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洛水镇
释义

什邡市洛水镇位于中国川西平原西北,什邡市中部,距成都70公里,地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北高南低,平原与山地相连,北部是山脉,南部是平原,广岳铁路、广青公路、永马公路、永湔公路纵贯南北,石亭江从东侧流过,大寨渠、先锋渠、红岩渠绕境而过,镇境北和蓥华镇、八角镇接壤,东与绵竹市广济镇隔河相望,南和马祖镇相连,西与湔氐镇相连。

景区简介

洛水镇位于川西平原西北,什邡市中部,距成都77公里,1952年建置。镇境北和蓥华、八角镇接壤,东北与绵竹市广济镇隔河相望,南和灵杰、龙居镇相依。地势成东北西南走向,北高南低,平原与山地相连,南部是平原,北部为山脉。广木铁路、广木公路、永湔公路纵贯南北。石亭江从东侧流过,大寨渠、先锋渠绕境而过。“一江四河”(石亭江、鸭子河、小石河、马牧河、斑鸠河)纵横全境,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

全镇幅员面积29.6平方公里,耕地8783亩,其中水田6876亩。最高海拔1288.7米,最低海拔654米。属亚热带气候区,夏季最高气温38℃,冬季最低气温4℃,年平均气温20℃。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主要经济作物以大蒜为大宗,蔬菜瓜果四季不绝。

人口

全镇人口,2001年底共有6544户,17066人,汉、回、藏、彝族混居,汉族为主。镇政府所在地李家碾位于什邡市城西北17公里。按行政区划,辖10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77个村民小组,24个居民小组。

经济

洛水镇是个农业镇,镇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定和实施了“以农业为基础,乡镇企业为重点,城镇建设为龙头”的发展农村经济新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狠抓科技兴农,发展“三高”农业和多种经营生产,积极稳妥地发展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1年,全镇粮食总产量4818.2吨,工农业总产值6988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20元,由小康逐步奔向富裕。

洛水镇人多田少,乡镇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现有金相水泥厂、建筑工程公司、水泥制品厂、耐火材料厂、钢瓶厂、玻纤厂等重点企业和一批村、组、联户、户办企业遍布全镇,企业从业人员4776人。200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64092万元,企业入库税金567万元,农民从企业领回工资总额 842万元,全镇农民人均增收611元。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交通、通讯等事业的飞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末,镇党委、政府按照“要得富、先修路”的工作思路,对原有的道路进行改造,交通不便的村新筑道,将省道、县道筑为水泥路面。现镇内有省道一条,县道一条,镇道五条,村道三十一条,总长36.9公里,通遍全镇村村社社,八个村的村办公室通水泥路,从根本上解决了农副产品买卖难的问题。随着交通的发达,机动车辆不断增多,2001年镇内拥有各种机动车571辆。通讯事业发展迅速,随着1000门光纤程控电话的开通和村村通电话工程的实现,目前全镇座机、呼机、手机基本普及。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税收入的增加,带动了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现镇内有高完中一所,成人教育中心一所,中心幼儿园一所,入学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逐年提高,非文盲率逐年下降,全镇基本扫除了文盲。有医院两所,乡村卫生站十所,基本达到了小病治疗不出村,大病治疗不出镇。为创建文化之乡,镇上组织了威风锣鼓队、龙灯队、秧歌队、腰鼓队,修建了功能较为齐全的文化中心,村村办起了“万村书库”。1998年,村村通了光纤电视、宽频广播,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集镇建设初具规模,集镇内水、电、气、通讯等设施齐全,新型的文明集镇正在崛起。农民住宿条件明显改善,全镇95%的农户将原来的草房或水泥瓦房改造成为楼房或砖木结构的小青瓦房,有40%的住房进行了装修,达到了宽敞、美观、清雅、舒适的标准。

历史文化

洛水镇历史文化悠久,自然环境优美,是全省少有的被列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区。李冰陵、大鹏寺、大王庙、后城治、川主庙、清真寺、杨家宗祠等一大批文物古迹和李冰众多治水升仙古迹遍布全镇。

文化传承

纵观历史,洛水镇自建置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这二十年中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指挥下,全镇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战,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崛起了她的英姿,从而使这个地处偏僻的川西小镇1993年跻身于“四川乡镇200强”之列,1996年达到“小康镇”,并继续朝着富裕型生活大步前进。洛水镇历史文化悠久,自然环境优美。早在2250年以前,洛水镇西北的街子场,曾是秦时古雒县冶所在地,镇西北有10平方公里的旅游带,儒、释、道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公元前356年,秦蜀守李冰晚年在这里导洛通山,曾留下古瀑口、后城志、升仙台等多处文化遗迹,还有保持完整的具有儒家风格的杨家宗祠以及佛教圣地大鹏寺、道家治所后城志、公墓志、大王庙、川主庙和伊斯兰教的活动场所清真寺等。洛水镇自建置以来,在历届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镇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开拓奋进,在镇域建设中大展英姿,通过多年的努力,成为川西平原一颗璀璨的明珠。

科教文卫

镇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交通、通讯事业的飞跃,洛水镇内有省道1条,县道2条,镇道2条,还有村道18条,总长35公里,通遍全镇村村社社,18个村的村办公室都通水泥路,从根本上解决了农副产品买卖难的问题,随着交通的发展,机动车辆不断增多,2007年镇内拥有各种机动车上千辆,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广播、广纤电视、互联网实现了村村通。随着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洛水镇内有高完中一所,初级中学一所,小学六所,中心幼儿园两所,入学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全镇基本扫除了文盲,有医院三所,乡村卫生站18所,基本达到了小病治疗不出村,大病治疗不出镇。为创建文化之乡,镇上组织了威风锣鼓队、龙灯队、秧歌队、腰鼓队等13支文艺队子,修建了功能较为齐全的文化中心,村村建起了图书室。

洛水镇坚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加强集镇建设与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洛水场镇建设初具规模,场镇达3平方公里,四横四竖街道横贯南北、东西,集镇内水、电、气、通讯等设施齐全,洛水公园绿树成荫,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优美场所。

1998年,村村通了光纤电视、宽频广播,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集镇建设初具规模,集镇内水、电、气、通讯等设施齐全,新型的文明集镇正在崛起。农民住宿条件明显改善,全镇95%的农户将原来的草房或水泥瓦房改造成为楼房或砖木结构的小青瓦房,有40%的住房进行了装修,达到了宽敞、美观、清雅、舒适的标准。洛水镇历史文化悠久,自然环境优美,是全省少有的被列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区。李冰陵、大鹏寺、大王庙、后城治、川主庙、清真寺、杨家宗祠等一大批文物古迹和李冰众多治水升仙古迹遍布全镇。

企业发展

洛水镇辖行政村18个,3个社区居委会,36872人,汉、回、藏、彝混居,以汉族为主。洛水镇幅员面积52.36平方公里,耕地23967亩,山地15600亩,最高海拔1288.7米,最低海拔654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最高气温38摄氏度,冬季最低气温4摄氏度,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主要经济作物以大蒜为主,是著名的“大蒜之乡”,蔬菜、瓜果四季不绝。洛水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业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据本镇实际,制定了“农业稳镇、工业强镇、三产富镇”的发展战略,2006年全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20元,农业及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区域化生产布局基本形成,蔬菜、粮食、水果、食用菌、畜禽养殖等各村各有所重,农作物良种普及率大大提高,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率达80%以上,粮经结构进一步改善,低产、低品、低效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不断减少,高产、高效、优质农作物面积不断增加,全镇粮经比为47:53,全镇粮食总产量达3839吨,油料25吨,生猪、小家禽出栏分别达3.1万头和29万只,肉类生产总量达2672吨,其中生猪1819吨,牛、羊肉140吨,蔬菜产量达1.2万吨,水果产量达347吨,不仅满足了本镇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而且向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洛水镇人多耕地少,企业是发展镇域经济的重要支柱,镇党委、政府多年来致力于企业的建设、服务和协调。洛水镇现有各类企业100余家,总产值6.6亿元,其中工业生产以磷化工和建工建材为主,预制构件厂1家,水泥厂5家,还有与成都五冶钢瓶厂合资联办的什邡分厂,与成都玻纤厂联办的什邡分厂,以及宏达股份公司、金路集团所属的电化公司、新材料公司、东马塑胶公司等大中企业共30余家,正在发展的民营企业四川什邡川西顺成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工业级、食品级磷酸钠畅销全国,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出口创汇400万美元,金相水泥、凌云建筑、德美实业、天丰磷化工等企业销售收入均超过千万元。镇党委、政府围绕“基础设施、政策、服务”等方面加强投资环境建设,积极打造诚信洛水,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2000年来,友信化工、大明玻纤、富宏水泥、天大冶金新原料公司,成功落户洛水并投入生产经营。洛水镇还积极配合市委、市府的招商引资工作,利万步森集团100万吨水泥项目顺利落户洛水,已点火成功。

地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