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麦丘邑
释义

麦丘邑 麦丘邑是《炎黄氏族文化考》一书中说:莱人为神农氏后裔。山东之莱族是由西徙来者,出土文物可证,莱国是莱夷所建的商、周时的诸侯国,姜姓,立国最早可追溯到夏代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周姜太公封地齐国之邑城,距今近5000多年。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城市,都城,旧指县,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

基本解释

1.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2.旧指县:邑人(同乡的人)。邑庠(明清时称县学)。邑宰。

3.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邑。

4.古同“悒”,愁闷不安。

【名】本义:国

邑,国也。——《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敝邑。古国邑通称。”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左传·僖公四年》

麦丘邑的来历

《炎黄氏族文化考》一书中说:莱人为神农氏后裔。山东之莱族是由西徙来者。莱人之名称来源于莱人首先培育了小麦;商周时期称小麦为来,是因为莱人培育了小麦,来、莱古为一字。《集韵》云:“齐谓麦,从来,从麦。”《广雅》云:“麦来,小麦。”这些都说明莱人培育了小麦。出土文物可证,莱国是莱夷所建的商、周时的诸侯国,姜姓,立国最早可追溯到夏代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姜太公封于齐以后,齐国曾与莱国多次发生战争。公元前567年,齐国灭莱。

氏族部落至商麦丘邑

这支莱人带着他们的麦种,不断往东迁徙,一路上留下许多种植小麦的痕迹。考古证明,新疆和黄土高原以及中原地区,都分别有他们先后种植小麦生存和迁徙的线索。这支民族最后进入现在的山东,是为九夷之一的莱夷。

在甲骨文中,来字是一个麦穗的象形。来就是麦。后来,“来”字被借用为“来去”的来,为了区别,“麦”字下边便被加了个“夕”字,但在甲骨文中,“夕”字是“足”的象形,意为,麦子是外来的。又为了区别这个带来麦种的民族,便在“来”(小麦)上加草头,以示这个民族最初和植物有关。

这个民族进入山东后,应该是先停留在今天我们商河的。商河在这之前曾是九黎族(蚩尤,后来的苗族)活动的范围,蚩尤被黄帝所败,其大部南迁(临邑有犁丘,蚩尤葬阳谷)。据史料记载后羿(有穷氏)也在这里活动过,但已迁往潍坊一带。有鬲氏在德州。可见,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原因应该是土壤因素。这个带来麦种的民族来这里居住决不是偶然的。就在这个民族开垦扩大种植面积的时候,曾经辅佐过大禹治水的契(商部落)却在商河流域壮大起来,于是莱夷被迫南迁,到达山东和江苏交界一带。他们在商河苦心经营的田亩和城邑便废弃了。商人把他们留下的城邑叫做“麦丘邑”。

商部落取夏而立,据史料记载在商统治期间,又不断地征伐周邦夷狄之民,莱部落又被迫北下,东徙,进入山东半岛(蓬莱,莱州,莱阳),并长期繁衍。

周麦丘邑

据《史记》记载周灭商后由于种麦的莱人居住过,周室封地于齐的姜尚便称这里也为“麦丘”。丘字不是后来解释的高坡的意思。在甲骨文中,丘字是两个人即将离开一个地方。因此,在先秦的史籍中,多称废弃的城邑为丘(不用说,城邑没有建在很凹的地方的),麦丘,也即是莱丘。 齐桓公灭莱后,莱人被赶到莱芜,先是生活在山谷之中,后来莱人被同化后,也称那里为“麦丘”,这也便是为什么会有两个“麦丘”了。到了明清修县志时,曾有撰文者到莱芜考察,认为那里是山谷,麦丘不应在那里,是因为不知道麦丘和莱人的关系的缘故。

但商河的麦丘早于莱芜的麦丘是显然的了。《史记》中的麦丘无疑是在商河,齐桓公到过的麦丘也应在商河。到了齐景公时,莱人已基本被同化,莱芜的麦丘也便形成了,所以就不敢说是在商河了。但关于齐景公的那则故事,明显是照搬的齐桓公的,所以,齐景公到没到莱芜的麦丘,还是个问题。

齐麦丘邑

春秋时齐国之麦丘邑。西汉司马迁之《史记》、刘向之《新序·杂事》、东汉桓谭之《新论》以及后来的史书多有记载。姜国新先生的“麦丘辨”,引证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论证了麦丘“在齐,不在鲁”,排除了《太平寰宇记》中麦丘在宋谯县(即今安徽亳县)之说,并根据《读史方舆纪要》(明顾祖禹撰)中所载,麦丘邑即今商河。一说商河西北古城,一说商河城。

据史料记载,麦丘邑是姜太公之子封地,战国时为齐宣王少子通的封地。

历史记载

据《韩诗外传》(西汉韩婴撰)及《新序·杂事》(西汉刘向撰)载,春秋五霸之齐桓公,曾猎于麦丘,见83岁的麦丘邑老人,问其年龄,并求其为自己祝福。老人从容应对,并祝福齐桓公:“祝主君万岁,金玉越来越便宜,人才成为宝贝。”齐桓公非常开心,便说:“好极了!最高的德行不会单独出现,好话不会单单一句,我的老人家,您再来祝福我一次吧!”老人说:“让我的主君不以向别人学习为耻,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为羞,让贤能的人伴随着我的主君,让提建议的人认可主君的善用。”齐桓公仍然说:“好极了!最高的德行不会单独出现,好话不会单单两句,老人家,您再来祝福我一次吧!”老人说:“为我的主君祝福,让我的主君不被群臣、百姓怪罪。”齐桓公听完这句话后,有些不高兴了。他说:“我只听说过做子女的会被父母怪罪,做臣子的会被主上怪罪,从没听说过主上还会被臣下怪罪的。你刚才的这句话,根本没法和前两句比,您改个说法吧!”老人行礼说:“儿女被父母怪罪,可以让姑母叔父求情,而让父母原谅。臣下被主上怪罪,可以让主上的亲近和左右求情,而让主上原谅。过去夏桀被商汤怪罪,殷纣被周武王怪罪,这就是主上被臣下怪罪的例子。”齐桓公听完后豁然开朗,他扶着麦丘邑老人上了车,亲自驾车回宫,随后又在朝廷上行了封官之礼,让这位老人在麦丘邑当了大官,以治理一方平安。

两种说法

一商河西北古城

商河县城西北方有一古镇,名叫怀仁镇。怀仁镇便是麦丘邑遗址所在地。记者一行从济南出发,奔波了近两个小时后终于到达怀仁镇。怀仁镇储家村东北方是大片略微凹陷的农田,棉花、玉米等农作物郁郁葱葱地生长着,一派生机盎然。这里,便是麦丘邑遗址。

据《德平县志》记载,此地在春秋时为麦丘邑,汉时为古鬲城。古鬲城为“汉置,宋熙宁三年废”。那么,如今的麦丘邑遗址是什么样子呢?

记者站在储家村东北方的这片农田里,穿过一片玉米和棉花,来到东面的一块高地上。带路的怀仁镇王镇长告诉我们,这块高地便是古城的东城墙,也是如今仅剩的遗存。

东城墙高约3米,长约百米,最宽处有10余米。站在高高的城墙上向西看去,是一大片略微低洼的农田,这便是麦丘邑城内遗址了,它占地约9000平方米。如今,这块洼地被村民称为城海子。城墙西面还有一条南北向的道路,相传为古城的跑马道。但到底是不是真的,就不得而知了。

古鬲城传说世代相传

储家村有一位94岁的老寿星,名叫储久信。他是镇上的离休老教师,对麦丘邑遗址颇为了解。他耳不聋、眼不花,和记者相对而坐侃侃而谈。

储久信从小就常听老人们谈起麦丘邑,包括它的古老历史,以及那些神秘的传说。储久信告诉记者,他读私塾时曾亲眼目睹,村民们在城海子里刨出来的一些古物,有陶盆、石夯、石磨、陶豆等。附近的几个村子依城海子而建,在城海子里面种庄稼。当时,村民在城海子里面最凹陷的地方打井,挖着挖着竟然挖到一块坚硬的石头。打井的村民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头石狮子。众人不敢将它挖出来,怕破坏了这里的风水,引来灾难,就又将它埋了起来,改在别的地方打井。这也是储久信亲耳听打井村民说的。“我还亲眼见过古城里的排水通道。”储久信说,他们在挖地时曾挖出一段青砖砌成的拱形通道。这条通道从城海子直通向城外,村民们便猜测这可能是古城用来排水的通道。

储久信说,在他小时候,麦丘邑遗址上除了东城墙,还有传说中的跑马道、点将台、校场、碱场、杀场等,虽然现在它们都被庄稼覆盖了,但村民们依然喜欢用这些名字来划分地块。

那么,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如何消失的呢?每当提起这个问题,村民都会说出一样的话:“天塌地陷了,古鬲城也就沉到地下去了。”他们还会讲起一个“老姜背老婆”的传说:

相传,古鬲城有三个城门,三条甬道,像是一只三条腿的鬲,因此被称为鬲城。相传,鬲城人比较聪明、喜欢占小便宜,因此当地流传着一首歌谣:“经商到鬲城,当心拐骗坑,便宜让人占,千万别做声,谁要挑个理,保你要挨轰。”有一天,一位卖油翁来到鬲城卖油。他卖油卖得很“傻”,当时的一斤为16两,一葫芦油4两,四葫芦油他却按半斤卖。城里的人都以为他缺心眼,便都争着来买油。

城里有一个老实人,名叫老姜。老姜看卖油翁这么吃亏,便跑到他面前说:“老伯,四葫芦油正好一斤,你按半斤卖怎么行呢?”没想到卖油翁毫不在意地说:“没关系,我家买卖大。”

一天夜里,卖油翁突然出现在老姜面前说:“全城数你最忠厚,我要告诉你一件事。”说着他便唱起来:“远打雷,近打闪,天一下雨去庙前,门前狮子红了眼,忙背老婆城外搬。”话音刚落,卖油翁就不见了。老姜寻思着,自己可能遇上仙人了。于是,每逢下雨老姜便去庙前看石狮子。有一天又下起雨来,老姜像往常一样来庙前看石狮子,石狮子的双眼真的变红了。老姜急忙跑回家,背起老婆便往城外跑。刚出城门,老姜就听见背后传来一声巨响,鬲城转眼沉入地下。

如今,附近村庄每年元宵节扭秧歌时都会表演一段“老姜背老婆”的故事,教育人们一定要养成善良忠厚的品德。

二商河城

一、怀仁镇古城遗址,原属德平县,一九五六年始划归商河。此地在历史上从未隶属本邑,东汉时为鬲侯朱祐封地,后为平昌县、德平县。如果此说成立,那么齐国之麦丘就不能说在商河,而应在德平。因为所有有关麦丘在商河的资料记载都是一九五六年之前的,姜先生的考证实际上将麦丘城排除在了商河之境外。

二、关于“在县西北”的含义。如同“商河在县北十五里”一说,县西北与城西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县是一级行政区域,指一定的范围;城是一级行政区域的中心,指一定的地点。笔者认为“县西北”即在商河县版图的西北部位。历史上的商河县,县城至西北德平县界二十里(最近处仅十五里左右),东南至齐东县界八十七里,西南至祝阿界一百零六里。由此不难断定,县城即在县的西北部位。比如说新疆在中国的西北,黑龙江在中国的东北,即谓此地在中国整个版图中的位置,更不是说在中国以外的某个方向。如果把麦丘城逐出商河的版图,就不存在齐国之麦丘在商河县一说。

三、关于怀仁古城城墙一说,亦能证明此处不是春秋时齐之麦丘城。据史料记载,齐时邑城多无城墙,即使是齐国之都城,也是在其建国二百多年后的周宣王时期,才命令仲山甫“城彼东方”(诗·烝民),即方为齐国筑城墙,何况区区一麦丘小邑。有关“曾挖出完好的青砖白灰垒制的一段墙壁”之说,更证明其不是麦丘城之墙。因为即便当时有城墙,亦不过夯土而成,“青砖白灰”之墙不会出现在彼时矣。

四、关于古城遗迹“占地三千平方米”之说。三千平方米即每边长五十多米,这么点的面积能算作邑城吗?充其量是一个居民大院而已。春秋之时的邑城再小,也不会小到如此之可怜吧。

五、岳璇撰《山东通志》载:“齐之麦丘邑,唐武德中筑城,周围三里许,即其遗址。”查明、清《商河县志》均记载:“唐武德中筑土城,周围三里。”县志之载与《山东通志》所记,完全相符,足以证明今之县城即齐之麦丘城所在地,而不必刻意另觅他处。

六、位于清水洼之北部边缘的太公庙,是祭祀齐之开国之君姜太公的庙宇。此庙於城南三里许,其地现属商河镇油坊村。本邑境内庙宇不少,“太公庙”仅此一处,不知能否证明“麦丘城在清水洼,周定王五年黄河溢患,麦丘被水,城移高地至摩天岭一带(即今县城)”一说。

后记

商河县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着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在这块沃土上,不仅传颂着齐桓公拜麦丘老人,并求其祝的动人故事,传颂着许商凿河的丰功伟绩,历朝历代兴利除害、造福一方者亦不乏其人。如唐之曹华卫城,宋之韩质治水,元之高禧驱虎,明之曾公修志,可圈可点,可歌可泣。清乾隆十四年,浙江石门人陈锟知商河县,兴利除弊、勤恤民隐,廉明有声,官升梧州知州时邑浚河来竣,不肯即赴任,“日月在公所,积劳成疾,未几而卒”,百姓甚哀之。湖南人相依斗,光绪壬午知邑事,民有讼狱,辄以自责,有古人闭阁思过之风。时值黄水泛溢,公督率绅民增修土河堤,日月防守。河南村民聚众毁堤,携持矢石,不时冲突,公冒险渡河,晓以大义,而众为屏息,境内无恙,人咸服其胆略。人以地灵,地以人显,深入研究、大力弘扬灿烂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服务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当代人的文化素质,乃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1: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