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福龙
释义

伊斯兰教经师马福龙

人物简介

马福龙,回族,经名安尤布,号穆活引丁,字支程,1919年1月(戊午年十二月)生于宁夏贺兰县清水堡一个回族穆斯林世家。祖辈勤劳、朴实、虔诚、扶助贫弱、热心公益,爱憎分明。马福龙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5岁跟随祖母学礼拜,10岁进入清真寺跟随马舍毛、杨牛、马雅斯等名师学习经典,钻研尔林,甚得圣学薪传;同时打下了坚实的经堂语基础。15岁时,辛逢满克经师哈比本拉来宁传授《古兰经》诵读,因其聪颖好学,深得哈氏喜爱,倍加教授,故在同学中尤为超卓。1934年,始逢虎嵩山大阿衡主教宁夏中阿学校,马福龙以其阿文优秀考入该校。他学汉语是从识字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人名、地名、商号名,见人就问,边写、边认、边记会。从初级识字课本到《三字经》、《百家姓》以至四书五经。他凭着苦学强记,很快进入汉语初中部。1938年又考入虎阿衡主教的吴忠中阿高级师范求学。博览群书,古典文学名著、社会哲学、《史记》、《资治通鉴》、明史等,广泛涉猎。广交贤能,凡来拜访虎老的名流学者,虎老都让他去和他们交谈,受益匪浅。承蒙虎老厚爱,着意栽培,读书、写作、演讲成为众弟子中的佼佼者,同学们还送给他一个讳号“中国真纳”。马福龙在这里受益最大的是虎阿衡讲授的《买克土布》(理学)和《伊尔沙德》(伦理学),夏文选阿衡讲的《克俩目》(哲学)。三年学业,守真志满,誓循穆圣之道,献身真教。

1947年秋,马福龙经马松亭和马坚推荐,费尽周折,由宁夏教育厅保送,在一些回族知名人士的资助下,到北大东语系阿语班求学,是该班第一批学生。他除了学本科外,还听其它教授讲的文学史,史地,教育学,社会学等课程;课余时间就泡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翻阅者各种资料、线装古书,查找有关回族和伊斯兰教的史料。他特别对明史感兴趣,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广泛接触在京的许多回族知名人士和伊斯兰学者,向他们请教世界伊斯兰运动的知识。他常和“回民青年会”的同事们讨论中国穆斯林的前途问题。和一些“西北通”教授讨论西北回族问题。和马坚教授讨论回教哲学问题,提出“伊斯兰教的哲学基础既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而是辩证唯一论”的观点。他在这座文化古都多方面求索,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储蓄了为回族和伊斯兰教激扬文字的能量。

人物生平

初入社会 展露才华

1940年3月快要毕业,马福龙受到宁夏“回协”秘书长刘柏石的赏识,聘请到“协会”任书记员一职。他除了处理会内公务外,还辅导各地阿衡初级讲习所,并亲自执教一期省级阿衡高级讲习所。该所本来是培养开明阿衡的,可是在省党部的控制下变成了培养干部。他接任后扭转了方向,增加了阿语经典课时,取消了“党会”和给总理三鞠躬的仪式,把他从“党化”的歧途上拉回到伊斯兰道路上。他在参加《宁夏省志·民族部分》的编纂工作中,为了落实一些回族事迹,足迹踏遍了宁夏川各个事迹发源地,采访考查,获取真实资料。他通过编写志书的机会,要把回回被歪曲了的历史,给以事实求是地、公正地改正,把以往钦定宦书中对回回的诬蔑诽谤之词统统改正过来,改变回回受歧视,遭压迫的状况。王静斋阿衡来宁,约他参加《古兰经译解》,协助王老校对、审样,促成在宁夏石印60部(每部十册)的历史记载。

马福龙在短暂的供职期间,体察到国民党大汉族主义的专横跋扈,他深刻认识到回回民族“落后”的根源在于教育不发达。回族要振兴,伊斯兰要发展“必须从教育着手,从娃娃抓起”。为了实践他的这种思想,毅然辞去公职,先后在家乡立岗地区创办回民小学三所,改变了家乡无教育的状况。在那民不聊生,啼饥号寒的社会里,要办一所学校是何等的艰难。且不说大民族势力的阻挠,回民观念的改变,单就所需物资的奇缺也够难倒人的。但马福龙只要认定对回回民族有益的事,困难再大,他也要办成。因为他是一个“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实在在干事业的人。这期间,他在立岗伙同银川几位回民开办了消费合作社,附带清真食品作坊;还打算办一个信用社,给家乡贫苦回民提供生产资金,但因回民富商大贾太少了,未能如愿。

爱国爱教 爱族爱民

马福龙是一位民族自尊心很强的学者,只要有伤害回族和伊斯兰教的言行,他就挺身而出,理直气壮地予以抵制。早在1938年,蒋介石发出“汉族回教”说怪论,回族内部的一些国民党官员随声附和,马福龙严正指出:“我们反对汉族回教说是因为:(一)回族是事实形成的历史上承认的一个民族。(二)我们只有争得了回族,才能在国家政权中有我们的地位;如果没有了回族,光是一个回教,那就没有我们的政治地位,我们永远受人欺侮压迫,而得不到自由平等,焉能发挥回族固有的精神呢?”当1940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发布

“通令”:取消“回族”、“回民”的称号,他非常气愤,立即分别致电行政院、立法院、“国大”秘书处提出抗议:“回族历来就是一个合法的实际存在的民族。它的成分包括了自唐宋元明以来,先后来到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撒马尔罕人,鞑靼人和信仰了伊斯兰教的汉人。他是在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熏陶孕育下而构成的一个独特的民族,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跟汉族有着显着的根本的区别。”他责问:“孙中山也承认有回族,为何孙先生的信徒却对总理的遗教置之不顾呢?”他还强调:“若不从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上去改善回族的实际问题,光把回族填到汉族队伍里去,在这抗战时期,是很不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的。”

在宁夏省第三次行政会议上,当官僚政客门提出“加派军粮,增加警察”时,马福龙却提出相反议案,与官僚政客们展开论战“这是要宁夏人的命!”,他以“黄河滩上18岁的姑娘连一身护身的衣服都穿不上”的窘迫处境,据理辩驳,坚决提出“减少摊派,缩减军警,合并保甲”,得到与会各界人士的一致支持。

1949年9月,宁夏解放时,马福龙作为回民代表和银川市各族各界代表到黄河渡口,冒着夜雨请求解放军先遣部队提前进驻银川,安定局势,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当解放军大部队入城时,马福龙阿衡带领银川市回民列阵街头,夹道欢迎。他还为银川市回民拟了“穆民之友”锦旗献给兵团首长,并代表宁夏回民在大会上致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马福龙还和银川回民一起上街游行,欢庆宁夏胜利解放。其后又协助军管会开展民族工作。抗美援朝时,他积极带头并动员回民群众捐献物资。银川回民捐献“伊斯兰号”飞机一架。

1950年在宁夏省委书记朱敏和教育厅、民政厅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马福龙阿衡又创办了银川新民完小,解决了新华街一带回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在中央少数民族访问团座谈会上,他提出:在银川、吴忠、石嘴山,回民聚居地区设立回民医院、回民食品加工厂;在银川设立回民学院(附设回民中小学),吸收大量回民青少年入学:成立出版印刷厂、皮毛加工厂、农具制造厂······让更多无业回民青年都能有从业的权利和机会,让宁夏回民在整体素质上有一个很大地提高。他还建议政府无息贷款给贫苦农民,尽快恢复生产。他的提议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代表团答允转告中央。

在他的著作里始终渗透着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急切地呼吁社会,救济贫困回民和失学青少年。他自费编印的“回民大众读物”都是免费赠送给回民的,而且印有“欢迎翻印”的字样。

为教陶钧 著述立说

1948年马福龙在北平燕山中学教阿语时,不光教阿语和伊玛尼,教学生生活伊斯兰化,还试验成功了“新式阿语字母国音拼读法”和《阿语字母歌》,取得良好效果。

12月假期,他返回宁夏,翌年3月,受聘银川新华清真寺教长。新华寺,原名小南寺,位于老银川菜市场和罗马市场旁,地势低洼,土坯民房。他不嫌简陋,欣然赴任。他上任后即将寺名改为“新华清真寺”创立“伊斯兰学社”,广招学子,为教陶钧“伊斯兰学社”设甲、乙、丙三个班,上午是阿语经典课;下午是中文课。课堂讲授和自由阅读,相得益彰。教师聘请民委干部和新民完小教师义务教学,并且开创宁夏女教胞进寺学习之先河。“学社”还组建了一支篮球队,常参加市体委举办的比赛活动。1951年,马福龙阿衡奔走于宁夏和内蒙各地,募集筹资,殚精竭虑,建起砖木结构的新兴清真寺,在宁夏乃至全国,尚属首座新建清真寺。自此新华寺的教务教学在众星捧月之下,呈现出空前兴旺之势。学员们经声悠扬,书声琅琅;礼拜齐刷刷,封斋热轰轰;主麻、节日寺内一片白色的海洋,教胞们沉浸在“信教自由”的欢乐祥和之中,受到各地虔诚穆民的关注,前来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1953年他受聘兼任新水桥清真寺教长后,更是发动男女老少学习、礼拜,打破了以往的沉寂,掀起了“念、干、散”的热潮。

马福龙1938年3月,曾在《西北通讯》上发表《伊斯兰教在宁夏》,是宁夏人首次向外界全面介绍宁夏伊斯兰教的历史和现状;穆斯林的宗教生活、教育和经济状况。1949年1月,在《西北世纪》上发表《对宁夏回教事业的期望》,为振兴回民教育、发扬伊斯兰教义、救济贫困回民和失学回民青年而呼吁。他在《月华》和《北平小报》上接连发表了《保卫圣地》的文章,谴责帝国主义挑起阿以战争,压迫阿拉伯各弱小国家的人民,故被薛文波聘请为《北平小报》特约记者,并负责《绿旗》、《什锦》两个副刊,借以“阐明古兰圣语的原理,宣传伊斯兰教义,发扬伊斯兰文化,提高穆斯林觉悟。”马福龙阿衡在开学的短短六年间,自费编印了《伊玛尼摘要》、《穆圣之道》(译)、《穆圣史略》、《回民常识》等回民大众读物和《伊斯兰浅论》丛书,给穆民大众提供了通俗易懂的、实用性强的学习课本。这是伊斯兰教的阿林人用虔诚的信仰,真实的感情,朴实而发自肺腑的语言为穆民大众写的,没有虚构,没有粉饰。《中国伊斯兰教著译提要》中,评论《回民常识》写道:“本书的问世,反映了本世纪50年代初西北伊斯兰教界人士,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影响下,力图适合社会主义现实生活,为社会进步作贡献的愿望和宽松和谐的社会气氛。”建国初,各族各界人民都沉浸在解放的欢乐之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真正过上了自由、平等、祥和的日子。马福龙阿衡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想借解放的曙光,大展宏图,为回族和伊斯兰教的新生做一些事情。可他万万不会想到厄难很快就来了。

在狱中又撰着了《伊玛尼总纲》、《纪念穆圣》、《伊斯兰之歌》(外四首)、《中国穆斯林到何处去》、马福龙自述》等20余万字的文稿。充分表达了他坚信安拉实有、独一,敬仰穆圣崇高伟大,热爱伊斯兰勇往直前的真情。

坚韧不拔 视死如归

1951年,在人民安居乐业后,马福龙阿衡婉言谢绝了省市领导,以及后来贺兰县领导推荐他到外地学习,回来委以要职的意愿,专心致力于清真寺的教务和教学工作。由于他对伊斯兰教的信心足,热情高,干劲大;广大穆斯林也感受到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宽容,所以宗教气氛空前高涨起来了。这期间,他与统战、民委等机构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常邀请省市领导参加清真寺举行的重大集会,以示教门公开。一些回民干部常到寺上和他交谈民族宗教问题。他也常被邀请到民委和交际处去作客。

可是,他的改革旧式经堂教育,开展寺院教育,却激起了保守者的不满;无所作为者的嫉妒。1954年宁夏省建制撤销。翌年三月,乘着“左”风吹起,在“姆那非格”的教唆下,有人诬告他,指控他“著述立说,宣扬回教国家主义”,以“现行反革命”打入囚牢达16年之久。在艰难的环境中,他的意志磨炼得更加坚强。高墙挡不住他的朝向,镣铐锁不住他的手脚。“囚牢苦伴孤灯,奋笔疾书后人,誓循安拉正道,抱定一部《古兰经》。”仍笔耕不辍,写下了《伊玛尼总纲》、《纪念穆圣》、《伊斯兰之歌》(外四首)、《中国穆斯林到何处去》、《马福龙自述》等20余万字的文稿。记述了他的前半生求学生涯,对回族和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追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对中国穆斯林未来的希望,对世界伊斯兰教运动的评论等,没有涉及当时国家时事政治,纯属民族宗教性的。他在《中国穆斯林到何处去》中写道:伊斯兰和社会主义“它们的名称虽有不同的含义,但就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来说,还是有共同点的。它们都涉及到最基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就是要使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类一律平等,公平、合理、和谐的社会。中国穆斯林只有在中国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走和其它各民族共同的道路。”

,“所以未来的中国穆斯林要必须首先医治历史的创伤,摒除成见,消除分歧,为着共同的信仰,在古兰圣训的原则指导下,在政府的帮助下,克服我们自身存在的缺点,对症下药,根治我们所患各种‘病症’。打破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抱残守缺的老框框,加强对外交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新时代,大办民族和宗教教育,提倡科学,重视理智,崇尚文化;有领导地发展生产,充实经济,扩大商品流通,满足今世人生所必需之有益的物质享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关心贫病弱残孤寡的民众。”马福龙阿衡在失去自由的情况下,能写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和美好愿望,是伊斯兰精神的体现。是对人道,理智,文明,和谐的召唤。文章最后写道:“亲爱的同胞们,中国穆斯林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重而道远。我们肩负着治理社会、净化人类心灵,提高理智,趋恶扬善,坚守正义与和平的伟大而艰巨的‘使命’,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甚至流血牺牲。只要我们有正信、不气馁、不苦闷、不退缩,我们便是胜利的!大仁大慈的安拉是会援助我们的。”这是历史地呼唤,似乎也是临终赠言,语重心长,又十分沉重。“四人帮”的追随者,非但不从中悟出点什么,却歪曲成“攻击”、“反对”,而置马福龙于死地,于1970年3月,以“继续著书立说,妄图复辟宗教,鼓吹穆罕默德以攻击······叫嚣‘穆斯林们团结起来为伊斯兰而奋斗!’”处以极刑,壮烈归真。他坚信安拉的“定然”,所以他无怨无悔,泰然自若地去了。“安拉实有独一,而且永存!我虽死也有所归。”这是他最后的誓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思想,新政策,新观念,给中国人民开创了空前的新天地,新生活,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宗教政策得到落实,中国伊斯兰教获得了新生,穆斯林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马福龙阿衡的错案1980年“平(罗)法(80)第203号文件‘属错杀,予以平反’。”他的名字和事迹出现在各种报刊和网页上,他的一些著作被很多学者所引用。穆民大众阅读着他的遗著,他的美好愿望也都变成了现实,这也许是对先烈的一种安慰。

教育家马福龙

个人简介

马福龙,男,生于1967年,现居北京通州,担任北京市剑桥中学校学校校长,是国内知名的个性化教育专家。

他拥有教育和企业管理双学历,从事个性化因材施教研究与实践10年,在学校、辅导班、远程教育等进行了8年的实战,有非常丰富的个性化教育经验。带领团队研究完成了“个性化因材施教辅助平台”和“授课过程效果评价与控制、提升平台”。经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创建了科学有效的个性化教育体系。经中国私立中学联盟推荐,马福龙被誉为中小学个性化教育第一人。

个性化教育理论

(一)个性化教育中心

马福龙教授认为个性化教育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能力方面的个性化教育,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找到每个孩子的天赋和优势,充分的挖掘培养,孩子就能走成功的捷径。第二是知识的个性化教育,根据孩子个人的学习基础、知识水平进行的差异化教育才会是最有效、最有针对性的。

事实表明,每个人的天分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对视觉有感受,有些人对听觉有感受,还有的人对嗅觉敏感 ,所以每个孩子从小就有不同的天赋。个性化教育就是追求学生潜能发展的教育,是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提高能力的教育。它可以把学生的天赋发挥到极致,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个性化教育是以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为途径,以表扬、鼓励为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1、个性化因材施教教学系统

剑桥中学引进了国内外最先进的个性化因材施教平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作业和考试,让学生的作业量、内容和难度根据学生个人的基础、特质而各不相同,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呈现阶梯性的提高。此套系统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上的漏洞得到弥补,而且能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得到恢复,同时避免了学生抄作业、互相参照等不良习惯。个性化因材施教系统让学生的作业、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得到了保证。

2、授课质量控制系统

包括电子白板、计算机、摄像机、录播系统、评价系统、培训系统等组成的整个授课工程的控制体系,使整个讲课完全实现多媒体互动教学,对授课的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精确评价。制定个性化的授课培训及提升方案。巨资打造的授课质量控制平台,使授课质量得到保证。

3、授课效果评价与提升

课程录制下来,通过教师自检、教研组抽查、专家打分评审等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作为绩效与工资挂钩;同时专家团根据课程的评价结果,对教师进行个性化的辅导与培训,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二)个性化因材施教培养方案

1、个性化训练与考试体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能力、性格等相关内容,通过对学生知识围度的测评,找到学生学习知识点的薄弱环节,包括知识掌握范围、精准度等方面。同时结合素质测评与知识测评的分析结果,为学生量身制定个性化训练与考试。督学老师执行一对一个性化培养与学习方案,并动态发送督学报告给家长。根据阶段性学习效果检测,优化个性化培养与学习方案,同时形成报告反馈给家长和学生。

2、个性化差异作业

教师对每位学生进行个性化差异分析,分析出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并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情况自动生成个性化的强化训练和学习方案,并且布置相应的作业。从而达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跟踪、分析,使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精力有针对性投放,减负的同时快速提升学习成绩。

3、个性化目标任务体系

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水平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制定适合学生个人使用的教学计划,为学生量身打造最快捷、最实用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最有效的达到个性化目标。

个性化教育实践意义

马福龙教授研发出的“个性化智能因材施教系统平台”, 通过了国家专业部门的测试,并先后在武汉同济大学、哈尔滨二中、十五中、河北省十几所学校实际应用。现已经在北京市剑桥中学全面展开和推广。

提高成绩需要一个好系统,一个好老师和一个好方法。马福龙教授研发的个性化教育系统可以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智能分析出薄弱环节,老师定制准确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并督促辅导学生执行。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方法,按照学习规律和有效的方法,快速提高学习成绩和减负双重效果。

马福龙教授推广的个性化因材施教平台,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阶梯性的提高。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孔子,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这一理念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马福龙教授个人总结出三大特点:一、 全面深入了解,注重个体差异。二、依据不同个体实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三、注重个性特长,确定培养目标。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避免了学生抄作业、互相参照等不良习惯。个性化因材施教系统让学生的作业、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得到了保证。在课堂上,教师以个性化因材施教平台为依托,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教学进度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为每个学生制定专属于学生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方案。根据教学计划,为每个学生布置差异性的学习任务,既包括同步的巩固练习、又包括针对薄弱知识点的针对性练习和对错题的重复练习。最后通过差异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跟踪分析,针对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查缺补漏,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个性化教育经验与成果

(一) 马福龙教授于2007年成立个性100因材施教教育体系。

个性100体系内容

1、 建立个性化学习计划、学习目标

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水平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制定适合学生个人使用的学习方案。

2、 分析知识水平,找到薄弱环节

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对知识点的掌握范围都不一样,

3、部署个性化学习任务,进行差异化作业和考试

针对薄弱环节,对每位学生进行个性化差异分析,并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情况生成个性化的强化训练和学习方案,让学生的作业量、内容和难度根据学生个人的基础、特质而各不相同,从而达到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教育。

4、调整个性化学习方案,动态跟踪学习情况

根据阶段性学习效果检测,优化个性化培养与学习方案,同时为每个学生建立动态跟踪档案,准确记录分析每个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教的准、补的对、提的快。

(二) 马福龙教授于2009年在北京市剑桥中学成功实现对全校上千名学生因材施教

北京市剑桥中学是马福龙教授个性化教育实践的显著成果。剑桥中学原名师敬业中学,始建于1993年,是一爱德华国王七世学校同意,英国教育部,外交部,中国驻英大使馆官员认证,更名为北京市剑桥中学。是一所多元高中、国际中心、艺术中心为一体的寄宿制学校。经全国教育专家委员会提议,英国剑桥大学教育质量保证学校爱德华国王七世学校同意,英国教育部,外交部,中国驻英大使馆官员认证,更名为北京市剑桥中学。学校各种教学设施配套齐全,拥有个性100智能因材施教平台、授课质量控制与效果评价提升系统,所有教室都配有多功能电教平台,每个学生均配有笔记本电脑,完全实现电子教学。

马福龙校长提出剑桥中学的教育理念就是:爱+严+科学,实施个性化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成才!

北京市剑桥学校在马福龙校长的管理下,今非昔比。很多学生慕名而来,入学率年年递增。其校累累硕果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及辽宁、河北、山东各大电视台均有报道,中国青年网、人民网、中国教育报、中国现代教育报等各大媒体争相推荐。

作为个性化教育专家,马福龙老师具有“把学生当天才来欣赏,当天才来培养”、教育学生“认识自我,建构自我,超越自奉献自我”等战略意义的教育思维。一个人的成就,只能建立在长处上,不可能建立在弱点上,哪怕是已经改正的弱点上。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扬长避短”,找到每个孩子不同的天赋,成功就是把天赋发挥到极致。真正成功的教育不是看能纠正多少孩子的缺点,而是看能否能把孩子的天赋和优势发挥到极致! 突破传统教育“智育第一”的局限,打破应试教育“以分取人”的思维定势,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

马福龙教授的个性化教育理论和实践通过了社会的考验,也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认可,创造了中国教育与现代化科技完美结合的先例。中国需要马福龙这样的教育专家,让更多的学生分享个性化教育带来的成功和辉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3: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