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麻蛇子 |
释义 | 指导麻蜥,蜥蜴科,已知约50种,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的温带和暖温带。中国产9种,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和华北,为草原和荒漠的典型动物。中药名为麻蛇子,主冶化痰散结,利尿。用于癫痫,小便不利,气郁结滞;外用治淋巴结结核,疮毒等。 生物基本信息中文学名:麻蜥 拉丁学名:Eremias 别称:麻蛇子 二名法: 麻蛇子、马蛇子、马舌子、丽纹麻蜥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爬行纲(Reptilia) 亚纲:双孔亚纲(Diapsida) 目:有鳞目 Squamata 简介蜥蜴目蜥蜴科的1属。体长不超过100毫米。吻较窄,吻棱不显。头顶大鳞对称排列,鼓膜大而裸露,背部全为粒鳞,腹鳞比背鳞大,近方形,向腹中线呈斜行排列。肩前方两侧至腹面有1明显的皮肤褶形成的领围,领围游离缘为较大的鳞片。指、趾下面被棱鳞,股腹面有股孔。尾长为体长的1.5倍以上。已知约50种,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的温带和暖温带。中国产9种,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和华北,为草原和荒漠的典型动物。个别种向东南分布到江苏和安徽北部,但不超过长江。丽斑麻蜥栖息于海拔 250~1250米的草甸、草原、河滩、山坡的乱石草丛中。以各种昆虫和蛛形类为食。4月末开始产卵,每产2~4枚,卵径12~14毫米。7月初至8月底孵出幼蜥,刚孵出时全长17~19毫米。 麻蜥可入药,药名麻蛇子: 品名 蜥蜴 产品属性 两栖类动物 性 寒 味 咸 毒性 无毒 产品形态 原形态 来源蜥蜴科动物麻蜥Eremias argus Peters,以干燥全体入药。夏秋捕捉,摔死或开水烫死后晒干或烘干。有的地方在捕捉后,用白酒喷,死后,置通风处荫干。 性味归经咸,寒。 药效特性功能主治化痰散结,利尿。用于癫痫,小便不利,气郁结滞;外用治淋巴结结核,疮毒。 用法用量0.5~1钱(或1个),焙干研粉服;外用适量,焙干研粉香油调敷。 备注(1)同属动物山麻蜥(华北麻蜥)Eremias brenchleyi Guenther与前种极相似,亦入药。 选方①治淋巴结结核:马蛇子一个,焙干研面,鸡蛋三个。一端开小孔.将马蛇子面分三份,分别装入蛋内,用纸封固,放炭火上烧焦,研细面,香油调敷患处。(《东北动物药》) ②治羊病风:麻蛇子一个。用瓦焙干,研细末。黄酒冲服,日服一次。(《吉林中草药》) ③治小便不通:麻蛇子三个,蝼蛄七个(去头)。捣成泥状,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现代医学运用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以麻蛇子焙干存性,研粉装胶囊内服,每次0.6~0.9克,每日1次。临床观察488例,显效75例(15.5%),好转263例(59.5%),总有效率为75%。实践中发现,对痰多患者疗效较好,无痰病人疗效不佳。因此,又对131例痰多患者进行了疗效观察,结果显效34例(25.6%),好转79例(60%),总有效率为85.6%。其后又发现对辨证属于痰热者疗效不好,甚至可使病情加重。为此,又进一步选择寒痰型和湿痰型患者40例进行观察,结果显效19例(47.5%),好转14例(35%),总有效率为82.5%。副作用:部分病例有口干舌燥等反应。根据药物效果及其反应认为,麻蛇子药性似属"温"性;其作用主要是抑制痰液的分泌,因为患者服药后不是使痰变稀容易咯出,而是痰量自觉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