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麻沙本 |
释义 | 简介古书版本名。 麻沙本,是指福建建阳县西麻沙镇书坊所刻的书。建阳及建瓯两地刻的书又称建本。建阳县属下的两个市镇麻沙和崇化,在宋元时代均以刻书著名,当地人世代以刻书为业,有图书之府的美称。 详细信息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若麻沙本之差舛,误后学多矣。”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第四章第三节:“还有一点应当说明的就是建阳麻沙镇所刻书,由于粗制滥造,当时及后世都获得了不好的名声。麻沙本几乎成了劣本的代称。”亦省称“麻沙”。宋岳珂《桯史·稼轩论词》:“《顺庵词》今麻沙尚有之,但少读者。”金刘仲尹《夏日》诗:“床头书册聚麻沙,病起经旬不煮茶。” 由于犁木较多,红犁木质地松软,雕版省时省工,因此这个地区刻书业非常发达,与镇东北的崇化坊并称“图书之府”。但所刻之书,不够精工,印刷稍多,往往模糊不清,人称“麻沙本”。自宋末至明,麻沙本销及全国,远及朝鲜、日本。然讹误较多。其质量次于杭州及四川所刻本。 麻沙镇所刻印的书籍,流传甚广,真可谓无远不至,其所以兴盛,亦有其天然的两大条件存在:第一、福建多盛犁木,犁木木质柔软易刻,是刻书的好材料。第二、闽北盛产纸,便于印书。另外,宋代大儒杨时是浦城人,继承洛学,门人众多,浦城与建阳是邻县,文风易于传播,这是刻书的又一条件。 麻沙书坊由于刻书极盛,大量刊印之余,难免有校勘不精之弊。据嘉靖建阳县志记载,曾由崇化人刘剡负校正之责,梁章矩的归田琐记,又谓嘉靖五年时,翰林侍读汪佃被派往建阳校勘书版,可见麻沙本的讹字不少。 麻沙本的字体,有其特殊的风格,字画起笔、转笔、止笔,都带有棱角,与别处所刻的书,显然不同。印书多用竹纸,不仅宋麻沙本如此,元麻沙本亦如此。竹纸之性脆弱,日久容易折裂,必须慎重保存。虽然麻沙镇于元明时两度毁于火,书版已荡然无存,但至今仍可见到麻沙本的真面目,例如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就是元泰定元年的麻沙本(见附图1)。由图中可以看到麻沙本的字画特征,以及刻书的牌记。 典故有一个相关的笑话: 陆放翁《老学庵笔记》卷七言:“三舍法行时,有教官出《易》义题云:乾为金,坤又为金,何邪?诸生乃怀监本至帘前请曰:先生恐是看了麻沙本。若监本,则坤为釜也!教授惶恐,谢曰:某当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