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释义

简介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黔东北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及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8°3′53″~108°19′45″,北纬28°37′30″~28°54′20″,属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1 113hm²,其中核心区面积10 543hm²,缓冲区面积10 522hm²,实验区面积5 548hm²。经考察证实,保护区内分布有黑叶猴76群730只左右,是目前我国黑叶猴分布最密集,数量最多的地区,亦是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

发展历程

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隶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管理,1994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隶属省林业厅管理,管理机构定编25人。为了保障黑叶猴种群繁衍及其栖息地的完整性,2002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锯齿山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归并麻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5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长办公会议纪要》明确,贵州麻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更名为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省林业厅直属正县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30人,所需人员经费由省财政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地势地貌

麻阳河保护区位于大娄山脉北东,主要公布于乌江的两条支流,麻阳河和洪渡河的深切割沿岸地带。麻阳河、洪渡河地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地块边缘,出露地层为寒武纪和奥陶纪。区内海拔800—1000米以上地段地势开阔,800米以下则多为峡谷,向下侵蚀作用强列。在标高1000米,800米及500—600米处,尚有带状分布的山峰或侵蚀台阶,溶蚀盆地,尘洼地及平底溪谷等常出现在上述不同的分层高度,构成了颇具特色的层状山岳地貌景观。除切割很深的谷底溪流不断,地下水丰富外,大多数区域地表经流稀少,峰丛、洼地、漏斗、溶洞、陡崖、石峰等溶蚀地貌及崩塌地貌发育强烈景观奇特壮美。

保护区的主要河流为乌江一级支流麻阳河与洪渡河。麻阳河发源于德江县彦坪黄根坝,西起锯齿山(海拔1158米),横贯保护区至思渠镇暗溪口(海拔290米)汇入乌江,相对高差878米,全长26.5公里,流域面积3183公顷。洪渡河从务川境内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保护区内12.75公里,于洪渡镇(海拔264米)汇入乌江,在保护区流域面积1225公顷。

气候特征

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湿度适中,冬凉,夏热,四季分明,有霜期短,生长季节长。保护区年均降水量1158.7㎜,年均经流量428.2㎜,年均蒸发量735.6㎜,与年均降水量基本保持平衡。一年中降水量的变化两峰两谷型,最高峰出现在5—6月,次高峰在9月,最低谷出现在1月,次低谷在8月。年均气温16.7℃,最热7月均温27.2℃,极端最好高温度41℃,最好冷1月均温5.6℃,极端最低温﹣6℃,年均大于10℃以下积温,海拔高低不同,幅度在3500—5500℃之间。保护区的峡谷地带,由于箱状峡谷深切,谷底至由岭海拔相差大,在夏季,山岭烈日高照,气温达40℃左右,十分炎热。谷底由于阳光无法照射或很少照射,其气温随着海拔下降而降,平均每下降100米,温度下降2—3℃,使谷底的温度在25℃左右,十分凉爽宜人,这是保护区峡谷独特的逆温气候特征。

土壤环境

保护区的成土母岩主要为白云岩,其次为石灰岩,另有少量砂页岩分布。保护区海拔在300—1400米之间,由于森林土壤的形成受母岩、海拔,气候等诸因素的影响,因此,除黄土到新景,月亮坝至中坝1000米以上古老夷平面有部分黄壤分布外,保护区内大部份土壤为石灰土。石灰土又分为黄色石灰土及淋溶性黄色石灰土两个亚类。黄色石灰土主要分布于较高的山峰坡面,侵蚀台阶,溶蚀盆地,洼地,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淋溶性黄色石灰土则主要分布在峡谷两岸峭壁,陡峻的山峰中下部,以及石灰岩形成的峰丛等地段,由于淋溶性强,因而土壤呈微酸性。

动物资源

麻阳河保护区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森林覆盖率63.74﹪。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加之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森林防火工程等的有效实施,保护区的自然植被恢复很好。在很多地段,栓皮栎、木荷、青冈栎等树种已形成大面积的中幼龄林,马尾松、柏木、杉、樱、响叶杨等也大量出现,区内自然生态环境迅速向良性转化,生物物种特别是黑叶猴栖息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经科学考察,保护区内分布维管束植物120科293属800余种。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杏3种;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苏铁蕨、黄杉,三尖杉,穗花杉,香果树、楠木,香樟,伞花木,榉木,润楠,十齿花等12种;有春兰、寒兰、白芨、虾脊兰、石斛、天麻、独蒜等珍稀兰科植物20余种。

植物资源

保护区主要以保护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及其栖息地为主,经过科学考察,保护区内分布各类珍贵野生动物300余种,其中兽类37种,鸟类149种,两栖爬行类32种,鱼类48种。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豹、林麝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熊、大灵猫、猕猴、斑羚、穿山甲、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27种。麻阳河保护区两条河谷森林植被保存良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一座重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基因库,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社会经济价值。

旅游资源

麻阳河保护区以奇特、险峻、幽奥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主,以原始的常绿阔叶林为陪衬,以峡谷溪流为灵魂,其间峰峦岩石千姿百态,溪流涌泉,溶洞变化多端。峡谷两侧峭壁对峙,沿岸洞穴幽深,怪石嶙峋,绿树成荫,盘根错节,黑叶猴群攀跃嬉戏于其间,更显麻阳河保护区优美多样的自然景观,是人类回归大自然,进行森林旅游、渡闲消假的绝好去处。

保护区主要旅游资源类型

秀丽的蚀余风光。保护区内碳酸盐岩分布,岩溶地貌发育,由于长期受溶蚀侵蚀,形成各种蚀余景观,有的群岩叠障如刀削剑斩,有的峭石独秀,似玉簪螺髻,景观如画,令人称奇。

幽深的峡谷风光。保护区内麻阳河、洪渡河两条河流长63公里,其中峡谷地带占85﹪,约有54公里长,峡谷高120—350米,宽20—60米,峡谷两侧陡峭,坡度多在70°以上,部分成垂直状形成箱式峡谷。特别是石牌峡谷、老鹰岩峡谷、岩头关峡谷、锯齿山峡谷等,谷底幽深,空气清馨,流水潺潺,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峡谷两侧森林密布,由于树种不同,开花结果,季节各异,黑叶猴穿梭在森林、峡谷、河滩之中,给奇丽的峡谷风光更添不少乐趣,更显其保护区峡谷风景的惊、险、奇、幽、秀、壮的特点。

神秘的溶洞探奇。保护区内朱家洞,游龙洞,浑洞,干洞,姐妹洞,龙清塘洞等神秘不可测。地下溶洞群中,随处可见的石芽、石笋、钟乳石,千姿百态。有的溶洞洞中有洞,纵横交错,上下重叠,错综复杂,神秘幽深,是人们观光,探险的极佳去处。

奇特的像形山石。保护区内碳酸盐岩分布,岩石露头较多,由于长期的溶蚀作用,形成各种各样的像形山石。如位于石牌的国画石,鬼斧神剑劈下的“三面红旗”迎风招展。月亮岩,和尚岩,飞来石,鸡翘山等形象逼真,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在保护区的银泉瀑布陪衬下,更显保护区的勃勃生机。

醉人的森林景观

马尾松景观林:在锯齿山、红丝河、大土一带的山脊部,分布着四季常绿的马尾松。马尾松枝叶繁茂,树干通直,冠形挺拔,苍劲有力。人们见到如此景观,自然引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节,待到雪化时“的英雄气概,漫步林中,如置身茫茫林海,闻着飘散的松香,醉人心脾。

枫香、响叶杨景观:保护区内的贵阳坝,岩头关等地分布着枫香、响叶杨、猴欢喜、化香等混交林,季节变化丰富多彩,春季的嫩绿,夏节的墨绿,秋季的红艳,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既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环境,又有白杨啸啸的歌咏空间。

绿阔叶与落叶混交林景观:在麻阳河、洪渡河两岸,随处可见鹅耳枥、润楠、槭树、乌冈栎、青冈栎,栓皮栎、化香、木荷等常绿终年叶绿,随着季节的变化有一定的色调变化。落叶树季节变化也很丰富,春季葱绿与秋季的金黄,各有特色,情趣。林中乔灌木层次明显,特别是灌木层山花烂漫,野果遍布,藤蔓缠绕,鸟鸣啾啾,群猴跳跃嬉闹,置身其中,如在仙境中漫游。

群猴乐园:保护区内森林茂密,野果遍地,溶洞众多,气候温和,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叶猴和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猕猴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繁衍空间。区内76群730只左右的黑叶猴和少量的猕猴在这理想的生存空间中自由生活,为天然的黑叶猴乐园。麻阳河保护区是人们观赏黑叶猴,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科学考察的理想地方,具有极大的生态旅游开发潜力。

保护价值

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麻阳河保护区属野生动物类型的保护区。麻阳河保护区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黑叶猴及其栖息环境。黑叶猴属世界濒危物种,主要分布于越南和中国的贵州、广西、重庆等地,据统计,现全球野生黑叶猴总数约2000只,贵州省约有1200只,根据2004年,国内外专家对麻阳河保护区内的黑叶猴种群量调查结果显示,现麻阳河保护区分布有黑叶猴76群730只左右,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

另外,从物种保护角度上看,保护区内仅初步调查的脊椎动物300余种,维管束植物800余种,其中列入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叶猴、豹、林麝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熊、大灵猫、小灵猫、猕猴、斑羚、穿山甲、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27种,列入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杏3种;列入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苏铁蕨、黄杉等12种,麻阳河保护区是一座重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基因库,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理想的河流治理、环境保护价值

麻阳河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乌江中游的陡峭碳酸岩山地,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脆弱,具破坏易、恢复难的特点。乌江是长江山峡库区腹心地带,长江南岸上的最大支流,在乌江流域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今天,乌江的一级干流——麻阳河、洪渡河河谷两岸陡岩峭壁及狭带状台阶上仍保存了较好的原生植被,若不及时保护,今后必将毁于一旦。因此,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和河流治理价值。

科学研究,教学实习价值

麻阳河保护区从1987年建立至1991年完成了本底资源调查,1996年至1997年协同贵州省林业厅保护处完成黑叶猴生态习性监测研究,黑叶猴资源现状调查,黑叶猴食物林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等研究课题。1997年始,保护区管理局在省林业厅的指导下,开展了黑叶猴野外人工投食驯化工作已取得了成效,已经完成了黑叶猴的隐蔽投食——人猴相见投食——信号投食过程,黑叶猴从惧怕捡食到主动捡食的逐步适应过程,黑叶猴与人的亲和程度大大加深,开创了黑叶猴野外人工投食驯化的先例。2003年保护区管理局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的资助下完成了黑叶猴种群数量调查,2004年在国际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FFI项目的资助下,国内外专家及贵州省内保护区科研人员参加完成了黑叶猴保护现状调查项目。

保护区管理局还利用电视、报刊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保护区的各项工作进展和区内的森林资源,自然景观。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栏目,国际频道新闻栏目,贵州电视台发现贵州栏目,新闻栏目等曾多次报道麻阳河保护区科考及黑叶猴的保护管理等。央视高清频道为2008年奥运会前准备的《美丽中国》栏目已确定在麻阳河保护区拍摄相关内容,现已有重庆市及贵州省周边地区多学科科研人员到保护区参观考察,相邻市县把保护区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先后有北京林业大学,西南林学院,贵州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贵州大学,贵州林校等把保护区作为科研教学基地。FFI项目组已将麻阳河保护区作为我国黑叶猴优先保护和科学研究基地。

引人入胜的绮丽景观具有开发生态旅游价值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交通方便,距县城仅24公里,可乘车前往,亦可乘船经乌江到思渠或洪渡起岸,沿途除乌江百里画廓风光饶有奇趣外,进入保护区后绮丽的风光更使人耳目一新。区内高大雄伟的石灰岩断层,切割幽深的河谷,清冽平缓的流水,河道中矮小的断层形成的落差景观,可以说是一步一景,美不胜收。特别是老鹰岩景点,清澈见底的麻阳河水沿着弯弯曲曲的河床静静地流过峡谷。河岸两旁溶洞比比皆是,有的溶洞大小相串,洞中石钟,石笋千姿百态,置身洞中,如同进入神话传说中的花果山水帘洞。石钟乳点点滴下的水声,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千万年来历史变化的沧桑。有的溶洞深不可测,黑暗中离奇古怪,变化莫测的通道总是让人知难而返,只有那幽幽流出的阴河水,才能知道这洞究竞伸向何方。沿河两岸峭壁陡峻如鬼斧神工造就。那没有土层的峭壁上,苍翠葱笼的林木,盘根错节,姿态各异,构成一幅幅奇特的岩溶地貌上的植被景观。只有那深深嵌入峭壁石缝中百折不饶的长根,才能使人理解到这裸露石岩击上的断层溶蚀地貌上的森林有多么顽强的生命力。林中各种动物细微的活动声,鸟啼蝉鸣声,更使得奇异的景点生机勃勃。老鹰岩峭壁上方的溶洞和裂隙洞是两群黑叶猴长期栖息、活动场所,是实在难得的观猴景点。河滩上夏季凉爽宜人,与区外酷热气候形成鲜明对比,是天然的避署胜地。老鹰岩下游不远是著名的风景点“石牌”。这里的景点又别具一格,滔滔的河水,雄伟的石牌断壁,不但使人清心悦目,而且那磅薄的气势,阳刚宏雄的景观,尤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让人觉得有非人力可为之感,因此,麻阳河保护区具有开发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

综上所述,麻阳河保护区是集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物种多样性基因库保护,自然景观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区。

黑叶猴保护

据中科院有关专家调查,现全球野生黑叶猴总数约2000只。目前,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有黑叶猴76群730只左右,成为全球最大的分布地。黑叶猴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最早于1889年发现于中国广西。目前全世界野生黑叶猴仅存约2000只,主要分布在我国贵州、广西和越南北部地区。在越南和广西地区,黑叶猴数量较少且分散。由于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数量在全球范围内分布最多,许多环保组织已将其列为野生黑叶猴种群的优先保护地和科研基地。2005年,相关环保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已将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黑叶猴优先保护和研究的实验基地。

管理状况

概述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1994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保护区总面积31113公顷(466695亩),是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叶猴及其栖息地为首要目的的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根据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象的种群分布特点,保护区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部分。核心区面积10543公顷,该区域人烟稀少,天然林保存较好,黑叶猴种群密集,是保护区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精华所在,也是黑叶猴主要的栖息区域,为绝对保护区域,除有计划和必要的科学考察与研究,原则上不充许人为介入与外界干扰;缓冲区面积10522公顷,有少量黑叶猴活动,当黑叶猴群进一步扩大后,其活动的范围必定要拓展到该区域。其功能是防止和减缓外界对核心区的影响和干扰,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营造黑叶猴食物林等措施恢复生态环境;实验区面积5548公顷。实验区的天然植被稀少,人类活动较为频繁,但有黑叶猴活动。实验区内可以从事下列活动:科学考察,教学实习,采集标本,设置定位观测点和科学实验地;驯养繁殖濒危野生动物,培育珍稀植物,探索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研究森林生态的结构及演替规律,提高森林生产力;开展社区共管,发展多种经营,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普教育,观光旅游。

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全体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艰苦创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有了明显增长,周边群众的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使这个物种丰富的生物基因库得到了较好保护。其主要表现为:

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保护区由1997年贵州省计委批准,进行了一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共投资558万元,其中贵州省计委非经营性资金300万元,地方配套258万元,修建了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大楼,职工宿舍,保护区标志门,大河坝管理站等,购置了森林巡护用车及工作用车和部分通迅办公设备,为保护区的管理,保护,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初始条件。2005年《国家林业局关于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批准新建动物救护用房300平方米,动物笼舍500平方米,新建防火了望台5座,科研宣教用房600平方米,气象观测站、水文监测站,黑叶猴监测点等,总投资776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安排621万元,地方配套解决155万元,目前,此项目工程已开始启动。相信,随着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保护区建设管理,科研工作的加强,保护区的明天会更美好。

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保护区地势陡峭,相对高差大,山高路险,管理难度大。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以来,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并得到了当地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和省林业厅的重视。通过积极加强巡护,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行为,有效地制止了保护区内的乱砍滥伐,乱捕乱猎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森林火灾管理、取得了建局以来无森林火灾发生的好成绩。特别是随着林业六大工程和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的“生态立省”战略的实施,为区内的各种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种群数量明显增长,特别是黑叶猴从1988年的38群390只左右增加到现在的76群730只左右,成为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

科研及对外交流成绩显著

保护区成立之初,为了摸清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底数,由省林业厅组织省内部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林业系统相关部门共十几个单位,对麻阳河保护区进行了包括植被、动物、地貌、气候等16个方面的综合科学考察和专题研究,1994年正式出版了《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

美国、英国、瑞士等国的灵长类专家及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西南林学院、西南农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省林校、贵州省林科院、贵州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先后到麻阳河保护区进行黑叶猴生态、食性,野外投食驯化等方面的科学考察与研究。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已将麻阳河保护区作为中国黑叶猴优先保护和研究的实验基地,国际灵长类专家FFI中国项目官员BeeL博士两次到麻阳河保护区考察,并在麻阳河保护区成功举办了贵州黑叶猴保护现状调查培训班。保护区管理局还积极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四川电视台、重庆电视台、新华社贵州分社、光明时报等多家新闻单位合作,对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及科研,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报道,扩大了保护区的影响力,为世人全面深入了解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了解黑叶猴及其生存现状,提高麻阳河保护区的知名度起了积极作用。

社区共管力度加大

保护区辖沿河,务川两县的7个乡镇,40个行政村,区内总人口2281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4﹪,其中土家族占47﹪,仡佬族占33﹪。区内共有劳动力10724人,耕地面积422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2.8亩,年均粮食产量960万公斤,人均口粮350公斤左右,人均纯收入600余元。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及观念滞后,区内群众仍沿袭着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保护区森林资源消耗量大,为此,保护区管理局展开了长期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以增强区内群众的法制意识,并组建了以当地群众为主的专兼职护林队伍80余人,加强保护区森林资源管理。与此同时,保护区管理局为切实解决区内部分农户的烧柴,就业和其他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大力发展沼气工程,经果林基地建设,以增加社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实施了社区坏境教育工程等,逐渐赢得了社区群众对保护区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增强了积极支持参与保护区管理工作的责任感。

资源利用、生态旅游

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鉴于保护区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其资源利用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引人入胜的绮丽景观,仍是“养在深闺”。目前保护区管理局利用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开展了森林生态旅游的起步工作,相信随着保护区交通条件的改善和贵州建设旅游大省目标的逐步实现,将会给麻阳河保护区的森林生态旅游带来更大的契机和光明的前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3: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