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毛霉菌病 |
释义 | 概述毛霉菌病(mucormycosis)是由毛霉菌目中的条件致病菌所致之真菌病。其特征为菌丝侵犯血管,引起血栓形成及坏死,产生鼻、脑、消化道及呼吸道等处病变,预后严重。 病因病原菌以毛霉菌目中的根霉菌及毛霉菌较常见,前者好侵犯鼻、鼻窦、脑及消化道,后者好侵犯肺。这些条件致病菌遍布自然界,在粮食和水果上尤为多见,通过空气尘埃和饮食散布。本类真菌菌丝粗(10~20 μm),不分隔,呈直角分支;壁厚薄不均,其横切面似孢子。 发病机理与病理机体免疫力降低为重要致病诱因,例如白血病、淋巴瘤、营养不良、糖尿病、尿毒症及长期应用细胞毒类药物与皮质类固醇等患者等患者易感染本病。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交界处、呼吸道、消化道、手术、介入治疗或经破损皮肤进入人体。 最突出的组织病理改变系由于真菌侵入血管,尤其是大、小动脉而引起血栓和邻近组织缺血、梗死和坏死;可以化脓,但很少呈肉芽肿改变。在血管壁内可见菌丝。 症状鼻脑毛霉菌病是最常见的类型,但有时也可发生原发性皮肤,肺或胃肠道病变,经血流播散到其他部位也可发生。鼻脑感染通常是暴发性的,并且常致死。组织坏死性病变常发生于鼻粘膜,有时可见于腭部。菌丝侵犯血管可引起鼻中隔、腭和眼眶或鼻窦周围骨骼的进行性组织坏死。临床表现为疼痛、发热、眼眶蜂窝织炎、眼突出、脓性鼻涕和粘膜坏死。坏死的进行性扩展可累及大脑,而引起筛状窦栓塞体征、惊厥、失语或偏瘫。糖尿病酮酸中毒症的病人最易受感染。但机会性感染也可发生在接受肾去铁胺治疗的慢性肾病患者,或有免疫抑制的病人,特别是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接受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治疗的病人。肺感染与侵袭性曲菌病相似。在用封闭敷料情况下可发生皮肤根霉菌感染。 诊断因为许多坏死碎片不含真菌,诊断需要具有高怀疑指数和进行艰苦的组织标本检查,寻找大而不分隔的直径大小不规则的分支菌丝。培养常阴性,甚至在组织中已清楚地可见有菌丝,培养仍阴性,但原因不明。CT扫描和X线检查常低估或遗漏有诊断意义的骨破坏。 治疗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应先控制糖尿病,或如果确实可能的话,使免疫抑制逆转或停止使用去铁胺药。因为唑类药物无效,所以必须使用两性霉素B静脉注射。可能需要用外科清创术清除坏死组织,因为两性霉素B不能透入到无血管分布的区域去杀灭残留的真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