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罗时大 |
释义 | 罗时大,航空工程专家,我国飞机制造技术主要带头人之一。曾参与并领导了15个机种飞机的修理、仿制、改进改型及自行设计研制。1955年,在我国第一次仿制喷气式歼击机时,他提出合理建议,解决苏联提供的图纸资料与实物不协调的重大问题,飞机提前试制成功。1960年他组织解决了我国仿制的飞机发生的水平尾翼抖动问题。1965年研制歼8飞机时,他提出采用综合协调方法,使研制周期缩短了6个月。他在飞机制造中通过传、帮、带,培养出大批飞机制造技术专家,在全国各飞机公司发挥着骨干和领导作用。 人物简介罗时大,飞机制造专家。江西奉新人。194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历任沈阳飞机制造厂技术组组长、副科长、科长、副总工艺师、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厂长,沈阳收音机制造公司总工程师、副经理、科技委员会主任、高级工程师,中国航空学会第二、三届理事。长期从事飞机制造工作。参与领导十五个机种飞机制造工作。参与领导十五个机种飞机的修理、仿制、改型、研制工作。组织制订了若干种歼击机的工艺总方案。 人物生平罗时大,1924年10月11日出生于江西省奉新县。1939年初中毕业时日本侵略军侵华的战火已烧到江西。1940年奉新沦陷,日本侵略军烧毁了他家的房屋,并炸死不少乡亲。罗时大逃到铜鼓县,考入国立十三中学。由于亲历日本侵略军狂轰滥炸的疯狂暴行,深感中国若能制造飞机和日本侵略军作战,这些灾难就可能避免或减轻,因而萌生了学好航空、卫国保家的信念。他高中毕业后,步行一百三十余天,途经六省,奔赴重庆去考大学。1945年7月,他怀着航空报国的志愿考入了中央大学航空系。1949年7月,他学成毕业,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被分配到华北军区航空处南苑航空机械大队任技术教员,后调空军11厂发动机工场任副主任兼技术员。1951年11月,调沈阳112厂(后为沈阳飞机制造公司)任施工科技术员。开始,他参与了米格-15等四个机种的修理及相关备件制造的技术工作。由于工作勤奋,很快升任组长和副科长。1954年,任工厂的副总工艺师,开始参与我国仿制首架歼击机米格-17Ф(后命名为歼5)制造技术的组织领导工作。 1960年,罗时大任工厂的代副总工程师兼总工艺师。他遵照上级关于整顿产品质量的指示,协助总工程师恢复了技术科室和技术管理的整套规章制度,使生产技术工作走上正轨。1961年1月,罗时大组织领导了重新试制米格-19C飞机的技术工作,确保了优质过关,1963年9月即顺利试制成功。1963年,罗时大领导了仿制米格-21Ф-13飞机的技术工作,实现了优质快速。1966 年1月,比计划提前一年多仿制成功,后命名为歼7。 1965年5月,三机部给112厂和601所下达了自行设计研制歼8飞机的任务,工厂确定罗时大牵头组织歼8的技术协调与研制准备。1966年11月,在“文化大革命”硝烟四起之际,为了保证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厂、所联合成立了歼8研制指挥部,其工作机关由罗时大负责领导。当时,工厂许多工作都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但歼8研制工作由于指挥部的顽强坚持和研制人员的高度责任心,始终没有停顿。歼8试飞的起降跑道需要延长,这还需将工厂原有铁路专用线北移406米。罗时大顶住自身遭受“造反派”冲击的困难,在现场组织指挥修建,保证了歼8在1969年7月5日首飞成功。在歼8设计定型过程中,他组织解决了飞机空中停车等13项重大关键问题。1985年,歼8飞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罗时大是主要完成人之一,同时他主持研制的氟塑料软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期间他参与组织歼6教练机的改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75年至1978年,罗时大任112厂代总工程师。1978年6月,任工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79年6月,任副经理兼总工程师。期间,他组织了歼6侦察机的改型及设计定型,歼6教练机的生产定型,歼8白天型的设计定型和歼8全天候的研制。 1978年12月22日,罗时大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年1月,罗时大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88年6月,晋升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1983年4月,三机部任命罗时大为沈飞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从1985年至1989年,他组织厂、所、院校的专家、教授,主编了《飞机制造技术丛书》。 罗时大曾担任多届航空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工艺及材料专业组组长。 1990年1月,罗时大离休。离休后,他还继续为航空工业做出贡献。1995年他主编了航空制造工程手册中的《飞机机械加工》分册。1990年11月,他受聘为中国航空设备工程公司沈阳经营处经理。1989年12月,他受聘为沈阳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顾问。1993年9月,受聘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特邀委员,组织并参加了航空工艺及材料专业组提出的航空制造技术及材料重点发展的建议,参加了《2000年的中国军用航空技术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 由于他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贡献,1988年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管理人员奖;1989年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奖。1991年7月开始,享受对发展我国工程技术事业有突出贡献者的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4月,航空航天部授予在献身航空事业中有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称号。 技术成就1954年,我国开始仿制米格-17Ф歼击机。这是我国第一次制造歼击机,国家对此极为重视,周恩来总理十分关注如何缩短试制时间的问题。在仿制过程中,发现苏联提供的飞机图纸、技术资料与苏联提供的模线、样板、工装、零件很多互不协调。按正常做法,应当按图纸和技术资料统一协调,重新绘制模线,制造样板,协调修正所有工艺装备,重新制造零件。这样做比较正规,处理技术问题比较方便,但需要3-4年试制周期,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的急需。罗时大对此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调查分析,提出了不作全面修改协调的建议,即在仿制过程中,发现不协调问题,即进行具体协调修正,并作出详细记录,以指导后续的工作。这样做能够显著缩短试制周期,但将给工艺部门——罗时大自己和他领导下的技术科室带来很多麻烦,加大了处理技术问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将承担更大的责任。此建议经总工程师高方启与苏联顾问研究得到采纳,大大缩短了仿制周期,为按国家计划提前一年零五个月试制出我国第一架歼击机——歼5飞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9年10月,112厂仿制的米格-19П飞机发生水平尾翼抖动的严重问题,导致大批飞机不能交付部队使用,人们把112厂的机场称为“养鸡场”。1960年初,工厂组成以罗时大为组长的攻关组来解决这一问题。他深入现场,组织有关科技人员和工人进行了多次检测、研究和试验,查阅了大量国外技术文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查清了平尾抖动的根源,采用液压阻尼技术排除了抖动,使积压的飞机得以交付出厂。 1965年7月,112厂开始研制自行设计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飞机。在制定研制工艺总方案时,一部分人囿于多年仿制飞机的经验,主张采用模线样板一标准样件工作法,制造整体标准样件,认为这种方法驾轻就熟,易于保证装配协调和飞机质量。罗时大根据原型机研制的特点,吸取国外飞机制造的先进技术,大胆提出了不做整体标准样件,采用以明胶板模线和木质样机为依据,以光学仪器、基准孔、型架装配机、划线钻孔台、局部模型和局部量规为协调工具的综合协调工作法。研制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法同样保证了装配协调,全机质量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不仅显著降低了研制成本,而且缩短了研制周期6个月。 由于在112厂从仿制飞机到研制自行设计飞机的过程中,罗时大多次解决各种重大技术关键,人们都说:“咱厂制造新飞机,哪里有关键,哪里就有罗时大”。 当年,国内把112厂比作中国歼击机的“摇篮”,那么,罗时大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歼击机的优秀“催产士”。 罗时大作为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通过修理、仿制、研制自行设计歼击机的全过程,成为我国最早全面掌握飞机制造技术的极少数专家之一,是中国飞机制造技术的带头人。 早在1954年至1956年,他就协助总工艺师主持了仿制米格-17Ф飞机的制造工艺工作。通过向苏联专家和苏联技术资料的学习,以及仿制该飞机的成功实践,基本上全面掌握了歼击机制造技术,特别是模线样板—标准样件工作法。1956年12月,他写出了《如何解决歼击机的技术协调问题》技术报告,1957年撰写了《对于保证飞机制造中互换协调路线的几点意见》和《如何进行米格-17Ф飞机四个阶段平行作业的快速试制》技术报告。这些技术报告深入总结了仿制米格-17Ф飞机的经验,提出了在中国条件下发展飞机制造技术的途径,对112厂的后续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并成为其他飞机制造厂的重要参考资料。1961年9月,他写出了《如何排除歼击机平尾抖动》技术报告,对解决飞机制造中重大技术关键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作了精辟论述,给后来者以极好的启迪。 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以后,罗时大协助总工程师高方启,独立自主地试制成优质的歼6飞机,取得大量成功的经验。1963年7月,在三机部组织下,由罗时大牵头,召集112、122、320、172、132 五个飞机厂的飞机制造技术专家在112厂开会,总结“大跃进”时期的教训和试制成优质歼6飞机的成功经验以及各厂的成功经验,撰写了总题为《飞机试制三阶段的技术工作》的一组技术报告,由三机部印发所属各厂、所,作为试制新飞机工作中遵循的准则。在此基础上,罗时大又组织所属技术科室全面总结歼6飞机试制的经验用于歼7飞机的试制,使以模线样板—标准样件工作法为核心的飞机制造技术日臻完善。 在112厂由仿制走向研制自行设计的歼8飞机时,罗时大又率先突破了传统的模线样板—标准样件工作法,大胆采用了模拟量传递与数字量传递相结合的综合协调法并取得成功,使歼击机制造技术得到新发展。1979年他撰写了《歼8飞机研制的经验教训》一文,在《航空工业通讯》第1期上发表。为了推动CAD/CAM 在飞机制造中的应用,1980年他又写出《飞机制造应采用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技术报告,为研制歼8Ⅱ飞机时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作了先导。 多年来,罗时大通过工作中的传、帮、带,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飞机制造专家,如唐文斌、易志斌、张彤、张洪校、任仲文等,都成为各飞机厂(基地)的主要技术领导。 为了总结我国三十多年来飞机制造的技术经验,并吸取国外先进的飞机制造技术,以推动我国飞机制造技术的发展。罗时大于1985年至1989年组织航空工业有关厂、所、院校的专家、教授主编了《飞机制造技术丛书》,包括《复合材料飞机构件制造技术》、《计算机图形显示技术》、《飞机构造工艺性》、《飞机制造互换协调技术》、《微机在飞机制造中的应用》、《钛合金零件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激光技术在飞机制造中的应用》、《飞机钣金零件制造技术》、《飞机工装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在飞机制造中的应用》、《飞机装配技术》、《飞机制造专用设备》、《飞机金属胶接结构制造技术》等14册,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1955年,罗时大在认真学习了苏联的《生产准备指南》和总工艺系统的管理文件以后,协助总工艺师建立了工厂的总工艺系统,完善了组织机构,制定了全套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保证了歼5飞机的顺利试制成功。1958年“大跃进”期间,总工艺系统机构全部下放,规章制度都当作“洋框框”被破得荡然无存。1960年,他按照上级关于整顿产品质量的指示,协助总工程师将下放在车间、农场劳动的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召集回来,恢复了技术科室和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使工作走上正轨,快速试制出了优质的歼6、歼7飞机。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厂的技术组织机构和技术管理规章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1972年,工厂再次开展产品质量整顿。此时罗时大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就是恢复已被彻底“砸烂”了的技术职能机构和已被彻底破掉的技术管理规章制度。当时有许多被下放的技术骨干不愿回技术科室,他就登门拜访,促膝谈心,把他们请回来。由于原技术科室的文件连底稿都被毁,罗时大只得凭记忆自己编写有关全局的主要规章制度,其余的由各科室的骨干重新编写,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才基本整顿好。此后,在所谓“反回潮”运动中,他顶住了再次受冲击的危险,坚持严格的科学管理,保证了工厂生产顺利有序地运行。期间,他所提出的“五定一落实”和“十项开工标准”,不仅对本厂保证产品质量起了重要作用,而且被三机部作为典型经验进行推广。 1983年3月,他撰写了《在企业管理改革中应搞好矩阵管理》一文,为工厂进行多品种生产、加强项目管理进行了理论导向。1987年他发表了《对航空工业企业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商榷》,继续为航空企业的科学管理殚精竭虑。 社会评价在几十年的工作岁月中,罗时大坐在办公室的时间很少,他总是抓紧处理手头工作,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去。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准确处理问题。在现场,他十分平易近人,丝毫没有架子。50年代初他在施工科时,车间有问题总是爱找他解决,工人们亲昵地称他为“大螺丝”,这既反映他对工作有一股钻劲,也表明他把自己看作一颗螺丝钉。这种平易近人的优良作风,并未因“官”升而有丝毫改变。他做工作总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中前进,从不搞那些哗众取宠的“名堂”。他认为多出优质飞机就是自己的最大心愿,其他非我所求。他为了多出优质飞机,不计个人名利,不顾个人安危,一心扑在飞机上的精神,我们从他的工作经历中已经充分看到。下面一件小事,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他这种可贵的精神。1965年在试制歼7和准备研制歼8的紧张时刻,罗时大日夜为此操心,回到家里时,脑子里仍然装满了飞机。为了多争取一些工作时间,他中午带饭盒。有一天,他错吃了别人的饭盒。当那位同志问他:“罗总,咱俩的饭盒虽然外观相似,但里面装的并不一样,您咋会吃错呢?”罗时大茫然地说:“我也不知道带的啥呀”。这件事当时传为笑谈,但是我们仔细想一下,这和牛顿把手表当鸡蛋煮岂不有某些相似吗? 通过四十余年的鞠躬尽瘁,罗时大实现了航空报国的伟大理想。可是,他奉献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这一种又一种的歼击机,他所奉献的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财富。 简历1924年10月11日 出生于江西省奉新县。 1945-1949年 在中央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 1949-1951年 任北京空军11厂发动机工场技术员、副主任。 1951-1990年 在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原112厂)工作,先后任施工科技术员、施工组长、副科长、副总工艺师、总工艺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厂长、副经理、科技委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1990年1月 离休。 主要论著1 罗时大.如何解决喷气式歼击机的技术协调问题.技术报告,1956,12 2 罗时大.如何排除歼击机水平尾翼抖动.技术报告,1961,9 3 罗时大.歼8飞机研制的经验教训.航空工业通讯,1979,9 4 罗时大.在企业管理改革中应搞好矩阵管理.航空工艺技术,1983,10 5 罗时大.对航空工业企业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商榷.航空工艺技术,1987,2 6 罗时大主编.飞机制造技术丛书(共14册).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1994 7 罗时大主编.航空制造工程手册飞机机械加工.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5,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