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以君 |
释义 | 人物概述马以君(1942年12月生)台山白沙南朗人。忝列为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会员、广东鲁迅研究学会、广东中国文学学会会员、广东古代文论研究会会员、广东作家协会会员及《南社研究》主编。科技职务副研究员。 他是一位“隐”在顺德的收藏界“高人”,他能仅以寄去宣纸的代价获得包括张伯驹、启功、尹瘦石、赖少其、刘海粟在内的一系列名家的墨宝;他以独特的慧眼、用低廉的价格收到被“既无知又教条”的专家视为赝品的名人真迹……他的一件件收藏品,看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的一个个收藏故事,听得让人觉得“天方夜谈”。 他,就是顺德的一位博学之士马以君。 个人履历1965年华南师院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新会县,任中学语文教师。1973年调回顺德教育局教研室任教研员。1985年调到顺德县志办公室。1988年被评聘为副研究员。曾写过诗歌、散文、小说;后转向文艺理论。上世纪80年代初,全面地研究了苏曼殊的生平和著作,出版了《燕子龛诗笺注》。编出了《黄节诗集》,在《明清诗文研究丛刊》、《中国近文学研究》、《新文学史料》等10多种刊物上刊出了一批文章。1982年与他人共同编选《苏曼殊集》。又单独编撰《苏曼殊年谱》、《苏曼殊文集》、《少石诗注》,均已出版。近年,对柳亚子有所研究,又应北京文物出版社之约,撰写《苏曼殊图录》。现任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理事。 社会评价近日,一个名为“舒同敬录毛泽东诗词展”的展览在顺德梁銶琚图书馆开幕,引起书法界和收藏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舒同,江西东乡人,毛泽东称他为“马背上的书法家”,曾创办中国书法家协会,并任第一届主席。舒同字体圆浑遒劲、宽博端庄,今已输入电脑,名曰“舒体”, 广被应用。 舒同常以毛泽东诗词作为书写题材,1985年,耄耋高龄的舒同缀玉联珠,写成49幅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这就是目前正在梁銶琚图书馆展出的“舒同敬录毛泽东诗词展”。除了舒同的作品,一同展出的还有毛泽东的4幅真迹,以及多位政要为《抗日报》题词的手稿。这些书法珍品,即使在国家级公立博物馆也难得一见,然而它们却被同一位顺德收藏家全部收藏。 这位顺德收藏家名叫马以君。马以君名气在外,他是我们著名的南社及苏曼殊研究学者。当然,马以君更以博学、执着和豁达在顺德享有盛名。仅以收藏为例,早在1981年,马以君就在顺德县图书馆办了一场名家书画欣赏展,引起轰动。30年后,马以君再次在顺德图书馆举办名家书法展,不过,以前的是多家多题,现在则是一家一题,马以君因此自诩,他已完成了从“博”到“卓”的蜕变。 “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马以君以此为座右铭,志许收藏,力争去伪存真,弃粗留精。然而收藏界历来真假难辨,莫衷一是。马以君举办一家一题展,似乎想让质疑者看看,一幅作品造假不难,49幅作品连成整体造假谈何容易? 抖清席角(顺德方言,意为拿出所有的钱),只为收藏。探访马以君的收藏世界,他将为读者打开一扇窗口。 宣纸乞墨 收藏名家作品马以君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以教师为职业,为何迷上书法收藏?马以君说,大凡读书人,对文化总是有感情的,而他对于艺术品的热爱,却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他认为,好东西只有收藏在家,能随时拿出来欣赏,这才过瘾。马以君介绍,他的书画收藏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宣纸乞墨”,上世纪七十年代,书法爱好者向名家求墨,只要通过朋友介绍,寄去宣纸,不用花钱就可以求得墨宝,如果用钱来做交易,反而不妥。第二阶段是“节支求墨”,八十年代初,市场经济开始显现,书法名家逐渐有了商品意识,这个时候名家已懂得开价挥毫,马以君当老师,家境并不富裕,为了收藏,他不得不节省各种开支,集中财力用于名家字画收藏。第三阶段是“以墨易墨”,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马以君即使不吃不喝,也不能满足越来越昂贵的收藏需求,这时候,他不得不卖掉部分旧的墨宝来换取新的墨宝,或以旧的墨宝直接换取新的墨宝。 马以君家藏墨宝,主要是通过宣纸乞墨获得的。改革开放后,马以君的论文就在国家级中文期刊上发表,并主编学术丛辑《南社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因而结识了一批北方文化名家,然后通过他们的介绍,马以君不断把宣纸寄给了施蛰存、欧阳中石、费新我、张伯驹、启功、刘开渠、王遐举、尹瘦石、赖少其、刘海粟、阿老、吴休等众多书画名家,后来这些名家还成马以君的朋友。 1986年,马以君邀请费新我来顺德作客,他们在清晖园就餐时,说起“食在广州”,费新我一时来了灵感,书写时补上一句“厨出凤城”,马以君一见连声称好,随后,费新我还即兴写下“大良味,味大良”。马以君正鼓掌间,一位县负责人进来,马以君随手将这两幅作品交他,请他转送到有这个水准的餐饮单位。“他后来送给哪间酒店我不知道,反正这一说法的版权(第一发出者)是费新我。”马以君以宣纸乞墨,确实抢占了收藏先机。 穷收巧收 变水深为水浅到了节支求墨和以墨易墨两个阶段,马以君认为不能仅靠经济实力来搞收藏,一方面他把书画收藏转向了相对便宜的陶瓷、玉器收藏;另一方面,他更加注重巧收。文物收藏是潭深水,马以君认为,要把深水变成浅水,这就需要巧收,要靠收藏家的才学胆识。在文物收藏界,有一种情绪似乎心照不宣,这就是文博专家不大认可民间收藏,比如他们说,元青花世存就那么几十件,怎么可能这里有元青花,那里也有元青花?而民间收藏也不信服文博专家,他们对专家认定以前没有见过的东西就不是真的不以为然。而当这一情绪延续对立,正好为马以君研究巧收提供了条件,“因为专家不认可,市场价格才便宜,但是真是假,主要不是用眼睛看,而是要靠脑子思考”。 马以君举例说,有位买家曾经拿出一幅苏六朋的画作,请广州一位专家鉴定,专家看到画作下面题写有“画于桂林”,就以六朋没有去过广西桂林断定为假。马以君认为,这位“专家”既无知又教条,“其实作品中的桂林,并不是指广西的桂林,而是指顺德的桂林,北滘原来就叫桂林堡”。马以君确信这是一幅真画,因而他以假画的价格,买到了“专家”称为“赝品”的真品。这就是马以君在第二、三阶段中,经营着的深水变浅水的巧收。 不求利 愿捐公立博物馆马以君没有因收藏而致富,他梦想为自己建立一家私人博物馆,可目前他还无力实现,家里仅有两个单元,他把其中的一个单元变成了文物仓库,然而面积有限,他不得不为部分文物寻找出路。几年前,马以君向珠海博物馆赠送二百多件苏曼殊的文物资料,该馆视马以君为上宾。马以君说,如果珠海博物馆为他单独留一个大型展览室,他可以送更多的藏品去添满,同时,他也有心赠送南海博物馆一批康有为的文物。 为何顺德近水楼台没有先得月?马以君表示,苏曼殊是珠海人,康有为是南海人,他收藏的相关文物回赠其家乡,是在情理之中,“我收藏文物,从不计较经济利益,今后,我愿意把我的收藏捐献给值得捐献的公立博物馆”。马以君言辞之间,颇有“红粉送佳人,宝剑赠壮士”之慨。看来,博物馆和民间藏家之间还需要更多的沟通。 坚忍不拔为收藏记者:您的收藏很丰富,您为何不愿意通过“以墨易墨”的方式来改善一下您的物质生活或收藏条件? 马以君:第一,我坚持巧收,所以至今在经济上并没有大伤元气;第二,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玩,文物是藏家的“成人玩具”,要玩出内涵、层次,而不是低买高卖;第三,文物拍卖转手有太多的潜规则,我不大适应玩这些游戏。总之,我把收藏当成我的事业来经营,坚忍不拔。 收藏故事“抖清席角”收藏“烽火雪鸿”马以君收藏的“烽火雪鸿”系列,是中国共产党九位政要的真迹,他们包括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董必武、徐特立、项英、王明、林伯渠,其中朱德、陈毅、王明三位的手迹已经遗失。 马以君如何收藏到“烽火雪鸿”系列?原来这里颇有来历。 “男人搞收藏,开始骗老婆,到不骗时就成功了。”马以君以收藏“烽火雪鸿”为例,说他妻子当时是如何支持他的。 一九三八年三月,第二次国共合作达成,以许德珩为首的文化人在南昌拟办《抗日报》,推举孙席珍为筹办主任。五月初,孙求得毛泽东等中共政要题词共九幅。随后《抗日报》流产,题词由孙席珍保存。文革时期失去朱德、陈毅、王明三幅,余下六幅由孙夫人吕萍保存。孙席珍临终前,嘱付吕萍为他整理出版文集,但后来吕萍没有经济能力完成丈夫遗愿。这时,有朋友素知马以君爱好,于是为他们牵线搭桥,马以君承诺资助出版孙席珍文集,吕萍同意移赠六幅政要手迹。可这是一笔非常大的数目,马以君瞒不过妻子,好在妻子早已认同了丈夫的志向,她抖清席角,把家里每一分钱凑集起来,才换回那六幅政要手迹。 换回来以后,马以君继续研究,他从孙文《洪都杂忆》中推测得知,当时的知情人还有雷洁琼、夏征农,于是,他将原件复印分别寄给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上海市委书记夏征农,后来,他们均复信确认,并题词为“烽火雪鸿。”据懂行人讲,当时制图用幻灯片,只有放大,不能缩小,所以题词均为小字,向来挥笔放纵的毛泽东也不得不囿于格内。 众多政要同题一项,史不多见,且传闻项英墨迹,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也无所藏,由此可见“烽火雪鸿”之珍贵。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冷卫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