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曼轰村 |
释义 | 该行政村隶属勐海县打洛镇镇,地处镇东边,距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54公里。辖曼轰、曼达、曼纳罕等1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682户,有乡村人口3,303人,其中农业人口3,303人,劳动力2,03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818人。 村情概况全村国土面积38.08平方公里,海拔758米,年平均气温19.5℃,年降水量1,220毫米,适合种植橡胶、茶叶、水稻、西瓜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4,083亩,人均耕地1.24亩,林地41,055.91亩。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73.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96元。该村不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橡胶、水稻、茶叶、西瓜为主。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4,083亩(其中:田2,834亩,地1,249亩),人均耕地1.24亩,主要种植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41,055.91亩,其中经济林果地4093亩,人均拥有经济林果地1.23亩,主要种植橡胶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39亩,其中养殖面积39亩;荒山荒地2,500亩,其他面积9,454.79亩。 基础设施截止2009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 通电话四通,无路灯。全村有682户通自来水,有395户饮用井水占农户总数的57.91,有669户通电,有678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671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99.41%和98.38%);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8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680户(分别占总数的100%和99.7%)。 该村到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柏油路面;村内主干道大部分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公里,距离集贸市场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9辆,农用运输车6辆,拖拉机523辆,摩托车845辆。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869亩,有效灌溉率为69.41%,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869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54亩。 到2009年底,全村没有建沼气池农户;装有太阳能农户389户。全村有10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0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0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0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0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没有自然村已通路灯。有1 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2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56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4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30万元,占总收入的21.31%;畜牧业收入271万元,占总收入的17.50%(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210头,肉牛235头、肉羊25头);渔业收入13万元,占总收入的0.84%;林业收入794万元,占总收入的51.26 %;第二、三产业收入109万元,占总收入的7.04%;其他收入32万元,占总收入的2.07%。工资性收入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47元,农民收入以橡胶、水稻、茶叶、西瓜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9.9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40人(占劳动力的1.90%),在省内务工17人,到省外务工23人。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682户,共有乡村人口3,303人,其中男性1,689人,女性1,614人。其中农业人口3,303人,劳动力2,037人。该村是傣族、哈尼族混居地,其中傣族1,920人,哈尼族1,356人,其他民族27人。 到2009年底,全村没有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303人,参合率100%;享受低保436人。 该村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卫生所面积为4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18公里。该村建有公厕4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8个。 全村辖区内的10个村民小组都没有建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526户,占农户总数的77.12%。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6,667平方米,拥有教师32人,在校学生468人,距离镇中学18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635人,其中小学生489人,中学生146人。 基层组织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9个党小组,共有党员71人,少数民族党员71人,其中男党员59人、女党员12人。 村委会由支书、主任、副主任等组成,下设10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7个,共有团员55人。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9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553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4,320.17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30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是,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43900元,人均筹资13.29元,“一事一议”筹劳152600个,人均筹劳46.2个。年末集体总收入24.12万元,有固定资产60.24万元,年末集体无经营收益,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村两委委员工作职责、财务、固定资产、债权债务。 人文地理曼轰村委会位于打洛镇东北边,曼轰是傣语,曼:寨;轰:苦。曾称之为曼轰乡,是因乡政府驻曼轰而得名。是傣族、哈尼族的混居地。傣族均在坝区,哈尼族均在山区。傣族1,920人,哈尼族1,356人,其他民族27人。这里生活的傣族人民,勤劳简朴,流传着浓厚的傣族文化。男子都出家为僧,因为只有这样,才算有教化。谁不出家为僧,谁就是"岩里"---生人。生人会被人瞧不起。丧葬实行火葬,墓地分为成人墓地和儿童墓地两种,还有一种乱坟场,傣语称为"坝消先批",此种坟场专葬那种死得不正当的人。 新农村建设2007年以来,按照州委、州政府和勐海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通过群众自筹。内容包括生产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1、有1个村民小组饮用水水源混浊;有1个村民小组饮用水受农场胶厂排污水污染比较严重;大部分村民小组自来水水源不足,自来水管道老化。2、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薄弱。3、田间运输公路没有建设完善;4、坝区4个村小组人口多、土地少。5、山区5个村小组交通不便,特别是雨水季节无法通车;6、山区就医路途远,医疗条件差。7、村集体无经营收入,没有能力建设村内公共设施。8、群众接受教育意识淡薄。9、人口众多,公厕不够。10、村内没有公共娱乐设施。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1、利用可种植橡胶的荒地种植橡胶,并采用科学技术管理好现有的橡胶树,提高橡胶的单产,使橡胶收益由原来的2640元/年/亩,提高到3000元/年/亩。2、引进资金,橡胶加工、管理技术,建盖橡胶加工厂。3、利用冬闲田,发展西瓜种植。4、利用本村的水土资源和原有的知名度,发展具有本村特色的小红花生;5、根据市场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使本村的主要产业向集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以提高人民的收入,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2406元,到“十一五”期末增加到2800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