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玛曲湿地
释义

玛曲湿地保护区总面积562.5万亩,是青藏高原湿地面积较大、特征明显、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高寒沼泽湿地。它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湿地之一,被誉为“黄河之肾”。玛曲湿地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水塔”、“黄河蓄水池”。

简介

玛曲湿地保护区总面积37.5万公顷,保护区内泥炭储量丰富,达15.9亿立方米。再加上玛曲县境内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和沼泽湿地,构成黄河上游完整的水源体系。

但由于水土流失和干旱荒漠化,黄河首曲湿地面积曾严重萎缩,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40多万公顷萎缩至上世纪末的30多万公顷。

位置

地处三江源地区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几个县区的名字都与河流有关系。黄河从发源后的第一个大弯就是玛曲县,而玛曲就是藏语“黄河”的意思;和玛曲相邻的县区碌曲县境内有着高原神湖“尕海湖”,而碌曲这个县名就是黄河最大支流洮河的藏语;闻名中外的拉卜楞寺所在地夏河县,县名就直接是以流经当地的大夏河而命名……

南州境内,有黄河、白龙江、洮河、大夏河及其122条支流发源或流经,州内水域面积达44.75万亩。特别是黄河在甘南州内玛曲县流经433公里,径流量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184.13亿立方米的58.7%,被誉为“黄河蓄水池”和“中华水塔”,是维系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

作用

“玛曲”在藏语中意思即为“黄河”,玛曲湿地对调节黄河水量、泥沙量、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水文地理

就水文地理而言,黄河进入玛曲时的年径流量仅占黄河年总流量的20%,而黄河流出玛曲时的年径流量已达黄河年总流量的65%。这使玛曲成为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地。

气候变化

就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而言,玛曲湿地的泥碳层有数十米之厚,这既显示了它的积碳能力,又显示了它的释碳潜力。这说明它对地球生物化学循环中的碳输运影响,是一般植被系统难以相比的。此外,在玛曲,与湿地共生并部分重叠的是玛曲草原,它约占玛曲面积的90%,被誉为“亚洲第一天然优质牧场”。草场与湿地的相互依存和共生,进一步增强着玛曲的生态系统功能。

现状

湿地具有很高的持水能力,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肺”。再加上玛曲县境内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和沼泽湿地,构成黄河上游完整的水源体系,被誉为“黄河之肾”。

无论就湿地生态学而言,还是就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言,玛曲均可视为青藏高原的两河(黄河、长江)河源地区的缩影。这一情况在湿地生态治理方面,尤为显得突出。现在玛曲已和整个两河河源地区一样,深受生态退化的威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玛曲湿地大面积萎缩,沼泽面积减少近2/3,玛曲以前有湿地45万公顷,现仅存37.5万公顷;草场大面积退化,其中重度退化达27%,中度退化达35%;地下水位下降近20米;生物物种数减少近40%。现在,沙化、鼠害、毒杂草等三害已成为湿地和草场退化的普遍现象。

干涸

沼泽湿地大面积干涸,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牧草的能力大大减弱,旱、雹、风雪等自然灾害频发。

湿地大面积干涸萎缩,致使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种群大量消失。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关资料考证,玛曲各类珍稀动物达230多种,但现在,仅存国家规定的保护种类140多种,减少近90种。

治理

现行

玛曲对生态退化的治理,仍然沿用内蒙、新疆的治理思路。那是一种典型的末端治理思路,就是说:对于沙化,进行“压沙”,对于鼠害,进行“灭鼠”;对于毒杂草,进行“除草”。这些举措移植玛曲的实践,证明不仅治理成本极高(压沙的工程投入费用约为1000元/亩),而且难见成效。在实施治理的试验性样地上,虽有4-5年治理史,恢复状况离预期甚远。这说明,这类末端治理措施对于玛曲并非最适,甚至不一定可行。

新思路

玛曲的生态退化治理应另寻新的思路。一种可行途径是从改善生境条件着手。当地的历史气候数据表明,与玛曲天然湿地和草场相应的气候状态,是年降水量约650毫米。这一气候条件现在已受削弱,可以优先恢复。这可通过人工降水实现。由于这里地处青藏高原,是印度洋进入中国的路迳的前端,水汽资源丰富;又由于这里海拔达3500-4000米,有着良好的成雨高度条件;因此,通过人工降水确保年降水650-700毫米,以恢复其生境,不是一件难事。恢复了原初的润湿生境,等于消除了沼泽萎缩和草场沙化的成因;中华鼢鼠、草原鼠兔、毒杂草等,也将不再是优势种。这种从生境着手的治理,实质是针对退化源头的治理。

全民在行动

甘南州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1年,兰州大学等高校的9位专家上书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议尽快保护甘南生态环境。时任省委书记的苏荣明确批示,把甘南生态保护“做成一个大项目”。 就在那一年,原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玛曲县为首批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同时委托专家、学者实地考察,收集资料,编制完成了《玛曲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和《甘南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规划》。 2005年8月,原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和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程国栋院士等,深入玛曲、夏河、碌曲等地考察,随后12名院士联名上书中央,提出“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甘南生态环境恶化亟需国家大力支持保护”。 在当地政府和专家的推动下,玛曲湿地的保护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甘南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规划》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于2007年12月4日,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项目总投资44.51亿元。 据介绍,该项目分近、远期实施,2006年—2010年,以草原、湿地为重点,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趋势;2011年 —2020年,以水源涵养和补给区为重点,全面恢复和增强黄河水源补给综合功能,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循环的路子。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保护甘南湿地的活动也此起彼伏。200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达成共识,形成了甘肃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提案。 而在甘南,当地政府一方面实施“农牧互补”战略,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减少草场载畜量。如玛曲县曼尔玛乡乔科湿地核心区的82户牧民已搬迁到萨合牧民新村。 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旅游生态产业及第三产业,合理流转从事畜牧业者。如碌曲尕秀村牧民扎西草将自家牧场、牛羊流转承包给村上的养殖大户,自己则专门搞缝纫。 通过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甘南1800多万亩草场得以围栏。在玛曲县尼玛镇,黄河岸边的沙丘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草方格,草方格里种上了星星点点的沙棘、柴胡、燕麦草。 近年,甘肃省政府对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加大了治理力度,申请设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并投入数亿元资金,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缓解了人为因素对生态的破坏,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 据了解,甘肃省“十一五”期间推动10项战略性重大工程的建设,总投资2500亿元。其中就有甘南黄河重要水源供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 2009年3月,《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湿地保护与恢复》等12个项目调研报告通过甘肃省发改委审查并批复。 《中国经济周刊》获悉:甘肃省发改委对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等12项目,归并后按10个项目分别进行了批复。 当地一位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等10个子项目的批复,为争取新增项目得到国家的支持奠定了基础,在国家拉动内需和支持藏区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下,有望得到国家的支持和投资,先期启动安排一批成熟的项目。” 甘南州州长毛生武表示:这些项目的实施,为遏制甘南生态恶化趋势,起到重大作用,同时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牧民增收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妥善解决生态移民问题。 在甘南碌曲县召开的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委员会2009年年会上通过的《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计划》,是有关各方联合出台的关于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的第一张“路线图”。该计划对保护区范围内的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一个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环境优美的新甘南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7: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