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洛河乡 |
释义 | 洛河彝族乡是玉溪市红塔区两个彝族乡之一,位于北纬24°13′15″~24°25′40″,东径102°17′38″~102°26′20″之间,地处区境的西南部,与区境东北部的小石桥彝族乡遥遥相望。西北与昆明晋宁县相连,东北与春和镇、东侧与大营街相毗邻,西南侧与峨山彝族自治县接壤。全乡南北长22.5公里,北部宽15公里,中部宽6.1公里,南部宽7.5公里,呈北宽南窄,中部腰细的倒葫芦形状,总面积约176.4平方公里。 乡镇概述洛河乡地处低纬度高原,海拔高低悬殊,境内高山峡谷相间,最高海拔高鲁山2614.1米,最低海拔矣读可1566米。海拔1800米以下地区的年平均气温15—16℃。海拔2200米以上的地区年平均气温11—12℃。洛河乡政府驻大洛河村,距玉溪市中心城区——州城约19公里,境内居住着彝、哈尼、汉等民族。2009年,总人口为9560人,其中:彝族8635人,占90.32%;哈尼族301人,占3.15%;汉族616人,占6.44%,其他少数民族8人。全乡99.2%均为农业人口。全乡辖洛河、把者岱、跨喜、法冲、双龙5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村民小组)。全乡共有农户2455户,其中:住砖(钢)混结构房屋的有606户;住土木结构房屋的农户有1797户。全乡耕地总面积10888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15亩。年平均气温18.99℃。 洛河乡的矿产资源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均居红塔区之首,初步探明,仅铁矿储量就约在4800万吨以上,其他如铁锰矿、铅锌矿等储量均各在100万和10万吨以上。如今矿产业已成为洛河乡的一大支柱产业。 历史文化洛河乡位于玉溪中心城区西部,高鲁山是红塔区最高峰。历史上这是曾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道,山野里,古驿道的马蹄印清晰可见,一直通往峨山县。徒步进入那野杜鹃花盛开的幽静山间,与高鲁山一起欢腾,和彝家美酒称兄道弟,在哈尼风情里沉醉,在“骡马大地”上感叹世事的沧桑。 想听传奇故事吗?有“仙人脚”、“石青蛙”、“罗贝王”等。想听历史事迹吗?有“草皮山战役”的英雄业绩;也有 “彝族雄鹰”杨国祥那搏击云霄、富于传奇色彩的经历——1972年1月7日,他成功地投掷了我国第一枚实用氢弹,这位空军英雄就出生在洛河乡小合村。或许,被玉溪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区、乡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更能引发你对历史的兴起! “石标和佑启后人碑”在干沟村,是清朝时代遗留下来的,现在保护完好;《迎龙桥碑记》记述了造桥的倡导者——新兴州世袭王土州判之功德,迎龙桥位于把者岱村口、跨州大河之上,始建于乾隆丙午年(公元1786年); “古矿洞”在把者岱银汞山,开采时间为清代;《祭龙石阙》位于连山坡西南方,为房屋式样,石阙正面书写“审汞水长”,左右两侧刻有对联。内联:“鼎建准新报大功,月流不息施甘泽”,两则联为:“有感威灵千古镇,无边光景一时新”……。这一切,都等你来探索发现! 文化教育洛河乡幼儿园该园创建于1996年,是红塔区第一家教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全园占地面积1.35亩,校舍建筑面积930㎡,全园有教职工19人,在13名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有2人,小学一级教师有11人,拥有本科学历的5人,大专学历的6人,中专学历的2人;教职工中共产党员9人,共青团员3人;目前在园幼儿共有102人,3个教学班。我园是一所设施完善、师资雄厚的幼儿园,园内环境优美、整洁,具有安全化、教育化、美化、儿童化的特点,全园教职工为幼儿创建了一个友爱、安全、温和、宽松的良好环境,幼儿园是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的乐园。历年来幼儿园从未出现过大的安全事故,保教质量逐年提高,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1999年评为玉溪市第一届文明单位,2000年评定为区一级幼儿园,连续三年评为乡级文明单位,2003年评为红塔区文明学校。2008年被评为全国创新幼儿园。2009年评为红塔区第五届文明单位。 建园以来,该园认真抓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进行民主管理,创新管理,抓教职工队伍建设,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建立良好的幼儿园大环境。在教职工中倡导“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要求教师应“三有”、“八会”、“五能”,树立“园兴我荣,园衰我耻”的意识,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园宗旨,开展“优良思德,优质服务”的竞赛活动,树立“三服务”思想“五心”教育,确立“团结、健美、博爱、创新”的园风,制定了“敬业爱幼”公约,职业道德准则。以人为本进行多元化管理,打造团队精神,抓好家园共育园地,形成教育合力,进行教材、园本、幼儿相结合的教育,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该园教师是一支年青队伍,她们精力旺盛,有热情,有干劲,业务精,能力强。几年来,教师撰写的论文曾获国家级、省级、市级一、二、三等奖,部分论文在省级报刊上发表。这些教师,她们能教会研,能教会育,能歌善舞,参加各级组织的比赛,获得了不同名次的奖项,教师辅导幼儿参加全国幼儿美术大赛,分别获得金、银、铜奖。 该园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教师们积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不断加油充电,参加学习,提高学历层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该园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为行动指南,以幼儿为核心,以保教工作为中心,认真抓好保教工作,保教质量逐年得到提高,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都得到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师、幼、园的共同成长与发展。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洛河幼儿园积极开展园本教研和课题研究活动,市级课题《山区民族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研究》已顺利结题,得到了专家的好评。 2009年参加云南省优秀课题评选,荣获三等奖。 洛河幼儿园发挥示范龙头作用,规范抓好学前班工作。多年来,我乡党委、政府高瞻远瞩,对孩子的事业给予的高度重视、关心支持。洛河乡31个村民小组,在乡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支持下,组组办起了学前班,并为学前班改善办班条件,投入了较大资金,逐步提高了教师工资待遇。2006年为了减轻村组负担,乡党委政府将学前班教师工资全部纳入乡财政统一发放,每月每人发放260元,今年通过幼儿园积极与乡党委政府协调,准备从2010年1月开始将学前班教师工资提高到每人每月600元。洛河幼儿园每月根据学前班教师的工作需要,为她们组织培训,定期召开例会,组织她们进行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并对她们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她们制定了学前班教师工作制度及相关要求,为每位教师征订《幼儿教育》,发给每位教师备课本和听课记录本,要求她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通过各种培训和学习,学前班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幼儿园领导每月到学前班检查指导工作,与 村组负责人加强联系,共同管理好全乡学前班。 洛河幼儿园是育苗的沃土,是幼儿成长的乐园,作为一所新办幼儿园,她正以崭新的面貌,在不断的实践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洛河中心小学该校占地10余亩,校内环境优美,校舍建筑总面积3649.5平方米。学校配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及各种功能室,中小下辖把者岱、双龙、法冲3所村完小,全乡4所小学有教职工95人,其中高级教师19人、一级教师40人、二级教师12人,职工3人(技师1人,初级工2人),大学本科21人、专科36人。4所小学均为全寄宿制小学,在校学生913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为100%。寄宿制学生在上级每人每月补助50元伙食费的同时,乡级也相应实行每人每月补助10元的伙食费,让学生能安心学习。 民族中学 红塔区洛河民族中学位于红塔区洛河乡兴洛路43号,1980年建校,主要生源为彝族、哈尼族学生,系云南省二级一等学校。学校依山傍水,校园环境优美,占地面积33976.6平方米,建筑面积8675平方米。现有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住宿楼、礼堂等建筑物。配有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设施。乡政府继续实行升学奖励,对乡内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一次性补助4000元,大学3000元,玉溪一中3000元,其他高中2000元,2009年乡财政补助学生30人,共72000元。2009年,洛河乡对学校工作实行了专项考核,考核对象主要为学校行政、教师。奖励金额10万元用于考核奖励,表彰奖励了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等39名。2009年洛河乡投入资金53.99万元用于民族中学综合楼建设。民族中学综合楼建设拆除危房2242㎡,新建面积1497.97㎡。教育硬件设施上的投入近百万元,主要包括:投入资金20万元,完成双龙小学教学楼修缮工程,;投入资金4.5万元,完成把者岱小学食堂、校内电路的修缮;投入资金15元,完成了中学综合楼改建工程,解决了中学教学楼危房问题,解决了学校办学的后顾之忧;投入资金13.5万元,为中学、中心幼儿园购置多媒体设备;投入资金6万元,修缮中心小学校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投入资金4.4万元,对中心幼儿园地板进行防滑处理,消除安全隐患;现在正在进行把者岱小学运动场建设和中学排危重建工作。 洛河乡境内有150名左右的农民工,我乡进行了统筹安排,并对就读学生实行同样政策,如教辅费的免除、伙食费的补助等。 全乡共有标准篮球场5块,非标准篮球场8块,非标准健身场地2块,建有文化活动室17个,有文化中心1个,农家书屋5个,1个标准文化室,1个科技书屋,藏书9708册,电影院一个,全年放映电影124场,业余文娱宣传队71个。 为充分利用农家书屋这一阵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读书热情,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读书积分送礼品活动,建立读者“读书积分卡”制度,分书类记录读者的读书情况,科技书每册记2分,其它书每册记1分,在每月月底对积分满20分的前5名读者给予礼品奖励。全乡共有5个农家书屋,两个标准文化室,一个标准文化站图书室,每年年底在这8个图书室中评选出8名“读书之星”进行表彰,对那些平时能够坚持读书并认真写读书摘记、心得体会、读后感的读者给予奖励。 民风民俗农历2月初2日,是洛河彝族哈尼族人民祭龙的日子,各家各户抬上香烛、肉类、果菜等供品来到龙树下求拜,希望龙树给人们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盛大的火把节,在这一传统的节日里,彝族文化得到了最集中、最充分的展示。在大山深处,燃起堆堆圣炎,吹起过山号,打起击乐,跳起秧鼓舞、板凳龙、兵器舞;弹起四弦、跳起“跳脚舞”、对起山歌,真是大地如歌。这就是原生态的、神秘的、粗犷豪放的民族山寨,别样风情,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此共享节日的狂欢。宗教信仰: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山补崇拜等。每年农历2月初2祭龙,3月15日祭山神庙,4月初2祭山神,6月初6祭“田公地母”。农历6月6这天到来时,各家各户都煮鸡蛋或鸭蛋,带上一碗饭和几柱香,到每一块地和田边供奉,求“田公地母”保佑牲畜不生病、庄稼不生病、减少灾害、五谷丰登。 洛河乡党组织基本情况简介洛河乡共有7个党总支,分别是企业党总支、中心小学党总支和5个行政村党总支(下属31个党支部),直属党支部5个。截止2009年底,全乡共有党员633人。 近年来,洛河乡党建工作呈现出以下亮点:一是建立老党员、村干部补助政策。建立农村老党员定额补助政策(60岁以上),普通党员每月补助60元,任村委会文书一职以上的(满3年)每月补助200元,体现了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入党誓词的精神。同时,规定了对撤村建委后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任文书一职以上的由乡财政每年购买1000元的养老金,其他委员每年购买200元,进一步解决了村“两委”干部的后顾之忧。二是积极探索党代表常任制试点工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充分发挥乡镇党代表大会代表在闭会期间的作用,促进党内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洛河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党代表的确定,党代表的权利、义务和管理,党代表常任制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等6个方面制定了试点工作实施意见。从2007年起该项工作已全面启动。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党员开展“设岗定责”活动。为充分发挥党员个体作用,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夯实基层党建基础,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乡农村党员中开展了“设岗定责”活动,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稳定,加强党建,夯实基础四大类,设置了十五个岗位,进一步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四是提高农村党员的致富能力。作为共产党员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比别人过得好、干得好,乡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党员增收致富的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乡党员的主要收入来源依靠种植烤烟、推条萝卜、养殖、外出务工等,多数党员认为搞养殖是一条出路,基于缺乏资金、技术,许多党员都不愿偿试,所以乡党委、政府每年拿出6万元的周转资金,用于扶持养殖业发展,同时,要求农业部门加大对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目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五是扎实做好党建的常规工作。认真按照发展党员五项制度,即:走访群众制、考试制、公示制、票决制、谈话制发展党员,虚心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确保党员的质量;贯彻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坚持乡党委委员每季度为全乡31个农村党支部讲党课。 2、洛河乡共青团组织基本情况简介 洛河乡团委下属6个团总支:洛河村团总支、把者岱村团总支、跨喜村团总支、法冲村团总支、双龙村团总支、中学团总支;共设35个团支部,其中:机关团支部1个、事业单位团支部1个、小学团支部1个、幼儿园团支部1个、农村支部31个(每个自然村设支部1个)。截止2009年年底,全乡共有共青团员313人。 乡团委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团区委关心支持下,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和党政工作大局,以“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服务基层”为宗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狠抓落实,团的各项工作和自身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是围绕基础工作 ,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抓创新”的工作思路,团的工作基础得到夯实;二是围绕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主题活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三是围绕党政中心,开展“母猪养殖专业村”项目建设,认真落实贷免扶补政策,举办各类培训班,帮助青年创业成才;四是围绕青年成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团员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五是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支持少先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洛河乡团委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强化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手段,转变工作作风,更好地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