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骡驮轿 |
释义 | 概述骡驮轿,是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民间婚俗中的一种迎娶工具和婚俗习惯。骡驮轿,即骡驮的花轿,是用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架)着的轿子。由于黄土高原丘陵密布,黄河十八湾,交通十分不便。地处长城沿线的平鲁的道路更是崎岖难走,骡子适宜在山区沟壑跋涉,城镇、乡村运输也全靠人背、骡驮才能完成。为此,骡驮骄婚俗,在清水河及黄河沿岸、长城沿线的农村十分盛行,而且历史久远。后来,骡驮骄这种婚俗习惯,流传到了偏关县,以及内蒙古清水河县、准格尔旗境内。2006年,收录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 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 骡驮轿 所属地区 山西 · 朔州 · 平鲁区 遗产编号 Ⅹ-5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 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 平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遗产级别 省 起源与发展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自然的生活方式,使骡驮轿婚俗凝聚着淳朴。骡驮轿这种古老拙美的娶亲方式,驮着的是农民的希望和期盼,承载的是历史、文化、风情和黄河流域深邃的农耕文明。黄土高原丘陵密布,黄河十八湾,交通十分不便。长城沿线道路更是崎岖难走,骡子适宜在山区沟壑跋涉,城镇、乡村运输也全靠人背、骡驮才能完成。为此,骡驮骄婚俗,在清水河及黄河沿岸、长城沿线的农村十分盛行,而且历史久远。 民间口碑传说,汉代有一户农家的儿子到了婚配年龄,与一户少数民族的姑娘情投意合,双方选定了完婚的吉日。这天新郎家按照汉族风俗一大早抬着花轿到女家迎亲,由于路程遥远,花轿到达女方家时已是前半晌了,如果再由人抬轿,恐怕会误了中午拜堂的时辰。女方父母认为骑骡子既能节省时间和脚力,又符合自家的身份和习惯,遂从自家畜棚里拉来两头骡子,用皮绳和长木杆将花轿架在中间,装饰一番,让女儿乘上到婆家完婚。骡子不惧山高坡陡,且顺从人意;骡驮轿经过一番打扮,显得英武潇洒,为迎亲队伍增添了异样色彩,受到乡亲们格外赞誉。从此,骡驮轿成为平鲁当地婚俗的一种固定模式流传下来,出嫁女也以乘坐骡驮轿为一生的荣耀。 平鲁骡驮轿至迟在清代已具备了民间职业的形态,家庭内部父子传承是其主要特征。娶亲方需提前一个月约定骡驮轿,给“骡夫”放下预订金。清末民初年间,当地订轿费为一块大洋;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币两元至五元、拾元至现今的一百元。骡夫在娶亲的前一天下午赶到娶亲人家中住宿,次日凌晨便整装出发。完成娶亲回到新郎家歇脚,中午婚宴上与送亲的舅舅一起坐首席。婚宴结束后,新郎家付清雇用骡驮轿的佣金,民国时期一般约5块大洋(包含事先的一块订金),如今一般是400至500元人民币,此外还要赠送三尺红布、两瓶白酒、一条纸烟。至此,骡夫便可赶着骡驮轿离去。 骡驮轿是平鲁民间人生礼仪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文化变迁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婚俗文化完整性、多样性的见证。如今,当地骡子饲养减少,制作和驯畜技艺流失,从业人员传承难以为继,美轮美奂的骡驮 轿濒于灭绝。 工艺与风俗骡驮轿的制作与装饰工艺,成为平鲁民间传承久远的工艺绝活。骡驮轿轿身长2米,高1.5米,上部宽90厘米,两根长杆和驮架、驮鞍、皮带、铁轴巧妙组合,无论是上坡下坡、拐弯直行,都灵活自如、平稳和谐。饲驯骡子的技艺和驾驭技术也有一套口传心授的方法,尤其是驯养骡畜适应各种热烈场面和特殊地形,均有诀窍。 花轿坐在两根长长的辕架上,并固定在辕木之中。花轿为长方形,轿顶呈拱型,花轿除留一扇门便于上下外,轿子整体封闭。花轿的四根立柱雕满龙凤,刻着花纹,木花棱上雕有“鸳鸯戏水”、“五子登科”、牡丹花等吉祥图案。娶亲时,花轿由大红绸盖顶,两边的辕木也用红绸缠裹,红绸帏子扎边,并锈有富贵花开、丹凤朝阳和百子图等吉祥纹样。驮轿的两头骡子也扎着红缨,脖系铜铃,整个娶亲队伍披红挂彩,鼓乐班唢呐声声,锣鼓吹吹打打,场面十分热闹。 骡驮轿婚礼的程序为两天,娶亲、送亲、婚礼、回门等。 按照当地的习俗,骡驮轿婚俗的娶亲方式是等亲,接亲时新郎不亲自前往新娘家迎娶新娘,而是在家等候。新郎的家人代新郎去新娘家迎娶新娘。按当地讲究,一般娶亲要娶三聘(送亲)四,即新郎家要派三位家人去娶亲,新郎的舅、舅母、哥嫂、弟、外甥都可。新娘家聘(送亲)要派四位家人送亲,新娘的叔婶、姑姑、舅、舅母、侄儿或朋友。不管是娶还是聘(送亲),家人中都必须要有一位女性。 娶亲的前一天晚上,新郎家人就把骡子精心打扮一番,系好花轿,等待第二天娶亲时使用。娶亲的当天,娶亲的队伍一早就要赶到新娘家,所以,凌晨三四点便开始准备娶亲的用品,张贴喜字,准备宴席,张罗着上路了。一般凌晨5时许,娶亲的骡驮骄,就在爆竹声中出发了。骡驮着花骄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清脆的鼓乐声、骡铃声划破整个乡村,喜气洋洋,热闹异常。行前,新郎的家人要给新娘家带一条羊腿、还有两瓶好酒,出村时把烟花爆竹燃放的震天响,沿路吹奏喜庆的乐曲,祈求大吉大利。 当娶亲的骡驮轿赶到新娘家时天已大亮。进新娘家所在的村子后,爆竹齐鸣,直到新娘子家院子里还响个不停,这表示娶亲的队伍到了。新娘子家派人出来迎接,还准备好了饭菜,等候娶亲人们的到来。这时把娶亲的人们请回上房置酒款待。当头一遍鼓乐响起时,表示娶聘人员用饭了;二遍鼓乐响起时,表示新娘该穿戴打扮了;三遍鼓乐响起时,表示娶方已催新娘上花骄了。三遍鼓乐响后,新娘在母亲、姐姐、嫂嫂的帮助下,换上嫁妆,施粉打扮,戴上大红花。准备上花轿了。 送亲时,按讲究,穿扮一新的新娘,盖着红盖头,由哥哥轻轻地从炕上抱起,从窑洞中送入花轿。八时许,新娘在送亲人的护送下准备出发。此时,新娘的母亲把蒸好的一对花馍玉兔送给姑娘,寓示着女儿吉祥如意。新娘的家人将新郎家送的羊肉,割下一块挂在花轿的外左侧,意喻着两家结为亲家,心连心,肉连肉。新郎家送的两瓶好酒,也被新娘家人换成两瓶清水顺路带回,水中插着两根大葱,意喻着新娘为丈夫生子、扎根、传宗接代。 随着鼓乐声响起,伺仪一声"起轿"喊过,花轿缓缓抬起,燃放的爆竹声响彻全村,花轿在欢快的鼓乐奏声中踏上了回程。一般花轿中须坐三人,最前面坐着的是娶亲家的长者,中间坐着送亲家的长者,花轿最后面坐着是新娘。在娶亲回来的路上,按规矩如遇到行人须“奉揖”,遇到娶亲的要互换“眼纱”(盖头)。 其它信息“骡驮轿”迎亲的热闹、喜庆场面,又激起了都市人们的“怀旧”心情。“喜轿”也称“花轿”是旧时婚嫁礼仪性的交通工具,以表示新娘是“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喜轿有一至五乘之分,为四人抬、八人抬不等...朔州平鲁一带至今还保留着“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三乘以上的花轿。“所使用的两头骡子,是训练有素骡子,体质壮、毛色好、听“骡夫”的话。“骡驮轿”的花轿作功考究、木料结实、雕刻细腻、结构严谨;它同其他花轿最大的区别是结实牢固。 “骡驮轿”的花轿装饰其图案皆具有喜庆吉祥和成双成对的意思,如双凤凰、双蝴蝶、双蝙蝠上下盘旋,两两相对组成,含有夫妻之间和和美美、相亲相爱之意;也有双鱼和双兔等,俗称“滑鱼急兔”。“骡驮轿”的花轿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部件是“轿杆”,它长而结实、架设在花轿两侧,“轿杆”两端绑有用上乘皮革做成的“达腰”,“驮”的力点就在这里。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好的“骡夫”即使道路崎岖,他们也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不饱尝颠簸之苦,所以“小红包”往往新娘子送“骡夫”的必需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