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麦克林诗人精神病院 |
释义 | 在美国波士顿郊外有一家精神病院,它既不是美国最老的医院,也不是全国最好的精神病医院,而是美国最具贵族气质的诗人精神病疗养机构。同时,也是美国最具文学特色的机构之一———麦克林诗人精神病院。它属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医院的一部分,近150年来,这座精神病院不仅成为专治诗人精神病的地方,也成为培养和造就著名诗人的圣地。 诗歌源于精神崩溃 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涌现出的大批诗人创作出许多惊世之作。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精神开始走向崩溃。麦克林诗人精神病院正是顺应了这一独特群体的需求应运而生的。许多精神病诗人在这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另一些人则从此重获新生。美国的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曾在此疗养,他对这里的疯子诗人创造的杰作佩服得五体投地。今天的麦克林诗人精神病院已然成为美国的文学胜地。甚至有人认为,没有麦克林诗人精神病院,就没有美国的现代诗人。 麦克林精神病院的主任弗朗克林·伍德承认,在1953年秋,美国当时最具才华的女诗人希尔维亚·普拉斯曾患有严重自杀忧郁症。普拉斯意识到自己若住进麦克林诗人精神病院,或许能够扭转病情。她来这里一住就是7年,病情虽未见好转,却写出不少惊世之作,并写出长篇小说《钟罩》———该书1971年推出后成为美国女孩争相阅读的畅销书。美国另一作家J·D·沙林格,同样在这里创作出青少年最喜爱的多部畅销书,而他本人也因创作变得疯疯癫癫。1958年,美国另一位诗人罗伯特·罗维尔曾在这里用诗篇阐释了“蓝色中的惊醒”,他的诗篇成为八十年代美国最受欢迎的诗作。1959年,普拉斯和她的朋友安妮·塞克斯顿参加了波士顿大学举办的诗人研修班。就在这里,他们用美国方言创作出了最漂亮的诗作。塞克斯顿与普拉斯同病相怜,把恍惚中的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这3位诗人进住麦克林以后,不仅延缓了其自杀行为,而且也创作出了惊世杰作。普拉斯的《钟罩》推出后,一大批读者千里迢迢赶往麦克林后才发现,作者原来是个“疯婆子”,其博学多才和脆弱的情感,让所有读者叹为观止。她精通弗洛伊德,由于丈夫的背信弃义,竟认为自己患了严重的“阴茎崇拜症”和精神分裂症。1953年,她曾在纽约流行杂志《女士》工作,但随着症状的加深,她被哈佛大学的夏季诗人研修班拒之门外,从此一蹶不振,开始寻思着自杀的方式,回家后服用了大量安眠药。 医生和家人将普拉斯送往麦克林,她很快成为免费进入麦克林的第一位著名女诗人。美国许多文学家纷纷解囊相助,都认为她是美国现代最具才华、学识最渊博的大诗人。人们从纽约请来了著名精神病学家路斯·替凡尼·班豪斯专门为她个人诊病。班豪斯是弗洛伊德的弟子,而普拉斯原来就很崇拜弗洛伊德。就这样,普拉斯将班豪斯视为知音,并奉为教母。班豪斯绞尽脑汁设法治疗这位女诗人,大量采用了当时心理学的惊厥疗法。这种疗法不仅能触动患者的情感细胞,而且还对她的自然觉醒有促进作用。可惜,普拉斯终究未能像其他患者一样日益好转,而且逐渐加深。最终,班豪斯采用电休克疗法,也只能使普拉斯暂时恢复神志。 用疯狂灵感谱写不朽诗集 麦克林的另一位患者罗伯特·洛维尔,也是现代美国最重要的诗人。洛维尔是美国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是美国最受尊重的诗人,却患有严重的躁狂症。他的症状表现为不停地咒骂医生、亲朋和诗友,甚至连最亲近的家人都不例外。他常常当着妻子的面扬言要与某空中小姐共结百年之好。授课时,他常常用赞许的语气述说阿道夫·希特勒、拿破仑,耶稣基督在他的笔下,成了威力无比的圣人。洛维尔虽然病入膏肓,却在麦克林创作出《生命研究》自传性诗集,这部诗集被世人看作他的代表作,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诗集发表后,洛维尔再次进入麦克林。他不像普拉斯,他几乎完全清楚为什么来麦克林精神病院。8年中,他先后来麦克林4次,在病榻上与杰基·肯尼迪保持着长期书信来往。 1968年,美国另一位著名诗人塞克斯顿接受麦克林图书馆馆长的邀请,前往麦克林为疯子诗人举办诗作研习班。塞克斯顿虽然是诗人,却从未讲授过诗歌创作的课程。塞克斯顿曾是哈佛大学博学多才的诗学家,对诗歌有着虔诚的热望,未满30岁,曾自杀未遂两次。在这里,她发现患者全是美国诗界的精华,他们的创作技巧已达到炉火纯青、尽善尽美的程度。不久,塞克斯顿在激励鼓舞患者写诗创作的同时,居然发现连她自己的精神也正在面临崩溃!她已成为麦克林的一员,开始不停地创作诗篇。 在极度混乱的状况下,她将自己的精神狂热感受全部表现在诗中极品———《创世纪》里。她在疗养院里度过了漫长的岁月。1960年,她的诗集《峰回路转》获出版,她把自己惊骇的内心世界描绘得淋漓尽致。但由于昂贵的治疗费用,塞克斯顿拒绝接受麦克林治疗。40岁时,病入膏肓的她意外地获得了普利策图书奖,并被誉为美国文学泰斗。 因诗而疯,因疯而诗 1998年,美国出版《发现青年诗人》一书。书中解答了为什么现代美国最著名的诗人纷纷与麦克林结缘。普拉斯、洛维尔和塞克斯顿成为美国三足鼎立的诗界泰斗,他们都很漂亮,并且都成为美国诸如《纽约人》、《大西洋月刊》等大刊的登载对象,都获得了普利策奖和耶鲁青年诗人奖。他们都是在紊乱的心理状态下写出了壮丽诗篇,都把自己当作未来的杀戮对象。1963年,普拉斯终于无法忍受精神折磨,用大剂量的安眠药结束了年轻的生命。1996年,作家兼电影制片商罗伯特·帕金斯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塞克斯顿总是来到大家中间,像乐队指挥家一样与热衷写诗的人相互朗诵、相互交换诗篇。”虽然他们是精神病患者,诗歌灵感却异常丰富,从麦克林“毕业”的诗人,还能获得麦克林诗歌研讨班毕业证书。帕金斯原就读于哈佛,为了加入麦克林他中断了学习,前往麦克林参加疯子诗人盛会———这里既是一家精神病医院,但也是诗歌的圣坛!值得一提的是,麦克林的治疗专家也不同程度地受了患者的影响,他们既是医生也是诗人,与患者共享诵诗之乐。麦克林的两家诗歌期刊《遭遇》、《精神诗人》专门刊登患者的杰作,或向全国最有名的期刊推荐疯子诗人的旷世杰作。 1969年,来自阿肯色州的普朗吉特住进麦克林后,发表了自己的诗集《当我静静倾听时》,16年后,他死于神经萎缩症。对麦克林的疯子诗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塞克斯顿,疯子诗人对她的讲座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在后期,塞克斯顿自身的精神病已很严重。帕金斯回忆道,她长得很美,却用惊人的毅力克制着自己的紊乱。从她的神色可以看出,一个疯子是怎样对付一群疯子。在她最后的日子里,塞克斯顿不得不接受为期5天的检查。在她发表自己的最后一本诗集《生与死》之后,终因再也无法承受精神病痛苦而自杀身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