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锣鼓书 |
释义 | 一、河南省三门峡市 陕州锣鼓书基本简介所属地区: 河南· 三门峡 文化遗产名称:锣鼓书 遗产编号:Ⅵ-6 遗产类别:曲艺 申报人/申报单位:三门峡市 遗产级别: 省 流行地域陕州锣鼓书,流行于河南西部西陕县、灵宝、卢氏、洛宁和山西南部平陆、芮城、夏县一带,这些县历史上归陕州所辖,所以人们把这一区域的曲种称为陕州锣鼓书。 表演形式据老艺人们介绍, 陕州锣鼓书为坐唱形式,从古代敬三皇神开始,开场前都要先奏一阵开场锣鼓,借以制造气氛、招徕听众,所以称为“锣鼓书”,并有铰子、锣鼓、筝伴奏,后逐渐加上弦乐器,其主要演奏乐器为四股弦,所以当地群众也称其为“四股弦书”。书班多为盲人艺人,每个书班少则四五人,多则七八人,每人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用不同银色扮演不同人物,一两人亦可演出,自拉、自打、自唱。 音乐特点唱腔音乐调式主要为“徵”调式,演唱时多定为F调或者G调,唱腔属于板腔体,唱腔板式有慢板、二板、连字句、简字句、飞板、弯子腔、间板、留小等。 语言特色锣鼓书的唱词语言,用豫西、晋南地区的中原官话汾河片方言演唱,它的语言调值基本和秦腔、蒲剧、眉户类同。唱词句式结构多为上下句,多用“七字句”和“十字句”,偶尔也有“五字句”。锣鼓书属于说唱音乐,因此唱腔和语言结合的很紧密,尤其是演唱农村题材的书词,方言土语使用较多。 历史渊源、发展历程陕州锣鼓书可上溯到古代,从曲目考证,唱本属于七字词格,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内容尚未发现有演戏唱戏情节,没有受过戏曲及其唱本影响的痕迹,所以陕州锣鼓书的起源应当早于戏曲。 据陕县文化馆已故老馆长李树滋和山西省《蒲剧音乐》主编康希圣考察研究,陕州锣鼓书和蒲剧同属板腔音乐,陕州锣鼓书产生在前,蒲剧受其影响从坐唱走上舞台成为戏曲在后。 传承意义陕州锣鼓书作为一个地方稀有曲种,在戏剧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艺术价值非常突出。 其一,由于盲艺人之间交流较少,曲目、音乐基本保持着原生态,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此外,其曲牌音乐、演奏形式对研究中国曲艺发展、变迁历程等都有重要意义。 其二,盲艺人通过坐唱和声腔韵律、音乐演奏表现故事情节。一人同时操作七八种乐器,堪称中国的“架子鼓”、“爵士乐”,一人同时扮演多种角色,音色变换技艺高超。这种独特的演唱形式是其他“姊妹”艺术难以比拟的,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传统剧目有《吕蒙正坐窑》、《罗成算卦》等三十余部。 二、上海锣鼓书锣鼓书旧称“太保书”,“太保”系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因演出时由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亦称之为“堂锣书”、“神鼓书”。新中国成立后,合其名称为“锣鼓书”。锣鼓书有着极广泛的群众基础,堪称曲艺的杰出代表。在当地家喻户晓,影响甚广。 发展历程锣鼓书旧称“太保书”,“太保”系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太卜”仪式类似道教的道场,其目的是为生者驱瘟逐疫。仪式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系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神娱民。久而久之,这种形式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脱胎而出,发展为单独的民间说唱形式。 清嘉庆年间的代表人物南汇人顾秀春,在他的带教下广传南汇和浦东大地,他的第三代传人又传到浦西及浙江省的平湖、嘉兴等地。于是艺术上出现了“东乡、西乡、金平”三支流派。传艺方式、口授心传。此时锣鼓书称为“唱说因果”,用镗锣书鼓、钹子演唱,因此出现了“太保书”、“钹子书”、“敲单片”的名称。代表书目有史略传记、劝人为善、因果报应,如《网船过渡》、《九更天》计有80多部,解放后有陈云同志观赏的《打盐局》及《红色娘子军》等20多部新书。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太保书颇为繁盛。南汇城厢出现了专说太保书等的茶园“鲁班阁”。下沙一带因艺人代代相传,成为荟萃太保书艺人的“太保窝”。外号黑皮的艺人徐连奎把太保书一直唱入上海市区城隍庙。抗日战争时期,太保书正式进入市区,当时较有影响的演员有胡善言、王俊发等。 1949年以后,仅有少数沪书艺人兼唱太保书。1957年,上海市文化局挖掘民间曲艺,艺人胡善言创作了现代中篇节目《打盐局》,南汇县文化馆又推陈出新,编演了第一部以“锣鼓书”为曲种名的现代短篇节目《芦花荡里稻谷香》。从此,太保书改名为锣鼓书,以革新面目渐渐复苏于业余曲艺舞台。 艺术特色锣鼓书的基本演出形式是演员自击锣鼓,唱表说书。早期都是单人坐演,20世纪50年代末逐渐改为双人或多人站立说唱乃至表演唱,伴奏乐器亦逐渐增加,配有琵琶、扬琴等丝弦小乐队,而常用的主要演出形式为单人说唱配乐队。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锣鼓书音乐有川沙、南汇一带的“东乡”和松江、金山一带的“西乡”之分,曲调有【金平调】、【调】等。 表演形式(一)“占卜”仪式,古称“太卜”如今还保留着“掐卦”(沿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马前六壬卦”)和“笃笤”; (二)民间信仰仪式,艺人称“社书”,俚人称“太保”。功能如同“社戏”。社书中又分四种类型,即:酬神保泰的“待佛书”、大型庙会城隍出巡时的“接厂”、专为病人驱邪逐疫的“谢菩萨”和专治疑难杂症的巫医行为的“按香台”。这些仪式所祭之神,主要为驱蝗大神刘猛将、抗金英雄岳飞、忠臣良将杨忠愍等等;仪式中有一节内容为唱“社书”、劝人为善、言情小说、民间传奇故事等。 (三)民间曲艺,清末明初说唱“社书”的艺人走向茶馆书场专事说书。建国前上海市郊及毗邻地区书场先后建有近千座,艺人有300多人。 传统曲目锣鼓书演出多以长篇和中篇的传统书目为主,1949年以后的业余演出则以现代题材的短篇和开篇为主。传统书目有“小书”(即重唱的文书)与“大书”(即重说的武书)之别,但以“小书”居多,如《网船过渡》、《九更天》、《高桥八美图》、《双珠球》、《玉蜻蜓》、《珍珠塔》、《白蛇传》、《文武香球》等;“大书”则有《英烈传》、《罗通扫北》、《呼家将》、《后兴唐》、《七剑十三侠》等。《王婆骂鸡》、《芦花荡里稻谷香》等短篇节目,《打盐局》、《林冲夜奔》等中篇节目及《十二月野花名》、《螳螂做亲》等开篇节目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锣鼓书的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演义小说和家庭伦理与历史故事,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与地方特点。 传承意义1950年,太保书、钹子书、宣卷、什锦书等所有上海民间曲艺统称为"沪书",52年市郊划归江苏省,便称"农民书",浦东人称"浦东说书"。1961年,锣鼓书走进了群众文艺舞台,从此取名为"锣鼓书",四十多年来,南汇人创作演出了新作100多个,于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南汇为"民间艺术之乡",2004年,锣鼓书又被列为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 然而,锣鼓书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时代的变迁、专业市场萎缩。1910年至1932年时,锣鼓书在上海地区比苏州评弹还要红火。1949年时,沪、浙、江还有300多所书场,目前仅存30处。 老艺人相继谢世,传艺断层,唱本失传。1949年前后,专业艺人由250多位,说唱锣鼓书艺人锐减到5人,能做社的仅有2人。已到了后继无人的状态,难以生存的濒危状态。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安徽锣鼓书申报单位:六安市金安区 锣鼓书名称是建国后才定的。早期名称有“光棍溜子”、“三槌鼓”、“三把刀”、“讨饭歌”等。在淮河流域广为流传。 锣鼓书唱腔多以民歌小调,自由发挥而成。首尾唱法固定不变,中间加以“连词”唱法,以两个基本乐句为基础,略加变化,无限反复,似说似唱,可长可短。 唱词大多靠艺人口头创作流传,没有固定的文字记录唱本。句式和字数的安排都很灵活,一般以七字句为主。 锣鼓书表演有单人、两人。两人表演中有一男一女的、有两个都是女的。后期发展还有伴唱、伴舞、伴奏多人表演。 锣鼓书艺术特色:形式活泼明快,绝技迭出,内容通俗易懂,风趣诙谐。 锣鼓书早期的“三把刀”绝技现已失传。从事锣鼓书说唱的老艺人大多已不在人世。解放后,由于抢救整理锣鼓书说唱艺术比较及时,先后推出了汪宏云、徐小芳、周丽等表演传人,在词本创作上有沈晓富、杨德成,音乐创作上有黄锦璧、朱援朝等。目前,基本保留了传统锣鼓书说唱艺术的风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