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麻涌镇 |
释义 | 麻涌镇位于珠江三角洲黄金腹地,广州市与东莞市的交界处,东距东莞市区22公里,西距广州市区29公里,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桥相通。 中文名称:麻涌镇 下辖地区:13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 电话区号:0769 邮政区码:523000 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黄金腹地 面积:91平方公里 人口:约11万 方言:广东话(粤语) 气候条件: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车牌代码:粤S 荣誉:“中国曲艺之乡” 地理麻涌镇位于珠江三角洲黄金腹地,广州市与东莞市的交界处,东距东莞市区22公里,西距广州市区29公里,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桥相通。全镇总面积91平方公里,人口约11万,其中户籍人口7万多,外来人口4.3万,下辖13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这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2℃,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土地资源丰富,平原辽阔,有35公里长的海岸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麻涌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成为东莞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已经形成了以粮油食品加工、港口物流、高档玻璃建材、太阳能电池、电子、纺织制衣、造纸、包装印刷、化工、五金等产业为支柱的外向型经济结构,正朝着现代化港口工业新城的目标不断迈进。 城市建设麻涌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城市,加快了镇总体规划调整,完成沿江东路、沿江西路、镇新中心区教育公园、大步公园景观设计,以及新太路、新中心小学等道路设计。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中心文化广场、中麻公路西线改造工程和马士基集装箱厂供电工程,加快次级行政中心建设及新沙路延长线建设工程等。不断增大水利投入,全年共投入1400多万元,建设水闸11座,完成堤围约5公里。通过努力,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社会治安根据东莞的实际情况,市委、市政府在年初提出,把严重制约城市发展、严重影响城市形象的社会治安问题,作为加快新一轮发展的突破口,承诺年内社会治安明显好转。麻涌镇迅速行动,以实际的行动抓好社会治安。我镇一方面建立水上巡逻队和警犬队,并投入600万元在全镇各个重点路段设立了60个治安视频监控点,进一步提高社会面的防控能力。另一方面开展 “铁碗”、“雷霆扫穴”、“粤鹰”、“冬季攻势”等社会治安治理行动。2006年全镇共破获刑事案件159宗;破案率上升18.21%,重大刑事案件破案率上升13.94 %,群众安全感大大增强,全镇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经济建设近几年来,麻涌社会经济发展迅猛,2006年获得了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全市第3名、农村环境“五整治”工作先进镇、省卫生镇等称号,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6亿元(预计),比去年增长26%;税收总额8.2亿元,增长47%;村组两级资产总额14.8亿元,增长11.2%;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亿美元,增长72.73%;实际利用国内资金6.98亿元,增长132.44%。 城市管理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管理水平,我镇积极创建省教育强镇和创建省卫生镇 根据《麻涌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方案》决定,镇委、镇政府对麻涌镇现有的20所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合并在3所中学和6所小学。其中: (1)新建中心小学,位于麻二社区,占地53亩,建筑面积13928㎡,设有课室、功能室各50间,可容纳学生近2000人。新中心小学按市一级标准施工,配有完善的多媒体课室、电脑室、语音室等;体育设施完善,建有塑胶跑道一个、足球场一个、篮球场四个。联合办学后招收麻一、麻二、麻三、麻四、居民四条村(社区)的学生约2150人,分48个班,总投入约5348万元,2007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2)选址新建麻涌一小。学校占地40亩,新建面积12803㎡。联合办学后招收新基、东太两村学生约1100人,分23个班。总投入约3145万元。 (3)麻涌二小。在川槎小学原校扩建,学校总占地37亩,扩建面积6860㎡。联合办学后招收川槎、鸥涌、 黎滘、螺村四所小学的学生约1200人,分26个班,计划总投入约1822万元,2007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4)麻涌三小。在南洲小学原校扩建,占地40亩,扩建面积5931.11㎡。联合办学后招收华阳、南洲村学生 约1000人,分22个班,计划总投入约1357万元,2007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5)麻涌一中。占地162亩,在原校扩建,扩建面积41307㎡。建成后撤消川槎中学,合并到该校,学生约2700人,分48个班。计划总投入约4079万元。 我镇以创建省卫生镇和开展农村环境“五整治”为契机,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快“五有”新村建设步伐,在全市率先采用BOT模式处理垃圾,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垃圾中转站6座,并投入35万完成7间公厕升级改造。开展了麻涌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的BOT招投标工作。加强公园、广场、道路、景点的绿化养护,大力整治生态环境,并对全镇15个农贸市场实行规范化管理。同时,投入了120多万元对麻涌大桥底、镇区商业街停车位进行改造,使车辆有序停放。加强公交体系建设,新开营运线路1条,新投入运力9辆,新建候车亭25个。 社会事业民心问题一直是镇委、镇政府牵挂的问题。我镇坚持务实为民,体察民情的原则,将民心问题摆在突出地位。深入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和“一保五难”工程。认真抓好农民养老保险、农医保等参保工作,共发放农养、农医保险金3250万元;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共发放保障金303多万元;积极开展扶贫送温暖等帮扶活动,06年下来用于扶贫济困及各项社会保障事业资金2112万元。在解决农村“行路难”问题上,市、镇、村共投入775万元,完成总长为7150米自然村道路建设工程,同时已完成了解决 “饮水难”、“上学难”工作,并加快推进“看病难”和“住房难”工作;计划投入128万元启动全镇住房解困工程,加紧农民公寓建设等,使农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社会保险事业顺利发展,完成了农保与职保并轨工作。 资料全镇总面积91平方公里,人口约11万,其中户籍人口7万多,外来人口4.3万,下辖13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这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2℃,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土地资源丰富,平原辽阔,有35公里长的海岸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麻涌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港口经济成了新的增长点。 介绍平畴沃野蕉林翠,小艇穿梭笑声来,好一幅水乡水墨画。 麻涌镇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广州、深圳走廊的中部。东距东莞市区22公里,西距广州市区29公里,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相连,南临珠江口狮子洋,水路至香港72海里,广深高速公路立交口位于镇中心区,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华南最大的内陆港口新沙港位于镇西部,港口经济成了新的增长点。 改革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麻涌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成为东莞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已经形成了以粮油食品加工、港口物流、高档玻璃建材、太阳能电池、电子、纺织制衣、造纸、包装印刷、化工、五金等产业为支柱的外向型经济结构,正朝着现代化港口工业新城的目标不断迈进 麻涌镇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总面积74平方公里,,人口约11万,其中户籍人口7万多,外来人口4.3万。麻涌镇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平原广阔,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投资环境优越,以世界上最大保险粉生产商——中成化工厂为首的一大批中外商大企业在此立足。麻涌镇又是东莞市的中心镇,站在水乡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列。 文化源远麻涌镇 涌镇粤曲文化源远流长,被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 香蕉是麻涌镇的主要农产品,历史悠久,久负盛名。麻涌镇所产的香蕉以高芭龙牙蕉、黄皮油蕉、大种矮芭蕉等品种为多,其特点是蕉肉香甜、嫩滑、蕉皮光亮薄身,不易起黑斑点,2002年香蕉的种植面积30337亩,总产55282吨。镇内设有十几个香蕉交易市场,形成了香蕉贸易产、运、销一条龙服务体系。优良的香蕉品质,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现代化的经营方式,使麻涌香蕉远销全国各地。全镇近年来不断加快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发展蔬菜、花卉、地毯草、畜牧、水产等多种经营,形成了传统特色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布局。 麻涌,正向建设现代化港口新城迈进。 历史沿革麻涌镇立村于宋,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由于先人爱梅,立村之初名为“古梅乡”。古梅乡原属广州府宝安县所辖,之后于明朝初期划归东莞县中堂区管辖。由于此地四周河网密布,同时岸边耕地又以产麻为主,又改名为“麻涌乡”。建国前夕麻涌归东莞新四区所管。建国初至1952年划入东莞县第八区。1953年土改后,又划为东莞县第十八区,称为麻涌区。1958年成立麻涌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东莞县麻涌区。1986年,东莞县设市之后,麻涌也随之改镇。 名字来源建国前夕麻涌归东莞新四区所管。建国初至1952年划入东莞县第八区。1953年土改后,又划为东莞县第十八区,称为麻涌区。1958年成立麻涌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东莞县麻涌区。1986年,东莞县设市之后,麻涌也随之改镇。 自然地理香蕉 自然环境 麻涌镇总面积91平方公里,全镇人口11万,其中户籍人口7万多,外来人口4.3万,下辖13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 这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2℃,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土地资源丰富,平原辽阔,有35公里长的海岸线。 地理位置 麻涌位于珠江口,东距东莞市区22公里,西距广州市区29公里,南邻深圳市和香港,是扼守珠三角经济圈的中枢之地。 未来几年,随着西部快速干线、沿江高速、珠三角城际轻轨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的建成,麻涌的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 交通通讯公路镇内公路网络完善麻涌镇 公路镇内公路网络完善,通过中麻公路与107国道相联;镇内有三个高速路出入口,其中广深珠高速一个,规划建设的沿江高速两个;已完工的东莞市西部快速干线从新沙港口经望牛墩、道滘,连接东莞市五环路,全长约16公里,控制宽度100米,届时麻涌到东莞市区只需20分钟的车程。 新沙港位于麻涌镇高新科技开发区内的新沙港,是华南目前最大的内陆港口。 新沙港的地理位置极度优越;南临珠江口狮子洋,水路至香港及澳门不足75海里;陆路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广州保税区相连;同时距离麻涌镇广深珠高速立交口不足10分钟车程。 新沙港现有船泊位10个,将来会发展到20个。新沙港内泊位最基本都可以停泊3.5万吨级轮船;99年更安全靠泊了马耳他籍DIAMOND SEA(金刚海)13.9万吨货轮,从而打破了以自广州港一直靠泊巨轮的记录。 99年年底,新沙港一期工程完全竣工,1-5号泊位全年完成1123万吨吞吐量,比原定的910万吨超量。随着一期工程的完成和全年港口的业绩,国家对此十分重视,深化投资力度,开始了新沙港新一项的投资项目(二期工程)。其中,中央直属粮库“新沙港粮库二期工程”项目就是获得国务院批准的。 在千禧年中,国家及省政府对新沙港十分关心,为了援解大型船舶的航道水深不足问题,决定在今年年底竣工“出海航道口一期工程”,届时出海航道可以用水深达13.5米,将进一步加强新沙港停泊大型轮船能力。 机场机场麻涌地处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五大机场中心,沿广深珠高速公路,五十公里内北有广州机场,南有深圳机场;一百公里左右有珠海机场及香港新机场。 铁路轻铁铁路新沙港的货运专线铁路与广州厦园站接轨,贯通全国各地。 轻铁规划中的珠三角城际轻轨途径麻涌,并在麻涌设站,使麻涌的交通更方便快捷。 通讯网络通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麻涌的通讯网络不断完善,程控电话、移动电话、信息网络被普遍应用。目前全镇固定电话用户3.6万户,因特网用户2千多户,每百人移动电话拥有量超过35台。 社会经济城市建设麻涌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城市,加快了镇总体规划调整,完成沿江东路、沿江西路、镇新中心区教育公园、大步公园景观设计,以及新太路、新中心小学等道路设计。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中心文化广场、中麻公路西线改造工程和马士基集装箱厂供电工程,加快次级行政中心建设及新沙路延长线建设工程等。不断增大水利投入,全年共投入1400多万元,建设水闸11座,完成堤围约5公里。通过努力,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社会治安根据东莞的实际情况,市委、市政府在年初提出,把严重制约城市发展、严重影响城市形象的社会治安问题,作为加快新一轮发展的突破口,承诺年内社会治安明显好转。麻涌镇迅速行动,以实际的行动抓好社会治安。我镇一方面建立水上巡逻队和警犬队,并投入600万元在全镇各个重点路段设立了60个治安视频监控点,进一步提高社会面的防控能力。另一方面开展“铁碗”、“雷霆扫穴”、“粤鹰”、“冬季攻势”等社会治安治理行动。2006年全镇共破获刑事案件159宗;破案率上升18.21%,重大刑事案件破案率上升13.94%,群众安全感大大增强,全镇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经济建设近几年来,麻涌社会经济发展迅猛,2006年获得了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全市第3名、农村环境“五整治”工作先进镇、省卫生镇等称号,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6亿元(预计),比去年增长26%;税收总额8.2亿元,增长47%;村组两级资产总额14.8亿元,增长11.2%;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亿美元,增长72.73%;实际利用国内资金6.98亿元,增长132.44%。 麻涌镇 城市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管理水平,麻涌镇积极创建省教育强镇和创建省卫生镇。根据《麻涌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方案》决定,镇委、镇政府对麻涌镇现有的20所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合并在3所中学和6所小学。其中: (1)新建中心小学,位于麻二社区,占地53亩,建筑面积13928㎡,设有课室、功能室各50间,可容纳学生近2000人。新中心小学按市一级标准施工,配有完善的多媒体课室、电脑室、语音室等;体育设施完善,建有塑胶跑道一个、足球场一个、篮球场四个。联合办学后招收麻一、麻二、麻三、麻四、居民四条村(社区)的学生约2150人,分48个班,总投入约5348万元,2007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2)选址新建麻涌一小。学校占地40亩,新建面积12803㎡。联合办学后招收新基、东太两村学生约1100人,分23个班。总投入约3145万元。 (3)麻涌二小。在川槎小学原校扩建,学校总占地37亩,扩建面积6860㎡。联合办学后招收川槎、鸥涌、 黎滘、螺村四所小学的学生约1200人,分26个班,计划总投入约1822万元,2007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4)麻涌三小。在南洲小学原校扩建,占地40亩,扩建面积5931.11㎡。联合办学后招收华阳、南洲村学生 约1000人,分22个班,计划总投入约1357万元,2007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5)麻涌一中。占地162亩,在原校扩建,扩建面积41307㎡。建成后撤消川槎中学,合并到该校,学生约2700人,分48个班。计划总投入约4079万元。 麻涌镇 麻涌镇以创建省卫生镇和开展农村环境“五整治”为契机,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快“五有”新村建设步伐,在全市率先采用BOT模式处理垃圾,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垃圾中转站6座,并投入35万完成7间公厕升级改造。开展了麻涌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的BOT招投标工作。加强公园、广场、道路、景点的绿化养护,大力整治生态环境,并对全镇15个农贸市场实行规范化管理。同时,投入了120多万元对麻涌大桥底、镇区商业街停车位进行改造,使车辆有序停放。加强公交体系建设,新开营运线路1条,新投入运力9辆,新建候车亭25个。 社会事业民心问题一直是镇委、镇政府牵挂的问题。我镇坚持务实为民,体察民情的原则,将民心问题摆在突出地位。深入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和“一保五难”工程。认真抓好农民养老保险、农医保等参保工作,共发放农养、农医保险金3250万元;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共发放保障金303多万元;积极开展扶贫送温暖等帮扶活动,06年下来用于扶贫济困及各项社会保障事业资金2112万元。在解决农村“行路难”问题上,市、镇、村共投入775万元,完成总长为7150米自然村道路建设工程,同时已完成了解决“饮水难”、“上学难”工作,并加快推进“看病难”和“住房难”工作;计划投入128万元启动全镇住房解困工程,加紧农民公寓建设等,使农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社会保险事业顺利发展,完成了农保与职保并轨工作。 港口发展新沙港 位于麻涌镇高新科技开发区内的新沙港,是华南目前最大的内陆港口。 新沙港的地理位置极度优越;南临珠江口狮子洋,水路至香港及澳门不足75海里;陆路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广州保税区相连;同时距离麻涌镇广深珠高速立交口不足10分钟车程。 新沙港现有船泊位10个,将来会发展到20个。新沙港内泊位最基本都可以停泊3.5万吨级轮船;99年更安全靠泊了马耳他籍DIAMONDSEA(金刚海)13.9万吨货轮,从而打破了以自广州港一直靠泊巨轮的记录。 99年年底,新沙港一期工程完全竣工,1-5号泊位全年完成1123万吨吞吐量,比原定的910万吨超量。随着一期工程的完成和全年港口的业绩,国家对此十分重视,深化投资力度,开始了新沙港新一项的投资项目(二期工程)。其中,中央直属粮库“新沙港粮库二期工程”项目就是获得国务院批准的。 在千禧年中,国家及省政府对新沙港十分关心,为了援解大型船舶的航道水深不足问题,决定在今年年底竣工“出海航道口一期工程”,届时出海航道可以用水深达13.5米,将进一步加强新沙港停泊大型轮船能力。 文化艺术粤剧表演“曲艺之乡” 普遍认为,粤剧于明朝中叶开始萌芽,孕育于本地班。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在佛山、广州,本地班已建立了琼花会馆这一行业组织。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广东化了的江西弋阳腔、江浙昆腔演唱梆黄为主体的剧种,这一剧种实际上是弋阳腔和昆腔与广东本地流行的南音、龙舟、木鱼、粤讴、咸水歌等民间曲调以及广东器乐乐曲结合而成。直至清末民初,逐渐演变为融集南北、中外唱腔音乐,以广州话演唱,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地方戏剧——粤剧。粤剧有别于外省戏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属于中国写意派戏剧范畴,又具有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个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 古今往来,麻涌人对粤剧曲艺情有独钟。人们不仅喜爱听,还会弹唱编演。麻涌有着浓厚的粤剧曲艺氛围,以前麻涌的凉棚挂满乐器,老老嫩嫩都经常玩,村民们自娱自学,非常流行。受其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生活在古老而朴素的水乡,出门见水,举步登船,陆路交通难以连接。人们以水田耕作为主,随潮涨潮落安排作息。每当农闲和潮涨时候,乡民喜欢三五成群聚于树荫下或凉棚、祠堂里,谈天说地,说书弹唱。使有天分的曲艺爱好者越来越多,兴起时自家出钱或众人集资派人往省城买回部分乐器与服饰,逐渐形成自娱自乐的民间组织。之后,有的外出拜师学艺,有的请师教习基本功,使各村的曲艺队伍迅速扩展,艺术水平逐步提高,成就了一方特色。1999年,经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的专家评定,麻涌荣获首批《中国曲艺之乡》 ,并在广州南方剧院接受了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的授匾。当时全国评了八个曲艺之乡,其中广东就四个,东莞有两个,分别是麻涌和道滘。粤剧气氛在漳澎、大步和新基三条村最为活跃,漳澎和新基被评为省的曲艺之乡。麻涌出了不少的粤剧名人。 有着“中国曲艺之乡”之称的麻涌镇现有18个曲艺中心。1996年成立了麻涌镇曲艺协会,会员来自镇内各行各业,主要有:农民、工人、教师、干部、企业家、医生等;同时,各村也自己的曲艺社,共有16间,会员达到500余人,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20岁。在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各曲艺社每星期都在镇文化广场进行周三粤曲专场表演,还经常性参加镇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成功参演了救灾复产义演、文化高地直播车、首届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为打造文化强镇开创了良好的新起点。 十多年来,在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下,镇曲艺协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全省、市各项比赛中多次获奖,其中两次代表东莞市参加“广东省老年艺术节”演出,更得到了省委书记张德江的好评及亲切接见。 在河边的水幕里,蕉林月夜中不时传出胡横箫,悠扬入耳。偶然间,又一曲婉转凄楚的《胡北归》从凉棚、祠堂荡出,见声见情,缠绵哀怨,粤韵清音可谓绕梁三日…… 赛龙舟赛龙舟 龙舟始因纪念“屈原”而兴起装造的长艇,之后民间把长艇加以改装修饰作为体面,在江河上竞渡一番,逐渐成为一种水上运动项目。时至清代末年人们先后把长艇统一改装成8.5丈长的“大龙”。每当节日到来,周边各村的龙舟不约而同响起锣鼓,集于江面上,相互礼让一番后,擂起锣鼓齐头并进,确实为水乡民间人皆共赏的一项大型体育活动,之后便分别形成各处不同日期的“龙舟景”。至今,麻涌镇仍保留的龙舟景有麻涌景(五月十六),漳澎景(五月初九)、鸥涌景(五月十八)。改革开放后,我镇经济迅速发展,群众性的赛龙舟活动蓬勃发展,各村各乡新装造了龙舟,竞渡出现了新热潮,至今举行了七届“企业杯”龙舟赛。 舞狮醒狮表演 舞狮在麻涌镇流行已久,每逢新春、喜庆日子及各类大型活动,人们喜爱舞狮,以示吉祥。尤在新春伊始(年初一、二、三日),富贵人家邀请一班入屋拜神祈求家宅平安、丁财两旺。表演舞狮,由大头佛引路,打响有节奏的高边锣鼓、主人家点燃喜炮欢迎,并挂青给醒狮采青以作报酬,此项活动流传至今,深受群众欢迎。建国之初,我镇曾有“志信堂”舞狮班,设馆于麻四村八坊两江祖祠内,由武林名师萧基从广州回乡执教授徒。同一时期,活跃于麻涌狮墰的还有麻一村四坊的袁炳均,他先后从事于香港、广州等地的名门狮班活动,深得名师指拨。我镇范围内在原有基础上,各村组织的狮队有麻四、新基、大步、南洲、华阳等村,继承和发扬了舞狮这项传统文化,每年过节,各大喜日子,各村都能派出狮队表演助兴,锣鼓喧天,观者如潮,水泄不通,其乐融融,深受群众欢迎。 《香飘四季》广东省人民群众所熟悉的、享有盛名的作家陈残云,1958年至1960年受省委的委托到东莞农村体现生活,挂职县委副书记。在挂职期间,他在东莞水乡麻涌大步村蹲点,并挂职麻涌党委副书记。他立足农村,深入生活,了解民情,并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背景,党带领广大农民热火朝天地走农业集体合作化共同富裕道路为题材,创作了具浓厚的乡土风情和独具水乡特色的长篇小说《香飘四季》,真实的描写了当时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热情地歌颂农民的新生活。《香飘四季》创作于1961年1月3日,1962年3月31日于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问世。1963年下半年,陈残云分别在北京和东莞召开《香飘四季》读者座谈会,在这基础上,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故乡情》。1965年下半年,电影《故乡情》在麻涌、大步及附近村庄取材开拍,是年年底完成外景拍摄工作。小说《香飘四季》深深地刻在社员群众心中,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