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罗英 |
释义 | 1 桥梁建筑专家罗英(1890.11--1964.7) 字怀伯。江西省南城县株良乡祥岗村人。著名的桥梁建筑专家。 罗英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7岁进私塾,1908年进上海澄中学堂读书。他勤奋学习,品学兼优,1910年经学校保送为“庚子赔款”第一批公费留美学生。1911年,罗英与茅以升、郑华三人进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桥梁专业。 1917年罗英在康奈尔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先后在美国鲁洛斯特纽约省铁路公司和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工作。1919年回国,在河海专门学校任教,后去天津任津浦路养路主任,兼任南开大学、北洋大学教授。1927年,曾参与设计监造京奉铁路沈阳皇姑屯机车厂。1927年,奉调入关,任北宁铁路山海关桥梁厂厂长。1932年,提升为北京铁路天津总局技术主任工程师。1933年,罗英应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茅以升的邀请,任该处总工程师,与茅以升共同设计和建造了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人海处潮头壁立,江底流沙将可承受桥墩压力的百层覆盖于水面以下40米深处,江潮流沙两大险阻使一些人以“钱塘江造桥”比喻“不可能成功的事”。在这样艰难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建造铁路公路两用大桥,国内尚无先例。茅以升称之为“八十一难”、“其间所历险阻难以尽述”。罗英与茅以升密切配合,提出新的设计方案,克服海潮冲刷、地质水文条件极差、资金短缺、工期紧迫等不利因素,发明“基础、桥礅、钢梁”三种工程同时施工的方法,使该工程达到工时最短(两年半),工款最少(合美金160万元,比铁道部顾问美国人的方案造价低33%)的良好效果。1935年4月正式开工后,罗英亲临工地指挥。1937年8月14日,日本飞机轰炸大桥工地。当时江中正桥桥墩还有一处尚未完工,墩上两孔钢梁无法安装。罗英会同茅以升率领工人,以大无畏为国献身精神,夜以继日加速施工。9月26日凌晨4时,第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驶过钱塘江,钱塘江造桥终于成功了!人群欢声雷动,相互祝贺,喜庆场面难以形容。11月16日,钱塘江公路桥通车。这是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 钱塘江桥建成后,1937年11月底,罗英调任湘桂铁路桂柳段测量总队长。1938年,提升为湘桂铁路桂南段工程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负责桂林至柳州铁路的勘测设计和施工任务。桂柳线的关键工程柳州桥,原计划用钢筋混凝土墩台,并向国外订购了钢柿梁。由于广州、武汉沦陷,这批钢材末能运来。罗英匠心独运,提出利用从南海铁路拆下来的旧铁轨和基地拆下的单线铁路旧钢板梁拼建大桥。柳江落差大流速快,山洪暴发时一天可涨十余米,流速可达5"6米/秒。在这样的河道上用旧钢材建铁路桥,世无先例。以至大桥通车典礼时(1941年初),火车司机竟听信危言不敢驾车过桥。罗英亲自登上机车,机车厂厂长亲自驾驶火车驶过了大桥。中央政府交通部长称柳江桥是“外国人所从末敢造的桥”。 柳江桥建成后,罗英应桂林市建设局研究会邀请,设计建造了漓江桥。该桥因陋就简,上部用木结构,下面石砌墩台,基础牢实。新中国成立后,利用原基础改建为双曲拱桥。 抗日战争胜利后,罗英为国家的桥梁建筑奔走四方。他先后担任北平第八区公路管理局局长,昆明第四区公路工程管理局局长,广州、重庆、成都等公路总局专门委员和副总局长。 罗英为人正直,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不徇私情,不阿识奉承,不趋炎附势,不肯加人日趋腐败的国民党。在昆明期间,国民党基层党部人员对罗英百般刁难排斥,甚至贴出“清算罗英”的标语。局内群众激于义愤,在标语“清”字前加“做官”二字,后加一逗号,把标语改成了“做官清,算罗英”! 新中国建立后,罗英任华东交通部支前公路修建委员会总工程师。不久调任重工业部顾问工程师兼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结构系教授。1953年应聘为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当时大桥负责人中,不少是茅以升、罗英的学生。罗英任人为贤,大力支持新秀,在建桥工地,着力培训技术骨干,对建桥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建议。 1956年,罗英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为响应周总理的号召,罗英虽病魔缠身,仍挥笔撰书,写成《中国桥梁史料》初稿。 1959年,罗英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会上,周总理号召老一辈科学家抓紧时间著书立说,把成果和经验留给后人。罗英不顾病魔缠身,挥笔不已,数年间先后写成《中国桥梁史料》(后正式编成《中国桥梁技术史》)、《中国石桥》等著作,并着手编写《中国百拱桥研究》。在写完第4章(计分9章)后不幸因癌症于1964年7月1日在上海逝世,终年75岁。 罗英逝世后,各界人士沉痛哀悼,上海市政协举行隆重公祭,周总理送来了花圈,赵祖康主祭,茅以升致悼词 罗英作为中国近代桥梁建设事业开创者之一的业绩,永远为后人纪念;罗英爱国献身不谋私利的品德,永远受后人敬仰。 2 儿童剧作家罗英(1926-2009),原名王树藩。女。河北安平人。中共党员。1940年参加八路军,历任部队前进剧社、挺进剧社、抗敌剧社演员,华北联大、中央戏剧学院学员,中国儿童剧院编剧、演员、导演、副院长,文化部少儿司司长,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会长等。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一级编剧。著有《不要做逃兵》、《捉特务》、《买卖公平》、《雨过花红》、《革命的一家》、《水晶洞》(合作)、《卖火柴的小女孩》、《奇怪的101》(合作)、《生者和死者的嘱托》(合作)、《滚烫的童年》等。作品获全国第三届儿童文学创作二等奖、华北军区文艺创作奖。曾获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 3 近代画家罗英,字伯华,杭州人。与蒲华、任预友善。故所作山水,墨法近蒲,而规矩法度惟任是从。亦精圆艺,设罗圃于杭州梅花碑,以卖花为业,卖画为辅。一九?五年左右卒,年约七十。《姜丹书稿》 4 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姓 名: 罗英 学 籍: 黄埔军校二期 字 号: 国华 党 派: 中国国民党 籍 贯: 江西省余干 军 衔: 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 生 卒: 1898-1934 军 职: 红十军独立团团长,红军大学第五分校副校长 罗英,黄埔军校第二期步科毕业。别字国华,江西余干人。乳名牛崽,别号国华。 罗英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十四日出生于本县枫港单溪罗家村(该村瑞划归九龙乡)。 罗英其家清贫寒苦,世代以渔为业。 罗英8岁进私塾读书。11岁因家贫辍学,在家种田、打渔。 1917年,罗英在教师、同学和亲友的支持下,考取了江西省通俗教育学会。 1919年,离赣北上,通过同乡张佩兰(女、余士江埠蛇塘张家人)的帮助,罗英进入北京大学当旁听生。 1922年,罗英因病失学,转而南下流落上海街头。 1923年,罗英在上海结识了江西的赵醒侬、方志敏。后又结识了沈泽民和瞿秋白。 1924年10月,罗英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14年10月,罗英于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在军校期间,罗英随着学生军东征陈炯明,初立战功。 1926年1月,罗英赴苏俄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通过在苏维埃俄国的三年学习生涯;他更加坚定了“中国人要走俄国人之路”的这条信念。 1928年2月,罗英回国,进入南京国民政府办的中央高级干部训练班。 1930年2月罗英任南京中央军官教育团团级教官。 同年8月,罗英领到江西省实业厅发放的挖煤执照,回到家乡,拟开办枫港煤矿,后因资金不足,未能实现。 1931年10月,余干地下党组织疏通了关系。由正派绅士吴宝田保荐,让罗英出任余干警察大队副大队长(县长兼大队长)。 1932年9月15日在李佩、杨旭等同志的帮助下,罗英把大队人马全部开到五雷乡锅启山,宣布武装起义。翌日,他卒兵反攻县城,放火烧掉县衙门,救济了镇上的贫民。三天后,罗英带动同妻室儿女率领余干的起义人员,到达闽、浙、赣三省苏维埃首府横峰葛源村。受到省苏维埃主席方志敏等同志的热烈欢迎。 进到葛源之后,罗英先后被委任为红十军独立团团长,红军大学第五分校副校长。 1934年4月牺牲,时年36岁。 5 国民革命军新22师少将师长姓 名: 罗英 学 籍: 黄埔军校六期 字 号: 涤凡 党 派: 中国国民党 籍 贯: 湖南省衡阳 军 衔: 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 军 职: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十二师师长 罗英,黄埔军校第六期步科毕业。字涤凡,湖南衡州耒河新市街人。 抗战期间曾任第74军58师野战补充团团长,1941年参加上高会战。 1944年历任新二十二师65团团副,新二十二师66团团长,在缅甸与日军血战,大败日军18师团。 1946年2月初率新22师66团相继占领盘山、台安、辽中,在辽河以北地区形成一条线式防御阵地。其66团和师属教导营总 共就3千人(一说66团守沙岭只有5个连,加团直属部队,1500——1800之间。)推进至辽河南的沙岭村,成为突出孤立部分。2月16日辽南军区总共 集中8个团(10倍以上绝对优势)。以人海战术猛打猛冲,如羊顶架般以月夜攻势连顶一昼三夜。该敌利用重机枪、火焰喷射器、火炮的绝对优势构筑防御工事。 构筑完毕即龟缩一团,固守待援。至18日夜仍未啃下这块硬骨头。次日晨敌援兵至,不得不下令撤退。民主联军伤亡2100余人,新22师624人,伤亡比 3:1。这仗也是新6军在东北的成名作。(4纵承认;“这是一场地地道道的败仗,千真万确的一场耻辱。”),其后写了《沙岭战斗会议录》,详细记录了此次战斗经过。 1946年任新二十二师副师长、师长。 1947年11月授陆军少将。 1948年底在辽沈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