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漫川关 |
释义 | 漫川关地理位置位于商洛山阳县东南边睡70公里的漫川镇,地处金钱河与靳家河之汇合处,以地貌广大水域宽阔而得名。漫川关昔为秦楚之边界,历代均于此设防,现在为陕鄂之边。 简介漫川关历史悠久。春秋时为蛮子国;战国时,楚至方城经此通过,秦楚分界碑今还尚在;南宋时,这里是宋金双方反复争夺的迂回战场;明清两代,这里水运发达,当时兴建的船帮会馆、湖北会馆、武昌会馆、骡帮会馆,武圣宫等建筑物今被列为保护文物。在漫川镇前店子村的土地岭下,山中有“千佛洞”,建于武周永昌年间,现存222尊佛像。洞外有民国修建的多角牌楼、寺院。在洞坎之下有清康熙年间修葺的竹林寺院和舞榭歌楼。 昔疆秦楚之塞,今界陕鄂之边,历代均于此设防,陇海铁路通车前,漫川为水旱码头,为陕鄂豫蜀物资交流重要集散地之一。漫川关历史悠久。春秋时为蛮子国;战国时,楚致方城经此通过,秦楚分界 碑今还尚在;北朝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33年)置漫川县,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年)并人丰阳,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5年)设巡检司,清为里,民国为镇。南宋时,这里是宋金双方反复争夺的迂回战场。明清两代,这里水运发达,当时兴建的船帮会馆、湖北会馆、武昌会馆、骡帮会馆,武圣宫等建筑物今被列为保护文物。山阳八景之一的漫川关依山傍水,群山环绕,东有崔嵬的龙山,北有巍峨的鹘岭,西南有磅礴的郧岭,金钱河、靳家河穿境而过。这里气候温湿,盛产柑桔、稻米、芝麻、桐油等。 今漫川关镇设在街道,居民多南人,讲礼仪,善巧言,语言婉转,圆润如歌。漫川街道长而狭窄,均用石条石块石子铺成。两旁民宅,多以木板为墙,房屋小巧玲珑,上有一层阁楼,绘画山墙,翘龙风角,明镜悬顶,古色古香。街道日日有集,商铺颇多,一直延续着“男人下田,女人摆摊”的习俗。汽车站连接山漫公路、色漫公路、漫津公路,交通方便。古镇漫川关不仅古风犹存,且新貌迷人,难怪人们赞曰:“漫川关,景色鲜,不似江南胜江南”。 在漫川镇前店子村的土地岭下,山中有个“千佛洞”,建于武周永昌年间,洞深7.5米,宽近5米,高2.6米,3面摩岩,皆有佛像神台,红砖砂石上雕造立体石佛近千尊,主佛高3尺许,小佛高不盈尺,进洞左右两侧是“观音菩萨”和“如来佛”,里侧正神位是释迦牟尼等3尊石雕法象。清代曾被匪盗两次,“文革”时又有百尊被毁,现存222尊。洞外有民国二十二年建的多角牌楼、左右厢房和照壁花墙构成的小寺院。在洞坎之下开阔地有清康熙十九年修葺的竹林寺院和舞榭歌楼,与千佛洞联为一体,颇有诗意。在千佛洞西不足一里的前店子村回龙寺组,又有个古迹“砧子石藏经洞”,长、宽各5米,蜀僧超古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4年)将460卷经书藏于洞中,1774年大量经卷被盗,今藏经洞存与千佛洞和偏西里许的蛮王洞、朝阳洞成为漫川关旅游资源区内的璀璨明珠。 骡帮会馆 骡帮会馆位于山阳县漫川关上街,俗称“马王庙”。始建年代不详,光绪十三年(公元1886年)增修,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分庙院与戏楼两部分。庙院为南北两院并列,中以墙隔。每院依次有前殿、天井、正殿和两厢。戏楼与庙院相向,亦为南北两座并列。北楼较大,歇山顶;南楼略小,为重檐三滴水。戏楼内外皆饰木雕风俗人物、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图案,工艺考究精细。梁架有“大清光绪十二年建戏楼,骡帮会馆众弟子创修”等题记。会馆面临靳家河,地处湖北通往西北的水陆交通要冲,系当时鄂、陕、湘、晋、豫5省客商云集的物资散地和水陆交易市场。骡帮会馆南侧有武昌馆,北侧有北会馆,加之附近的楼阁式民宅,组成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融清代南北建筑风格之大观。 漫川关依山傍水,群山环绕,东有崔嵬的龙山,北有巍峨的鹘岭,西南有磅礴的郧岭,金钱河、靳家河穿境而过。这里气候温湿,盛产柑桔、稻米、芝麻、桐油。陇海铁路通车前,漫川为水旱码头,成为陕鄂豫蜀物资交流重要集散地之一。漫川街道长而狭窄,均用石条石块石子铺成。两旁民宅,多以木板为墙,房屋小巧玲珑,上有一层阁楼,绘画山墙,翘龙凤角,明镜悬顶,古色古香。街道日日有集,商铺颇多,一直延续着“男人下田,女人摆摊”的习俗。 交通路线从西安汽车站或商洛汽车站乘班车去山阳县城,然后转乘去漫川镇的班车。 地理位置:为湖北,河南,陕西,三省交接处。 物质文化: 漫川街:1公里长,三百多户,形状像蝎子。上街为蝎尾,下街为蝎头,中间最窄。上头有观音阁,下头有龙王阁,古时号称小汉口。其间有: 1。武昌馆(为夏江工人制作)2。马王庙3。骡邦会馆 4。双戏台(演对台戏)5。北会馆6。杨驷庙 特色文化:河南豫剧——汉二簧(京剧前身)漫川地方剧种 曲剧——南阳剧种(有时三个四个戏台同时唱,互相竞赛) 详解: 马王庙有神像,骡邦庙无神像,每天二三十马邦。 杨驷庙——船邦会馆,水码头街。当地产桐油,芝麻油和棉花。山西露城(从骡邦拉盐巴巴)的露盐在此地换江西的瓷器(船邦拉瓷器),同时,紫阳的茶叶和浙江的丝绸也在此地有交换。 漫川关由金钱河环绕,金钱河边有水码头(以前叫黎永湾,有两个码头,其一为税子口码头,每天十多条船),老饭店(侯家饭店,吴家饭店),而上游则有金矿,河中沙滩有金沫子,与水汉码头相隔一里多路,水汉码头和杨驷庙言船邦。 漫川关古镇共有三万多市民,在漫川街之外,还有娘娘庙(送子娘娘,偷子娘娘),三宫庙(天宫,地宫和水宫),慈王庙(慈王为地方神) 非物质文化 1。 民间刺绣(小孩儿的兜兜,绢子和鞋)。关于兜兜,每个小孩都有四五套,每在端午节,孩儿们便戴上嵌有精致刺绣的红布兜兜,用来避邪。 2。民间节日游行队伍(顺序由前往后)两个牌灯打前阵/一亮狮子/一火麻狮子(礼花炮对着它放,人们边放着礼花炮边追着狮子欢快的跑着)/一龙灯/一锣鼓棚(用来吃饭)/十六或二十四个古灯/花灯船。此队伍一直热热闹闹,直到凌晨才有停息。 3。比龙灯:每到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上街,中街,下街,纷纷耍起龙灯,互相比试着。 4。庄头:分为高台故事(在桌上演戏,桌上则按戏的内容站二至四个小孩,桌子被四个人抬着,另四个人备用,共有八个人抬着。)高 以及平台故事。 “陕西美女在漫川”“昔疆秦楚之塞,今界陕鄂之边”的北国小江南漫川关,素有“南通吴楚、北连秦晋”的“水旱码头”之称。“朝秦暮楚”的典故源于此地。 昔日的漫川关曾有“水码头百艇联樯,旱码头千蹄接踵”的辉煌。宋元以后,金钱河水运开通,境内土产山货和江南手工制品均以漫川为集散地。清代以后,由于水运的发展,漫川关便自然而然地成为陕南商贸重镇。《山阳县志》记载漫川关当日商贸盛况:“漫川关水码头舟辑如林,货物山积”。上海“国货”和外国“洋货”由汉口或老河口运抵漫川,再通过驮运销往西安、河南、山西。当地居民“十户九经商”,因而,漫川居民的商品意识是从1600多年前就培养起来的。市区内保存至今的“骡帮会馆”、“武昌馆”、“北会馆”、“鸳鸯双戏楼”等古建筑群和 “黄家药铺”、“莲花第”等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板铺门”、“蝎子街”、“石子路”无不在叙说着漫川关昔时的繁华和特有的秦风楚韵。 旱码头是骡帮和船帮交易的中心市场。每年三月三为骡帮交流会,要在鸳鸯戏楼唱大戏;五月端午是船帮会馆交流会,水码头赛龙船,旱码头唱大戏,繁荣商务。商贸流通使得南北文化在漫川充分融合,形成了漫川关独特的文化特征。而今的漫川关人,既有北方人的剽悍耿直,又有南方人的温婉多情,待人接物热情大方,巧言善语,孝老爱亲,重礼仪。家家后生英俊多才,户户姑娘水灵聪慧,著名作家贾平凹也不由地称赞陕西美女在漫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