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漫卷西风
释义

本书是陈丹燕最新文化随笔,作为她的欧洲文化旅行随笔系列中的一本,主要记录奥地利、德国之行,配合第一手的图片资料,将希茜公主、茨威格、弗洛伊德、蓝色多瑙河……沉积在一代人记忆深处的碎片娓娓道来。作者用欧洲的光影,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文化小资的理想主义“唯美”,她的旅欧随笔,注重细节和品质,纠结着文化认同感和文化情结。它这些文化地标,异国历史、艺术风土,纠结出一种普鲁斯特式华美与淡远惆怅。

书本介绍:

本书是陈丹燕最新文化随笔,作为她的欧洲文化旅行随笔系列中的一本,主要记录奥地利、德国之行,配合第一手的图片资料,将希茜公主、茨威格、弗洛伊德、蓝色多瑙河……沉积在一代人记忆深处的碎片娓娓道来。作者用欧洲的光影,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文化小资的理想主义“唯美”,她的旅欧随笔,注重细节和品质,纠结着文化认同感和文化情结。它这些文化地标,异国历史、艺术风土,纠结出一种普鲁斯特式华美与淡远惆怅。

基本资料

作 者: 陈丹燕 著

出 版 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5-1

字 数: 90000

版 次: 1

页 数: 215

印刷时间: 2006/05/0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32738588

包 装: 平装

内容简介

我知道我有点想维也纳,所以我买下那本有太多德文,我几乎看不懂的图画书。柏林秋天的下午,天早早就要黑,满城灰色。而维也纳即使下雨,也是灰绿色的,它那样柔和。在柏林想维也纳,那真是极自然的事,也是极放任自己的事。柏林硬,维也纳软。柏林严肃,维也纳妖娆。柏林激励你上进,而且给你机会,维也纳鼓励你细腻,怎么细腻也不过分。在柏林你不得不让你的意识很合乎逻辑,尽可能的理性,做一个有秩序感的人。在维也纳你可以无穷无尽地翻检你的潜意识,将一切乖张的行为统统推给它,自己则可以体面地全身而退。

我发现自己心里的极乐世界还悄然闪烁光芒,如同镜子大厅里无穷的反射与交相辉映。事实并没有打消它,而是将它变成纯粹的幻想,与现实生活撇清了干系。有时我远远地在喷泉那儿望着这淡黄色的巴洛克宫殿,墙壁上那几百扇紧闭着的窗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我自己的希茜在窗子后面痛苦着,快乐着,我自己的公主的故事在窗子后面交织着现实与幻想。这就是我终于建立起来的,我的欧洲。

作者陈丹燕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小说和散文创作,出版作品二十余部,至90年代开始,陈丹燕开始常年的旅行生活。欧洲是她的精神故乡。他乡的风土人情,异国的历史、艺术,作者边走边写,留下一本本细腻心思下的旅行记录。

作者简介

陈丹燕,1982年开始写儿童小说。以少女题材小说为主,有《女中学生三部曲》等作品:1990年以后开始成人文学写作,著有《心动如水》《上海的风花雪月》《木已成舟》等,同时创作出版青少年题材著作《独生子女宣言》《梯形教室的六个下午》等,获得广泛好评。多部作品荣获国内外多项大奖。

目录列表

旅行

扣眼里别上一枝栀子花

Once Upon a Time

樱桃树下的埃尔弗

河流之蓝

迟到

媒体评论

在行走中俯瞰,这是阅读完《漫卷西风》后的真实感受。我不知道马致远在中国古代行走了多久,又去过哪些地方,但他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羁旅情愁,千百年来感染着众多在路上行进的人们,无论是归家,还是远行。

陈丹燕在十六年的行走中,用细致的近乎夸张的笔触,记录下了一年一年、一点一滴的心灵感悟。背着行囊,行走在异国他乡的大街小巷,呼吸着穿越时空或者历史的风,用眼睛和心灵贪婪地发现和记取那些人,那些事。

封面评论:

很喜欢这本书淡雅的封面,温婉而含蓄。主体画面上一只心事重重的兔子,以自持而不刚毅的姿势走过。它微微垂着头,以致于耳朵都向前耷拉着,身体表现出黯然或者紧张,拖着长长的影子,走着。前面的路一片空白,就像脚的方向决定了我们行进的前方一样。于是,沿着兔子的指向,我们在陈丹燕或冷静、或明媚、或哀怨、或徘徊的文字引导下,开始认识维也纳。

内容评论:

五次在一个城市里徘徊,这个号称世界音乐之都的城市给予了作者的文字以音乐的空灵和跳跃。作者的视角已经不是陌生者的平视了,她站在整个欧洲的上空,尽情地把维也纳的角落和她眼中所喜欢的任何风景、物貌拼接起来,拼接在她文字任意的段落中,细碎、随意,精致而且透明。

德语历史文化中赫赫有名的希茜公主、弗洛伊德、施特劳斯、茨威格等是陈丹燕成长中的关键词,或者说是她那一代人年轻的记忆:“1978年去新光电影院看所谓内部资料的西方电影,华东师大中文系河东食堂舞会上撒盐跳华尔兹,第一次读《梦的解析》点燃了对日常生活下无尽深渊的强烈好奇心,结婚后书架上摆两套《外国现代派作品选》……”陈丹燕从奥地利、德国、波兰一路走过,藏在她心中的点点滴滴开始精灵般地跳动,与那些真场景面对。

这是一本唯美的书,甚至已经让人有了距离感。

那些陌生的国度、那些经年的雕塑、那些迂回的街道、那些你来我往的静谧或者情调的咖啡厅,在阅读的过程中,显得那么模糊,只可以想象,却无法接触。所以,作者配了图。很多温馨的、准确地表达意境的图出现在章节中,于是作者眼中的欧洲变得清晰、逼真、触手可及。

那些图暧昧而温暖,在陈丹燕似乎冷静的笔触里更显得是一抹暖色。文字里无法表述的情绪在每幅图片里显现,恰到好处而不奢华浪费。陈丹燕的文字也永远烙印着上海的印迹,那些无法磨灭的东西显露在文字中。

羁旅的、小资的、女性的,敏感的文字和情感交织在一起,阅读的快感变得就像慢慢品味的冰咖啡,开始是无味的清淡,入口则醇香浓厚,之后则回味无穷。

那些细微的城市触角,在她的笔下被放大开来,一如维也纳雨中咖啡吧里变色的小提琴所奏出的音符,沉淀着一种美好。

在陈丹燕心里,欧洲是她的精神故乡: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奥地利、波兰……背着一只包,握着一张地图,走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开怀、自在、放纵、紧张、沉迷、感动、疏离,那种喜欢别人东西的滋味,沉在层层叠叠的人与事中。与各个文化地标、各个细节联系在一起的,是他乡的风土人情,在她的生活里,那些共同经历过的荡西风,演化成维也纳的日日夜夜。

一个女人,走在街上,坐在椅旁,用数十年的时间在路上计算着生命中值得回眸的往事和感动,娓娓诉说着一路走来的辛苦和喜悦,个人的感触毫不保留地倾吐出来,让你和她一起感悟,一起深沉。惟一不同的感触是———无论怎么看,你都在城外,而她留在城里。

书评人贺超

精彩书摘

公寓描述:

十九世纪初的宽大公寓,进得大门去,是四四方方的门厅。宽大的楼梯贴着墙蜿蜒而上,在楼梯扶手那里探出头去,能一直看到底楼的门厅。有人上楼,那脚步声便在楼梯间里回荡着,在楼上就能听见。还隐约能看到那个人的手臂,随着身体移动而翻起的衣角。在维也纳这座城市里,我不知道有多少栋这样的老房子。通常,好像我去过的老房子、我朋友住的房子、电影里看到的房子,都是这样的,甚至弗洛伊德诊所也开在这样的房子里。

回忆往事:

有一年,我也住在这样的一栋房子里,在维也纳的十三区。沉重的木头大门在我身后咔哒一声合上了。半明半暗的门厅和楼梯问里一团寂静。墙上贴着灰绿色的瓷砖,瓷砖上有几条青年艺术风格的曲线。空气里有淡淡的洗涤剂气味,和没加牛奶的咖啡香。耳朵被这里的寂静弄得有些不舒服,那种寂静好像是某种压力,按在耳膜上,防止你听到你不该听到的某些声音。这样的光线让我想到了茨威格对老房子的门厅的描写,现在仍旧是半明半暗的,而且空气也是小说里形容过的凉爽。

在那些套间结实的门上,我看到世纪初制造的猫眼,茨威格的小说翻译将它译成“窥视孔”。它们看上去比现在我们用的要笨拙些、大些、结实些,包着一圈黄铜。

茨威格的故事:

茨威格的故事常常与这样的维也纳老房子有关。一个女孩子爱上了她家对门住的邻居,一个倜傥的作家,他是维也纳女人都会爱的那种人,风雅精致、有学问、为人亲切、花心。“我整天都在等着你,窥视你的行踪。除此之外可以说是什么也没做。我们家的门上有一个小小的黄铜窥视孔,从这个小圆孔里可以看到对面你的房门。这个窥视孔~一不,别笑我,亲爱的,就是今天,就是今天,我对那些时刻也并不感到羞愧!——这个窥视孔是我张望世界的眼睛。那几年,我手里拿着书,整个下午,整个下午地坐在那里,坐在前屋里恭候你,生怕妈妈疑心,我的心像琴弦一样绷得紧紧的……我知道你的一切,了解你的每一个习惯,认得你的每一条领带、每一件衣服,不久就认识并且能够一个个区分你那些朋友,还把他们分成我喜欢的和我讨厌的两类……我从十三岁到十六岁,每个小时都是生活在你的身上的,我去吻你的手摸过的门把手,捡了一个你进门之前扔掉的雪茄烟头……”这是茨威格写得最好的小说,一个维也纳女人自重而疯狂的爱情故事,发生在寂静而有秩序的、看上去不动声色的楼梯间里。“终于——大概已经是凌晨两三点钟了吧——我听见下面开大门的声音,接着就是上楼梯的脚步声。顿时我身上的寒意全然消失,一股热流在我心头激荡……我轻轻地开了房门,准备冲到你面前,伏在你的脚下。啊,我真不知道,我这个傻姑娘当时会干出什么事来……脚步声越来越近。烛光忽闪忽闪地照到了楼上。我哆哆嗦嗦地握着房门的把手。来的人果真是你吗?是的,是你,亲爱的——但你不是独自一人。我听到一阵挑逗性的轻笑,绸衣服拖在地上发出的窸窣声和你低声细语的说话声——你是带了一个女人回家来的。”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22:5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