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元祥 |
释义 | 马元祥(1897--1953) 回族,青海循化人,生于1897年10月10日。第82军军官团第1期毕业。曾任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骑兵1旅2团团长。另外还有东宁县第二医院中医科主任。 国民党军官简介马元祥(1897.10.10-1953.5),回族,青海省循化县人。第82军军官团第1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2军高参,西南反共救国军第102路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死后被国民党追赠为陆军中将衔。马廷祥之兄。 生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骑兵1旅2团团长,1936年参加围剿红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暂编骑兵第1师1旅旅长。1938年兼任暂编骑兵第1师副师长,在豫北对日作战。1940年任骑兵第8师副师长,后任青海省第7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2军少将高参。1949年10月28日在青海省共和投诚,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序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叛变,任国民党西南反共救国军第102路司令。受国民党空投的特务控制指挥,流窜在青海、甘肃南部和川西北地区,发展队伍,进行破坏活动。1953年3月,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和西南军区共同行动,围剿歼灭了这两股(马元祥、马良部)国民党军残匪,俘获国民党空投的特务“西北联络专员”程毓杰等多人。后经过重点进剿和分区驻剿,残存的隐藏特务、漏网匪首等冥顽不化的反革命分子,大多具有隐蔽斗争的反动经验。各地区采取结合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运动,深入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检举揭发、铲除匪特赖以存身的社会条件。 1953年5月在青海省巧料地区被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剿匪部队击毙,时年56岁。后被国民党追赠为陆军中将。 医生马元祥简介大学文化,东宁县第二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副主任医师、传统医学博士。 生平1962年阿城卫校毕业,后又参加黑龙江省中医(药)师选拔考试;录取为中医师。1982年黑龙江省中医学院中医师提高班结业。擅长中医骨伤科、小针刀疗法,对治疗颈椎病和增生性腰椎综合征、腰间盘脱出症、软组织损伤效果卓著。在37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完成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基础上,开展对肝胆病、肾病、颈椎病、增生性腰椎综合征等疑难病的病因、病理及临床治疗方法的研究。“复方红花液和维生素BI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一文刊登在《乡村医学》1984年第3期。曾参加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第二期学习班,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规范化的要领。“紫癜性肾炎临证治验”一文90年被牡丹江市卫生经验交流会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1994年10月-1995年10月参加中。医研究院针刀医学培训中心第一期函授班学习结业。在我县首例开展针刀医疗专科,对多发疑难的偏头痛、眩晕症、颈椎病、增生性腰椎综合征等病取得了特殊疗效,经过419例临床疗效观察,治愈率达86%,有效率达97%。撰写论文“颈部挫伤临床治验2例”1996年3月获第三届世界传统医学国际优秀奖,并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颁发了奖证和奖旗。“茵陈山龙汤治疗责疸性肝炎临床心得”刊登在〈中国临床医学理论与实践》中;“挑刺放血配合局部外敷牵正散治疗颜面神经麻痹的体会”一文刊登在《临床医学新进展》中;“颈部挫伤临床治验9例”一文,获首届国际民族医药科技研讨会国际优秀成果三等奖,由世界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刊出;“偏头痛临床分析”一文获第四届世界传统医学国际优秀奖,传统医学博士论文“增生性腰椎综合征的机理及治疗方法的探讨”同时获1998年第四届世界传统医学国际优秀奖,由世界科学出版社98年版刊出。1998年7月被东宁县电视台录制记者采访专辑电视片。 成就及荣誉发表论文10余篇,参加多次国际学术会议,有3篇论文分别获第三、四两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科技国际优秀成果奖,一篇获1997年首届国际民族医药三等奖,1999年获首届国际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提名奖。现为中国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会会员,中国文化研究会传统医学会全国委员,全球中医师执照联合会会员,县政协委员,被收录《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和《国际互联网全球寻医问药名医传略》中国卷第一部。经世界传统卫生组织学术委员会评审,获W圣塔莫妮卡名星人才中青年医学专家奖,论文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