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茅山志 |
释义 | 《茅山志》原为十二篇十五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析为三十三卷。题 上清嗣宗师刘大彬造。刘号“玉虚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至大四年(1311) 袭教,为茅山宗第四十五代宗师。 简介自云:“大彬登坛一纪,始克修证,传宗经箓。又五 载,而成是书。”①但据泰定四年(1327)玄教大宗师吴全节序:“是书前后凡二十年 始成。”则此书或非一时一人所造。钱大昕《元史·艺文志》著录张天雨《茅山志》十 五卷。张氏为元末茅山著名道士,撰有《山世集》《碧岩玄会录》《玄品录》《老氏经 集传幽文》《寻山志》等。至治二年(1322)主茅山崇寿观,正是《茅山志》修撰之时。 因此陈国符认为:“盖此书实即张天雨所修,刘大彬窃取其名而已。”②不无根据。 此书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此前, 已有若干茅山志书,但甚简略。北宋《崇文 总目》著录《茅山新小记》一卷:嘉佑(1056~1063)中,陈倩知句容县,曾校修《句 曲山总记》;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南丰人曾恂和茅山山门都道正傅霄又重修《茅 山记》四卷。所书“山水祠宇,粗录名号而已;考古述事;则犹略焉。”《茅山志》即 据旧志增修编纂而成,于元泰定天历(1324~1329)间刊行。元末板毁,明永乐元年 (1403)重刊。成化二年(1466)板复毁,六年重刊。《四库全书总目》地理类存目著 录之浙江孙仰曾家藏本,亦十五卷,系嘉靖二十九年(1550)玉晨观刊本,续入明事, 已非元刊本之旧。 历史记载《正统道藏》所收,系据元刊本(只另行分卷)。前有赵世延、吴全节、刘大彬三 序,略述撰志之缘起及此书之概要。 卷一至卷四《诰副墨》,录历代诏诰,并附表奏(汉诏诰当是六朝人伪撰)。卷五 《三神纪》,记三茅君(茅盈、茅固、茅衷)世系及事迹。将“传”升为“纪”,意在 抬高三茅及上清派地位。卷六、七《括神区》,叙茅山地理形胜和自然景观,赋予其道 教人文色彩。卷八《稽古篇》,稽考仙真、道士之遗迹。卷九《道山册》,著录茅山道 书目。卷十至十二《上清品》,记茅山宗所尊仙真及祖师之谱系印传记。卷十三、十四 《仙曹署》,记茅山神仙宫府。卷十五、十六《采真游》,记隐遁茅山之著名道士和隐 士的事迹,计百四十一人。所记详略不等。卷十七、十八《楼观部》,记茅山宫观(附 庙)二十五处,山房庵院若干处。卷十九《灵植检》,记茅山神芝奇药、名花异卉。卷 二十至二十七《录金石》,集录梁、唐、宋、元诸碑铭,大都录碑文,少数只列碑目。 卷二十八至三十三《金薤编》,录齐、梁、唐、宋、元人咏茅山之诗及著作。以上《诰 副墨》《录金石》二篇是研究上清派茅山宗以及茅山上层道士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关系 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反映了梁、唐、宋三代茅山宗的鼎盛及至元朝犹久盛不衰的历史事 实。《三神纪》《上清品》和《仙曹署》列述茅山宗神灵仙曹体系。《上清品》又记历 代嗣派宗师生平事迹,除魏华存以外,大多以《真诰》和历代碑铭、文札等当时资料为 据。《采真游》记述部分下层道士的活动;所采栖遁茅山之道士且不限于茅山一宗(例 如其中胪列了南朝时张天师九、十世孙若干名)。在黄澄传中还提及北宋徽宗以前, “三山经箓各嗣其本宗。先生(黄澄)请混一之。今龙虎、阁皂之传上清毕法,盖始于 此”。这些对于了解茅山宗乃至道教各派的活动以及传承制度等,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括神区》《稽古篇》和《楼观部》叙述到元代为止的茅山人文地理沿革和宫观庵院建 置; 后二篇补充了《真诰》等书之缺载。《灵植检》对于茅山药材的形状、性味和药用 价值,均有较翔实的记录,有的还备述炮制方法,名木异卉则指出其所植之处,具有较 高的科学价值。此外,《道山册》对于考察唐宋茅山宗文献有着特殊意义,《金薤编》 则具有文学史资料价值。 此志在体例上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如一事可归于数类,则著互见,此略则彼 详,并注“见某篇”或“事见某篇”。若所本之书有详细叙述,亦加注云“详具某书” 或“事见某书”。由于内容丰富,编排得当,故在道教名山诸志中占有突出地位,甚为 道教徒和学者们所重视。 此外,又有清康熙十年刊本《茅山志》十三卷,题“郁冈真隐笪蟾光审编”。光绪 三年曾重刊。陈国符说:“是志删节刘志而紊其条贯,除稍增辑明清文献外,无可取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