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玛莎施瓦茨 |
释义 | 玛莎施瓦茨Martha Schwartz,20世纪中后期现代景观艺术的标志性人物,现为哈佛大学教授作为20世纪中后期现代景观艺术的标志性人物,拥有景观建筑师和艺术家双重身份的玛莎.施瓦茨,一向以不走寻常路和挑战传统的设计手法而享誉国际景观建筑界。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玛莎.施瓦茨一面在哈佛等几所著名高等学府任教,一面通过自己的事务所和菲力普.约翰逊、矶崎新等多位世界级建筑大师进行合作,完成了纽约雅克博.亚维茨广场、明尼阿波利斯市联邦法院大楼前广场、曼彻斯特城交易所广场、亚特兰大里约购物中心庭院、德国慕尼黑的皇家侍卫队指挥部、亚利桑那MESA市艺术娱乐中心等很多经典作品。施瓦茨非常注重作品对生态系统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她喜欢在场景中采用技术手段而非自然标准或假定的自发性方案,她酷爱鲜艳夺目的色彩和另类材料,而且对潮流非常敏感,她的作品常常会与公众舆论相冲突,而招致同行的批评,但是,无论是赞者还是反对者,都认为她是一位“始终孜孜不倦地探索景观设计新的表现形式,希望将景观设计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而值得尊重的景观大师。 1950年,施瓦茨出生于美国费城的一个建筑师家庭,从小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艺术家。她在费城艺术学院选修课程,1973年就读于密执安大学艺术系并获得学士学位。这时她开始熟悉大地艺术,由此对景观设计产生了最初的兴趣。1974年她转入密执安大学景观设计系学习,在这期间遇到了彼得·沃克。由于两人对艺术与景观的共同追求,使施瓦茨找到了继续学习景观的意义,一年之后她获得了密执安大学景观设计硕士学位,并于1977年进入SWA公司,在沃克手下工作。1990年,为了各自事业的发展,施瓦茨建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 对于施瓦茨的景观设计,我们可以从其本质和表现形式上分别予以剖析。她用现代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其作品的本质目的是面向大众的、平民化的,出发点或本质内涵是同于现代主义的,而在形式上保留了她作为一个艺术家的革命精神,即对原有专业原则的超越,对景观一词的自然化联想的批判。 首先,从施瓦茨的作品所体现的现代主义的本质精神来看,她把园林看作是建筑印记以外的任何事物——道路、高速公路、停车场,它存在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就在我们身边,并不一定只是划分完整的一块土地。 从材料的应用方面来说,施瓦茨认为,景观作为文化的人工制品,应该用现代的材料制造,并且反映现代社会的需要和价值。她还常常使用廉价的材料,从环保和预算的角度考虑,施瓦茨认为用低档的材料创造不平凡的效果不再仅仅是一个选择,而是必要的。此外,她憎恨虚饰,主张设计应该诚实。其实,施瓦茨用廉价的人造植物代替天然植物也是考虑到场地环境的因素,如一些屋顶花园,承重问题限制了植物的使用。 从施瓦茨的景观设计中,到处可见波普艺术对她的影响。玻璃、陶土罐、五彩的碎片、瓦片、人工草坪,还有随处可见的鲜艳色彩,也许波普艺术正迎合了她在孩提时代就形成的对鲜艳色彩的偏好。 出于敏锐的艺术视角,施瓦茨将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思想融入作品之中,如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行为艺术等。达达主义1915—1916年产生于瑞士,其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否定一切、打倒一切,他们主张艺术与生活没有明显的界限。这不禁让我们想到施瓦茨的“面包圈花园”,将面包这种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食物作为园林造景的一部分,将生活与艺术的界限模糊掉了,用一种看似怪诞的手法创造了一种家庭氛围。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初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它是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其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施瓦茨在1987年建成的西雅图监狱庭院(King County Jailhouse Garden)中搭建了一种犹如梦境、舞台布景般的场景。这是一个用混凝土和彩色陶瓷片构筑的场地,为探访的亲友和律师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易养护的会谈场所。 施瓦茨的许多作品都是临时性景观或部分地使用临时性材料构建的。这又体现了行为艺术和大地景观艺术家对她的影响。她将景观的建造过程看成是景观艺术的一部分,这种景观的稍纵即逝,使人将时间要素纳入景观的体验之中,体现了它特殊的审美价值。如前面提到的面包圈花园,使用这种材料创作临时花园,目的在于创作过程本身,并不是将其作为持久的景观。 总之,玛莎·施瓦茨是一位景观设计领域中的勇敢拓荒者。她用艺术的审美眼光审视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她的作品是体现现代主义本质精神的大众艺术,是发掘城市细微空间的装置艺术,是关注基地文脉的后现代景观艺术,是充满隐喻、关注人性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是享受景观变化的行为艺术,是城市中鲜艳的花朵,是随时代跳动的脉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