毛泽东对陈毅等所领导的南方各游击区的斗争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这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在湘西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个没落的地主家庭。旧社会,湘西这块边远、物产丰富而充满灵性的土地,由于其山高林密、峰险路陡等诸方面的原因,几乎和外界没有什么联系。正所谓山高皇帝远,天空任鸟飞。这里,是闲云野鹤的乐土,亦是土匪出没的天堂。

粟裕的父亲粟嘉会是一位正直老实的清末落第秀才,对于当家理财,他一向很不擅长。粟裕出生以后,家里日子虽然一年不如一年,但他的童年并没有受到窘迫生活的影响。相反,那是他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粟裕11岁那年,因村子附近周边山里匪患严重,父亲咬着牙,向亲戚举债将一家人安置到会同县城。粟裕也结束了私塾的学习生活,被父亲送到县城的“洋学堂”念书。会同县虽说是交通不便,信息堵塞,但当时在中国土地上熊熊燃烧着革命烈火,它炽热的火光还是强烈地照到了这个偏僻小县,使粟裕深受震撼。1924年春,粟裕毅然告别一心盼他振兴家业的父母亲,坚定地踏上去常德求学的旅途。次年,粟裕考入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二师学习期间,粟裕开始接触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论,并努力用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来武装自己。正是在二师这块革命土壤里,粟裕逐渐成长起来。1926年11月,粟裕光荣地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并和帝国主义相勾结,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革命群众。血雨腥风中,粟裕等进步学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巧妙突破包围二师的反

动军警,迅速从常德撤离来到武汉,被党组织安排在叶挺的第24师教导大队,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接受严格的训练和系统的军事理论知识的学习。这里的学员都是遭到反动派迫害的湖南、湖

北的进步学生。教导大队的训练生活是非常艰苦的,开始粟裕瘦弱的身躯有些吃不消,但他咬着牙坚持。由于粟裕刻苦用功和具有出色的组织能力,他被任命为班长。不久,他由一名共青团员正式转为共产党员,随部队开往南昌。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等人的领导下,南昌起义的枪声打响了。粟裕所在的中队担任起义军革命委员会的警卫队,主要负责警卫起义军指挥部所在的江西大旅社的安全。粟裕

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参加革命战斗,但他显得是那样的沉着冷静,细心大胆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警卫任务。起义成功后,为了避开蒋介石纠集的大批敌军的进犯,起义部队决定撤离南昌,到广东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起义部队一路走一路打,损失惨重。在转向闽赣边时,近万人的起义部队合并起来只剩下2000余人了。一次,粟裕所在排在担负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时,粟裕头部负伤,昏迷掉队。苏醒后,他连走带爬,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的支撑,在另一位掉队的战友搀扶下,追上了前面的队伍。不久,粟裕被任命为连队指导员,从事领导部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1928年4月,南昌起义剩余部队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发动湘南暴动,经过八个多月的艰苦转战,终于在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5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正式宣布成立。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并将部队进行整编,组成第28团、第29团、第31团、第32团共四个团。井冈山斗争初期,粟裕担任主力第28团第5连党代表。根据部

队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和提高战斗力的需要,粟裕的职务在党代表、连长之间曾作过几次调整。粟裕在做思想政治工作中,谨记毛泽东、朱德一再强调官兵平等的要求,并从实践中逐渐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那就是他总是设身处地,将自己摆在一名普通战土的位置上,与战士们进行耐心而诚恳的思想交流。渐渐地,战士们有什么想法都主动找他谈心。在大家的眼里,粟裕既是一位坚持原则、严厉的指导员,又是一位和蔼可亲、体贴入微的兄长。从1928年开始,在近一年时间中,粟裕跟随着毛泽东、朱德转战在赣南、闽西地区,参加过大小战斗数十次。在战场上,粟裕那机智、沉着的战斗作风,多次受到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的表扬。1929年8月,粟裕被任命为红4军第1纵队第2支队政委。

许世友(1905—1985年),1905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许家洼(今河南省新县许洼)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按许氏家谱排列,属于“仕”字辈,父亲许存仁为这个排行第三的儿子取学名为许仕友,乳名由母亲取名为有德、三伢子。许仕友这个名字经有关风水先生解释,意思为:“出官纳仕,结交官友,将来必居民上。”在红军时,许仕友曾把“仕”改为“士”,认为如此一来,当个红军战士就名副其实了。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向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后不久,许士友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淡活间,许士友问毛泽东:“您看我这个名字改得可好?”毛泽东笑着说:“好是好,不过,咱们再商量一下,再改个字,把‘士’字改为世界‘世’好不好?叫世友,世界之友哇。我们这次北上抗日,眼光要往远看,放眼世界嘛!所以,要做世界之友。”从此,许世友就照毛泽东说的把“士”改为“世”,也为他传奇般的一生增添了一抹色彩!

许世友8岁那年,人早粮少,家里揭不开锅,加之父亲去世,全家生活过得相当艰难。懂事的三伢子想去投奔少林,便对娘说:“娘,少林寺离家不远,翻过大别山就是。俺走了,家里还可以少张口,总比饿死强吧!”他娘见儿子话说得有理,无奈之下,只好同意许世友进了少林寺。一转眼,8年过去了。8年的少林生活练就了许世友一身好功夫,他曾三次夺得比武擂台赛冠军。一天,师兄保福捎来家信,说是母亲想儿心切,染上了重病,非得儿子世友回来便不能好转。许世友思母心切,可回家探母是违犯寺院戒规的。按当时少林规矩,只能打出寺门。16岁的许世友硬是奇迹般地闯过四门十八道演武阵的重重险关,结束了他8年的少林习武生涯,为的是回家探母。回到家中,许世友见到亲娘,双膝跪地,与娘亲抱头痛哭。后来,为生计问题所迫,许世友又到北洋军阀部队当了一名列兵。一次,吴佩孚下部队视察时说,我这千钧臂力就是检验你们训练的尺度!谁能上前搬下我的胳臂,力胜我者,官升三级。许世友闻言,站出队列,小试牛刀,一举将吴佩孚扳倒。吴佩孚当即便说:“我吴帅说话兑现,给这个列兵官升三级,从列兵提升为副连长,即日生效!”这一年是1926年。与此同时,在傅孟贤、胡德魁这两位共产党人的指引下,许世友走上了曲折而又辉煌的革命道路:1927年8月,许世友光荣加人中国共产党。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敢打恶仗、硬仗的许世友,很快便从一个普通战士升任为红1军排长、连长、营长,红四方面军团长,红9军副军长,红4军军长,红四方面军骑兵师师长。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