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慢性放射病 |
释义 | 慢性放射病是指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受到超当量剂量限值的电离辐射作用,达到一定累积剂量后引起的多系统损害的全身性疾病,通常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要表现。 简介慢性放射病可由外照射或内照射引起:①慢性外照射放射病,主要是受X射线、γ射线或中子流照射引起;②慢性内照射放射病则是由于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而引起。平时和战时可能发生。在平时,见于长期从事放射性工作,而又不注意防护或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人员。在核战争时,则见于在放射性沾染区内停留过久而又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人员。 由于机体对电离辐射的反应除了受辐射类型、照射方式、剂量率高低的影响外,还因个体对辐射的敏感性,年龄、性别、营养及原来的健康状态等条件不同而表现差别较大,以至较难确定统一的引起慢性放射病的剂量范围。目前多认为,在数月内全身受照总量达1.5~2Gy,就有可能发生慢性放射病。 对慢性放射病,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和射线照射史结合化验检查进行诊断。 临床表现慢性放射病的临床特点是:①起病慢,病程长;②症状多,阳性体征少;③症状出现早于外周血象改变,外周血象改变又早于骨髓造血变化;④症状的消长、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升降与接触射线时间长短和剂量大小密切相关。 临床分度(一)Ⅰ度 具备以下各项者可诊断为Ⅰ度: 1.有长期射线接触史和(或)间断超过当量剂量限值的照射史。暂定累积当量剂量在1.5Sv以上。 2.接触射线以前身体健康,接触数年后出现明显的无力型神经衰弱综合征,其症状的消长与脱离及接触射线有关。 3.接触射线以前造血功能正常,接触数年后,血象经多次动态观察证明造血功能异常(外周血象正常值以耳垂为准)。白细胞总数自身对照有进行性降低,并较长时间(6个月以上)持续在4.0×109/L以下,可伴有血小板数长期低于80×109/L、红细胞数减少(男性低于3.5×1012/L;女性低于3.0×1012/L)和血红蛋白量降低(男性低于110g/L;女性低于100g/L)。骨髓增殖活跃或低下,或某一系列细胞生成不良或成熟障碍。 4.可伴有下列系统客观检查一项异常:①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②甲状腺功能降低;③生殖功能降低;④免疫功能降低;⑤物质代谢紊乱。 5.脱离射线和积极治疗后可减轻或恢复。 (二)Ⅱ度 有长期射线接触史和(或)间断超过当量剂量限值照射史,累积剂量在1.5Sv以上,并有下列各项者可诊断为Ⅱ度: 1.有较顽固的自觉症状,可有明显的出血倾向。 2.白细胞数持续在3.0×109/L以下;白细胞的数持续在(3.0~4.0)×109/L兼有血小板数和(或)血红蛋白最持续减少。 3.骨髓增殖能力低下。 4.具有Ⅰ度诊断条件中第4条中一项或一项以上异常。 5.脱离射线后恢复缓慢。 对慢性放射病的诊断除上述外,下列指标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①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显著增加(或)和微核率显著增加;②有明显的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和放射性白内障。 自觉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常见症状有:疲乏无力、头昏头痛、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易激动、心悸气短、多汗、食欲减退等。男性患者还可能有性功能减退,女性病人则可能有月经失调,如经期延长、周期缩短、或月经减少甚至闭经等。慢性内照射损伤病人,除上述症状持续较久外,部分病人,特别是受亲骨性核素损伤的病人,可有特殊的“骨痛症候群”,疼痛多见于四肢骨、胸骨、腰椎等部位,其特点是部位不确切,与气候变化无一定关系。有些外照射患者亦见骨、关节疼痛症状。 体征发症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异常体征。部分患者,特点是用手接触射线者可见手部皮肤粗糙、角化过度、皲裂、指甲变脆增厚等慢性放射性皮炎的表现。有些患者可有早衰体征,如牙齿松动、脱发、白发、皮肤皱纹增多和晶状体放射性损伤表现,在晶体状后极皮质下出现点状或小片状混浊。部分病人出现神经反射异常,如腱反射及腹壁反射减弱、消失或不对称。植物神经系统可出现眼心、立卧反射异常。较严重的患者还可有明显的出血体征,如皮肤瘀点、束臂试验阳性,牙龈出血,鼻衄等。 上述症状出现在病程的早期,脱离射线后可逐渐减轻或消失。若不及早采取措施,症状继续加重,则可由功能性变化发展为器质性改变。 实验室检查慢性放射病最常见的客观改变是血液学的变化。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出现最早,一般有三种类型。 1.白细胞增高型,白细胞总数由原来的正常范围增至11×109/L以上,持续时间较长。 2.白细胞减低型,白细胞总数逐渐降到4×109/L以下,或在正常范围下界波动。 3.白细胞总数先升高后降至低于正常水平,也有患者因为在病情未稳定时再接触射线或增加工作量引起,白细胞可降至4×109/L以下。白细胞数的波动可以出现1~2次,少数患者可出现3次,但当白细胞稳定在4.0×109/L以下时,则不容易再恢复。 上述变化类型中,最常见的是白细胞总数减少,分类呈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而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比例增加。 白细胞的形态也有变化,如中性粒细胞的核棘突、核固缩、核溶解、核空泡等增多,胞浆出现空泡和中毒性颗粒,淋巴细胞常见双核、双叶核、微核,甚至核固缩或空泡。胞浆也可出现空泡或染色深兰等变化。 血小板和红细胞改变出现较迟,前者减少后者则偶见增生。 骨髓早期可无显著改变,后期则有粒细胞成熟障碍,往往呈再生低下状态。若骨髓增生过盛,须密切注意有无发展为白血病的可能。 其它血液学指标可能有骨髓畸形分裂细胞增多,外周血大小淋巴细胞的比值、淋巴细胞糖原积分、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度和淋巴细胞微核率增高等变化。 诊断诊断依据慢性放射病目前尚无特异诊断指标,必须根据超当量剂量限值的照射史、受照剂量、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所见,并结合健康档案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它疾病,才能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临床症状与一般的神经衰弱、内耳眩晕症、更年期症候群等相鉴别;造血系统的改变应与慢性苯中毒、血小板减少症、缺铁性贫血和感染(病毒、立克次体等)、某些疾病(病毒性肝炎、脾功能亢进、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某些药物和化学物质引起的血液学改变相鉴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