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踏镇 |
释义 | 1 广东省电白县马踏镇马踏镇位于电白县东北部,交通便利,镇内基础设施较好;同时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人文景观,尤其是名胜古迹众多;该镇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推动了该镇文艺的发展。 中文名称:马踏镇 外文名称:Mata Town 行政区类别:乡镇 所属地区:广东电白县 下辖地区:石古湾、莲河、黄羌等 政府驻地:马踏墟 电话区号:0668 邮政区码:525434 地理位置:电白县东南部 面积:141平方公里 人口:82447人(2010年) 方言:海话(较多)、涯话(少量) 气候条件: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三太庙、秃罗岭神洞、咸水情鱼、赤岭风云、河角水库等 车牌代码:粤K 高速路口:望夫-马踏站 镇情一览(乡镇概况 人杰地灵 交通状况 乡镇产业 基础设施) 人文景观(综述 赤岭秋风 马踏生风 题字岭 金牛岭与孟姜河 咸水晴鱼 甘冽沁芳 神洞潮音 尼庵夕照) ◎ 镇情一览◎ 乡镇概况马踏镇位于电白县东南部,是革命老区镇、山区镇和农业大镇,是古连江县遗址,从置县到撤销共历443年,历史积淀沉厚,民风淳朴。全镇总面积141平方公里,辖区19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230条自然村,户籍人口82447人。 马踏耕地多,土地肥沃,水资源丰沛,素有“电白粮仓”美称。农业形成了水稻、花生、香芋、甜玉米、荔枝、生猪、“三鸟”等支柱产业,农机、果蔬、花木等专业合作社方兴未艾,为马踏农业迈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工业主要以制锁业为龙头,商贸业逐渐加强。矿产资源丰富,有花岗岩、金矿、黄腊石等,其中花岗岩储量达10亿立方米。马踏交通便利,乡道全部实现了硬底化,县道范望线和观马线纵横交汇,广湛高速公路设有马踏出入口,此出入口连接博贺新港区的一级公路在规划中。马踏名胜古迹多,语言复杂。 马踏,古称赤冷,传说古时有一仙人策马此地,仙马在今马踏古石村一巨石上留下脚印而得名。 ◎ 人杰地灵古老的连江郡城遗址,留下了悠悠的历史痕迹。神秘的咸水湖,印证着沧海桑田的变迁。峻拔的六石仙岭,记载着神奇而美丽的传说。深深的马蹄印,给人们多少的遐思,多少的忆念。马踏,傍山临海,有着肥美的良田沃土,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秀 丽的河山,众多的名胜古迹。马踏,人杰地灵,钟灵敏秀,英才辈出。从古时的文人俊彦,到 现在的革命志士、政坛精英、商旅巨贾、教坛新秀,或给马踏留下了斑谰的人文风物,或开创了马踏的新纪元,或创造了丰厚的物质 文明和精神财富,带来了灿烂的现代文明。 ◎ 交通状况该镇交通便利,广湛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范(325国道范坑段)望(望夫镇)公路与(观珠镇)马(马踏镇)公路出入口至茂名港北山港区6车道公路大大缩短了马踏出海路程(只有10多公里)。 ◎ 乡镇产业该镇物产丰富,盛产毛竹、药材、矿石等,其中花岗岩储量达10亿立方米。水资源充沛,中小型水库陂坝星罗棋布,电白第二大河龙湾河流经全境。农业主要有优质谷、优质水果(其中优质谷基地4.5万亩),优质荔枝、龙眼4万亩)、花生、甘薯和北运菜等,是电白农业重镇,素有“电白粮仓”之称;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制锁业远近闻名,是粤西地区最大的制锁基地,产品远销全国和东南亚部分地区,“汉山”牌商标的无形资产达4000万元;第三产业全面发展。该镇是电白东北部粮食、山料及药材等农产品的集散地及物流中心。 ◎ 基础设施镇内基础设施较好,街道水泥硬底化,街灯遍布。人民公园及文化广场设施日益配套,亮丽可人。 ◎ 人文景观◎ 综述该镇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人文景观,尤其是名胜古迹众多,其中有三太庙、秃罗岭神洞、咸水情鱼、赤岭风云、河角水库,还有电白旧八景之一的马踏生风等。 这里重点介绍马踏八景。 ◎ 赤岭秋风赤岭位于马踏圩南,高100余米。岭上有刘三太庙,农历八月十五日为刘三太神诞。是日,四方村民抬着神台,在龙狮队的伴送下,锣鼓喧天,结队往刘三太庙“送炮”。庙前搭建大戏台,一连几晚演出大戏。十五晚,在庙前燃放火箭、烟花,往往持续几个小时。五彩缤纷的烟花腾空而起,火树银花,绚丽无比,方圆几十里都能瞻此奇观。时逢中秋,浩月当空,秋风送爽,吸引得四方男女老少,络绎不绝地攀上赤岭观看焰火和大戏。 ◎ 马踏生风为电白旧八景之一(新旧县志皆有记载),位于马踏圩边的马踏石村。景观为一块大青石,露出地面部分长宽各丈余。正中有一个石窝,形似马蹄印。风生窝内,凉气袭人。以米糠置石窝内,未几,米糠全部移到石窝上面均匀地围成一圈。清末一秀才因之留下一名联曰:风生马踏留仙迹,水出龙图注圣经。 传说有仙人云游赤岭,登高纵目四望,为境内的青山绿水所陶醉,欣然纵马驰骋,于青石上留下了一个深深的蹄痕。马踏圩因之而得名。 诗曰: 仙留巨石马行踪,因此命名万古同。 县志刊登居八景,于今蹄迹尚生风。 ◎ 题字岭又名六石岭,也叫虎岭,位于圩西1公里,原是尖岭余脉,高100余米。山势形如猛虎,从南向北奔驰而来,至凤门堡作俯伏状,调头向东窥视,与长山境内的另一座虎岭遥相呼应。岭上有六块巨石,高10余米,中间三石形如棋盘。相传两仙常于此对弈,一仙观棋,分别围坐于周围的三个石墩上。后仙人于石上题了“仙留古迹”四字,飘然而去。如今中间的巨石上隐隐有字迹。棋盘石上面有一块不相连的“棋子石”。五、六十年代,作为航空标识,政府严禁开采六石,因此得以完整保存下来。马踏的得名也与题字岭有关。 ◎ 金牛岭与孟姜河金牛岭位于马踏圩西2公里的孟姜河西岸,岭上有断崖深数丈,长100丈许。相传为金牛出山震塌岗峦而成的深坑。据考,此为采掘金矿的矿坑塌陷而形成的断崖。金牛岭蕴藏着丰富的金矿。由于乱采滥挖,金矿资源枯竭矿坑倒塌。相传孟姜女在孟姜河摆渡,一天,她突然高声呼叫:“金牛出来了!金牛出来了!快追呀!”工人闻声刚拥出矿洞,忽然,“轰隆”一声巨响,半边岭塌陷了下去,把那些来不及跑出的凶残的监工和贪赃的钦差埋葬在矿洞里。 现还有个体户的上10台采掘机在金牛岭采金,1台机每天产金30——50克,运气好的每天可采到数百克。全盛时的九十年代初,投入运作的采金机近100台。 ◎ 咸水晴鱼位于马踏圩北3公里的咸水村附近的龙湾河边,湖面近10亩,深丈许。湖四周皆淡水,惟此湖水咸。湖中的鱼、虾、贝、藻皆海洋生物,颇有科研价值。距咸水湖数丈,有一眼温泉,水温达70℃,村民常于此宰杀鸡鸭或沤薯叶等猪食。 “咸水晴鱼”为电白旧八景之一,新旧县志皆有记载。惜乎近年村民垦荒,部分已淤塞,而鱼虾和贝类还可见,藻类长得茂盛。 值得庆幸的是:2005年3月份是处经台湾专家考察认定,本咸水湖乃是世界罕有的“咸水温泉” 开发价值不可估量。本项目即将立项招商!!! ◎ 甘冽沁芳在赤岭公园的石丘下有一口八角井,凿于清同治年间。泉水清冽甘醇,以之泡茶,芬香扑鼻。民国年间,电白某县长派人从电城远道来挑水烹茶,每天两担。井泉旺盛,旧时供应马踏圩1000多人食用。即使干旱之年,泉水少而不涸。井旁立有石碑,刻有“甘冽沁芬”四字和捐款凿井的商户名录(石碑已毁于文革时期)。井旁的石丘,青石嶙峋,老榕盘根错节,荫笼数亩,凉风习习。夏秋之际,稍憩榕荫,暑气顿消,诚乃一天然胜景。 ◎ 神洞潮音潮乌神洞位于马踏圩东北3公里的潮乌岭上。洞口狭窄,须匍匐而行方能进入内洞。内洞深邃、曲折、有流水。据说民国后期有人进洞,斗折蛇行,历两个时辰,隐约听闻洞顶有汽车喇叭声、市尘声和潮声,估摸已到儒洞圩附近,连忙往回走。待到出洞,带备的电池和蜡烛已用尽。 传说洞中出了兄弟三个神将,分别于党村、马踏圩、长山一带安民护境。后人立庙奉祀,是为大王庙、二王庙、三王庙。 潮乌神洞旧时为电白一景,《电白县志》有记载。 ◎ 尼庵夕照在马踏圩东南的绿岭和东河岭交接处的西麓,古时有一座水月庵,环境清幽,风光秀丽。庵前有通往儒洞圩的古道,故香火旺盛。庵门向西,每逢黄昏落日,夕阳西照。尼庵便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说此乃黑庵。庵内尼姑遇到俊男便诱入地下室,灌以春药,昼夜淫乐,被诱俊男都精力枯竭而死。后有一人侥幸逃出报案。是时为清代中叶。官府闻报即率差吏前往搜查,发现诸多罪证,便将庵里尼姑悉数拘捕,丢进附近的沼泽溺死,尼庵亦被付之一炬。自此,水月庵不复存在,古道亦荒废,“尼庵夕照”就变得越发神秘可怖了。 ◎ 姓氏文化◎ 综述本镇有许、蔡、黄、杨四大姓氏,此外有王、李、陈、林、梁、伍、钟、邱、潘、卓、汪、黎、简、吴、张、谢、叶、魏、曾、罗、蓝、关、温等姓。 ◎ 源流马踏几大姓氏之源流: 许氏 于电白县排第十三位,为马踏镇第一大姓,约占全镇总人口的12%。发祥地源于江西省莲花塘。十一世兄弟五人先后迁来广东省。许万一迁揭阳县;许万二迁电白县禄岳下村;许万三迁阳江县;许万四迁电化县海头村;许万五迁琼州文昌县。许万二为禄岳许氏始祖,迄今已历廿七世,700多年。通海话。 禄岳许氏,后分支大榜乡。 许氏后裔任到处级(或相当副处级、副教授)以上者有: 许泽清,大学文化,历任广州军区某部上校处长、工程师等职务。 许达生,大学文化,历任汪东兴秘书、广州造纸厂厂长等职务。 许植,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电白一中校长。 许有汉,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马踏中学校长。 许玉堤,深圳市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此外,许宝光、许同、许惠黎、许达传、许我能为革命老干部(离休干部) 以上诸人,皆禄岳山下村人。 蔡氏 为电白县第九大姓、马踏镇第二大姓,约占全镇总人口的10%。《电白县志》载:蔡氏之先祖出于周文王,其始祖蔡叔度,是文王的第十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兄弟,被封于今河南省蔡县(上蔡),号“蔡叔”。后周公复封其子胡于蔡国,子孙后裔遂以蔡为姓。 宋景炎年间(1276-1278),福建省莆田人,琼州太守蔡秋俸满回里,,卜居庄垌颖,后分居大登坡、石头袋、咸水、马踏各处。蔡秋涧是为电白蔡氏始祖(葬白花岭),迄今已蕃衍至廿八代,历700多年,后裔遍布省内以及广西省北流、博白等县市。县内则以林头人数量最众。 清雍正年间,蔡氏十三世廪生蔡海光从庄垌迁马踏乡咸水村;蔡连生迁新屋塘,分居海铺、塘尾各村;蔡世簪迁弯塘、竹因歌、各村。通海活。 相传咸水村蔡氏巨富,建有寨墙、寨河,门楼,仿皇城建筑。其后裔与李氏争讼,李氏以“私造皇城、毁拆皇桥、私包尼姑、、殴辱师长”诉至省按察司。蔡氏虽然事先得到密报连夜拆毁“皇城”,却因此而败落。咸水村蔡守朴父子皆中举人,下山村旁有“父子连科墓”遗址。马踏圩内建有祠堂(马踏小学旧地址)。 蔡氏现代名人(副处级或相当副处级以上)有: 蔡兆明,长山村人,历任中石化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系中国某协会理事,正处级。 蔡润民,长山村人,历任广州军区某部处长,电白县技术监督局长等职务,正处级。 蔡润民,长山村人,中学高级教师。 蔡炳超,长山村人,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深圳市福田区人大代表,任职山姆公司(美国)。 蔡成雄,坡田村人,广州市一江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 此外,老干(离休干部)有蔡德明、蔡景清、蔡景云、蔡景文、蔡良田诸人;革命烈士有蔡胜昆、蔡景祥兄弟。 黄氏 为电白县第四大姓、马踏镇第三大姓。《电白县志》载引述《姓篡》所载:颛顼帝六代孙陆终之子于周武王时受封于黄国。后黄国为楚灭,子孙四散,遂以黄为姓。 宋咸淳年间(1265—1274),福建省闽县人、高州巡检黄十九卸任后家于电白县庄垌乡。后分居山兜、珊塘、祥垌各村,迄今为止已历730多年。 黄氏族谱记载:忠烈候黄十九,祖籍福建莆田,为闽县巡抚司徒十三使之后,宋景宗年间任都巡寨主。自黄十九卜居庄垌村,后裔已繁衍二十七世,历700多年。通海活。 按:十九于庄垌截击元兵,为救逃亡中之宋君臣而殉难,宋昌帝追封其为忠烈候,葬庄山北麓,立庙祭祀,是为电白黄氏始祖。黄十九墓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黄氏九世寿迁马踏乡祥垌村;十五世诗赞迁石笛村,后大发坡各村。 九世黄鉴家居马踏乡桥头坑村,明岁贡,任湖广德安府云梦县知县。 十四世黄凤腾,居桥头坑村,明天启恩贡,甲午科副榜,历任浙江省平湖县丞、南京留守司经历等职务。 廿二世黄运光,又名太初,家居龙湾村,由附贡训导,钦赐光绪癸卯举人,民国初元,任电白县长。 现代黄氏名人黄德明、龙湾人,全国人大代表,汉山锁业集团总经理,电白县二轻局副局长。 杨氏 为电白县第三大姓、马踏镇第四大姓。《电白县志》引述《姓篡》所载:杨姓源自姬姓,为周文王子孙。周武王的孙子姬燮文为晋侯,其子伯侨封于杨,子孙遂以杨为姓。唐末中原大乱,杨氏南渡福建,定居漳州。 《电白县乡土志》载:宋绍兴年间,杨仁寿自闽迁粤,定居潮潮州。绍绍熙年间(1190—1194),仁寿子杨昌爵自潮洲迁电白县爵山村,后分居蛋埠、河垌、石笏各村。 杨氏族谱记载:杨氏始祖杨仁寿于南宋绍兴年间由闽入粤,居潮洲。仁寿子杨昌爵于南宋光宗年间由潮洲迁电白县爵山村,迄今已历800多年。 十二世纪杨元俊由爵山牌坡迁马踏石笏村,迄今已蕃衍至二十八世。 十八世杨元俊由爵山迁马踏乡长山村,迄今已繁衍至三十二世。 马踏镇之杨氏先后分居右笏、马踏圩、土地水、彭村、蟹地、茸草、上姚村、凤门、下河、伍捻根、蛟潭、田心、郭中国、高车、双花坡、坡仔、耽囚、禄岳、黄坡仔、白土、圆坡仔、合水坡、面前坡、后巷各村,通海话。 廿二世杨瑞芬,长山村人,历任新中国电白县第一任县长,湛江专区水产局长等职务。 杨日辉,马踏圩人,历任茂石化技术处长、工程师等职。 杨应增,珊瑚村人,先后于外交部、经贸部任职。 杨荣光,第八届广东省人大代表。 杨保隆,长山村人,县政协委员、县建总公司项目经理。 杨 礼,长山村人,某建筑工程公司经理。 此外,离退休老干部有杨瑞珍、杨德、杨壮伍等人。 梁氏 分别为电白县、马踏镇第五大姓。《电白县志》载:梁姓为黄帝嬴姓之后。周平王时,秦仲子康被封于夏阳梁山,伯爵。春秋时为秦所灭,其子孙遂以梁为姓。 梁氏迁居电白县的有三支。二支于宋时先后迁电白县墨院村和乌石村;一支于明朝迁电白县小良村。 王氏 于电白县排第十一位,为马踏镇第六大姓。《电白县志》载:王姓的溯源复杂,以“周文王”之后较为正宗。福建闽县人王昊如于宋咸淳初中进士之后四年(1268年)出任电白知县,后卜居保宁乡双村仔村至五世王万选携家自电城迁居霞洞。 ◎ 分布主要姓氏分布(1990年) 姓 氏 人 数 分布地区 许 7996 禄岳 上村 石笏 樟公园 彭村 长山 下山 木棉山 蔡 6214 马踏圩 长山 九巷塘 内村 下山 咸琅 咸水 彭村 竹园 塘尾 狮子坡 凤门子 黄 5701 马踏圩 黄屋 龙湾 祥垌 弯岭 松塘 大发坡 羊角山 荔枝山 下底坡 杨 4206 马踏圩 凤门 长山 下河 姚村 坡子 联群 石笏 珊瑚 梁 3608 马踏圩 田心 车头岗 下垌岭 蛟潭 根竹 王 2441 党村 散坡 坡尾 剌门 土地水 店子坡 关屋山 陈 1574 松塘 莲河 球岭 田头 南塘 马踏圩 伍 1500 石桥 吉菜 石桥子 林 1236 林屋 坡田 石榴山 园山 钟 1100 石古湾 汪 1500 石古湾 联群 珊瑚 邱 1200 下山 长山 下垌岭 简 1200 坡田 刘 1011 福平 新村 塘尾 茅坡 后坑 黎 1000 东屋园 石古湾 马踏圩 谢 830 大石 竹头园 茅坡 李 724 长山 下山 秀田 马踏圩 关 700 大发坡 马踏圩 邓 577 天星 坡尾 张 482 坡田 禄岳 上村 底坡 彭村 叶 (缺) 黄羌 温 (缺) 珊瑚 ◎ 文化教育◎ 综述本镇历史上经济文化落后,明清时期只有私塾,教授四书五经。民国初年,有私塾50间左右,新办了马踏、禄岳两所小学堂。解放后,各边远山区相继办了小学,还创办了中学3所。1995年,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2000年,全镇有幼儿园3所。全日制小学24所,255班,在校学生7189人;中学3所44班,学生2878人。有小学教师379人;中学教师126人,其中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10人。 九十年代,全镇实行了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全盛时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被评为市、县的“教育窗口镇”。 2000年,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7.6%,残疾人入学率100%。 全镇青壮年总人口21463人,其中非文盲人数21398人,非文盲率99.7%。 全镇文盲、半文盲人数64人,占青壮年人数的0.3%。 基层单位扫盲验收合格1882人,合格率97.4%;自然村验收253个,合格率100%。 ◎ 相关历史自清代中叶到清末,全镇有举人4名,副榜2名,秀才11名。其中有凤门杨姓举人1名;龙湾黄姓举人1名;下山蔡姓举人2名。禄岳许汝岸、许汝甫兄弟为光绪年间副榜。 龙湾举人黄太初,光绪年间中举。 下山举人蔡氏,乃父子连科,皆为光绪年间中举。 民国年间,全镇仅有8名大学生。黄履端(现名黄东)为黄太初之孙,系本镇第一个大学生。 ◎ 马踏中学本校位于赤岭东麓,距马踏圩半公里,创办于1958年秋季。是年9月,经省文教厅备案批准,电白县文教局统一招收初一新生160人,附设于马踏中心小学内。翌年,搬迁至现止,按全县序列名为“电白县第九中学”,后更名为“电白县马踏中学”。1967——1981年设高中,为完全中学。学制四年,初、高中各两年。此后,停办高中。恢复六年制(初中三年)。2000年,全校有初中24班,在校学生1407年,教职工73人。 历任校长为钟丽娟(负责人)、赖朝蕃、黄雄才、张继贤、杨成美、许有汉等。 马踏中学从创办到1995年,已培养初、高中毕业生9000多人。 ◎ 龙湾中学本校位于龙湾村委会,创办于1981年,为镇办中学。2000年有初中10班,学生503人,教职工22人。历任校长为钟伯衡、杨建栈、黄广鹤、姚景标。 ◎ 金山中学本校位于石古湾的金牛岭麓,创办于1981年,为镇办中学。现有初中6班,学生351人,教职工17人。校长为钟世就。 ◎ 马踏镇中心小学本校创办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原址位于马踏圩的车田村里。七十年代初搬迁到镇北郊的现址。2000年有27班,学生1638人,教职工51人,首任校长杨德甫,解放后第一任校长黄崇干,其后历任校长邵永农、蔡崇魁、梁本培、郑英仁、黄宝球、许惠黎、傅天培、钟世就、黄天宝、杨华泰等,现任校长为陈教。 ◎ 语言文化◎ 综述本镇语言十分复杂,有海话(属闽南语系),涯话(属客家话,即客语系)、白话(属粤语系)、江语(即阳江话,属粤语系)、福建话(闽语系)、旧时正话等。90%以上人口通行海话。 ◎ 分布海话(城话):流行于马踏圩、长山、下山、禄岳、上村、石笏、凤门、下河、龙湾、莲河、松塘、白土等地。通用海话的50000多人。 涯话(涯,原字为亻厓,意思为吾、我,第一人称;涯话,即客家话):流行于联群、河角、石桥、吉菜、黄羌等地,通用的约6000人。 白语(属于粤语):又叫咸水白。流行于石古湾、天星、黄羌等地,使用的约3000人。近年70%以上的人口能用或改用广州话(属粤语)。 江语(阳江话):属粤语系,流行于土地、龙湾、店子坡、邱屋村等地,使用的约3000人。 闽语(又叫福建话):仅流行于坡田村。 旧时正话:秀田的石桥子村、西河村、石古湾的鸭塘湖村、青麻园等村通用。 注:《电白县志》载:马踏讲海话的33149人;涯话的12420人;粤语的1725人;江语的2967人;旧时正话的1725人 ◎ 文学艺术◎ 概况本镇历史文化落后。旧时,逢年过节或庙会,虽亦有文人聚会,兴办过诗社,写了不少名联佳句,但几乎全部佚散,流传于民间的仅一鳞半爪,很难窥测全豹。 本镇文化艺术真正出现生机的时间是“三中全会”之后。由于十年文革的饥渴,当时马踏圩的群众于春节期间自发组织了多项文体活动,征集对联、书画、诗词。后来这一活动扩展到全镇。每逢重大节日,由镇府主持,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1982年,曾征集到楹联、书法、诗词、美术作品近千件(比),投稿人遍及县内外。水东、电城、树仔、博贺、霞洞、林头、羊角、观珠、沙琅以及阳西县的儒洞等地均有来稿。仅博贺的李崇华一人即来稿160多件(比)。这些活动,继承和弘扬了传统的与现代的文化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 1986年,以吴苦楚为首的几个社会青年,组织了一个文学小团“龙潭文学社”,创办社刊《龙潭》(油印),发表了青年业余作者的一些短小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龙潭》出版了20余期而停刊。 流传于镇内外的海话歌谣,有浓烈的地方色彩,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对研究电白县沿海地区的民情风俗颇有价值。 ◎ 相关作品《电白海方歌谣一瞥》 民间文学作品集,王安仁编。1927年,由电城金昌印书局承印出版。该书辑进电白县电城、马踏、树仔、爵山等海话地区民间流传的歌谣。原版本散失殆尽。1987年,由电白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于马踏、树仔和茶山搜集到三本残本,校勘后重版。重印本186页,分为八大类,收进歌谣近1000首。这些歌谣具有浓烈的地方气息,古朴、谐趣。如: 红云飞过白云端,无水做田春过春; 无牛来驶受人气,无女织麻单穿裙。 又如: 光棍仔唱光棍歌,蟛蜞驮鸭过田塍。 老鼠驮猫过屋脊,蛤仔跳跳来吞蛇。 放火烧坡捉黄鳝,竹尾装笼捉水蛇。 然而,作品中的许多方言字都是自造,实属牵强附会,虽详加注释,仍甚为费解。 编者王安仁(1894—1955年),电白县马踏乡人(后迁居电城)。1924年毕业于广西陆地测量学校;1925至1926年在电城小学任教;1927年至1942年任广东测量局科员;1944年至1945年在电白实践中学莘陂分校任教; 1946至1947任电城测量所所长;1948至1949年于马踏乡中心小学任教。解放后,先后于县府生产建设科、农业建设科、水利科任科员、技术员,1955年病逝,终年61岁。 《村言集》、《村言续集》 2003年付梓,作者蔡兆荣。该书由中国城市经济杂志广东省记者工作站站长杨俊荣先生策划和出资印刷出版。全书辑进传统格律诗、词、曲136首,散文28篇。诗词以咏史之作较有广度和深度;讴歌善政与针砭时弊之作,激浊扬清,爱憎分明,语言尖锐深刻。也有不失谐趣之作品。散文有通讯、随笔、游记、民间传说等,有一定的可读性。 作者蔡兆荣(1941— ),电白县马踏镇长山村人,笔名“村言”“邨夫”,中学高级教师,现于马踏镇教育办公室工作。系岭南诗社社员、电白诗社理事兼副秘书长、茂名市教育作家协会理事。1997年,策划和编辑出版教学论文集《求索》;2000年,执笔创作《爱我电白》一书。该书以四字歌的形式,描述了电白的历史文化与改革开放后的成就,是一部较好的爱国爱乡的读物。该书由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马踏风采》 2002年付梓,由马踏镇政府、电白文联编,杨俊荣策划编辑,蔡兆荣主笔撰写,众乡贤捐资出版。该书集地理历史、人文风采、民情风俗、文学艺术、地方掌故、民间传说和历代诗人选一体,是一部地方风物志,有一定的思想性、知识性与可读性。 ◎ 人口数据◎ 人口发展解放前夕,全镇4120户,15876人。1982年第三次人品普查时,增加到7297户,45291人,其中男24346人,女20945人;1990年第四次人品普查时总人口5365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94人;1997年,总人口60141人,自然增长率4.2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22人。 ◎ 各村人口2001年,总人口64960人。各村人口如下(以村委会为单位): 村委会 人数 马踏 4029人 长山 2876人 下山 2633人 禄岳 5129人 上村 2485人 石笏 3801人 凤门 2506人 天星 3615人 石古湾 5642人 珊瑚 2415人 联群 3563人 黄羌 3849人 华田 3706人 秀田 2481人 龙湾 3992人 下河 2924人 莲河 1163人 下垌岭 2311人 松塘 2617人 其他 3183人 ◎ 人口结构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例: 总人口 57595 男 56595 女 1000 家庭户户数 13900 家庭户总人口(总) 6800 家庭户男 30765 家庭户女 26643 0-14岁(总) 40862 0-14岁男 11514 0-14岁女 500 15-64岁(总) 33245 15-64岁男 17552 15-64岁女 600 65岁及以上(总) 8000 65岁及以上男 9500 65岁及以上女 10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49268 2 四川省井研县马踏镇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马踏镇地处井研县南部,距乐山30公里,辖8个行政村。马踏镇森林覆盖率27.5%,出产林木产品。矿产以岩盐、页岩、天然气为主,岩盐蕴藏量约22亿吨,占全县岩盐蕴藏量的22%,优质页岩遍布全镇。工业方面盐化、轻纺、建材为重点产业。 ◎ 基本概况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马踏镇地处国道213线和省道自雅路交汇处,位于井研县南部,距乐山30公里,县城20公里。全镇辖8个行政村,125个组,1个社区居委会,5个居民小组。 幅员面积37.5平方公 里。有林地443亩,经济林木82.5亩,生态林6500亩,森林覆盖率27.5%。有小(二)型水库2座——天华、天池水库,有山坪塘76口、石河堰6个,茫溪河纵贯中心地带,流域面积49.8平方公里,常年蓄水量达350万立方米。矿产以岩盐、页岩、天然气为主。岩盐蕴藏量约22亿吨,占全县岩盐蕴藏量的22%,优质页岩遍布全镇。 ◎ 基础设施有小(二)型水库2座——天华、天池水库,有山坪塘76口、石河堰6个,茫溪河纵贯中心地带,流域面积49.8平方公里,常年蓄水量达350万立方米。矿产以岩盐、页岩、天然气为主。岩盐蕴藏量约22亿吨,占全县岩盐蕴藏量的22% ,优质页岩遍布全镇。 该镇初步形成了以盐化、轻纺、建材为重点的工业支柱产业,重点企业5家。2005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475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1757万元,工业总产值330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3元。 ◎ 经济方面该镇初步形成了以盐化、轻纺、建材为重点的工业支柱产业,重点企业5家。2005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475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1757万元,工业总产值330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3元。 ◎ 下辖村庄马踏村 五里湾村 葵花村 南河村 桥耳井村 天华村 红五月村 尖山村 石泉村 茫江村 八一村 农香村 石花村 清河村 蓬花村 旺香村 ◎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24518 男 12336 女 12182 家庭户户数 7888 家庭户总人口(总) 22383 家庭户男 11275 家庭户女 11108 0-14岁(总) 4681 0-14岁男 2388 0-14岁女 2293 15-64岁(总) 17694 15-64岁男 8915 15-64岁女 8779 65岁及以上(总) 2143 65岁及以上男 1033 65岁及以上女 111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2264 ◎ 经济建设一是实施畜牧经济富民战略。突出畜牧业特色抓培训示范,组织各村实用技术人才8031 人次参加种养殖技能培训,全年新发展适度规模化种养殖户184 户,其中:标准化养猪户32户,新增禽兔规模户45 户;新发展优质母猪261 头,全年生猪出栏3.48 万头,肉兔出栏24.2 万头,小家禽出栏43 万头;粮食种殖面积27669 亩,总产量达977.5 万公斤,引导开展特色水产养殖,养殖面达3554 亩,成鱼产量757 吨;能繁母猪参加保险3069头,育肥猪参加保9309 头;新建桑园68 亩,发种686.5 张,收入272883 元;农村外出务工人员4760 人,比上年增加480 人,劳务开发培训农民工800 人。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2961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576 元。二是实施工业强镇战略.技改滚动发展和招商引资突破相结合,成立“产业发展年”工作领导小组,全年完成技改和引资1270 万元,其中:四川天乐集团年产30 万吨PVC 项目已落户我镇,完成签定协议、备案、选址等工作,计划投资25 亿元,新增加务工人1500 人;昊熙公司年产12 万吨真空制盐技改项目完成投入800 万元,对5 万吨生产线厂房维修和设备更新;康银纺织公司技改项目投入160 万元,新增浆沙设备;盛通盐矿维修卤井项目投入210 万元,完成2 口卤井技改。牧源、新源种畜场、昊熙盐化公司、飞马瓷砖厂、华翔再生纸厂等5 个企业以环保设施建设为重点,完成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 2007 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4283 万元,营业收入42589 万元,增加值9167 万元,入库税金1144.7 万元。三是实施集镇开发带动战略。旧城改造完成建设总面积3.6 万平方米,完成总投入1760 万元,建成3 条主街,2.5 万平方米商贸住宅区和5000 平方米综合市场,并启动金马小区1.5 万平方米商贸住宅区的建设;突破发展基础设施瓶颈。完成投入1400 万元马踏110KV 变电站及输电线路工程;井马35KV 输电线路工程完成投入600 万元;引进网通公司投入100 多万到我镇开展电讯服务;配合交通部门做好省道305线改造工作,现已完工。 2005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33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3元。该镇1994年被川委发(1994)63号文件例为全省100个小城镇试点示范镇;2003年被川府发(2003)21号文件例为100个重点小城镇。 马踏镇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茫溪河穿境而过,矿产资源以岩盐、页岩、天然气为主。全镇岩盐储量23亿吨,优质页岩遍布全镇。 马踏镇工业基础好,布局合理,盐矿年产卤200万标方,联峰盐化井研分公司年产盐15万吨,织布厂拥有织机1300台。此外,已形成制砖、塑编、粮油加工、酿酒、丝绸为一体的工业布局。 马踏镇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水、电、气充足,国道213线和省道305线在这里交汇,贯穿全境,威远气田天然气输气主管横贯东西,通讯网络、光纤电视覆盖全镇投资环境良好,为投资提供便捷、优惠的用地、税收、信贷服务。 ◎ 社会事业扎实开展“十大惠民行动”。成立了“十大惠民行动”领导小组,分组分项落实专人负责,加强督查,每月通报,建帐归档,全面完成了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其中:投资113 万元完成6.3 公里葵花路村道硬化建设,投入41.8 万元启动了清和村道硬化工程;新建八一村、南河村标准化卫生室,投入6 万元,新建八一村办公室,新农合参合率达88.3%;城镇新增就业216人,占任务数的108%;解决农村灾后重建群众住房15 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7 19 人;完成森林管护6641 亩,巩固退耕还林2900亩。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严格执行上级有关加强农业的具体指出,科学指导、应用推广和示范农业新技术,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推进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承担对农技,农经、水利、城建、国土、林业等部门的管理和指导。 ◎ 法制建设结合“五五”普法经验的开展,认真做好“平安马踏”的创建工作,落实挂联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整体联动体系,深入开展农村社会治安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与村社区签订责任书,加大治安巡逻力度,全年发生刑事案件28 件,打击处理17 人,比去年同期下降50%。成功调解各类民事纠纷72 件,治安案件50 件,查处49 件,接待群众信访11 件,调处面达100%。搞好船只及水上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监管机制,每季度对镇企业、学校、易燃易爆品经营门市,塘、库、堰开展安全检查,杜绝了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 党建工作一是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狠抓全镇党建工作开展,在镇党委班子中深入开展“七个一”、“四好”班子创建活动。二是认真加强党员发展工作,重点发展农村党员,今年新发展党员16 名,建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站,开通了服务电话,下发了流动党员管理专项资金,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按规定开展了党员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工作。广泛开展了党员联系户工作,扶贫解困作示范。三是加大实施“党员农贷快车”和党员电教科技致富工程,全年党员电教、农村党支部每季度2 次以上,机关党支部每季度播放1 次,做到了讨论收看记录规范,建立了金马纺织厂党支部。。四是“三联”活动、“五个好”村党支部的开展、巩固。五是组织对省第九届党代会学习贯彻,安排部署并落实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经常利用周前会议、干部会和专题学习培训会组织学习《公务员处分条例》等各级党委重要文件进行学习,并在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集中学习15 次。六是加强政务、村务公开工作,全镇各村村务工作职责明确,措施得力,运行规范,各村定期向村民公开“两务”,村、组“一事一议”开展有序,群众对各村党支部普遍满意。 ◎ 其它工作粮食直补、退耕还林政策兑现、救灾救济、城镇低保等国家扶贫、惠农政策及时落实到农民群众手中。投入抗旱经费12 万元,维修泵站、渠道6 处、旱片死角砖砌田埂示范片5处,确保春耕生产的满插满打工作,全面确保集镇常住1.5 万人的饮用水安全。 ◎ 特色农产品林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