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连良
释义

马连良,于1901年2月28日(清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初十)生于北京,字温如,是京剧老生,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是扶风社的招牌人物。拿手戏目有《借东风》,《甘露寺》,《青风亭》等。 父马西园与著名京剧演员谭小培熟识。家庭的熏陶,使马连良从小热爱京剧艺术。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23岁自行组班,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马派”表演风格,自1920年代至1960年代盛行不衰。

中文名:马连良

别名:尤素福

国籍:中国北京

民族:回族

出生地:北京西城阜城门外檀家道

出生日期:1901年2月28日

逝世日期:1966年12月16日

职业:京剧艺术家,老生演员

代表作品:《借东风》,《甘露寺》,《青风亭》

简介

马连良是与梅兰芳齐名的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京剧大师,著名的“四大须生”之首,他开创的马派艺术影响深远,甚至超越了京剧的界限,是我国京剧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学戏,10岁登台演出。与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并称“四大须生”;后三人去世,又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后“四大须生”。兼蓄各派艺术之长,改革传统老生唱腔,30年代将月琴移到乐队前排,与京胡协奏,加强唱腔力度,逐步创立起柔润、潇洒的“马派”艺术,继程长庚、谭鑫培之后,把老生表演艺术提到新高度。1949年后任北京京剧团团长等职。主演过《借东风》、《群英会》、《甘露寺》、《四进士》等。“文化大革命”开始,因《海瑞罢官》剧被迫害致死。

家庭成员

马连良原配夫人王慧如,生马崇仁、马崇义、马崇礼、马崇智、马崇延五子及长女马萍秋、次女马莉,继配夫人陈慧琏,生子马崇政、马崇恩及女马静敏、马小曼。

学艺经历

8岁入喜连成(后改富连成社)科班。先从茹莱卿学武小生,后 从叶春善、蔡荣桂、萧长华学老生,一年以后即登台演出。

11岁时同时学演老旦、丑和小生戏,有时扮演龙套。

14岁开始主演老生。15岁变声后,学习重念剧目《审潘洪》、《十道本》、《胭脂褶》、《盗宗卷》。他时常观摩谭鑫培所演《连营寨》、《天雷报》、《捉放曹》、《南阳关》等杰作,潜心揣摩,获益颇深。

17岁,学艺十年期满出科,应邀去福州担任主演。

18岁北返,声誉鹊起。南赴福建之后,继续深造之心迫切,再次坐科三年以上。每天清晨去西便门外喊嗓、练念白,回家吊嗓,坚持不辍,不动烟酒,严格律己。富连成社科班每天演出日场,他为学习前辈艺术成就,则于晚间看戏。

21岁时初演于上海,标以谭派须生。当时变声尚未恢复,嗓音较低,但已赞声四起,灌制唱片数张,风行各地。辞出富连成社搭班演出期间,为追摹谭派艺术,时常登门求教于王瑶卿。

马连良对艺术学而不厌,虚怀若谷。出科再入科,对艺事渴求不已。他曾私淑前辈贾洪林;时常观摩名家演戏;挑班前后,不断求教于钱金福、王长林、王瑶卿;30岁时专程赴天津拜名家孙菊仙为师;39岁时向山西梆子老艺人张宝玺、高文翰学到《春秋笔》剧中的《灯棚换子》和《换官杀驿》。足见他为京剧艺术事业精益求精、不骄不满的胸襟。

艺术生涯

艰辛的广征博采与不断的舞台实践,使他的表演艺术不断精进 。

他24岁演出《打登州》、《白蟒台》等戏,发出创新光彩被观众誉为独树一帜。

25岁开始整理改编、演出传统剧目。1927年26岁时挑班演出,名挂头牌。

1930年组成扶风社。翌年与周信芳同台演于天津,技艺精湛,各具风采,被誉为“南麒北马”。

1934年赴武汉演出。1936年为改革京剧征股筹建新新戏院(今北京西长安街首都电影院)。

1938年获丁果仙所赠《反徐州》剧本,改为《串龙珠》,表现反抗异族压迫,首演于新新戏院。方拟再演,被日伪当局勒令停演。

1943年被日伪胁迫赴伪满演出,《苏武牧羊》亦遭禁演。因受敌伪压迫,抑郁成疾,新新戏院被迫卖出。抗战胜利后,在北平多次参加义演。

1946年春,赴上海为宋庆龄主办之儿童福利基金会义演多场。后以赴伪满演出事受诬,返北平病休。

1947年受诬事得以澄清,在北平义演十余场。同年秋,赴上海,直至1948年春,连续演出四个月。

1948年冬,由沪赴港演出,因患病滞留于港。

1951年10月1日,马连良因渴望早日返回内地,谢绝了台湾的约请,秘密乘车至罗湖经深圳到达广州,随即转往武汉与张君秋组成中南联谊京剧团演出,然后北返。

1952年7月1日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他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毅然返回内地之举受到周恩来的赞扬。

同年8月建立“马连良京剧团”。先在青岛演出,演期未满即返京主动

参加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在朝鲜演出《四进士》等剧。次年,归国即参加鞍山三大工程建成典礼的庆祝演出。返京后,参加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演出。

1955年,马连良京剧团与谭富英、裘盛戎之北京市京剧二团合成北京京剧团,马连良任团长,次年底,张君秋领衔之北京市京剧三团并入。

此后,该团与中国京剧院合作排演《赤壁之战》,与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人合演《秦香莲》、《赵氏孤儿》、《青霞丹雪》、《官渡之战》、《海瑞罢官》、《状元媒》。

1961年赵燕侠领衔之燕鸣京剧团并入,他与赵燕侠合演《坐楼杀惜》。

1962年兼任北京市戏剧专科学校校长。1963年赴港澳演出近三个月。

1964年他以64岁高龄参演现代戏《杜鹃山》。

次年排出《南方来信》,参加华北地区现代戏会演,又排出现代戏《年年有余》。

“文革”初,马连良因演出《海瑞罢官》遭受迫害,于1966年12月16日逝世。

艺德双馨

马连良的演唱,以谭鑫培唱腔为基础,结合本身条件,吸取各家之长,大胆突破传统,发展自己的所长,创立与人不同的唱法。27岁后,他多次灌制唱片,剧目之多,发行量之大,为当时所少有。他的演唱,流利、舒畅、雄浑中见俏丽,深沉中显潇洒,奔放而不失精巧,粗豪又不乏细腻,他以独特的风格,为京剧开创一代新声,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唱的马腔,丰富了京剧老生的唱腔艺术。《借东风》、《甘露寺》、《十道本》、《春秋笔》、《四进士》以及其它马派剧目的唱段,几乎被到处传唱,可见马派唱腔动人的艺术魅力。 马连良15岁变声后,侧重学习念工戏《审潘洪》、《十道本》、《胭脂褶》、《盗宗卷》等,为其念白打下深厚功底。此后,马派代表性剧目多是唱念并重,甚或念重于唱。20岁时初演的《三字经》,自始至终全为念白,韵味悠然,念白如唱。在经常演出的剧目中,念白有时老辣,有时苍劲,有时是幽默风趣的声调,有时是忠告谏劝的语气,用以表达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感情需要。他善于将念白处理得像唱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悦耳动听。马派念白和马派唱腔互为表里,彼此依托,统一于马派声腔艺术之中。

马连良早年除受叶、蔡、萧诸业师传授外,表演上还潜习做工老生贾洪林,在继承、发展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马派的表演风格。他的表演,手、眼、身、步结合一体,准确严谨,凝重潇洒,将人物蕴涵的复杂感情,节奏鲜明地形之于外,形成独具艺术魅力的马派丰彩。

马氏早年即矢志京剧改革,重视一出戏中人物情节的完整性以及与时代要求的合拍。从1925年起,他将传统剧目《广泰庄》和三国戏《流言计》(即《雍凉关》接《骂王朗》)整理演出。1927年自行挑班演出,将《战北原》(又名《武乡侯》)、《范仲禹》二戏增添首尾整理演出。此后历年均有新排剧目推出,如《雪拥蓝关》、《安居平五路》、《天启传》(原名《南天门》)、《苏武牧羊》(原名《万里缘》)、全部《白蟒台》、全部《一捧雪》、《胭脂宝褶》、《串龙珠》、《春秋笔》、《十老安刘》,均系将传统剧目予以丰富情节,贯穿首尾,经过整理而成。同时,也有不少经挖掘整理重新排演以及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磬河战》、《秦琼发配》、《渭水河》、《火牛阵》、《大红袍》、《应天球》、《许田射鹿》、《要离刺庆忌》、《摘缨会》、《渑池会》、《楚宫恨》、《

朱砂井》、《清风亭》、《龙凤呈祥》、《打渔杀家》、《八大锤》、《群英会、借东风》、《四进士》、《九更天》、《打严嵩》等,其中多数久经锤炼,成为马派代表性剧目。马连良在其拿手剧目中,擅于分饰前后二个或三个角色,人物性格绝不雷同。20世纪50年代后,马连良演出的新编、改编的历史故事剧有:《将相和》、《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赵氏孤儿》、《青霞丹雪》、《秦香莲》、《官渡之战》、《海瑞罢官》、《状元媒》,还有现代戏《杜鹃山》、《南方来信》、《年年有余》。马连良在科班时就重视演出服装的整洁。出科后,更不断有所改革。组成扶风社时,要求全体演员做到三白(护领白、水袖白、靴底白)。除此之外在其他许多方面亦加以改革。例如,黑绒罩面的纱帽,突出双龙的王帽,打破赭蓝二色、增添多种颜色的鸭尾巾,乔玄戴的香色素相纱,登坛借风的鹤氅,鲁肃的青绒官衣,蒯彻的黑色改良蟒,永乐皇帝的箭衣蟒,轻薄适度的髯口,甚至灰色的小腰包等,均依塑造人物的需要而设计。其它如圣旨、令箭、酒壶、文房四宝等道具,也都处处留意以使之既合理又美观。20世纪30年代初期,他将旧式门帘台帐革新为后幕和边幕,以收简洁新颖之效。1936年新新戏院建立时,他亲自设计制成米黄色绸质后幕附侧幕四片,绣棕色汉代武梁祠石刻车马人图案,上挂帘幕,垂黄色丝穗,横悬小红灯五盏。另以同样图案的绸围,将乐队围起。戏院开幕时,观众反映强烈,赞美不已。这一设计,较前者更进一步,收到典雅、庄重、宁静、美观的效果。从此,此幕由他携带着赴各地演出,成为扶风社标志。20世纪30年代起,马连良对舞台上饮场、打扇、扔垫、换装等陈规陋习陆续予以剔除。

马连良严格要求一台无二戏,欢迎同台演员尽抒所长,以取得交互辉映,相得益彰的效果,他毕生坚持搭配整齐的艺术阵容,严谨严肃而认真的演出作风。包括音乐伴奏,一般配角,甚至龙套演员,都必须一丝不苟,向观众负责。

艺术成就

代表剧目:

《羊角哀》、《要离刺庆忌》、《春秋笔》、《临潼山》、《串龙珠

》、《重耳走国》、《十老安刘》、《甘露寺》、《群英会·借东风》、《清官册》、《一捧雪》、《九更天》、《四进士》、《梅龙镇》、《玉碑亭》、《十道本》、《坐楼杀惜》、《清风亭》、《三娘教子》、《三字经》、《汾河湾》、《武家坡》、《桑园会》、《范仲禹》、《白蟒台》、《火牛阵》、《胭脂宝褶》、《焚绵山》、《渭水河》、《状元谱》、《盗宗卷》、《断臂说书》、《宝莲灯》、《珠帘寨》、《铁莲花》、《打严嵩》、《广泰庄》、《三顾茅庐》、《法门寺》、《打登州》、《南阳关》、《定军山》、《阳平关》、《胭脂虎》、《苏武牧羊》、《将相和》、《海瑞罢官》、《赵氏孤儿》、《十老安刘》古装戏和《杜鹃山》、《年年有余》等。电影资料:

20世纪40年代,马连良曾在香港拍影片《借东风》、《打渔杀家》、《游龙戏凤》

20世纪50年代后又摄制了《群英会、借东风》、《秦香莲》

《借东风》

桃李芬芳

他善于发现人才,乐于提携后进。无论是谁,只要具有才华,他都给予重视和鼓励,给予其展露才华的机会。

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京剧团为培养接班人招收学员,作为剧团团长的马连良,亲自挑选新人。

20世纪60年代初他任北京市戏剧专科学校校长,演出工作之外,还教授在校学生《白蟒台》、《审头刺汤》等戏。

一生收徒很多,南北各地多有马派传人。

较著名者有王和霖、迟金声、尹月樵(女)、马长礼、张学津、冯志孝、梁益鸣、安云武等。

灭顶之灾

马连良在舞台上塑造的海瑞形象特别成功,除了精湛的表演艺术外,还因为是正直的艺术家。他热爱海瑞,是用赤诚的心来拥抱角色,人们看到的是个活海瑞。可以说《海瑞罢官》是马连良在晚年推出的极具光彩的巅峰之作。

然而,政治斗争风云变幻,谁能料到,这两个海瑞戏竟成为“文革”首先开刀的对象!心怀叵测的江青早就对《海瑞罢官》虎视眈眈。

1964年下半年,她找北京的评论家批判《海瑞罢官》,人家没同意

。1965年2月,江青来到上海,在柯庆施的支持下,与张春桥共同策划,由姚文元执笔炮制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活动非常秘密。文章写好后,送给毛泽东审阅。此时毛泽东正在酝酿发动一场重大的政治运动,对文章表示了肯定,意图从北京市委打开缺口。

这样,1965年11月11日《文汇报》发表了署名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首先向《海瑞罢官》发难。文章一开始就给《海瑞罢官》下了政治结论,说它“不是芬芳的香花而是一株毒草”。接着分“《海瑞罢官》是怎样塑造海瑞的”、“一个假海瑞”、“《海瑞罢官》宣扬了什么”、“《海瑞罢官》要人们学习什么东西”四个小标题进行了牵强附会、强词夺理的“分析批判”。

文章指责作者塑造“假海瑞”目的是宣扬“地主资产阶级国家观”、“阶级调和论”、“美化作为地主阶级专政工具的清官和法律”。剧中写了“退田”,就是要人民公社向地主退田,就是搞复辟,刮单干风;剧中写了“平冤狱”,就是要为地主、资产阶级翻案;剧中歌颂海瑞刚直不阿,就是反对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这篇黑文一出,一场批判《海瑞罢官》的运动随之而起。

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同陈伯达等人谈话,在肯定姚文元文章的同时,指出:但是没有打中要害。他说:“《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毛泽东的这番话使已经掀起的批判《海瑞罢官

》的运动更加升温,完全从学术问题转向政治问题,调子也越来越高,从刮单干风到替庐山会议上罢了官的彭德怀鸣冤叫屈,一直到骂皇帝就是骂毛主席。这样,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就此拉开了序幕。马连良墓地

文章诬称1960年演出的《海瑞罢官》支持单干风、翻案风,然而批单干风、翻案风,那是1962年的事了。

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完全是“四人帮”为了政治斗争需要所制造出来的一起冤案。在这场冤案中,吴晗、周信芳、马连良、许思言以及一批领导干部、著名艺术家被牵扯了进去,被打成黑帮、反革命、牛鬼蛇神等等。

马连良从1966年8月开始,家庭遭到洗劫,自己被囚禁,家属遭株连。在半年多时间里,马连良在精神上、肉体上受尽侮辱与折磨,忧愤成疾,于1966年12月16日含冤去世,终年只有66岁。马连良原是回族,按照伊斯兰教风习应予土葬,但当时造反派却强迫将他火化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马连良分别得到平反昭雪。《海瑞罢官的冤案也得到平反。这个戏还由北京京剧院重新搬上舞台,焕发出了璀璨的光彩!

书画作品

1.马连良《花鸟图》(册页)

2.马连良画-富贵荣华

活动年表

1914年6月27日,农历甲寅年闰五月初五日:1914年6月27日吉祥园演出

1916年2月27日,农历丙辰年正月廿五日:1916年2月27日广和楼演出

1916年7月30日,农历丙辰年七月初一日:1916年7月30日广和楼演出

1917年,农历丁巳年:欧阳予倩、贯大元、马连良联袂赴汉口演出

1917年3月2日,农历丁巳年二月初九日:马连良、李连贞、赵连华、宴连恭、赵连成、陈连洪、高连登、李连英满科

1918年,农历戊午年:富连成社首演全本《取南郡》

1918年10月1日,农历戊午年八月廿七日:1918年10月1日广和楼演出

1918年12月16日,农历戊午年十一月十四日:马连良首演《胭脂褶》

1919年5月9日,农历己未年四月初十日:1919年5月9日广和楼演出

1919年7月13日,农历己未年六月十六日:马连良首演《白蟒台》

1919年8月3日,农历己未年七月初八日:1919年8月3日广和楼演出

1919年10月8日,农历己未年八月十五日:1919年10月8日广和楼演出

1919年11月21日,农历己未年九月廿九日:马连良首演《骂王朗》

1919年11月27日,农历己未年十月初六日:马连良首演《云台观》 »

1920年3月9日,农历庚申年正月十九日:马连良首演《三字经》

1920年8月14日,农历庚申年七月初一日:1920年8月14日广和楼演出 »

1920年9月13日,农历庚申年八月初二日:北京梨园公益总会十六省水灾急赈义务戏 »

1921年12月10日,农历辛酉年十一月十二日:1921年12月10日广和楼演出 »

1922年,农历辛酉年:马连良搭沈华轩的临时班 »

1922年,农历壬戌年:马连良搭尚小云的玉华社 »

1922年1月24日,农历辛酉年十二月廿七日:北京城南游艺园1922年1月24日演出 »

1922年7月26日,农历壬戌年六月初三日:庆乐园1922年7月26日演出 »

1922年12月16日,农历壬戌年十月廿八日:中和园1922年12月16日演出 »

1922年12月23日,农历壬戌年十一月初六日:中和园1922年12月

23日演出 »

1923年,农历癸亥年:尚小云、马连良参加双庆社 »

1923年1月10日,农历壬戌年十一月廿四日:中和园1923年1月10日演出 »

1923年1月14日,农历壬戌年十一月廿八日:中和园1923年1月14日演出 »

1923年1月31日,农历壬戌年十二月十五日:中和园1923年1月31日演出 »

1923年8月15日,农历癸亥年七月初四日:广德楼1923年8月15日演出 »

1923年9月7日,农历癸亥年七月廿七日:广德楼1923年9月7日演出

1923年10月2日,农历癸亥年八月廿二日:庆祝端康皇贵太妃五十整寿演出 »

1923年10月17日,农历癸亥年九月初八日:广德楼1923年10月17日演出 »

1923年12月7日,农历癸亥年十月三十日:尚小云首演《红绡》 »

1924年,农历甲子年:马连良搭朱琴心的和胜社 »

1924年1月20日,农历癸亥年十二月十五日:广德楼1924年1月20日演出 »

1924年1月25日,农历癸亥年十二月二十日:尚小云首演《张敞画眉》 »

1924年9月13日,农历甲子年八月十五日:马连良搭和胜社后首次演出 »

1924年11月20日,农历甲子年十月廿四日:华乐园改建完成首日演出

1924年11月24日,农历甲子年十月廿八日:1924年11月24日华乐园演出 »

1924年11月30日,农历甲子年十一月初四日:1924年11月30日华乐园演出 »

1924年12月13日,农历甲子年十一月十七日:1924年12月13日华乐园演出 »

1924年12月20日,农历甲子年十一月廿四日:1924年12月20日华乐园演出 »

1925年,农历乙丑年:马连良搭尚小云的协庆社 »

1925年,农历乙丑年,年底:第一舞台1925年年底窝窝头大义务戏 »

1925年2月7日,农历乙丑年正月十五日:1925年2月7日华乐园演出 »

1925年2月8日,农历乙丑年正月十六日:马连良首演《广太庄》 »

1925年2月28日,农历乙丑年二月初六日:1925年2月28日华乐园演出 »

1925年3月20日,农历乙丑年二月廿六日:朱琴心首演《无双》 »

1925年4月4日,农历乙丑年三月十二日:马连良首演《化外奇缘》 »1925年5月29日,农历乙丑年闰四月初八日:马连良首演《流言计》 »

1925年6月7日,农历乙丑年闰四月十七日:1925年6月7日华乐园演出 »

1925年7月,农历乙丑年:中国红十字会天津分会举办救济陕甘两省难民义务戏 »

1925年12月17日,农历乙丑年十一月初二日,晚:1925年12月17日三庆园演出

1925年12月20日,农历乙丑年十一月初五日:1925年12月20日三庆园演出

1926年,农历丙寅年:马连良搭朱琴心的协合社

1926年1月28日,农历乙丑年十二月十五日:1926年1月28日吉祥园演出

1926年2月23日,农历丙寅年正月十一日:马连良首演《玉镯记》

1926年5月28日,农历丙寅年四月十七日:1926年5月28日吉祥园演出

1926年11月27日,农历丙寅年十月廿三日:1926年11月27日开明戏院演出

1926年11月28日,农历丙寅年十月廿四日:1926年11月28日开明戏院演出

1926年12月15日,农历丙寅年十一月十一日:1926年12月15日开明戏院演出

1926年12月20日,农历丙寅年十一月十六日:朱琴心首演《玉镯记》 »

1927年,农历丁卯年:马连良代朱琴心挂头牌演出 »

1927年1月6日,农历丙寅年十二月初三日:朱琴心首演《秋灯泪》 »

1927年1月20日,农历丙寅年十二月十七日:朱琴心首演《关盼盼》 »

1927年2月,农历丁卯年:周信芳与马连良在上海联袂合作 »

1927年2月6日,农历丁卯年正月初五日:马连良首演《青梅煮

酒论英雄》 »

1927年6月9日,农历丁卯年五月初十日:马连良首次挑班 »

1927年6月26日,农历丁卯年五月廿七日:马连良首演《武乡侯》 »

1927年11月3日,农历丁卯年十月初十日:马连良首演《战宛城》 »

1927年11月10日,农历丁卯年九月十五日:马连良首演《焚绵山》 »

1927年12月4日,农历丁卯年十一月十一日:马连良首演全本《火牛阵》 »

1928年1月8日,农历丁卯年十二月十六日:马连良首演《鸿门宴》 »

1928年1月13日,农历丁卯年十二月廿一日: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台演出 »

1928年2月23日,农历戊辰年二月初三日:马连良首演《临江馆》 »

1928年3月1日,农历戊辰年二月初十日:马连良首演全本《浣花溪》 »

1928年3月18日,农历戊辰年二月廿七日:马连良首演《范仲禹》 »

1928年8月25日,农历戊辰年七月十一日:1928年8月25日中和戏院演出

1928年8月26日,农历戊辰年七月十二日:马连良首演《清风亭》

1928年12月8日,农历戊辰年十月廿七日:马连良首演《三顾茅庐》 1929年3月24日,农历己巳年二月十四日:马连良首演全本《天启传》

1929年4月,农历己巳年:1929年第一舞台夜戏山西赈灾会募款义演

1929年9月4日,农历己巳年八月初二日:扶春社改组为扶荣社

1929年9月29日,农历己巳年八月廿七日:马连良首演《许田射鹿》

1929年12月17日,农历己巳年十一月十七日:马连良在开明灌制七张唱片

1930年,农历庚午年:马连良组扶风社

1930年3月23日,农历庚午年二月廿四日:马连良首演《要离刺庆忌》

1930年3月29日,农历庚午年二月三十日:1930年3月29日中和戏院演出

1930年5月4日,农历庚午年四月初六日:1930年5月4日天津中原大剧场演出

1930年6月1日,农历庚午年五月初五日:马连良在开明灌制唱片首批发行

1930年9月8日,农历庚午年七月十六日:马连良在开明灌制唱片二批发行 1930年9月26日,农历庚午年八月初五日:扶风社首次演出

1930年10月12日,农历庚午年八月廿一日:马连良首演《安居平五路》

1930年12月21日,农历庚午年十一月初二日:马连良、梅兰芳合演《法门寺》

1930年12月22日,农历庚午年十一月初三日:马连良、梅兰芳合演《探母回令》

1931年,农历辛未年:第一舞台为江西水灾举办筹款赈灾义务戏 »

1931年1月21日,农历庚午年十二月初三日:梅兰芳、马连良在百代公司灌录唱片

1931年1月21日,农历庚午年十二月初三日:马连良在开明灌制唱片三批发行

1931年1月23日,农历庚午年十二月初五日:1931年上海荣记大舞台马连良、杨小楼、新艳秋合作戏第一天

1931年1月24日,农历庚午年十二月初六日:1931年上海荣记大舞台马连良、杨小楼、新艳秋合作戏第二天

1931年1月25日,农历庚午年十二月初七日:1931年上海荣记大舞台马连良、杨小楼、新艳秋合作戏第三天

1931年1月28日,农历庚午年十二月初十日:1931年上海荣记大舞台马连良、杨小楼、新艳秋合作戏第六天

1931年2月1日,农历庚午年十二月十四日:1931年上海荣记大舞台马连良、杨小楼、新艳秋合作戏第十天

1931年2月3日,农历庚午年十二月十六日:1931年上海荣记大舞台马连良、杨小楼、新艳秋合作戏第十二天

1931年2月6日,农历庚午年十二月十九日:1931年上海荣记大舞台马连良、杨小楼、新艳秋合作戏第十五天

1931年2月7日,农历庚午年十二月二十日:马连良在百代公司灌录唱片

1931年2月8日,农历庚午年十二月廿一日:1931年上海荣记大舞台马连良、杨小楼、新艳秋合作戏第十七天

1931年2月10日,农历庚午年十二月廿三日:1931年上海荣记大舞台马连良、杨小楼、新艳秋合作戏第十九天

1931年2月12日,农历庚午年十二月廿五日:1931年上海荣记大舞台马连良、杨小楼、新艳秋合作戏第二十一天

1931年4月30日,农历辛未年三月十三日:马连良首演《取荥阳》

1931年5月17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初一日:马连良首演全本《辕门斩子》

1931年5月23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初七日:马连良首演《苏武牧羊》

1931年6月9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四日,15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一天

1931年6月10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五日,12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二天

1931年6月11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六日,12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三天

1932年6月22日,农历壬申年五月十九日:马连良首演《假金牌》

1933年4月13日,农历癸酉年三月十九日:马连良与周信芳在天津联袂合作

1934年1月25日,农历癸酉年十二月十一日:马连良二次赴武汉演出第一天

1934年1月26日,农历癸酉年十二月十二日:马连良二次赴武汉演出第二天

1934年1月27日,农历癸酉年十二月十三日:马连良二次赴武汉演出第三天

1934年2月7日,农历癸酉年十二月廿四日:马连良二次赴武汉演出最后一天

1934年12月24日,农历甲戌年十一月十八日:杨宝忠首次为马连良操琴

1936年8月21日,农历丙子年七月初五日:马连良首演《胭脂宝褶》

1936年9月19日,农历丙子年八月初四日:马连良净化改革京剧舞台

1936年11月13日,农历丙子年九月三十日,晚:梅兰芳为天津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公演冬赈义务戏第二场

1937年,农历丁丑年:《戏剧旬刊》评须生“四杰”

1938年,农历戊寅年:时慧宝末次赴沪演出

1938年2月27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廿八日:杨小楼送圣仪式

1939年2月14日,农历戊寅年十二月廿六日:1939年同义会济贫义务戏第二天

1939年11月,农历己卯年:赵炳啸拜金少山为师

1940年,农历庚辰年:扶风社1940年赴天津演出 »

1940年1月22日,农历己卯年十二月十四日:新民会贫民救济义务戏

1942年10月12日,农历壬午年九月初三日:扶风社至新京演出

1945年10月,农历乙酉年:马连良1945年赴沪演出

1945年10月31日,农历乙酉年九月廿六日:庆祝蒋主席六秩华诞国剧大公演

1945年12月,农历乙酉年:北京各界庆祝抗战胜利假怀仁堂演出堂会戏

1946年6月20日,农历丙戌年五月廿一日:1946年6月20日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1946年6月21日,农历丙戌年五月廿二日:1946年6月21日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1946年6月22日,农历丙戌年五月廿三日:1946年6月22日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1947年9月12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廿八日:为陕西水灾义演暨杜月笙六十华诞南北名伶义演第十天

1950年7月,农历庚寅年:杨宝森赴香港演出

1951年,农历辛卯年:上海京剧界为捐献飞机大炮第一次义演

1951年4月,农历辛卯年:上海京剧界为捐献飞机大炮第三次义演

1951年9月,农历辛卯年:中南实验京剧团成立

1951年10月1日,农历辛卯年九月初一日:马连良秘密返回内地

1951年11月,农历辛卯年:高维廉任中南实验京剧团团长

1953年10月4日,农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

1954年5月,农历甲午年:梅、程、马、杨竞演上海

1955年,农历甲午年,年初:1955年初怀仁堂京剧演出

1955年12月,农历乙未年:北京京剧团成立

1956年,农历丙申年:京剧电影《群英会》、《借东风》开拍

1956年3月10日,农历丙申年正月廿八日:北京京剧团1956年赴上海演出

1956年9月1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七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一天

1956年9月2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八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二天

1956年9月3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九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三天

1956年9月4日,农历丙申年七月三十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四天

1956年11月,农历丙申年:张君秋加盟北京京剧团

1956年12月25日,农历丙申年十一月廿四日:马连良向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委递交入盟申请表

1956年12月27日,农历丙申年十一月廿六日:马连良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7年1月2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初二日:北京京剧团合团纪念演出举行

1957年5月14日,农历丁酉年四月十五日:北京京剧团1957年赴上海演出

1959年4月29日,农历己亥年三月廿二日:北京市文艺界抗议帝国主义和印度扩张主义分子干涉我国西藏问题座谈会举办

1959年6月3日,农历己亥年四月廿七日:马连良收梁益鸣为徒

1959年8月2日,农历己亥年六月廿八日:北京劳动剧场1959年8月2日演出

1960年,农历庚子年:北京京剧团首演《海瑞罢官》

1961年2月13日,农历庚子年十二月廿八日,晚:北京京剧团举行春节联欢晚会

1961年8月10日,农历辛丑年六月廿九日:梅兰芳公祭举行

1961年11月22日,农历辛丑年十月十五日:北京京剧团1961年集体拜师仪式举行

1962年,农历壬寅年:马连良任北京戏校校长

1962年1月15日,农历庚子年十一月廿九日:侯喜瑞收赵志远为徒

1962年3月1日,农历壬寅年正月廿五日:高盛麟1962年赴京交流演出组抵京

1962年3月6日,农历壬寅年二月初一日:高盛麟1962年赴京交流演出首演 1962年3月28日,农历壬寅年二月廿三日,上午:高盛麟收杨少春为徒

1962年8月8日,农历壬寅年七月初九日:北京举办梅兰芳逝世一周年纪念演出第一场

1963年,农历癸卯年,秋:京剧影片《秦香莲》开拍

1963年4月1日,农历癸卯年三月初八日:马连良收申凤梅为徒

1963年4月4日,农历癸卯年三月十一日:曲剧《夺印》的剧本移植、改编、表导演和音乐问题座谈会举行

1963年4月26日,农历癸卯年四月初三日:北京京剧团1963年赴香港演出

1963年6月27日,农历癸卯年五月初七日:北京京剧团赴澳门演出

1964年7月9日,农历甲辰年六月初一日:北京京剧团观摩宁夏京剧团《杜鹃山》座谈会举行

1966年6月4日,农历丙午年四月十六日:马连良最后一次演出

1966年6月5日,农历丙午年四月十七日,上午:首张针对马连良的大字报贴出

特种邮票

为了纪念马连良先生,以表彰其舞台艺术的贡献,国家邮政局定于2009年11月28日发行《马连良舞台艺术》特种邮票1套2枚。

邮票发行的详情如下:

邮票志号:2009-29

图序图名面值

(2-1)T 借东风 1.20元

(2-2)T 赵氏孤儿 1.20元

邮票规格:30×40毫米

齿孔度数:13.5度

整张枚数:20枚

整张规格:150×240毫米

版 别:影写

防伪方式: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荧光喷码

设 计 者:刘钊

摄 影 者:佚名

责任编辑:佟立英

印 制 厂:北京邮票厂

扩展阅读:

1

《中国戏剧大师的命运》(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

马连良-中国京剧艺术网 http://www.jingjuok.com/mingjiamingpiao/jstar.asp?id=15

3

京剧名家---马连良纪念馆 http://www.eeloves.com/103351

4

中国集邮信息网——《马连良舞台艺术》特种邮票发行公告:http://www.cpi.com.cn/news/newsview.asp?id=1572

5

《集邮》杂志2009年第11期

开放分类:
艺术家人物名人京剧老生演员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28次
最近更新:2012-03-27
创建者:oade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陌上秋草 

紫色星星糖 

夏桑菊666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7: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