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毛大丁草 |
释义 | 毛大丁草 多年生草本。根茎短而粗壮,密被白色绵毛;须根多数,暗褐色。 基本介绍(一)【学名】Gerbera piloselloides (L.) Cass 【出处】出自《天宝本草》 【科名】菊科 【别名】兔耳风[云南]、小一枝箭、一枝香[福建]、白眉、一柱香、扑地香、白花一枝香、头顶一枝香、磨地香、四皮香、巴地香、贴地香。 【采集】生于向阳坡、路边、田边。分布于我国西南、中南及东南地区。全草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植物形态】毛大丁草 多年生草本。根茎短而粗壮,密被白色绵毛;须根多数,暗褐色。叶基生;有短柄;叶片质软而厚,长圆形或倒卵形,长5-10cm,宽2.5-4.5cm,先端钝圆,基部楔形,边缘全缘,幼时上面具柔毛,老时脱落,下面密被白色绵毛。花茎直立,单生,高10-40cm,被淡褐色绵毛;头状花序单生于花茎顶端,直径约3.5-cm;总苞片2层,条状披针形,外层稍短,背面密被淡褐色绵毛;舌状花白色,雌性,二唇形,外唇伸长,3齿裂,内层细小,2深裂;筒状花两性,花冠稍二唇形。瘦果条状披针形,长约5mm,稍扁,有纵肋和细柔毛,喙在花时极短,成熟时则与瘦果等长;冠毛长约1cm,淡红色,有光泽。花期5-6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向阳山坡草和林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等地。 功用主治宣肺,止咳,发汗,利水,行气,活血。治伤风咳嗽,哮喘,水肿,胀满,小便不通,小儿食积,妇人经闭,跌打损伤,痈疽,疔疮,流注。 ①《植物名实图考》:"治小儿食积。" ②《分类草药性》:"散寒,治咳嗽,风湿。" ③《天宝本草》:"治痈疽,发背。"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宣肺气,发汗,散寒消风,止咳定喘,止百日咳。" ⑤《江西民间草药》:"偏头痛,齿痛;小儿高热烦渴、急惊风,水煎服。疔疮捣敷患处。" ⑥《四川中药志》:"治阴虚白带,梦遗精滑,面部浮种。并外涂巴骨流痰。" ⑦《闽r本草》:"去湿,行气,利水,通经破瘀。治水肿,胀满,疝气,偏坠,黄胖,经闭,食积,腰胯酸痛,小便不通。" 选方①治伤风咳嗽:兔耳风二钱,虎耳草二钱。煎水一次服。 ②治咳嗽哮喘:兔耳风一两,蒸蜂蜜吃。 ③治肺痈:兔耳风二两。水酒各半煎服。(①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④治水肿:毛大丁草、披地挂、红糖各一两,酒四两。上药二味,用清水二碗煎成一碗,然后加糖酒炖服。每日一剂,连服三天。 ⑤治尿道炎小便淋血:鲜毛大丁草一两。洗净煎汤,冲冰糖,日二服。 ⑥治痢疾:鲜毛大丁草二两(干的一两),水二碗煎成八分,调糖或蜂蜜饭前内服,连服三次。(④方以下出《闽东本草》) ⑦治气滞胃院疼痛:毛大丁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或洒水炖服。 ⑧治风寒泄泻:毛大丁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⑨治风湿水肿:鲜毛大丁草一至二两。水煎服。(⑦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⑩治小儿疳积:毛大丁草三钱,同鸡肝一个或猪肝二两,加水煎汤,去药,食肝及汤。(《江西民间草药》) ⑾治跌打损伤:毛大丁草五钱至一两。水煎,兑甜酒服。(《闽东本草》) 基本介绍(二)《*辞典》:毛大丁草 【出处】《中国药植志》 【拼音】 Máo Dà Dīnɡ Cǎo 【别名】小一枝箭(《滇南本草》),一枝香(《植物名实图考》),兔耳风、毛耳风(《草木便方》),无风自动草(《修订增补天宝本草》),贴地风(《广西中兽医药植》),一炷香、白眉(《南宁市药物志》),头顶一枝草、贴地消(《江西民间草药》),巴地香(《贵阳民间药草》),四皮香、满地香、伏地老(《湖南药物志》),天灯芯、锁地虎(《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毛大丁草的全草。夏季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有绵毛。叶基生,多少具柄,矩圆形至卵形,长5~8厘米,先端圆,基部楔形,全缘,幼时上面被毛,而老时常变秃净,下面密被绵毛。花茎长15~30厘米,有时竟达40厘米,被绵毛,尤于顶端为甚,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长16~18毫米,基部狭,苞片线状披针形,2层,被绵毛;花杂性;边缘舌状花,雌性,白色,2唇形,外唇伸长,3齿裂,内唇细小,2深裂,柱头2裂;中央为管状花,两性,花冠上部也为2唇形,外唇3裂,内唇2深裂;雄蕊5,药合生。瘦果线状披针形,具缴肋,冠毛淡红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地、山坡、路边、田边。分布江苏、浙江、四川、广西、广东、云南等地。产于四川、广东、广西等地。 药理作用【性状】干燥的全草,叶丛生于基部,叶片皱缩,展开后呈矩圆形或卵形,叶面黑褐色,叶背棕褐色,被黄白色绵毛;质极脆弱,有时叶丛中留有一棕黄色的花,花梗中空。带根的全草在根茎部丛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长可达11厘米,外表棕灰色,质脆,断面黄白色。味涩。以干燥、叶多、少破碎者为佳。 【性味】苦辛,平。 ①《天宝本草》:"辛,温。" ②《广西中药志》:"味苦微甘辛,性平,无毒。" 【归经】 ①《四川中药志》:"入肝、肺二经。" ②《闽东本草》:"入脾、肾、膀胱三经。" 【功能主治】宣肺,止咳,发汗,利水,行气,活血。治伤风咳嗽,哮喘,水肿,胀满,小便不通,小儿食积,妇人经闭,跌打损伤,痈疽,疔疮,流注。 栽培技术生物学特性 喜阳光充足的低山区疏林下。只要排水良了,一般土壤均可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四川地区在3-4月播种。在整好的地上,开1.3m,宽的畦,按行、株距各约26cm开穴,深约6cm,们浅底平,施人畜粪水后,每1hm2用种子约3750g,混到拦有人畜粪水的草木灰里,使成种子灰,匀撒穴里,盖草木灰至不见种子为。 田间管理 播种后,天旱要浇水。播种当年中耕除除草、追肥4次。第1次苗高3-4cm时,追施清淡人畜粪水提苗。第2次在苗高10-13cm时进行,并匀苗、补苗,每穴留苗4-5根。第3次在7-8月。第4次在10-11月。第2次3-4月再中除、追肥1次,肥料均施用人畜粪水。 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蛞蝓、蜗牛和蚜早;蛞蝓;蜗牛可在早晨撒鲜石灰粉防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