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蹄寺石窟
释义

马蹄寺石窟是中国的佛教重要石窟之一。它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城东南80余公里的临松山中,计有北寺、南寺、千佛洞、金塔寺和上、中、下观音洞等处。各处相距数公里至10余公里不等。因山崖石质属粗红砂岩,不便雕刻,故绝大多数为泥塑。

中文名:马蹄寺石窟

地理位置: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共有:北寺、南寺、千佛洞、金塔寺等

故名:临松山

简介

石窟寺的创建年代迄无定论。据《晋书·郭□传》载,东晋人郭□曾“东游张掖……,隐于临松薤谷,凿石窟而居”。《甘州府志》则有“石洞凿者郭□及其弟子,后人扩而大之加以佛像”之说。从洞窟形制和造像风格上判断,金塔寺和北寺、千佛洞的部分洞窟大约创建于5~6世纪。其中一些洞窟可能在 5世纪初或更早。所以,一般认为马蹄寺石窟可能与北京沮渠蒙逊创建“凉州南山石窟”这一记载有关。此外,大量洞窟为北魏至明清历代营建或重修。

各处石窟以金塔寺保存最完整。洞窟坐北朝南,开凿在马蹄寺西北15公里山谷中高约60米的崖壁上,现存2个中心塔柱式窟。东窟高7米,宽12.4米,残深10.5米。中心柱座基之上分3层造像。下层四面各开1个圆券形龛,龛内塑一坐佛,龛外两侧胁侍除北面塑二弟子外余三面均为二菩萨,龛楣上方各悬塑飞天6~8身。中层每面开3个小龛, 除东西两面中间龛内塑交脚佛外,每龛内各塑一坐佛;西面南侧龛内为释迦苦修像,其龛外南侧胁侍为一天王,此外各龛外两侧均为菩萨立像。上层北东南三面均塑10坐佛10菩萨,西面为元代补塑5坐佛。四面壁间以影塑坐佛、供养菩萨填补。西窟高4.3米,宽10米,残深4米,形制与东窟相仿。中心柱四面仅下层各开1个大龛,东、南面龛外两侧塑一菩萨一天王,余皆为二菩萨。中层东、南、 西、北面居中分别塑倚坐佛、坐佛、半跏菩萨和交脚佛,其两侧除北面塑4菩萨4弟子外均为8菩萨。上层塑5佛、供养菩萨等。

北朝石窟较多地集中在千佛洞。位于马蹄寺东北约3公里的崖壁上,共10余窟。第2、8窟为中心塔柱式,塔柱四面分 4层造像,现存部分北魏、北周的造像和壁画。第1、4窟类似新疆克孜尔石窟的龟兹式窟形,现存造像塑于北魏或西魏,经后代重修。第6窟内初唐石雕一立佛二弟子二菩萨,高约3米。

位于马蹄山东崖的马蹄寺北寺,计有大小窟龛30多个,多为北朝和西夏、元、明以来的残窟。第8窟名藏佛殿,规模最大,深33.5米,宽26.3米,开龛40余个,大约建于西夏至元代。此外仅第1窟药王洞、第4窟北坐佛洞残留一些元代造像和壁画。南寺和上、中、下观音洞各有4~6窟不等,开凿时期虽早,但均仅剩残窟。

造像艺术上最富于特点的当推金塔寺造像,虽经后代装修,仍多保持原作风貌。人物脸型丰圆,高鼻梁,嘴小唇薄,肩宽体壮,造型饱满刚健。佛像庄重安详。菩萨裸上身,装饰华丽,形容俊美。悬塑的飞天,装束与菩萨相同,身躯扭曲作V字形,略显古朴稚拙,虽不如北魏以来的飞天轻盈自如,灵动多变,却也真切感人。整窟造像结构严整,统一和谐,富丽堂皇,以圆雕、高浮雕、影塑和彩绘相结合的手法,层次分明地塑造了众多的佛教人物形象,充分显示出5世纪前后中国早期石窟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

地理位置

马蹄山古名临松山,又名丹岭山,青松山。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北距张掖市65公里,是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和裕固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远在西汉初年,是匈奴阿育单于的避暑胜地。

蹄山简介

古名临松山,又名丹岭山,青松山。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北距张掖市65公里,是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和裕固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远在西汉初年,是匈奴阿育单于的避暑胜地。

马蹄寺石窟是一规模宏大的石窟群体,它包括七个小石窟群,《甘镇志》讲“神骥足迹”。民间传说:天马下凡时一蹄落在了这里的一块岩石上,踩下了一只蹄印。寺院由此而得名。如今这块蹄印石被保存在马王殿内。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和金塔寺七个小石窟群。每个小窟群,多的有三十余窟,少的有两窟,总共有七十多窟。马蹄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

建筑历史及地位

(一)建筑历史

石窟寺的创建年代迄无定论。据《晋书·郭□传》载,东晋人郭□曾“东游张掖……,隐于临松薤谷,凿石窟而居”。《甘州府志》则有“石洞凿者郭□及其弟子,后人扩而大之加以佛像”之说。从洞窟形制和造像风格上判断,金塔寺和北寺、千佛洞的部分洞窟大约创建于5~6世纪。其中一些洞窟可能在5世纪初或更早。所以,一般认为马蹄寺石窟可能与北京沮渠蒙逊创建“凉州南山石窟”这一记载有关。此外,大量洞窟为北魏至明清历代营建或重修。

(二)历史地位

马蹄寺石窟是一规模宏大的石窟群体,它包括七个小石窟群,《甘镇志》讲“神骥足迹”。民间传说:天马下凡时一蹄落在了这里的一块岩石上,踩下了一只蹄印。寺院由此而得名。如今这块蹄印石被保存在马王殿内。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和金塔寺七个小石窟群。每个小窟群,多的有三十余窟,少的有两窟,总共有七十多窟。马蹄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

艺术特色

造像艺术上最富于特点的当推金塔寺造像,虽经后代装修,仍多保持原作风貌。人物脸型丰圆,高鼻梁,嘴小唇薄,肩宽体壮,造型饱满刚健。佛像庄重安详。菩萨裸上身,装饰华丽,形容俊美。悬塑的飞天,装束与菩萨相同,身躯扭曲作V字形,略显古朴稚拙,虽不如北魏以来的飞天轻盈自如,灵动多变,却也真切感人。整窟造像结构严整,统一和谐,富丽堂皇,以圆雕、高浮雕、影塑和彩绘相结合的手法,层次分明地塑造了众多的佛教人物形象,充分显示出5世纪前后中国早期石窟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

石窟佛像

据佛经记载,阿难为释迦牟尼叔父斛饭王之子,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后随释迦牟尼出家并为其侍从二十余年。阿难长于记忆,被称为"多闻第一"。在石窟造像中,往往以翩翩少年的形象出现。弟子迦叶高3米,据佛经记载,迦叶是古代印度摩揭陀王国舍城人,为婆罗门种姓,后来出家为僧,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之一,因他少欲知足,常行头陀行,故quot;头陀行第一"。这两尊石雕,形神兼备。从那有神的眼睛、富有表情的脸型上刻画出了两者不同性格与年龄。恰到好处的衣纹线条,充分展现了衣料的质感和人体的体型美特征,专家们称他们为"具有雄伟健实气魄的唐代杰作。"8号窟开凿于北凉时期,窟深6米,宽6.25米,高4.7米,中心柱东南两壁分五层开龛造像,下层龛内塑佛,龛外塑二胁侍菩萨,上四层各塑五佛像,中心柱南面剥落出的早期壁画为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图,为北魏作品,二佛左右绘普贤、文殊菩萨,龛上方绘的是交脚弥勒菩萨。释迦、多宝佛端庄慈祥,交脚弥勒仪态大方,二菩萨头束高髻、宝冠、蛾眉风眼,上身裸露,肩披红巾,腰裹长裙,双腿直立,腰部扭妮,展示出人体线条美,此画有北魏典型?quot;秀骨清像"特色,为千佛洞壁画精品。1号、2号洞窟位于南段,开凿于北凉时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号窟内塑一站佛,是北魏时期的原作。2号窟平面长方形,深4.5米、宽5.6米,高4.2米,中心方柱细长秀拔直通窟顶,坛基以上每面分四层开龛造像,下层四面中央各开一圆龛,龛内各塑一坐佛,龛外两侧各塑一胁侍菩萨,龛楣外两侧塑高浮雕飞天,专家们说:这种表现形式为莫高窟所未见,是本地区造像的一大特色。上三层每面各设一长龛,塑佛3尊,均结跏跌坐,龛两端用高浮雕莲花生童子做装饰,使方柱显得格外华丽,柱顶左、右两侧各绘十尊佛,考古考家们说,这些造像虽经后代重妆,有所残损,但仍不失早期造像的光彩与魅力。窟内三面壁上遗存历代的壁画达6层之多,最外层为明代所绘,正壁绘五佛并坐像,南北两壁画四菩萨,下方绘十八罗汉,为密宗风格,采用铁线描的手法,线条刚劲有力,比例适度,造型完美,是明代壁画的珍品。

石窟群

历史

马蹄寺石窟群,从东晋郭某和他的弟子在那里开凿以来,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民国到现在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们甘肃历史悠久的艺术价值很高的文物古迹之一。

溯源

由千佛洞西南行约一公里许,就是南北马蹄寺石窟群,山林郁秀处长满苍松和灌木山花的山岗,把马蹄寺分隔为南北两寺。北寺规模较大,建筑宏伟,香烟最盛,是整个马蹄寺石窟的中心和主体。又名马蹄北寺,普光寺。是马蹄寺石窟群的主体部分。明朝永乐十四年皇帝赐名为普光寺。据史书记载,石窟开凿于晋代,郭禹凿石窟隐居,著书讲学,后人扩大石窟,成为名寺。普光寺石窟群由众多石窟组成,有三十三天石窟、藏佛殿、马蹄殿、马王殿、药师佛殿等人文景观,距今约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原来系汉传佛寺,自元代演变为藏传佛教。寺院在信奉藏传佛教的地区享有一定声誉,是河西走廊的佛教胜地,在宗教艺术上专家学者们认为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三位一体,开了全国佛教艺术的先声。普光寺在明朝永乐十七年,通过钦差大臣启奏皇上,请求赐匾额之际,恰收到了南方军事取得胜利的报告,皇上甚为喜悦,于是赐名为普光寺

金塔寺

马蹄寺石窟群中的金塔寺,位于大堵麻河西岸,在一条名叫刺沟的山谷深处,从刺沟口向里走便有一片高约100米以上褐红色绝崖,金塔寺石窟就开凿在距地表约60米的崖壁中部。向上有一条211级的陡峭石梯可达;两个洞窟均座北向南。中有栈道连通。从洞窟的形状、塑像、壁画的风格看,都属北魏时期。其中东窟的规模较大,艺术价值也高。洞窟深广都在六米左右,中央方形塔柱,直通窟顶,几乎占据了窟顶大部分容积,四周只有可容两人并行的通道。这座方形塔柱,四面开龛供佛,在龛和群像之间,满饰飞天和供养菩萨,都是彩塑,立体感很强,而且表现出躯体结实丰满,表情生动自然,形态优美多姿。特别彩塑飞天,前身、两腿飞舞的飘带,离开了龛壁,别具一格,栩栩如生,国内独一无二。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只有彩绘和影壁,没有这样立体彩塑的,这种彩塑飞天进一步表现了极大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文化特色

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和金塔寺七个小石窟群。每个小窟群,多的有三十余窟,少的有两窟,总共有七十多窟。据鉴定,其中北朝9窟、隋朝1窟、西夏3窟、元朝19窟、明朝2窟,其余为清朝遗窟。这些石窟中最早的建于晋代,是敦煌人郭某及其弟子所凿,先为郭的隐居讲学处,后人扩而大之,增塑像佛,鼎盛时期曾有僧众三百多人。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改名普光寺,寺内原存的金鞍、龙袍,系清代乾隆赐给的御物。马蹄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从马蹄寺溯马蹄河西去,一路山谷杂树丛生,野花满地,到了山谷尽头,悬崖峭壁上冒出一股细流,沿崖直下。古人诗中所写“花飞泉落水流香”即此。悬崖飞泉,是祁连山雪水沿山石缝隙渗聚而成,天睛时,远远望去,可以清楚的看见这一奇景。在高山上,有一大石矗立,从下看去,活像一位高高在上俯视下界的巨人,称为石佛,又是一大奇景。马蹄寺环境秀丽,山青、水秀、峰奇、洞异,堪称四绝。游客在这里还可以饱览裕固族风情——住裕固族帐逢,喝青稞酒,吃手抓肉,体验草原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大规模维修

新华网兰州11月17日电(记者朱国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马蹄寺石窟群岩体加固维修工程日前完工。这是马蹄寺石窟群近年来进行的最大一次维修。马蹄寺石窟群文物保护管理所李晓斌介绍,马蹄寺加固维修工程总投资460余万元,由国家文物局投资。工程主要对马蹄寺北寺3号石窟“三十三天”石窟的岩体进行了加固,同时对一些裂隙、塌陷处进行了填补和修缮。

马蹄寺石窟群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南,由千佛寺、马蹄寺南寺、马蹄寺北寺、上中下三处观音洞、金塔寺等共七大部分组成。这一石窟群创建于十六国时期,经历代开凿扩建,现保存有北魏、隋、唐、元、明、清等朝代的塑像、壁画等珍贵文物,是我国石窟寺建设发展史上的一处典型代表。马蹄寺北寺“三十三天”石窟分布在高2米-40米的崖体上,共7层21龛窟,洞窟开凿规模宏大,是马蹄寺石窟群中的标志性建筑,在我国石窟营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马蹄寺石窟群北寺岩体加固工程,倾注了建筑职工和文物保护研究人员的心血和辛勤劳动。施工期间,主管部门和建设、施工、监理单位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各负其责,不仅对每道工序都绘图、照相,强化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而且在塑像、壁画外围采取了防砸、防碰、防污染等有效措施,使加固修缮工程2006年9月12日竣工后,没有发生一起塑像、壁画受损和被污染的现象。为了修缮闻名遐迩的“三十三天”洞窟甬道,聘请民间石匠凿建了防滑台阶,用东北红松更换了原来的扶手,确保了文物和游客的安全。

张掖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的负责同志认为,马蹄寺石窟群北寺岩体加固修缮工程的竣工,不仅仅是危险“病症”的治理消除,更重要的是内部功能的恢复和还原。2006年国庆节期间,当封闭了近5年的文物石窟群重新开放后,赢得了游客的肯定和赞扬,对加固修缮工程的共同评价是修旧复旧、原汁原味,使历史文物石窟的风貌光照千秋!

艺术特色

造像艺术上最富于特点的当推金塔寺造像,虽经后代装修,仍多保持原作风貌。人物脸型丰圆,高鼻梁,嘴小唇薄,肩宽体壮,造型饱满刚健。佛像庄重安详。菩萨裸上身,装饰华丽,形容俊美。悬塑的飞天,装束与菩萨相同,身躯扭曲作V字形,略显古朴稚拙,虽不如北魏以来的飞天轻盈自如,灵动多变,却也真切感人。整窟造像结构严整,统一和谐,富丽堂皇,以圆雕、高浮雕、影塑和彩绘相结合的手法,层次分明地塑造了众多的佛教人物形象,充分显示出5世纪前后中国早期石窟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2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