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洛邑 |
释义 | 地理范围洛邑(luò yì) 是现在的洛阳。 西周时期的东都,东周时期的国都,也称成周,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 周人自古公父居岐邑,周文王迁丰,至周武王又迁镐京,即宗周。武王灭商以后,为巩固周朝对东方的统治,计划在伊、洛二水一带夏人故居地建设新的都邑,但未及实现,武王就病逝。成王继位后,三监叛乱,周公东征三年,始得平定。于是成王将武王的计划付诸实施,先派召公勘定建邑位置,周公随后视察,以地图及占卜结果报告成王,成王莅临,举行祀典,返宗周时命周公留守。当时认为成周位于天下中心,四方贡赋道里均等,又把曾反抗周朝的殷民迁到其东郊,借以控制,所以,成周在西周的政治经济中起有重要作用。 周武王灭商后,在营建镐京(陕西西安市西南部)的同时,在河南营建洛邑,历史上称为宗周和成周。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迫于犬戎族的侵扰,迁都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王城。周最高统治者自此始以成周为活动中心,直至灭亡,大约在洛邑活动了近五百年。通过考古发掘,可知王城南邻洛河,西跨涧河(古称瓒水),呈不规则的方形。城墙系用夯土筑成,厚约10 米。城内布局,因遭严重破坏,目前尚未探明,北城墙保存较完好,全长2890 米,城外有深约5 米的壕沟,西墙和南墙只发现一部分,但两墙交接的东南城角很清楚,虽然未掘得东墙,全城的大致范围比较明确,因为城的四角已有三角比较明确。在王城中发现了汉代洛阳城遗址,面积约1485×1410 米。东周王城相当于汉代洛阳城的四倍多。 按《汲冢书周书·作解》:"周公俘殷民迁于九毕,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东,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百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溱瓒(溱会也)。"与今天考古发掘是相吻合的。 沿革周武王于牧野之战东征灭商后,回师途中在“管”停留然后向西至“洛”[注 1],计划在伊水、洛水一带夏人故地建设新邑[注 2],以加强偏处西方以丰镐为中心的周人,对东方殷人残余势力的控制。但武王在灭商两年后即去世,继位的成王年幼,随即便发生了三监之乱,监控殷朝顽军的三监以清君侧周公之名义起事,故未能将这一计划付诸实现。 直到实权可“践天子之位”的武王弟摄政周公又一次东征平定东方的三监之乱之后,才由召公选址、周公于成王五年开始营建雒邑。《尚书》记载了周公、召公营建成周的经过。先由召公卜宅,选定城址[注 3],然后由周公主持筑城,历时约一年基本建成[注 4]。 雒邑建成,周公将殷人迁移至此,并驻扎军队进行军政统治与殖民。此时雒邑又称为“新邑”、“新邑洛”、“新大邑”、“新国洛”等。等到成王成年亲政自行政权,在雒邑行祭祀,因此雒邑从此又称为“成周”(一说在平王东迁后才有成周之称)[注 5]。 西周受到犬戎的侵略灭亡之后,周平王迁都于成周,从此成周又称王城。前516年周敬王即位,因王城内王子朝势大,迁居到过去殷民居处之地。后因王子朝之乱,晋国率诸侯为周敬王于前510年修筑新都,位于今洛阳白马寺以东。新城沿用“成周”之名,俗称“东周”;旧城称为“王城”,俗称“西周”。从此成周与王城分为两地,但都在今日洛阳市附近。到周赧王时,周王才迁回王城旧都。 秦灭东周后,改成周为洛阳,为河南郡治,改王城为河南县治。秦亡后,刘邦于洛阳称帝,建立汉朝,不久以长安为都,史称西汉。 此后成周逐渐扩建为汉魏洛阳城。隋炀帝迁两城居民于新建的东都城,两城宣告废弃。 人口夏、商、周三代,洛阳是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人口渐增。至公元前650年,东周襄王时,国都洛阳居住人口达11.7万人,是世界第二大城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