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麦少麟
释义

简介

麦少麟(1916年—2011年)终年95岁,又名麦少麐,抗战时为宣传抗日,曾用名麦芃(因慕《诗》名句“芃芃其麦”,故采用此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人。毕业于广州大学。麦少麟为知名书法家、教育家、诗人,擅长诗词、书法,对古今艺事能作月旦评,为人豪爽,故题其斋名为“高歌寄意楼”。著有诗书《书法诗词讲义》、《张文烈公家玉诗集》、《高歌寄意楼诗词选》等。

生平

还在孩提时代,麦少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广州珠江边上一新开张的酒家招牌“一景酒家”四字所深深吸引,这是被誉为岭南“钟王妙笔”的大书法家吴道镕的亲笔。从此,他每天放学归来,便到这儿痴痴地看上几小时。“吴道镕”三个字也和他的书法一样,从此在麦少麟幼小的心灵上深深地扎了根。他擅长的行草,也就是从那时启蒙的。

麦少麟的书法,首先赞赏他的是大书法家叶恭绰。四十年代初期,麦少麟就读于当时设在香港的广州大学。由于酷爱书法,他便常常与流寓香港的叶恭绰先生探讨书法。叶先生边看麦少麟的书法边点头称赞他以二王风貌,写出了独特的风采,他深得“二王”行书法力,又吸收了秦篆、汉隶、魏碑以及宋元明清历代名家的营养,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广东著名书法家麦华三是麦少麟的堂兄,在那动荡的年代,于颠沛流离中,他坚持与堂兄切磋论艺,“文革”期间,书道废弃,而他却藏在阁楼研究书艺,并创作了大量古典诗词。他闭门谢客从不企慕虚名,只有那“高歌寄意楼”成了他的艺术天地。

麦少麟才识渊博。他不仅精通书法、古典诗词、绘画,戏剧表演艺术也有一定造诣。七十大寿时,他未邀请任何亲朋好友,而是在这间简陋的“高歌寄意楼”里追怀一生,并独自吟诵道:“生逢鼎革经风雨,七十回头一梦间。遇事达观贫亦乐,求知勤学老而顽。崎岖路远归平坦,汹涌波峰出险艰。寄意楼中歌不尽,白云山外白云山。”

这首诗歌,不正是麦老先生风雨一生、安贫达观,求知不衰的写照吗?

解放后,麦少麟长年在南武中学、33中学教授文史。他以传承国学为己任,常招集爱好诗词书法的学生到自己家中,另开小灶学课外之学。其学生杰出者有著名作家戴胜德、书法家古桂高、诗人利向阳等。

从麦少麟喜欢吴道镕的书法那一刻起,他的书法便结合自己任侠的性格,也喜欢在帖派中掺杂北碑,形成流丽杂雄奇的独特风貌。他将多年的诗词整理成《书法诗词讲义》等,以自书诗的形式刊行。篆、隶、真、行、草各体兼备,豪迈的诗句与肌丰骨劲、笔酣墨饱、端庄雄健的书法有机组合,诗书并茂。

早岁,麦少麟因应抗日的形势,专研广东省著名的抗清英雄张家玉生平及诗文,以论文《民族英雄张家玉》刊载于简又文先生主编的大型文丛《广东文物》(1941年,第二册,588-611页)。最近还完成《张文烈公家玉诗集》。

1987年7月20日,《书法艺术报》(江苏)的特约记者胡荣锦、郦卫莲发表了专访麦少麟的文章《求知勤学老而顽》。对他的书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上世纪80年代末,广州某杂志举办全国性的硬笔书法班,传授硬笔书法知识。麦少麟虽非以硬笔书法称名,但他的钢笔书法也很有风味。他带病应邀与著名书法家曾景充、林亚杰、李五湖、古桂高、梁鼎光等出任教师,为作育书法人材作出贡献。

麦少麟多年居住在广州海珠区的近仁居,除偶然参加居住地的诗书画社或出席一些书画朋友邀请的雅集外,极少参与争名逐利的活动。近年他移居广州荔湾区至今。

麦少麟的学生戴胜德在谈到广州才子时有句云:“怀才何须济世,且题诗写画疏篱。清籁流传韵自奇,不朽文章有人知。”正是对麦少麟一生的写照。

书法作品选

自书诗词选萃

轶事

“三尘楼”访雅记

胡荣锦

1

早就从哲学家陈玉森教授处听说过他的同宗兄弟陈天博这个人了,也知道他就住在我家的附近,可惜无缘,一直未能得识这位书法界的奇人。

2

上个月,我随“岭南二麦”之一的书法家麦少麟到江门市讲学,闲谈中我知道他与陈天博在四十年前有过一段交情,后来因时局动荡,两人便没有再见面了。

我想,如果让麦少麟与陈天博两位大书法家重新聚首,一定是件有意义的事。于是,回到广州后,我找到陈玉森教授,经过一番穿针引线,便约定十二月十五日下午二时至三时请麦少麟先生到陈天博家中相聚。

3

陈天博瘦小的身躯穿着一件淡红色的旧衫,下身穿着蓝色的卫生裤,一顶浅绿色的瓜皮小帽盖在瘦削的头上,残废的右手形同虚设地垂在身侧。他一见到我们,瘦削的面庞浮出真诚的笑意,然后颤巍巍地移动着极不便利的双脚,将我们引进他的居室。

又黑又窄的房中间放着一张大桌,桌子上的一盏小台灯射出了暗淡的灯光,照亮着这间只有八九平方米、凌乱不堪的小房间。西南角放着一张简陋的床,床上靠墙问一排书架,架上密密麻麻地塞满了书籍和卷起来的字幅;发黄了的棉被像一朵凝结了的浊浪堆伏在床上。东南墙角放着两个柜,柜边是一张堆满字画、衣服等杂物的长木椅。像电饭煲、碗、脸盆、食物等日常用品则胡乱地堆放在桌上一角。南北墙上各有一个紧闭着的窗,室内的空气异常混浊。屋里仅有的壁饰是东墙上挂着的已故著名书法家胡根天的字幅,但也被架着干湿衣服的竹竿遮挡大半。如非亲睹,我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日日操持风雅的人居然住的地方!

4

“我这里叫‘三尘楼’:楼下烟囱的黑尘,楼外工地的飞尘,地上的泥尘,每日坐对灰尘,风雅得很啊!”陈天博无奈地笑道。

我们体谅这位经历坎坷,身体欠佳,而亲人又不在身边的老人的苦楚,随便找个地方坐下了。

年近七十的麦少麟与比他大六岁的陈天博在四十多年前,为宣传抗战而结识于番禺。“度尽劫波兄弟在”。今天,两位书坛老友再度重逢,侃侃而谈,其乐融融,浑然不以在这个不雅的地方谈雅为怀。

5

麦少麟取出一幅字,上面是他为这次访陈天博而专门写的赠诗:《赠陈天博老兄》。陈天博展开微诵,连称好诗:

远祖希夷一脉承,褒斜险劲石悬藤。

风神今日无多见,岭外方家我服膺。

诗写得的确好。它先叙述了陈天博书法的渊源,是远宗刻于褒斜道上的《石门铭》及宋之陈抟(希夷),后点明岭南擅写康体者只有陈公一人,诚可敬重。追宗溯源,言简意赅;称才颂赞,恰如其分,的确是识者之诗。

陈天博对麦少麟的字也大加称赏,指出其字源自二王,而能见出个性。两人各倾胸中所学,无所不谈。

以写康体出名的人,据说全国有四人,广东只有陈天博。解放前,他的字已经很有名气,但遭逢大劫,几十年名声掩抑。最近,他的名声复炽,求字的人多如牛毛,各地的书法协会、厂家都约他写。他的身体不佳,但都尽力而为。

6

临别时,陈天博谈了两个心愿:一为希望能早日搬出“三尘楼”,找一稍大但要光亮的房子居住以便写字;二是希望能将几十年学习书法的心得写下来。我们听了,都感慨不已。像他这样有名的书法家,这两个不太难实现的愿望,不知还要望多久才能实现!

陈天博摇晃着身子送我们出去。我回头一望,只见一瘦小的身形摇摇晃晃,宛如一株临风老松。

1986年12月21日

论书

评介

麦华三先生有五绝送麦少麟:

苦学无愚者,诗书五十年;

文章天地阔,落笔意生焉。

2010年《文话荔湾》有《芳村十咏倍有情》文章介绍麦少麟先生诗、书。

1987年《书法艺术报》有《求知勤学老而顽》介绍麦少麟书法成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5: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